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3W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三種,第一種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兒童去讀它,記它,把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第二種先生不是教書,乃是教學生。第三種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由此可知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應是教會學生思考,學生不教是可以會的,但不學是不會的。如何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成了教學的關鍵。而嘗試教學法在教會學生思考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最大的特點是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用嘗試題引路,“以疑引思”,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和自學能力。應用嘗試教學法後,不僅充分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使我的教學思想也有了很大轉變,下面談一下我在幾何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有關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過去,講幾何課總有一種時間不夠用的感覺,由於課上覆習糾正作業,講授新課花費時間多,學生得不到充分練習鞏固,致使作業出錯多,由此形成惡性迴圈,教學效果很差。學習了嘗試教學法後我對課堂結構進行了大膽改革,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方法:

  課外預習式

獨立學習是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方面,而閱讀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在課前安排了“問題情景”,以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驅使他們在好奇心的誘發下進入探索境界。

如我在講九年級幾何《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時,事先提出如下問題:

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係?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的性質是什麼?

如何判定直線和圓是何種位置關係?

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帶有明確的目標,從而大大的節約了課堂講授時間,增加了學生練習時間,充分提高了課堂效率。長此下去,不但能增強學生超前學習的意識,而且使課前預習也成了一種饒有興味的智力活動。

  新舊知識融合式

過去上課前5-10分鐘主要用於複習檢查,人為地設定了新舊知識的'界限,既耽誤時間又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顯得空洞機械,也不利於提高學習能力。現在在傳授知識時,我往往採取實驗操作,問題探索,嘗試練習等多種形式把新舊知識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由舊到新的思維過程。

如我在講九年級幾何《圓周角》的最後一課時,事先設計了一組前後聯絡密切的練習題。

1.已知:在⊙O中,直徑AB=10cm,AC=6cm,求BC

2.已知:如圖:CD平分∠ACB,求證:AD=BC

3.已知:在△ADB中,∠D=900,AD=BD,AB=10cm,求

  出示例題:

已知:在⊙O中,直徑AB=10cm,弦AC為6cm,∠ACB的平分線交⊙O於D,求的長

通過前三個練習的解答既可加深對前節定理的理解與應用,而且綜合起來正好組成本節例題,這樣對看似複雜的例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利用這種方式,雖然教師課前下的工夫多,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能得到充分鍛鍊,課堂效果很好。

  鼓勵嘗試,激發思維

幾何題往往一題有多種思路,在講解時由於害怕學生不會而耽誤時間,總是加以提示,這不僅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也使他們喪失了向難題挑戰的勇氣。學習了“嘗試能成功”的理論後,不但改變了我的教學觀念,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由過去的“一言堂”變成了“多言堂”。

  如習題:

已知:經過⊙O上的點T的切線和絃AB的延長線相交於點C

求證:∠ATC=∠TBC

學們經過思考踴躍舉手,各抒己見,有的利用了外角定理,有的利用等角的補角相等,有的在弧AT取一點,利用園的內接四邊形的性質,有的過B點作切線。通過交流,同學們既可以取長補短,找出最簡捷的方法,又可以開拓思維,使教學過程發揮最大的效益。

未來社會是資訊化的社會,未來的文盲也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嘗試教學法提供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模式,重要的是學生在嘗試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自學能力,將會使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受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