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案(彙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7.56K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教案(彙編15篇)

傳統文化教案1

設計意圖

茶是我國的傳統飲料,在我國,茶的品種繁多,製茶的工藝各種各樣,“飲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說“茶”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本活動通過讓幼兒親自動手製作茶飲料,收集有關茶的知識並將其分類整理,使幼兒在為祖國文化自豪的同時,鍛鍊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

活動目標

1、認識,瞭解幾種生活中常見的茶葉。

2、通過品茶,初步認識到茶葉是一種解渴的好飲料。

3、引發製作“茶飲料”的興趣,培養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4、通過對茶文化的瞭解,激發幼兒對祖國文化的自豪和熱愛。

活動準備

1、幼兒在家品嚐家長泡的茶葉,並讓他們在品嚐的過程中瞭解各種茶的名稱並從家裡帶自己喜歡喝的茶葉到幼兒園。

2、綠茶、紅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分別放在小盤子裡,每個小盤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個。

3、有關茶知識的課件。

4、《茶葉的聚會》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對茶的興趣:

(1)師:“上星期老師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小朋友回家品嚐爸爸媽媽或者是爺爺奶奶泡的茶,並瞭解茶的名稱,有誰能把自己品茶的經過和了解到的有關茶的事情,與小朋友一起分享。”

(2)請幼兒講述,鼓勵幼兒講述的越多越好,每位幼兒講述完,教師要用一句概述性語言小結。

2、介紹有關茶的知識

(1)將幼兒收集和老師準備的茶葉放在桌子上請幼兒觀察,說一說他們的名字、形狀、顏色以及味道。

(2)播放課件,讓幼兒瞭解茶葉是怎麼生長?人們是怎麼進行採摘?如何加工?以及如何沖泡?

(3)聽故事《茶葉的聚會》進一步瞭解有關茶的文化。

3、讓幼兒自己動手製作茶飲料。

(1)師:小朋友,我們瞭解了這麼多茶的知識,如果讓你發明一種茶的飲料,你會做一些什麼樣的茶飲料呢?(讓幼兒互相討論)。

(2)請幼兒將討論的結果和小朋友分享。

(3)幼兒動手動腦發明製作“茶飲料”。

教師要給予幼兒幫助,並提醒幼兒倒熱水時要注意安全。

(4)泡好茶以後,待溫度適宜時請幼兒相互觀察顏色、聞聞氣味、並一邊品嚐一邊向同伴介紹推薦自己的茶飲料也可請同伴品嚐自己製作的茶飲料並根據品嚐者的建議改進配製方法。

活動延伸

引發幼兒繼續探究“茶”知識的興趣。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喝茶的?(幼兒肯定回答不知道)“如果”我們想了解一種自己不知道的知識,應該怎麼做呢?(讓幼兒討論)最後教師鼓勵幼兒運用各種方法去搜集有關茶知識的資訊。

傳統文化教案2

教學目標:

1、 藉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3、 理解《大學》中的 “三綱”“八目”並瞭解這些內容之間的邏輯聯絡。

重點:

藉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見的文言詞彙及重要意義。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難點: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並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一、匯入新課

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於20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舉辦。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逾160位專家學者參會。儒學在世界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走進儒學經典作品《大學》,領略其中的奧義。

二、知識積累

1、瞭解文化背景

《大學》原是《禮記》裡的一篇。一般認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時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學》在儒家思想學術中的地位並不是很突出,由於它論述了儒家為學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則、方針、步驟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後,逐漸受到儒家學者的重視。唐代韓愈、李翱始把它看做與《孟子》《易經》同樣重要的“經書”。到北宋得到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大學》成為了儒家經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為《大學》作成章句,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成一書,這就是《四書集註》。

《四書集註》刊成於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沒有被封建統治者重視。元仁宗延祐年間復科舉,官方規定以《四書集註》取士,從此《四書集註》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統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屬於《禮記》中的《大學》,也從此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與推崇,對古代教育,甚至整個中國社會、傳統文化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 、課題釋疑

《大學》是體現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論文。

A.大人之學

“大學”是對“國小”而言,是說它不是“詳訓詁,明句讀”的“國小”。古人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B.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古人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修己治人,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

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朱熹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餘字,但卻是先秦、秦漢儒家學說的總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綱領,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綱領。《大學》以相當成熟的理論思維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人生教育的總體框架,構建了一箇中國封建社會士人人生髮展的巨集觀圖式。全篇將道德修養和政治議論結合在一起,將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合而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體現。

2、《大學》採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請將文章中的類似論證整理出來,體會其中的邏輯關係,弄明白它們所說的道理。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個論述,先是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係:平天下必先治國,治國必先齊家,齊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誠意,誠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係: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條目之間脈絡清晰,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係,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係,剖析深刻,邏輯嚴密。

