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有效理答探析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3W

一、有效理答,捕捉教學資源

閱讀教學有效理答探析論文

新課程教學重視教師在課堂中對教材內容的“二次開發”,但這必須是以課程教材為基礎和依據,在尊重教材本身思想、內容和學習特點、思維特點基礎之上的,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積極地進行審視,科學客觀地加工、拓展和挖掘教材,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素質也得到“二次開發”。而針對在此基礎上的問題回答,教師對於學生做出的理答,應當再結合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的進展變化,進行發問。對於理答,教師應當從兩個角度把握時機進行關注:一是,學生對新舊知識產生思維意識上的激烈矛盾衝突、思想囿於狹窄範圍、受制於原有固有經驗影響而無法對知識進行融合、遷移等的時候,這是進行發問的最佳時機;二是,發問應當是建立在發問時機、課本價值思想和教學要求三者結合之上的。例如,在《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教學中,在學生欣賞了《清明上河圖》圖片,又齊讀了“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這句話後,教師可請學生結合課文想象一下,張擇端的畫中可能會有哪些行當呢?學生紛紛回答“醫生、農民、攤販、船工、道士、官吏、讀書人……”答案精彩紛呈,有的是來自畫上的鮮明形象,有的是來自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樣,學生的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了,教學過程相當順利,師生完全沉醉於這幅名揚中外的畫中。忽然,一位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我彷彿看見,還有幾個強盜在人群裡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頓時,課堂發出一陣鬨堂大笑。而教師竟一時呆住了,轉而微笑著肯定這位男生的答案,繼續走著下一個教程。顯然,上述教師對錯誤的回答進行預設的行為是不符合教育教學目的和根本的,這樣的理答也是失敗的。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常對於這種理答感到太過偏頗,但卻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答方式方法,以致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錯失了最佳的教學時機和資源。其實,我們可以和學生一起隨著學生的思路進行進一步的探問:“什麼樣子的才可以稱之為強盜?”這一探討的過程就是將學生對強盜這一定義樹立正確的認識,進而形成一定的價值觀。之後,教師話鋒一轉:“強盜也能算是一種行當嗎?”這樣不偏不倚的理答解決了學生新舊認識的矛盾,就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引領到正確的體悟上來。

二、有效理答,形成學習方法

對學生共性的回答,教師可按統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統一評價。但對學生個性的回答,我們不能搞“一刀切”,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如果教師不積極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不去滿足其個性發展的表現要求,這將隨著時間的推移,導致學生思維模式趨近定式、固化。對個性的回答,教師的理答應指向學生的情感,張揚個性的發展,最終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真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個性的還是共性的,教師的理答都應踐行“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三、有效理答,優化教學效果

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在讀悟、積累、運用中做到“一課一得”,逐漸形成語文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是否讀出文字中的情境和內蘊,是否讀出對文字的理解和獨特感悟,並針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及時調整理答策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江雪》的教學片斷中,教師問學生:“讀到這裡,同學們有什麼疑問?”學生都說:“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接著,教師說:“這真是一個好問題!請大家大膽地設想一下原因何在,也可以與同桌討論一下。”學生紛紛猜測:因為老翁家裡窮,或是釣魚是他此生最大的愛好,或是他犯了錯誤,被流放在外。“那麼,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教師請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然後再次追問學生有什麼新的看法。學生很自然地就道出這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寫這一首詩,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的心情。對於這則教學案例,教師的理答不僅有效激勵了學生,還有助促進他們形成反思,使學習得到完善。通過反思,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對自我形成認識和肯定,並對問題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這也是學生自我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監督調節的有效途徑。“究竟哪一種比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教師這最後一問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確解讀文字的道路上來,引導學生將“詩境”與“心境”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正確解讀文字,優化了教學效果。

四、總結

很多時候,課堂教學也有著隨機性的變化,教師的理答並非都可按照預設進行。所以,教師積極做出符合現實環境的理答,會影響到整個課堂教學的順利進展,甚至會影響到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學是相長的過程,教師應當不斷總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思維方式和自身理答後的經驗,不斷進行改進和提升,通過有效的理答,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