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古詩教學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9W

國小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一般都是篇幅比較短小、思想情感積極向上、意境優美單純,畫面比較鮮明、語言比較朗朗上口的,尤其國小低年級以五言絕句為主。接下來小編蒐集了低年級古詩教學,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低年級古詩教學

一、誦讀,讀出節湊、讀出語感

誦讀是一種感性直觀的教育方法,是國小生感受作品語言美、感悟作品情意的最佳方法。學生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由語言到內容,由內容到情感。而對詩文內在情感的體會又會反過來促進誦讀的效果。古代私塾中,一群孩子在老先生的帶領下,搖頭晃腦地讀古文。初讀、熟讀、反覆讀,直到背誦如流。即使學生年紀小,對文章內容不理解,聲情並茂地朗讀也可以有效地發揮發散思維、增強語感、激發聯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其中的自見,便是在知識積累基礎上的一種頓悟。待到學生年齡增長,理解能力增強時,年少時曾經反覆背誦、深藏在腦海中的那些美妙詞句就會脫口而出,那些深刻的文字自然地與生活和社會現象產生聯絡,這絕對比課堂上老師的反覆剖析感悟深刻的多。誦讀不僅指有聲的朗讀,還包括低聲的吟讀,無聲的默讀。拿到一首古詩,先讓學生大聲的朗讀,掃除字詞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典故等,熟讀成誦。此時,聲音佔主要地位,讀者所獲得的主要是聲音方面所呈現的氣勢氣概。教師不能只追求一種熱烈的氣勢、熱鬧的場面。在讀熟、讀正確的基礎上轉為低聲吟讀,要求學生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有節湊、合理斷句。感知詩意,體味詩韻。最後讓學生合上書本,心中默唸,回味詩的意境,再現詩的畫面,也可讓生眯眼搖頭、帶上動作,或者配上輕緩的音樂讓學生反覆玩味。整個誦讀過程要恰當的運用一些技巧,如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才能使整個誦讀猶如一曲優美的樂章。

二、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國小生剛剛接觸古詩,對這種言簡意豐的文體不甚瞭解,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有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教師若不顧學情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斤斤於詩歌的字、詞、句的解釋、翻譯。把整首詩拆碎了逐字逐句串講,猶如拆碎七寶玲瓏塔。不僅破壞了詩歌渾然一體的意境,使詩味蕩然無存,而且限制了學生想象空間,不利於思維發展、對古詩整體意境的感悟,更不利於今後對古詩的鑑賞。整體感知,把握大意,強調的是學生對古詩整體意境的感悟。教師需要講解的並不是字詞的表面意思,這些學生通過查字典就能解決。而應是字詞在特定語境下內在意蘊,字詞為作品的表情達意起到了什麼作用?產生了什麼藝術效果?這些在字典上是查不到的。這正是需要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的地方。如唐—白居易—池上“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偷”字在字典中有5種意思:1、盜竊,私下拿別人財物歸自己;2、偷東西的人;3、暗中,瞞著人(做事);4、抽出、擠出(時間);5、只貪圖眼前的好處,得過且過。很顯然,在詩中不是這幾種意思,應為悄悄的、很愛惜的摘下,一個“偷”字把頑童愛蓮的情感表露無遺,詩人用字之妙耐人尋味。再如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一句中“綠”字成全詩的點睛之筆,無字能替。用“綠”有春天的色彩美,讓人滿目綠色,春天的氣息充滿江南大地,也有動感,好像春風把生機帶到江南,用“到、過、入、滿”均平淡五味,詩人用字之考究正是學生學生的重點。

教師的作用是對重點詞句進行啟發、點撥,而不應把自己對古詩的感悟強加給學生。學生對詩意的感知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也是一種創造行為。學生通過與作品的對話,有感而發。此時教師要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莫雷特一樣。正如方智範老師所說:“首先要重視孩子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也就是他對作品有獨特的反映時教師一定要肯定。閱讀是一種創造,所以不要讓孩子被你的標準答案所束縛,讓他們主動去發現意義、創造意義。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和文字之間的一箇中介,老師做中介,那麼你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於學生,要其嚮導作用,但不能代替”。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並不等於對學生的任何想法都聽之任之,包括胡思亂想也不加判斷的一味肯定。如果這樣將會導致對作品的理解誤入歧途。古詩既有它含義的豐富性,又有它立意的確定性。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雖然不盡相同,但卻不能完全脫離最怕的整體意境,這是有最怕的內在意蘊所決定的。

總之,在古詩大意的理解上,教師既要設法使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又要善於規範學生的思維,避免出現脫韁的野馬那樣不可收拾。

  三、體會詩的畫面美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是有聲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符合國小生形象直觀的思維特徵。學生藉助聯想與想象,將詩的語言文字轉化,還原為生動具體的形象,自己動手畫出一副優美的畫。通過圖畫再現出詩的內容,讓詩句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形象變的具體可見,再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將會容易的多。並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發揮聯想,把詩中沒有寫出的想象出來,極大的豐富詩的畫面。使學生感受到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幫助學生更加深了對詩的理解。同時調動各種感官,充分使用眼、耳、鼻等器官感受視覺美、聽覺美。如駱賓王的《詠鵝》,學生學習後可動手畫出一副白鵝戲水圖,其中“紅、綠、白、清”等詞能引起視覺的色彩美,“歌”有聽覺的音樂美,“浮、撥”等詞有動作的形態美。一幅畫能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再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是一副渾然一體的畫卷。其中,對景物色彩描寫有“鸝之黃、柳之翠、鷺之白、天之青、雪之白”,還暗含有江水之藍、船舶之褐等,這些色彩絢麗的景物,遠近高低相映成趣,正是一副春和景明、賞心悅目的畫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