本文論證特色:

總分式論證結構,層層推進,邏輯嚴密

3.《大學》的論述可謂“微言大義”,精微的言辭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這些深刻的道理,對現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請以“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為例進行分析。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備了美德,然後再要求別人擁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後再去批評責備他人。也就是說,要提高別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別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體現了儒家重視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的內省的修養方法。這種方法在現代仍然是有現實意義的,它告誡我們,不能要求別人甚嚴,而要求自己甚寬。這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往,一個部門內部的管理,都有著深刻的啟示。

五、小結

本文介紹了儒學文化的主體“三綱”“八目”,兩者層次分明、邏輯嚴密。文章告訴人們只有通過格物致知,擺脫外在誘惑、困擾,真心誠意地培養高尚的情操,才能夠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進而使自己家庭關係符合人倫道德,並最終完成為國建功立業、使天下太平的偉大理想。

教學目標:

1、瞭解《中庸》的寫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經典名句的含義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精神

重點:

理解裡面的經典名句

難點:

對知識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常識積累

1、《中庸》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漢時代就有專門解釋《中庸》的著作,《漢書?藝文志》載錄有《中庸說》二篇,以後各代都有關於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絕。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與《大學》、《論語》、《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身受用的經典,成為後世讀書人求取功名的階梯。

傳統文化教案3

教學目標

1、懂得禮儀是中華傳統的一種美德。

2、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文明禮儀的行為。

3、結合自己並能談發生在身邊的事所受到的啟示。

教學重點

如何按照禮儀去規範自己的行為。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回憶,匯入新課。

1.指名學生背誦:弟子規。

2.板書課題:出示:有關傳統禮儀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順(讀)

1.出示要求:

(1)讀懂意思。

(2)明白其中的道理。

2.指名說出自己的理解。

3.同學交流。

三、教師講解句意與故事:(講)

1、待客之道

(1) 有客拜訪 應將家收拾整潔 著正裝,衣著整潔,(尤其夏天更為注意)不隨意出門,侯客而到.

(2) 客人來 應主動迎出,與客人在門外拱手,主人伸右手請客人入,客人微一躬謝禮後方可進入,主人在前引路客人跟其後,客人應將鞋擺放整齊,客人走時腳步應輕些,以免打擾其他家人,主人請客上座,自己坐客位,客人謝坐後方可坐,主人侯客人坐後而坐,起席,客人先站起來,主人方能站起來,送客送出門.

(3) 如內有客人,應都起立,主人為其一一介紹,相互都要見禮,方可就坐,按說,晚來的客人應眾人都坐後方才就坐.

(4) 主人送茶送水應主動下地親自奉與,客人雙手接過,點頭示意。先奉老後奉少,先奉生後奉熟.

(5) 如只有兩人面對面談話時,有客人進來時,應主動站起來,讓出座位默默退側到一旁客位,來者坐下後自己才坐,自己在一旁不要插話,等二人相邀時方可加入談話內容當中.

(6) 遞接物品時應雙手拿穩物品奉上(古禮 單手為”遞“雙手為”奉“ 長輩上級用”遞“晚輩下級用”奉“)長輩老師所送禮物,不應推辭.

(7) 如會尊長老師 則入門後須行禮問好 自己主動坐客位.

(8)遇節日 親朋好友之間應相互拜訪串門,相互饋贈禮物,每家每戶都要走到送到,晚輩學生主動到長輩家裡去拜節問安,在路上認識人之間相遇應行古禮,如作揖等.

2、故事:

1禮節要注意: ○

2女孩的進步: ○

每一個人從小都要注重自己的禮儀表現,舉止要文雅,風度,大方。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說與寫)

1。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2.結合自己或者身邊這樣的故事,寫一段自己的認識。

傳統文化教案4

教學內容:

藍貞之的古詩《八水河玉龍瀑》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瞭解龍潭瀑的景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蒐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材學情分析:

該詩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該瀑布也很美誘引學生一睹為快,利於學生細細學習。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學方法:欣賞學習法、讀書指導法

教具:光碟、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詩畫覽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八水河玉龍瀑》古詩的詩意,領略古詩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已、練、違、通銀河”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選”部分,。

(1)學生自讀,藉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景點的認識,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2)蒐集有關龍潭瀑的資料,比一比,誰蒐集的最多最豐富。

4、階段

(1)生自我,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言的優秀學生。

板書設計:

