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瓶子疊疊樂》教學與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W

一、活動設計背景

大班《瓶子疊疊樂》教學與反思

此活動最初是因為本學期蘇州同題開課活動中,太倉抽到的是中班科學“瓶子”。受小班科學活動“紙盒疊疊樂”的啟發,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嘗試讓孩子用不同的瓶子進行疊高,在操作的過程中探索用瓶子和盤子壘高的一些方法,積累保持物體平衡的粗淺經驗。還意在讓幼兒感受空間造型的藝術美,讓孩子感受那種源自生活且真切的美。由此設計了中班科學活動“瓶子疊疊高”。在設計之初,我們就感覺這樣的活動放在大班更為合適,但因蘇州同題開課只能是中班,所以在目標定位、活動難度上偶有所降低。此次展示活動我定位在大班科學活動,在目標以及過程設計上都做了調整。

二、操作材料選擇

本次活動,選擇了3種大小、形狀各異的瓶子,小號礦泉水瓶、口香糖瓶和小糖瓶。之所以會選擇這三種瓶子,是因為礦泉水的瓶蓋小而且瓶子高,想給孩子的關鍵經驗是:瓶蓋小,接觸面少,瓶子在搭建中不夠穩,數量多才能相穩定。口香糖瓶相對較穩,4個量的投放給孩子無限的可能,可以單獨放1個,也可以2個、3個甚至4個一起放。小糖瓶有兩種,尖蓋瓶和圓蓋瓶,想讓孩子瞭解的關鍵經驗是一個瓶子是一個點,兩個瓶子是一條線,只有三個瓶子才能形成一個支撐物體的面——三角形,尖瓶和圓瓶其實是一個道理,投放兩種也是讓幼兒學會變通。這是在材料的投放中,所考慮的難度和關鍵經驗的梳理。

三、活動過程設計

匯入環節,通過看、說,快速的瞭解操作材料有哪些?為後續的多次操作整理材料環節做鋪墊。隨後再由問題“10個瓶子和6個盤子可以怎麼玩?”,激發幼兒的主動思維,引出疊高遊戲。

重點環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

第一次操作,放手讓幼兒自由疊高,感受遊戲的樂趣,發現疊穩的方法:

第二次操作,按一層瓶子一個盤子的順序疊,嘗試遷移第一次操作時積累的經驗,看誰疊得穩又高:

第三次操作是在第二次經驗梳理的基礎上的`再次探索,意在讓幼兒遷移更多經驗,探索疊得更高更穩的方法。在每一次操作之後,都會根據孩子的現場表現進行交流分享,梳理相關經驗:如每一層瓶子高度要相同才能穩;三個尖頂(圓頂)瓶子可以穩穩地撐起盤子;瓶子越高,瓶蓋越小,重心越不穩;層數越多,每層用的瓶子數量越少;底層一定要牢固;放的時候一定要找準合適位置,小心輕放等。

延伸部分則讓幼兒感受建構中所體現的藝術美,並嘗試和同伴探索疊得更高更穩的好方法,活動最後還讓孩子們回去尋找生活中其他可用來玩疊疊高遊戲的材料,讓教學來自生活又迴歸生活。

四、活動實施反思

綜觀本次活動,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可供大家借鑑的:

1.目標定位以及表述比較精準、具體,可操作性強,體現了年齡特點。

2.活動準備充分,材料選擇經過細緻考慮,為目標服務,不隨意而為。

3.活動設計層次清晰,由易到難,逐次遞進,注意了問題的開放性與引導性。

4.活動注重幼兒的主動探索,關注幼兒的語言表達、動手錶現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重在欣賞、鼓勵,避免打擊幼兒的積極性。

當然,任何一個活動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都有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師幼互動上,如何根據幼兒的現場反應進行有效的引導,還需要教師有更靈活的教育機智;再如:對於科學操作類活動,在限定的集體活動時間內,如何分配操作與交流的時間段,也需要考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