傳統文化下的企業建設的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1W

一、天人合一

傳統文化下的企業建設的論文

啟示: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對於我們看待人與自然關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可供發掘利用的資源,這就要求我們企業一方面要尊重自然規律,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謀福;另一方面,保護和諧的生態環境是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立足於當前、更有利於千秋萬代的不二選擇。

二、以人為本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是和諧的主體。以人為本,表現了古代哲人對創造主體的高度重視。天人之間和諧統一,必將突顯人在創造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和“為人民”的終極目標。所以,“以人為本”觀念中的“人”是存在意義上的人、社會群體意義上的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個人。“以人為本”中的“本”是把人當作主體,把人看作最終的本質,把人作為目的。這種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關懷人的價值定位無疑是歷史的進步。“以人為本”的觀念在儒家學說中多有體現。比如“仁”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一個核心範疇,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仁”字在《論語》中就出現了109次。樊遲向孔子問仁,孔子道出了“仁”的核心含義即“愛人”。孔子講愛,有著非常豐富和深刻的內涵。這個內涵由儒家亞聖--孟子解釋出來,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當管理者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當把人民放置在較高地位,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孔子的“仁愛”思想和孟子的“民本”思想都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民心向背”的深刻道理。啟示:天地之性人為貴,到今天仍不失價值。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的理念有利於現代企業管理,有利於互助互愛、和諧融洽的團隊建設,營造一種宜於激發生產活力和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氛圍,為日常管理提供處理問題的角度與辦法。

三、入世有為

中國的文化不是一種宗教型的文化,他對另外一個世界的真實性餘迪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盤錦124010總是表示懷疑,他只相信他活著的這個世界才是真實的、可靠的,這就是“一個世界”的文化觀。這種文化觀培育了中國人專注人間的實用智慧。執著人生,珍愛人間,奮發有為,是中國人的基本文化取向。這種“入世有為”的思想源於孔子,孔子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積極參與到治理國家中去。《易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旨在提示人們要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荀子·勸學篇》中將“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提倡將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作為正確的學習態度。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現實人生中個人與他人及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倡導積極進取和謙虛謹慎的實用理性。啟示:入世有為的思想激勵著我們不斷髮揮主觀能動性,注重自身素質提升,勇於參與社會實踐,積極推動社會進步。它激勵企業員工在現實世界中尋找人生意義,創造人生價值,實現人生不朽。宋代大儒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寄託著儒家的人生理想,它同樣啟示企業員工為了中國夢繼往開來、奮發有為。

四、中和之道

“中和”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徵。“中和”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一切事物儘管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甚至於矛盾交織,卻都能實現多樣的統一、複雜的平衡。《禮記·中庸》中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道出了中和的重要地位,中是天下萬物存立的根本,和是天下萬物共同遵守的大道。《國語·鄭語》講“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為多種事物交相運作才能維持平衡。陰陽和,生萬物,男女和,有後代,乾坤和,才能生萬物。孔子進一步將“和”的應用範圍擴大到人際關係和社會領域,主張追求政治秩序的中和。司馬遷推崇儒家思想,司馬遷在《史記》裡說“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他是要追求一種合理的等級結構來達到政治的和諧。朱熹還從五倫的角度來論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婦朋友,各得其位,自然和。”(《朱子語類》卷二十二),在朱熹看來,如果君就像君,臣就像臣,父就像父,子就像子,兄就像兄,弟就像弟,夫婦、朋友也都和諧相處,社會就會比較有序和安定了。所以,中和之道,本義是“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是在特定時空下取得最好的安排,是“恰好”的道理。當然,中和不等於“折中”。中和即適度,即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啟示:這種“中和”的文化傳統,有助於我們增強企業凝聚力;妥善處理好企業改革和發展穩定的關係。當然,辯證地來看,傳統文化既包含積極成分,也包含消極因素。當代企業要積極借鑑吸納、以史鑑今,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將傳統文化精華融入到現代管理中去,使它真正成為成長和發展途中的精神動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