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教後記的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3W

寓言《南轅北轍》的教學首先以理解課題中的轅和轍入文,然後讓學生在文中找到點出南轅北轍的意思的兩個句子,讀讀體會。以為課文基本是對話,所以第二部分是讓學生通過對讀來體會人物的特點。同桌對讀,熟悉課文後,師生第一次對讀,教師讀朋友,學生讀坐馬車的這個人。教師在讀時,把文中的反問句改成陳述句,讀後讓學生比較,通過比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勸,和反襯這個人的固執,不聽勸。師生的第二次對讀,角色交換,教師在讀時,省去三個沒關係。學生認為這樣不能很好地體現這個人的頑固、傲慢和不虛心,因此補上三個沒關係,再讀課文。經過這兩次的對讀,學生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了人物的特點,既讀熟、學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後讓學生同桌再對讀,加深理解。

《南轅北轍》教後記的範文

這則寓言故事出自戰國時候,魏王想去攻打趙國的邯鄲,季樑聽到這個訊息後,連忙從半路折回,衣服褶皺了也來不及燙洗弄平,滿頭的塵土也顧不得撣掉,匆匆忙忙去謁見魏王。他先說了這個南轅北轍的故事,故事講完,又對魏王講了這樣一段話:如今,你一動就想稱霸為王,一舉就想取信於天下,依仗著大王的.國土廣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以擴充疆域,抬高聲威,大王這種不合理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了。正好比想到楚國去而向北走一樣。教師把這個寓言故事的出處跟學生一讀,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課後,很多學生來打聽書名,來借書閱讀。我想這已很好地達到了教師的預期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導高年級學生閱讀更深層次的書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