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有餘數除法》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9W

9月29日數學教研活動如期舉行,此次由三年級陳老師執教《有餘數的除法》的第二課時。同樣作為新教師的我覺得這次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想要開好一節課,必須經歷備課、磨課,那過程是如此的辛苦。陳老師的這節課我已經聽過兩次,在磨課的過程中她非常認真,從第一次站在講臺上講課、被聽課到今天在大教室裡開課,我看到了她的進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後的回報。雖然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氣較悶熱,在場聽課的'老師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陳老師的“淡定”讓我佩服。先拋開課的效果,能站在講臺上,她就已經是最大的勝利者。借用當天評課老師的話語:“新手開車,把車開直了,並開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現在我就談談對這節課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有餘數除法》評課稿

一、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有餘數的除法》是一節探索味極濃的課,這對於新教師而言較難把握。陳老師首先以15÷5=3(組)這一算式引入,激起學生已有的認知,再從16、17、18、19盆入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進行列式,這樣充分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給予學生探索的一個支點。第一次試教時的陳老師就像剛踏上征途一樣,一心想趕快到達目的地,而忽視了周圍美麗的風景;而今天的陳老師關注到了身邊的風景,停下腳步慢慢欣賞,原來每一朵花都是那樣充滿生機、富有生命力。

二、重視學習與思考相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出示了四個有餘數除法算式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當發現“被除數一個比一個增加,餘數也一個比一個增加”時,陳老師因勢利導,追問學生:“如果有20盆花進行分組,餘數會不會也增加變成5呢?”意味深長的追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感知餘數不能為5。但教師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繼續追問:“餘數會不會是6、7?餘數都是哪些數?”一連串的追問與學生的思維擦出了火花,此時無聲勝有聲。

三、猜想驗證中生成

“餘數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是簡單地告訴,而是要讓學生經歷一個猜想驗證的過程。教師設計了兩個反問:“是不是所有除數是5的有餘數除法算式中都有這樣的規律呢?”“如果除數不是5,還會存在餘數比除數小嗎?”通過反問引發學生猜想,再通過舉例驗證猜想。牛頓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在本節課中陳老師給予學生充分驗證的機會,利用匯報單(一)、(二),讓學生在初步感知中進一步理解,最後達到知識的建構。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在聽課時比較注重細節。

細節一:陳老師課前擺了16顆珠子,但沒有實施,原因是她忘記了,這一點引發我的思考。聽課的老師能夠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們則更應該將它做足做透。忘記不要緊,這一環節錯過了,我們也是可以留在後續的探究中。早用晚用總歸是用了,但錯過了就沒有機會了,這也是我們新教師所缺少的教學機智。

細節二:如何評價學生。好的評價能讓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簡單的“你真棒”已經跟不上教育的節奏。如何能夠正確評價學生,看來還得下一番功夫。

愛拼才會贏!邁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後路會慢慢平坦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