八水河玉龍瀑

百尺峭崖高無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側噴西江水。

餘波流沫隨風飄,如拋珍珠墜還起。

只應泉源直上通銀河,不然何以仰視去天不違咫。

傳統文化教案5

春節貼春聯

【活動設計】

春節貼春聯是中國傳統的習俗,也是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它更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好多幼兒春節有和爸爸、媽媽貼春聯的經歷,但他們只是盲目地幫忙,覺得好玩而已,並不瞭解其中所蘊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開展此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大膽交流中瞭解我們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民俗自豪感。

【活動目標】

1、對春聯產生興趣,樂於交流自己的發現。

2、大膽探索並發現春聯的特徵和種類,體驗張貼春聯的的樂趣。

3、初步瞭解春聯的演變。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春節裡幼兒與家長一起貼春聯的照片。

2、紅紙、毛筆、硯臺等。

經驗準備:

1、幼兒有貼春聯的經驗

2、瞭解春聯的由來和傳說。

3、聯絡會寫春聯的家長助教

【活動過程】

一、出示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的照片,激發幼兒對春聯的興趣。

引導語:看看這些照片的門上都有什麼?春聯是什麼顏色的?什麼時候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春聯?

二、多媒體展示春聯演變的照片:桃梗—桃符—春聯。引導幼兒一起了解春聯的演變。

討論:為什麼春節或辦喜事的時候門上要貼春聯?春聯到底是怎麼來的?

請個別幼兒起來講述春聯的由來,教師小結。

三、出示各種各樣的春聯照片,探究春聯的種類。

1、請小朋友觀察這些春聯的形狀一樣嗎?它們分別貼在什麼地方?

師小結:春聯有好幾種,就好像小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的座位,每個座位上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

2、介紹春聯的種類和名稱。

春聯的種類很多,根據它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門心和框對就像我們班的兩對雙胞胎,他們大小、長短、字數是一樣的,分別貼在門板和門框上,且要對稱。

四、暢所欲言——我在春節貼春聯。

展示小朋友貼春聯的照片,請小朋友向其他幼兒介紹照片裡的他正在貼的春聯名稱及所貼的位置,鞏固對春聯名稱和使用場所的認識。

五、感知、區分上聯和下聯。

站立在門外觀看貼在門上的春聯,右手邊是上聯,左手邊是下聯。

六、體驗寫春聯。

1、家長現場表演寫春聯,並請小朋友說出其名稱和貼的位置。

2、幼兒體驗用毛筆畫春聯福娃。

七、組織小朋友給班級的活動室貼上春聯,鞏固對春聯的認識。

【活動反思】

本活動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好多幼兒有親身體驗的經歷,通過老師精心設計,整個活動流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幼兒興趣濃厚,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形象比喻,認識門心、框對。我讓幼兒在觀察比較中區分各種不同使用場所春聯及其名稱。再借助班級兩對雙胞胎進行巧妙的比喻,引導幼兒認識門心、框對,使幼兒形象地弄明白其對稱關係,也初步瞭解了上聯與下聯的關係。

2、藉助幼兒的春節活動相片加深對不同場合春聯種類的認識。

3、設定情景,請家長寫春聯,幼兒貼春聯,引導瞭解春節貼春聯的整個過程,激發幼兒對民俗文化的興趣。此環節把活動推向高潮。

傳統文化教案6

設計意圖

十二生肖是我們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每年過年的時候無論是電視上還是大街上還是家裡都可以看到這一年所代表的動物肖像,大家在互相拜年的時候也不忘帶上吉祥物說幾句吉祥話,所以對於幼兒來說這些動物他們都不會陌生。每個幼兒都知道自己有一個屬相,但他們並不理解十二生肖的,另外十二生肖究竟是由哪十二個小動物組成的,自己為什麼是這個屬相,幼兒一點也不瞭解。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有必要從小了解中國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為了讓幼兒初步瞭解十二生肖,我特別設計了這節課,希望通過這節課讓幼兒更好地掌握我們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

本活動將鐘點數字與生肖順序匹配,引導幼兒把對種的認識,遷移到十二生肖,使抽象、複雜的生肖變得簡單有趣。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和親人的屬相,培養幼兒和家人之間的情感。

2、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種動物,12生肖的輪迴及12生肖的排列順序。

活動準備

1、幼兒已認識時鐘

2、經驗準備:幼兒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員的屬相。

3、課件十二生肖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激發幼兒興趣。

老師請小朋友猜一個謎語:小小馬兒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走不停,提醒人們記時間。(時鐘)

點選課件:小朋友猜的真對,小朋友猜一猜鐘面上有多少數字?

二、瞭解十二生肖、理解其意義。

1、欣賞十二生肖的動物

老師還帶來了十二種動物,看看有哪些動物?

