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學反思與改進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8W

導語: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語文教學反思與改進,歡迎閱讀。

國小語文教學反思與改進

結合語文這門課程的定義反觀語文教學,可以說教學不應當是死板地程式化教學,而應該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豐富情感的過程,語文教學更是教師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每一個舉動,無論多細微都可能給學生語文學習帶來或正或負影響,這包括語言、神態、動作、評分筆跡等等。老師站在講臺上是全方位展現給學生們的。

當然,本文只是討論國小語文教學反思與改進,著重點在於國小語文教育,受眾體是國小生,他們活潑好動,注意的永續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佔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處於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徵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故,本文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目前國小教育中的熱點問題,提出如下思考:

  一、 多樣化教學手段的現實困難

語文教學載體主要是文字和音像。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敘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例如:教科書、掛圖、工具書、報刊、電視廣播、戲劇表演……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但現實是課堂上多媒體教學課件風靡,批量化、程式化教學,本應充滿交流韻味的課堂,成為學生們看螢幕的滑鼠與螢幕的交流。

  二、實際教學中,閱讀能力培養之惑

語文教學,基本物件是字、詞、句,語文基礎打牢後便延伸到閱讀文章上來。可以這麼說,字、詞、句,包括為學習字而研習的拼音最終目的還是在閱讀上。現在,教材著重於閱讀上,要求精讀每篇課文,即便是一篇內容很簡單的文章要講好幾課,一兩個字詞會分析一大段,到頭來學生分析文章還是靠背誦課本上已有的結論,拿一篇陌生的文章就“分析”得一塌糊塗。這個現象不僅僅是國小教育,筆者記得自己即便是在高中語文課上,老師帶學的課文分析起來頭頭是道,自己去做習題卻所對了了。

  三、實際教學中,誦讀能力培養問題

筆者記得,在國中時,有一位自上海下放至東至縣城的語文老師。老師當時約50來歲,清瘦,上課時候由於語音原因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至今日我還能記得他便是他誦讀時候的神情,真是投入文中,不可自拔。細細來講,漢語有四個基本聲調,加上輕聲有五個聲調,說起來音高跌宕起伏,比起只有升調和降調的西方語言來說可謂一門音樂語言。

 四、實際教學中,課文選材的理解

教育,何為教育。有過錯,施之以言辭厲罰是其一,列社會優良,摒棄社會惡劣是其二,等等。國小語文教育面對懵懂的孩童,個人以為以良性的社會教育為主比較好。

  五、實際教學中,文化矛盾問題

語文課本很精美,可是孩子不愛看,設計配套的教學光碟很充實,可學生們不愛聽;流行的電視劇、動漫卻能把他們一下子都吸引過去。即使用上電化教學手段,用上最先進的課件,直接吸引力也比不過流行的文化產品。

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經過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專業成長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雖然才教書一年,但時時刻刻地反思工作的得失是必要的,當然能夠參與國小語文教育這個大題目的思考本身也是值得高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