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教學實錄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4W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學習清代詩人鄭燮的作品《竹石》,我把教學目標定在: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能夠聯絡註釋以及工具書讀懂詩意;3、感受竹子的頑強毅力,從而激勵自己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組織教學:

《竹石》教學實錄

一、導課激趣是前提

對於一首古詩,學生只有對它感興趣,才有可能深入地學習。如果學生對古詩不感興趣,則學生很難會去學習它。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竹石》的興趣,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

師:讀了題目你有什麼話想說?

生:竹子生在石頭當中。

生:是石頭做成的竹子。

師:你見過竹子嗎?你對竹子有些什麼瞭解,用一二句話說說?

生:竹子的葉子一年四季是綠的。

生:竹子有一節一節的。

生:竹子小的時候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生:夏天,我們可以到竹園裡納涼,做遊戲。

小結:鄭燮寫的《竹石》到底寫些什麼呢?學了詩句以後我們會了解的。

因為學生對身邊的竹子是比較瞭解的,組織學生由此及彼地進行連結,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竹石》興趣。

二、理解詞句是關鍵

要讓學生進一步領會《竹石》的大意,還需要引導學生從字面上讀通、讀懂詩句。我讓學生悟讀,引導學生對照註釋以及工具書自己悟讀。在一首古詩中,往往會因幾個陌生的字詞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而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抓住那些關鍵的字詞,予以點撥指導,啟發引導學生去領會全詩大意。如“咬定”、“破巖”、“還”、“任爾”等字詞的意思的理解。

三、激發情趣是目的

學生通過悟讀,真切感受到“巖竹”的精神“堅強”、“有毅力”,“剛強不屈”。請看部分學生的情趣產生過程:

生甲:從“咬定”一詞可以看出,竹子的根牢牢紮根在青山中,不肯有半點放鬆,它也不願意紮根在沃土上,可以看出竹子具有頑強的毅力。一個“咬”字可以看出鄭燮已經把竹子不當成一般的竹子了,而把竹子已經當作一個堅強不屈的人了。

生乙:“立根原在破巖中”的一個“破”字寫出了竹子生長環境的惡劣。它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還依然挺立著,可見竹子多麼堅強。

生丙:我還有補充,一個“破”寫出了山上的岩石隨時都有可能倒塌,竹子隨時都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險,但它還是樂呵呵地生活著,你說堅強不堅強?

生丁:“千磨萬擊還堅勁”可以看出竹子已經經歷很多很多的磨難,一個“還”字說明竹子沒有被困難壓倒。

生戊:“任爾”一詞也說明竹子不怕艱難險阻。可見竹子剛強不屈。

感受:學生通過讀讀、議議、再讀讀、再議議對巖竹那種偉大的堅強性格感悟得非常透徹了。因而對竹子的崇敬之心也油然而生。

四、訓練朗讀是重點

國小生學古詩,我的觀點要引導學生多讀,要在讀中做文章。因為,只有讓學生反覆讀,才能引導學生反覆與文字接觸,才能引導學生反覆地感悟文字。學生感悟文字次數“量”的增多,必然為達到“質”的改變。這個“質變”是學生通過閱讀自然而然獲得的。我採用“五讀”:一是範讀,老師有表情地先讀一遍,引發興趣;二是自讀,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體會節奏;三是細讀,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等自主感悟;四是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將竹子的頑強性格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表現出來;五是背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程度。通過這樣反覆地讀,學生就會自覺地進入詩的意境之中,從而受到薰陶和感染。

五、引導連結是延伸

學生通過學習,對竹子的精神有很深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表示:“我們要像竹子學習,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要不怕困難,不畏艱險。”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連結。我是引導學生與日記、週記連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