點選課件十二生肖

2、根據生肖鍾理解十二生肖

點選課件生肖鍾

老師要把這些動物變到鍾裡面。變變變。小動物變到鍾裡面了嗎?

(1)請幼兒說出鐘面上有多少種動物。

我們來數一數,看看是不是12種。從1老鼠開始數,雞排第幾,豬排第幾?

(2)幼兒說說自己的屬相和家人的屬相

老師知道這些小動物中有小朋友的屬相。

那小朋友你的屬相是什麼?

你還知道誰的屬相?

(3)採訪客人老師的生肖

那你想知道我們的客人老師的屬相是什麼嗎?那你們想問問吧。

(4)結合生肖鍾觀察一共有12種屬相。

除了小朋友有屬相是屬雞的、屬猴的。還知道了客人老師的屬相有屬豬、有狗的。那到底有多少種屬相呢?

小結:原來,鐘面上的12種動物就是人的12種屬相。也叫12生肖。12生肖是我們中國人很早的時候發明的。每年都用一種小動物作為標誌。一共有12鍾生肖。

(5)講解12生肖的輪迴規律。

為什麼有的客人老師的屬相和小朋友是一樣的?

通過生肖鍾瞭解12生肖的輪迴。

小結:12生肖每次輪迴要12年。一次輪迴完了再重新開始。老師的屬相是以前輪到的,小朋友的屬相是後來輪到的。

三、講解故事,幫助幼兒瞭解十二生肖排列的由來

(1)十二生肖為什麼會這麼排隊,你知道嗎?(鼓勵幼兒按經驗講述)

(2)介紹一個神奇的關於體育比賽的故事。

點選課件講述故事。

四、教師根據故事提問,幼兒熟悉生肖的排列順序。

點選課件提問:

體育比賽有哪些專案?

鑽山洞有誰?誰第一?

爬高山有誰?結果呢?

比跨步有誰?誰第一?

比跳高有誰?結果呢?

五、十二生肖歌曲欣賞。

十二生肖還按順序編成了歌曲呢,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六、歌曲表演結束。

我們也來學學十二生肖中的小動物吧!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幼兒在美工區繪畫十二生肖小動物。

2、家園共育:家長帶領孩子閱讀一些有關十二生肖的有趣故事。

傳統文化教案7

【設計意圖】

民間美術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信仰、傳說、風俗等方面的形象反映,凝聚了一個地方世代相傳的民風民俗,它是由人民群眾根據生活的要求而創作,又為人民群眾所廣泛使用,其濃郁的鄉土味和地域特色最易使人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和迴歸,成為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是人類的精神家園。為了傳承這一文化,我們開展了民間美術這一幼兒喜愛的活動,在活動中尤其是民間剪紙活動深受幼兒的喜歡,幼兒可以用剪刀在彩色紙上任意的剪出自己喜愛的植物、動物、人物造型等圖案,這樣既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想象力,發展了孩子的思維,又對孩子進行了民間美術的薰陶和民間文化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力,隨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增長,他們對這一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們設計了“剪紙”這一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所在,體驗成功的樂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交流,啟發幼兒瞭解剪紙的用途。

2、培養幼兒剪紙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及創造性。

3、激發幼兒熱愛生活,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彩色臘光紙若干、正方形彩紙若干、剪刀每人一把、十二生肖剪紙範品、籃子、鉛筆每人一把、毛線若干條、膠水、棉籤、紙盒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12生肖剪紙)範品,提問:

這是什麼?上面有什麼?他是怎麼做的?請你學學小動物的叫聲,看看小動物身體上的圖案是什麼花紋?

二、出示剪紙書籤,它是怎樣做成的?

(先用剪刀剪出圖案,把圖案貼在襯紙上,再繫上緞帶)

三、出示剪紙圓盤做成的門箋,它是怎樣做成的?

(先用剪刀剪成漂亮的圖案,把剪出來的紙貼在圓盤中心,在上面粘上繩子,再在下面粘上穗子)

四、出示剪紙燈籠,這是什麼?有幾個面?是怎樣做成的?

(先用剪刀在臘光紙上剪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圖案,貼在正方形紙的中央,然後把正方形紙的四個角向中心折,再把六張紙的每個三角形貼在一起,給上面粘上帶子,給下面貼上穗子)

五、幼兒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六、互相交流、觀賞、講評作品,佈置教室和幼兒園環境,共同體驗成功的樂趣。結束。

傳統文化教案8

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民間小吃的名稱以及製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嘗試用團圓、捏、搓等製作技能製作民間小吃。

3、通過品嚐,感受民間小吃的美味,體驗與哥哥姐姐一起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糖葫蘆製作材料:山揸、蜂蜜。

2、湯糰製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條製作材料:麵粉、發酵粉。

4、芝麻球製作材料:麵粉、芝麻。

5、其它:電磁爐、電飯煲、油、糖、一次性檯布。

活動過程

一、欣賞民間小吃圖片,激發活動興趣。

1、師:“小朋友你吃過哪些民間小吃?”

