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孩子的故事的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W

  一、充分讀,然後問學生,你從哪裡看出來水很重?

三個孩子的故事的教案

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理清重點詞,在學生的相互補充下,晃盪、走走停停、痛、酸等詞語被標示出來了。這樣的處理雖然比較簡單,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必要的,首先,讓學生有這樣的印象,句子中會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其次,在朗讀時有一定的指向,後來學生的朗讀中,這些詞語被讀得較為清晰,最為關鍵的是,這為下一個環節設定情境,讓學生談感受有了詞語的準備和積累,學生在無意中有了目標。

  二、情境體驗

教師請一名女同學,個子比較小,當場拎一桶重達七八千克的水,對同學提了這

樣兩個要求:

1、觀察她拎水時的表現。

2、心裡想好一個問題,呆會兒問這位同學:

⑴ 師:你觀察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師一指螢幕,(生齊說)走走停停。

生:水都潑出來了。

生:我發現她好累喲。

⑵ 師: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生:我想問她累不累?

生:我想問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問她心裡的感覺是怎樣的?是怎麼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問她累了,休息的時候為什麼不用手敲敲背?

教師引導那位女同學一一作答。

3、這兩個問題的提出是根據重點詞中前兩個可以通過觀察得到,而兩個表示個人感受的詞語,要當事人說出來才能明白。果然,學生的'反應非常熱烈。很快說出了走走停停和晃盪的意思,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非常明瞭。而以小記者身分的提問,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從痛不痛到麻不麻,他們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僅僅是課文的層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極其痛的情況下才會產生的,這點點滴滴的觀察與提問,都在說著一件事:水太重了,媽媽已經拎不動了。

4、如果僅是到了這一步,還只是對重點句子的說明,但更為巧妙的還在後頭,教師此時設定了一個場景:

如果你就是第三個孩子,為什麼要幫媽媽拎那麼重的水呢?此刻學生的情緒仍是激動著的,他們說:

生:我看見媽媽拎水很重,所以幫助她。

生:男孩子力氣大,女孩子小一些。

(學生都鼓起掌來)

生:因為我是媽媽的好孩子。

這樣的情境體驗是高效的,因為它不僅僅達到了對課文內容的一次重組,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得到了體驗,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個孩子的表現是多麼的出色。

5、在課即將結束,老師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看到了三個孩子的表現時,你會說些什麼?

生:有些不懂事,幫媽媽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說第一二個孩子不懂事,第一個孩子翻跟頭給媽媽看,是想讓媽媽快樂些,而第二個孩子唱歌,是想讓媽媽舒服些。

師:媽媽累了,想不想讓人幫忙?

生:想。

生:第三個孩子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師:出示老爺爺的話:三個兒子,不對吧,我只看見一個孩子。

老師的想法是讓學生說前兩個孩子表現不對,只有第三個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於是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老爺爺的話。但在學生的表現上,我們看到,是和老師的預想是有別的。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他的話裡提到了好事,這一方面是可能學生還沒有找到一個恰當的詞語來表達,還有一種可能,學生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這裡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還是我們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學生採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後者,顯然是不合適的。在課上,老師也沒有指出,就過去了。如果能追問一句:你所說的是怎樣的好事中呢?這樣會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表達,這是語文課的根本,我們語文教師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學習如何正確的表達。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個學生的回答。首先,這不是課堂上老師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說,老師根本沒有想到學生的思考會是這樣的,這從後來老師的繼續引導可以看出來。但這樣的答案的出現,至少是表達了學生的一種思考,是啊,媽媽累了,但孩子以這樣的方式──翻跟頭、唱歌來幫助母親解乏,媽媽心裡會舒坦了許多,可能也輕了不少,這從課後媽媽老師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問題是老師精心設計的場景不容許這樣的表現:水那麼重,媽媽那麼累,這時,最應做的,就是直接的幫忙呀!語文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生抒發性靈的舞臺,如何提供更多的舞臺讓學生去表現,是教學設計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況,當學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極有價值的時候,我們教師,應該做的,是巨集揚,是激勵,

我們的教學設計,就是在這樣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為學生所熱愛的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