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識字3》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7.95K

《識字3》是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識字課文,類似三字經,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這篇課文雖然只有短短的48個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國的山川大地,黃河洶湧澎湃,長江一瀉千里,珠峰高聳入雲,臺灣隔海相望,祖國渴望統一,小朋友應該努力學習,興我中華。應該說是一篇思想很高尚的識字課文。

二年級上冊《識字3》評課稿

那天聽了李老師執教《識字3》第一課時後,覺得感受頗多,整理如下:

1、直觀匯入,貼近生活。

李老師的匯入沒有什麼動情的言語,直奔主題,藉助一幅幅畫面,向學生展示了:飛雲江大橋、文成百丈漈、高樓九潭、溫瑞塘河等。這些都是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自己最熟悉的景物,正因為學生熟悉,才會感興趣,才會有情感。而本文的黃河、長江、長城、珠峰雖跟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但可以藉助學生身邊的景色移情也未嘗不可。所以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馬上集中到了課堂

2、自主識字,激發興趣

既然是識字課,那麼識字任務的達成就是重中之重。

聽師範讀,“將自己覺得難讀的地方做好記號”,使學生不僅要認真聽還學會了動筆,不給學生開小差的機會,要不教師的`朗讀就徒勞無功。再在自由讀課文時,向老師和小組長請教難讀的字,在第一時間幫學生解決掉識字上的“障礙”。

指名一句一句的讀,可以讓教師明確自己接下來的識字教學的方向;讓學生評價,則是為了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初步評價別人的能力。

集中出示本文的生字,自然是為了“讀準字音,牢記字形”。李老師鼓勵學生說說“你認為哪些字的讀音得好好提醒同學?”“你認為寫哪些字得特別注意什麼?”學生們說的就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說得越多發現得越多,且自己發現的要比老師自己說的更“深入人腦”。如果在這個環節能讓學生編個兒歌,順口溜什麼的來識記字形,如“兩個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聳)、大鳥住在小山上(島)”,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形象地識記字形,還能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呢!

之後,李老師說要帶孩子們上車去欣賞祖國的美景,於是一個個生字就成了學生手中上車的“車票”。學生們先自己讀一個,擺一個(擺在自己的桌子上);接著老師說一個,學生拿一個(重新拿回手中);然後指名學生說一個,其他學生把手中的再擺回桌子;最後學生再次自己讀一個,收一個。到了目的地,還得有“門票”——詞語:市民、大陸、陸軍、隔壁、臺灣、民族、廣州、隔斷、四川、人民、山川。學生們讀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

3、媒體輔助,激發情感

識字重要,藉助識字激發情感亦重要。

“我神州,稱華夏,山川美,可入畫。”李老師先簡單介紹了中國既稱“神州”又稱“華夏”。再讓學生解釋“山川”和“可入畫”。學生們畢竟才二年級,無從解釋“可入畫”,只是李老師並沒引以重視。不過這裡的過渡很自然——“山川美,美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句”(黃河奔,長江湧,長城長,珠峰聳)。課件展示了“奔騰的黃河,湧動的長江,蜿蜒綿長的長城和高聳入雲的珠峰”。學生們個個看得哇哇直叫。如果給課件配上聲音的話,效果肯定更佳。而如果在此時李老師順勢利導,問學生:“這些地方美嗎?”“你覺得這些景色一幅一幅像不像畫?”然後老師來個恍然大悟狀,“哦,怪不得課文說‘山川美,可入畫’呢?”相信學生們也會恍然大悟,原來“可入畫”是說中國的山川美得可被畫成一幅幅畫。當然中國的美景“可入畫”的不只這四樣,所以李老師課前讓學生收集了祖國各處的風景名勝在課堂上彙報,有一個學生一口氣說了十幾個地方,令在場的老師驚歎不已。最後,李老師將自己收集的“杭州西湖、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等一一向學生展示,可惜也是無聲的,相信配上優美的音樂,學生們的情感之弦更容易被撥動,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壯美山河。這裡要不要讓學生邊欣賞邊仿照課文也用一個字來形容學生自己看到的美景呢?這樣的環節是否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太有難度了呢?我們不妨試試看!某一個教學環節是否可行,是否合理,在課堂上實踐是最好的手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