2、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講述並欣賞圖片。

3、聽哥哥姐姐介紹集中民間小吃的由來。

二、請爺爺奶奶介紹各種民間小吃的製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兒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帶領和幫助下參與民間小吃製作活動。

1、幼兒分割槽域進行製作。

2、教師各區域指導重點。

糖葫蘆製作區:重點指導幼兒串山揸的技能。

湯糰製作區:重點指導幼兒團圓的技能。

油條製作區:重點指導幼兒搓長條的技能。

芝麻球製作區:重點指導幼兒滾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嚐民間小吃。

鄉土教育:民間藝術、民間遊戲、民間特產搬上了舞臺。有“印板糕”、“剪紙”“打年糕” “西瓜燈十八韻”等民間製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蘆”、“爆米花”等民間物品的品嚐,有“拔河”、“捏泥人”、“穿項鍊”、“搓稻草”、“印染”、“唱戲曲”等民間遊戲的遊玩,還有特產品嚐店和名勝、名人介紹屋等觀看,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家長們帶著孩子重溫了兒時的遊戲,跳竹竿、走高蹺、丟手絹,一起品嚐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環保時裝走走模特秀,欣賞爺爺奶奶們的戲曲表演。笑容寫在孩子們的臉上,回憶盪漾在家長的心中,家長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實的童年生活的快樂。

幼兒園傳統文化教案對於幼兒來說很重要,我們國家是一個擁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國家,作為我們國家的新一代,應該要讓孩子們瞭解到關於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這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引以自豪。

傳統文化教案9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內涵及其意義,理解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區別,正確看待兩者。

過程與方法: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學習關係性議論文的寫法以及正反議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等說理方法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正確對待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文化遺產的認識。

教學重點:正確看待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

教學難點:理解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區別。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二、作者簡介:

龐樸,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省淮陰縣,學者。先後在山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任職。曾任山東大學講師、《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辯證法研究》、《龐樸學術文化隨筆》等。

三、出示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內涵及其意義。

2.理解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區別,正確看待兩者。

3.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和已學得的知識,表述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四、閱讀全文,思考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綱。

1.引出論題:傳統的作用

傳統與文化的聯絡與區別

2.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概念

傳統文化的特點

傳統文化的產生與發展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3.文化傳統:文化傳統的概念

文化傳統的形成

文化傳統的作用

文化傳統的發展變化

4.財富和包袱

五、閱讀傳統文化部分,理解什麼是傳統文化,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述的。

1.傳統文化的概念。

歷代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2.傳統文化的發展有何特點?

有的變為新的內容和形式;有的化為明日黃花;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有的曇花一現,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別舉例進行說明嗎?

對應的分別為:對聯,紅燈籠;線裝書,黃包車;武術,中藥;鼻菸壺,陰陽宅。

4.你認為應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呢?請用例項進行說明。

(1)發掘搶救。泥人、麵人、風箏、刺繡、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

(2)批判繼承:孔孟之道、倫理道德。

(3)古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閱讀文化傳統部分,理解什麼是文化傳統,作者是怎樣論述的。

-

1.文化傳統的概念。

簡單地說,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2.閱讀文化傳統的特點、產生及發展,思考中華民族具有哪些文化傳統。

(1)愛國主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視人的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應如何對待文化傳統的變化?請分別舉例說明。

文化傳統的變化:自身發展中的變化,交流中產生的變化。分別為:養兒防老的觀念,法制的觀念。

七、閱讀財富與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經舉例說明,你能再舉一例對它進行說明嗎?

1.財富:周莊、烏鎮。

2.包袱:安土重遷的思想。

八、理解寫作特點,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本是較深奧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於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與傳統”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約著……支配著……控制著……左右著……”

(3)文學語言:更生動。較之專業術語更有文采。

(4)論證過程:較嚴密。

九、對下列各組圖片,運用本文有關論述,將每組圖片綜合起來思考,談談你的理解。

十、小結。

十一、作業: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傳統文化教案10

教學目的:通過聖賢的教誨,啟發培養孩子的孝心,讓他們知道怎麼具體去做!

