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建議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7W

教學目標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教學建議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略)。

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瞭解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建議

一、課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動地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物件,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二、段落結構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麼是物候、物候學及其研究物件。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項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三、層次分明的結構順序

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用短短百十來字,描寫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況,既生動形象,又高度概括,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人對物候學有了直觀的認識。接著,作者再以具體現象作例,以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這樣典雅而富有概括性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三段,作者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自然引出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等問題。這就是由表及裡的說明。第四、五段,話題引到農業上,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性。這兩段實際上與文章最後形成了照應。文章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緯度、經度、高下差異和古今差異。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條有理;一個設問句下有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線詞,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問題,都有舉例,這樣文章就有說服力,也容易讓人明白。文章最後兩段,說明物候學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首先對於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四層意思,有輕有重,突出了物候學在四個方面對於農業的重要意義。最後,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課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給人深刻的印象。

四、科學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本文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對於一般讀者,尤其是文化層次較低、科學知識較少的讀者來說,物候學不是一門容易懂得的科學。而文章正是要寫給這樣的讀者看的。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充分考慮讀者物件,採取了以下策略。第一,抽象的事物儘量形象化,把豐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現象比做大自然的語言,使讀者容易接受。文章取名大自然的語言,本身表明這是一篇寓抽象於形象的科普文章。第二,作者在行文中儘量少用專門術語,而用大眾都能理解的詞句來表達,並在闡述每一個問題時都有舉例,把物候學知識介紹得一清二楚,便於讀者掌握。第三,大量運用優美詞語、描寫性語句和修辭手法,使本來枯燥的事情變得生動形象。總之,這是一篇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的科普佳作。

五、生動的說明和典雅的用詞

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甦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甦醒,同時給人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做準備。最後,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使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緻,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這樣寫的效果,是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六、抓住重點進行教學的有關建議

本文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概括要點就是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能夠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有關的內容要點,比如,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觀測對於農業有什麼意義,等等。學過本文之後,對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要使學生能夠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而學習本文的語言,主要是學習本文生動優美的語言,特別是第一、二段描寫四季景象的語言,要指導學生把它們積累下來,並學會運用。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示例

一、匯入新課

由複習學過的文體匯入說明文學習。

二、通讀全文,概括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後議論回答,然後教師明確:本文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物候的知識及研究它的意義。

三、劃分結構層次,理解本文說明的條理性

1.本文圍繞著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全文可劃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然後教師歸納總結: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給我們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為四部分。(略)

2.再問:以上四個部分的說明採用了什麼樣的順序?

學生討論,教師提問後小結。作者在介紹物候現象時採用了這樣一種邏輯順序:先提出本文說明的物件是什麼,接著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後說明它取決於什麼因素,最後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說明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性。這種條理性不僅表現於文章的整體,而且也表現在文章的區域性,

3.請大家快速閱讀第三部分決定物候來臨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說明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課文在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時,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來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

教師提示:我們讀一部小說,總是先讀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內容全貌做極為簡要和概括的說明。有時我們還經常讀到摘要。摘要,顧名思義就是對原文的要點進行摘錄。寫摘要和寫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點,寫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語言對原作的內容全貌作簡要的概括說明,而摘要卻是在不損害原作內容的前提下,摘錄原作的要點,將原作的主要內容準確地按原作的順序寫出來,不摻進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但為使上下文連續,可適當加上一些詞語,原文有的句子太長可取其主要成分。

學生寫完以後,教師把預先準備好的投影儀展示出來,供學生參考。(略)

四、總結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本質特點的一種文體。寫說明文應按照一定的順序,使文章有條理性。《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說明文向我們介紹的是物候學的知識,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景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物候現象的特徵、成因和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