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五年級科學上冊《研究透鏡》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1W

今天看了姚老師執教的“研究透鏡”一課受益匪淺。本節課姚老師通過透鏡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親身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一個良好時機。考慮到國小生的好奇、好動、對形象直觀的東西接受能力較強的特點,她設計了一個有趣小遊戲—捉金魚。具體做法是:在一個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條小金魚,讓學生看準後用手去捉。學生的興趣高漲,爭先恐後的要求動手,覺得這只是舉手之勞而已。當一個學生失敗後,別的學生更是躍躍欲試。當第二個也失敗後,他們便滿臉狐疑了:為什麼捉不到魚呢?怎麼樣下手才能捉到呢?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創設了疑問情景,這時再啟發學生:看到魚,說明有光從魚處進入了我們的眼睛,為什麼看到了卻捉不到?把學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對比上來。經過這樣巧妙、合理的設定情景,又用符合學生認識水平的`問題,有層次、有梯度的把學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識,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便顯得水到渠成。

國小五年級科學上冊《研究透鏡》評課稿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鏡》教學中,姚老師先回憶光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時的傳播情況。因為舊知識的鋪墊,學生都知道會沿直線傳播。然後問學生:如果讓光從空氣斜射到水中,光的傳播方向會不會發生變化?此時猜想無非兩種結果:會,不會。接著姚老師通過直觀形象的實驗,把一支鉛筆放入水中,從上面觀察鉛筆的變化,使學生一目瞭然看到現想,從而瞭解了光的折射。

“播種行為,收穫習慣”。在教學中亦如此,因此我們要象姚老師那樣,多給學生創造一些機會,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手段提出種種假設或猜想,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假設或猜想的方法解決問題,還要在猜想的同時發動學生動手探究,進行交流、討論,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善於學習的人。教師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漁”,何樂而不為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