教學內容: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提問內容:上節課留的家庭作業,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小朋友舉手自己來說做了哪些?反覆強調,直到養成習慣為止。

講解內容: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好:喜歡惡:厭惡父母親喜歡你做的事情,你要儘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經心。力:是盡我們的力量。父母厭惡的事情,你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壞習慣。例如;父母喜歡讓我們好好讀書,將來有能力做事。可我們不願學習,一心貪玩,這就是不夠孝心。還有父母不喜歡我們出去和別的小朋友打架,那我們就儘量不讓家長為我們操心。做什麼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會不會高興我去做?用心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教育,要使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互動請小朋友自己來講家長喜歡自己做什麼?同時老師也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確的'老師要幫助指正。如;某個小朋友就說:“我爸爸說:‘在外邊,誰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時代不同,人的素質不同,結合今天的社會,進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見古人對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們不敢隨便毀傷,即使是手臂上劃一個口,父母都會擔心的,何況大病父母會難過傷心的。現在社會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順心的麻煩事,就要自殺,跳樓。沒有替父母雙親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們培養大,還沒有報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會怎麼樣呢?身體有傷,只是讓親人為你擔憂。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會跟著你蒙受恥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孫。你要想到;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對得起生養我們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大,我們雖不能給他們更多的物資享受,可我們也不能讓他們為我們傷心,為我們難過。為我們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沒有禮貌、不敬師長、破壞公物、打罵同學、偷盜,或者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情,你的家長會為你感到自豪嗎?

朗讀課文:請小朋友開啟書,進行指讀訓練。從總序複習到這堂課的內容,每天爭取邊讀邊認,天長日久不但會背誦,而且也會認字。個別的字老師也可以寫一寫,加深印象。

作業:回家詢問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麼?不喜歡自己做什麼?自己家的家教是什麼?父母希望你長大做什麼?

傳統文化教案11

學習目標

①學會觀察生活和蒐集資料,培養口語交際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做到語句通順。

③自主發現詞語的構詞特點,通過觀察圖畫與詞語,初步瞭解十二生肖這一傳統文化。

④運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認識搞、稿、編等9個字。

⑤能主動參與展示活動,樂於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和才能,並善於與別人交流。

課前準備

課件或投影(日積月累中的詞語),十二生肖郵票掛圖。

討論交流

①組內交流,讓組內同學充分了解大家蒐集到的祖國傳統文化。

②推選一名同學作為小組代言人,代表本組向全班作介紹。

觀摩評選

①各小組將自己的資料(文字、圖片、實物等)展示出來。

②小組之間互相觀摩。

代言人向別的小組的同學介紹本組蒐集的資料。

③每位學生要記住各小組蒐集資料的情況,為評選作準備。

集體評議

①各組同學評議:哪組活動開展得好?好在哪裡?

②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總結、頒獎

傳統文化教案12

授課時間:

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白居易及其《問劉十九》的原文及譯文。背誦這首詩。

教學過程:

一、經典回放。

1、讀原文,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談感受。

二、出示譯文。

學生與原文對照,進行自學,教案《‘教案’四年級傳統文化備課教案》。

三、溫馨點選。

讀讀,增長知識並從中受到教育。

四、活動廣角。

1、背過這首詩。

2、你還讀過白居易的哪些詩?

3、再讀古詩《過故人莊》。

五、成長階梯。

認真填寫。

傳統文化教案13

一、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活動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展示有關傳統文化資料,旨在引起學習傳統文化的濃烈興趣,領略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保護祖國傳統文化的意識,從而激發對偉大祖國的摯愛之情。

二、活動準備:

1、瞭解有關民族傳統文化,瞭解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內容。

2、圖片,實物(中國結等),文字資料。

3、黑板中間寫“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標題。

三、活動人員:

XX班全體師生。

四、活動過程:

(一)活動的步驟:

1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內涵。

2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多彩的內容。

3培養愛國情感。

(二)活動的具體過程

1、宣佈主題:

老師:“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2、活動開始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了一件禮物,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出示中國結)

全班答:中國結。

那你能說說你所瞭解的關於中國結的資料嗎?

學生A:……學生B……學生C……

主持人甲:謝謝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師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準備了很多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資料。請看李然等同學的展示。

李然:我們幾個給大家帶來的是幾首古代的詩詞。

(詩詞背誦)

是啊。同學們,看了這麼多,你最喜歡誰的展示呢?

學生A:……學生B:……學生C:……

請大家談談自己的打算吧。(學生交流、彙報)

主持人甲:請班主任老師給大家做總結。

班主任總結:

今天的主題班會開得很成功,我在同學們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學們也通過自己蒐集資料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所瞭解,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

3、主持人宣佈活動結束: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主題班會到此結束。

老師講過傳統節日的習俗

一、過年、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新年。原本僅指農曆正月一日這一天。現在泛指從農曆十二月(舊稱“臘月”)二十四日過“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鬧完元宵節才告結束。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其特徵有四個方面:一是廣泛流傳於漢、壯、蒙、滿、侗、瑤、白、黎、納西等近二十個民族之間;二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舊時與新時代節慶活動交相輝映;三是風俗古樸,禮儀頻繁,形式多樣化;四是節慶時間長,歲末年初前後共長達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節節慶日,且氣氛熱烈,喜慶祥和,令人陶醉。

這期間有許多禮儀習俗和活動內容,現摘要簡述如下:

1、家家辦年貨

2、戶戶大清掃

3、祭祀灶神爺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稱“小年節”,或稱“祭灶節”,“新年”)這天,舊有“祭灶神”的習俗。據說,灶神爺(又稱“司命菩薩”)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間來監督和獎懲人們的善惡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過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彙報人間的善惡情況。信奉佛教和道教的鄉民為其設祭送行,謂之“祭灶”。4、貼春聯

春聯,是我國最早出現且應用範圍最廣的對聯形式之一。多用來表達人們除舊迎新的喜悅和繼往開來的奮鬥精神。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兩側貼上一幅春聯(現在凡有門窗處都貼對聯),還有橫披。這樣就給本來熱鬧祥和的節日增添了更加濃郁的喜慶氣氛。春聯是對聯,門對的一種常見形式。古時有“桃符”、“門貼”之稱。古時候,限於人們的認識水平,因而對自然現象或自然災害無法正確理解。一旦遇到天災人禍時,就總認為是有鬼神在作祟。於是,在臘月裡多數人家用兩塊桃木削成一兩寸寬、七八寸長的木條,上面畫著神荼、鬱壘二神的形象,掛於門側。這實際上就是將門神與春聯合在一塊了。

5、掛年畫

春節來臨之際,湖鄉人民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之外,還有掛年畫的傳統習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畫的詩特別有趣:“蘭荷菊梅開滿牆,滿屋似聞花芬芳。引來燕雀簷前鬧,直衝屋裡抖翅膀。”此詩借詠年畫,描繪了春節將到之時,民間普遍掛年畫的新氣象

6、吃團年飯:

等待外地的親人趕回家中之後,家家戶戶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張羅一桌特別豐盛的宴席。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餚,擺滿大圓桌。白酒、啤酒、飲料款款齊備。全家圍席而座,大吃大喝,謂之“吃團年飯”。

7、守歲、關財門:

大年之日,團年飯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家吃上2~3小時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責怪別人吃飯慢吞吞時,就比喻說他是“吃年飯”--慢條斯里的,一點也不性急的。吃過年飯,天色漸晚,這時家家戶戶便在堂屋裡或烤火房內堆起丁塊柴燒起大火,把屋內外所有的燈都點亮。七仙湖區農家流行俗語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燈”。

8、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普及又極富人情味的傳統禮儀。新年伊始,人們扶老攜幼,出門走訪親戚朋友。

9、耍龍舞獅打花鼓:

10、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日,稱“上元”(古稱“上元節”),又叫“燈節”。

三、三月三

農曆三月九年級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曆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後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於衛生與保健,後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樑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

四、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農曆24個節氣中的第5個節氣)。作為民間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時代。後逐漸與之前1~2日的“寒食節”①融為一體,成為悼念先人、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的節日。

五、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或“天中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日,它是漢族民間隆重的傳統節日。

六、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團圓節”。是漢民族古老而傳統的節日。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時期已開始中秋賞月。唐代有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之風俗。北宋太宗年間(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如今與春節、端午節一起並稱中國三大傳統佳節。此節在許多少數民族當中也很盛行。

中秋時節,正值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百果成熟之際,又因此時月亮與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圓”是中秋節的一大特色。該節日的節慶活動以及民俗心理是極為有情致、頗具詩情畫意的。雖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自習俗有異,但有許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賞月:每當明月升起,清輝晒滿大地之時,人們便在露天或桂花樹下襬設桌椅,把圓形的果子(蘋果、葡萄、棗子等)和圓形的食品(月餅、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圍在桌邊,默默地仰視著明月,肅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後,全家人圍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輝。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時此刻往往會詩興大發,搜尋枯腸,吟詩唱對。因故不能回家團聚的夫妻、情侶,身處異鄉,仰望圓潤的明月,勾起對故鄉親人無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詩人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無疑是給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團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鄉親,月是故鄉明”。人們把中秋明月當作團圓的象徵,因此“獨在異鄉為異客”者,總是在中秋佳節之夜,每當看到“床前明月光”時,便會“疑是地上霜”,然後情不自禁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起來。無疑,唐朝詩人李白這首《靜夜思》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了自古以來獨處異鄉之人對自己家鄉及親人的無限思念情結,深刻揭示了人們對美滿生活的深情嚮往。

②品嚐月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元朝。相傳,元朝末年,各地災荒嚴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官府。為了祕密聯絡起義平民,泰州張士誠把寫有八月十五日殺敵起義的祕密傳單夾制在月餅裡面,送給平民。起義平民吃到月餅後,就知道了起義的時間、地點,從而一呼百應,舉行了民族大起義並取得了勝利。後來,在八月十五這天就流行互贈月餅,吃月餅的習俗,以示對前人的紀念和對親朋好友的節日祝福。

③送禮拜節:中秋節這天,民間盛行走親訪友,互贈禮品,特別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節日拜會岳父母大人。禮物不拘輕重,但月餅是不能少的。另外還有糖果、酒類、水果、糕點等。最好是成雙成對,表示吉利。如當代月餅有“七星伴月”,“八仙團圓”,“九龍戲珠”等等。均是雙數,又是名牌,價格也不菲喲。

④中秋集會:每年中秋佳節,現代人們會聚集在城市的廣場,或公共綠地,舉行大型的集會。內容有文藝表演、武術競賽、篝火晚會、情侶化妝舞會、集體婚慶大會等。還有的地方在山地湖邊宿營,海濱舉行自助式燒烤集會,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飾貿易集市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讓人目不暇接。場面盛大而熱鬧非凡。有的地方節日集會自娛自樂,通宵達旦,樂此不疲。

傳統文化教案14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明確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惡勞,處處依賴別人的行為;對自己表現出來的依賴性感到害羞。

2、引導學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自強自立信念。樹立報國志向,培養回報社會的美好願望和信念

3、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難點:由認識自強自立到持之以恆,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教學方法: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強

通過觀看《20xx年國慶大閱兵》視訊、圖片,讓學感知中國人民子弟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國防取得成就正是國家在自強不息的奮鬥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強

通過學習教材內容:

(1)孫臏身殘志堅,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對兵法的學習和研究,他對前途充滿信心,就是在這個信心的鼓舞下,孫臏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終於消滅了龐涓,並最終寫了《孫臏兵法》。

(2)司馬遷忍辱著《史記》,讓學認識《史記》是偉大志向和自強不息精神的結晶。

(3)“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充分體現了徐悲鴻那自強自立的精神。

(4)“輪椅作家”張海迪,五歲時因患病,下身癱瘓,她卻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用鏡子看書的故事更充分說明榮譽的花環屬於自強者。

讓學生認識教材中人物的自強不息精神,並引起思想上的共鳴。

三、深層感悟

1、從古今自強不息的人物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立志成材,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欣賞歌曲《愛拼才會贏》

四、凝聚昇華

讓學生認識要自強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請同學們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自強自立的一些表現。

2說說自強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強者,你準備從哪做起?

3、教師寄語:(要求同學們作到“五要”)

1)、要有為國家、為民族奉獻青春年華的遠大理想;

2)、要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3)、要有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真才實學;

4)、要有文明守紀、嚴於律己的素質修養;

5)、要有敢於拼搏、勇於爭先的競爭意識;

五、教學總結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後代的優秀文化。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容上來概括,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

六、教學後感:

這節課學習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從古代就有了許多自強自立的說法,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種美德逐漸被我們遺落了,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輩的傳統,反而還有許多人忘了本,這次的班會正好提醒了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老一輩留下的傳統,也正式的宣告了我們新學習態度的良好開端。

傳統文化教案15

教學內容:

(一)成語探源(二)成語詩畫

教學目標:

流利地朗讀背誦成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蒐集、處理資料的能力。

教才學情分析:

成語及成語故事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於學生吸取傳統文化。

教學難點重點:

使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學懂成語的來源。

教具:光碟、資料卡、投影儀

教學過程:

1、教學“藝海拾貝”部分,師生共同學習“指鹿為馬”及其意思,領略對聯語言的魅力。重點講解“趙高、阿、陰中、諸、法、杞人憂天、高山流水”等詞語。

2、學生自學“溫馨點選”部分,。

(1)學生自讀,藉助工具書學習。

(2)教師幫助學生對景色特點產生一些理性的認識。

3、學習“活動廣角”部分

(1)教流學生對對聯的認識,激發他們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蒐集有關成語及故事取處的資料,比一比,誰蒐集的最多最豐富。

4、總結評價階段

(1)生自我總結,談自己的真實感受。

(2)師表揚積極發言的優秀學生。

板書設計:

成語探源四面楚歌洛陽紙貴夜郎自大

杞人憂天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杯弓蛇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