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後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9W
數學課後反思1

上週五去平邑學習回來後就知道學了肯定要講課,只是沒想到那麼快,週二學校裡就要求講課,並且還有外校的老師來聽課,當時就感到有點膽虛,怕給學校抹灰,但也只好硬頭皮講了。今天又講了一節,感覺這兩節課都不是很成功,存在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

數學課後反思精選15篇

週二在四班講的這節課,由於經驗不足,對任務量的分配上沒把握好,以致任務過多,在課堂上沒能處理完,這是一大缺憾。如果課前能精選一下任務,在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上再合理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今天在三班講的時候就縮減了任務量,每個任務只精選了一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小組展示時稍作一下拓展,這樣就完成了所有六個任務,使課堂顯得完整了一些。

這兩節課講的內容基本差不多,教學流程都是一樣,先是班級宣誓,然後引入任務,各小組先對六個任務進行自主的學習,有難度的問題同時展開討論,接下來是任務的分配,然後按照分配或抽取的任務到任務區進行二次討論,為下一步的展示做準備,再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展示了,六個任務結束後全班進行總結,學生反思談收穫,最後進行了達標抽測。雖然按照要求大致上照著路子走了,需要精加工的地方還有很多,這還需要今後的學習和改進,做到不斷地進步和提升。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表現,討論時還可以,在展示環節中,學生還是表現出了不自信,特別是三班的同學展示不出自己的風采,可能是練得少了,學生一看就有些緊張了,講的時候還存在口誤的問題,整個過程不是很流暢,但學生的可塑性還是有的。在三班的展示中楊文豪同學表現比較突出,當別的同學有補充或疑問時及時表示感謝,這種做法應該是提倡的。

總之,自己還處於課改的初級階段,剛學來的東西還沒來得及消化,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課堂教學還不夠完善和成熟,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問題才會有進步有提升,希望各位領導及老師給出寶貴指導意見和改進措施,將不勝感謝!

數學課後反思2

生活中的數字,著重就是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並又能從中選擇出幼兒能接受的認知範圍。看了該活動後最初很疑惑。教案設計合理,教師也的確有按照活動環節來進行,但為什麼沒有看到幼兒的提升呢?於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從起初的抓不到頭緒,到後來的想“顛覆”原先的教案,直至最後對以下問題的迴歸,才逐漸明朗起來:

選擇什麼作為教材?

要用什麼方法去讓幼兒瞭解?

要讓幼兒瞭解到一種怎樣的程度?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發現”、“常見”、“初步”。這幾個字將教學的重心、教師的準備以及期望達到的層次呈現出來。

修改教案:

生活中的數字

[活動目標]

1、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字,體驗發現的樂趣。

2、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標記,初步瞭解數字在不同地方代表的不同意義。

[重難點]

重點:初步感知數與物的關係,理解數字在具體情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

難點:將自己對數字意義的理解用語言表述出來。

[活動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生活中常見的有數字的實物。(讓幼兒收集實物比較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重複收集,對於這一點,老師在讓幼兒準備的同時自己也要做好預設,同時著重是要引導幼兒發現同一物體中出現的不同數字。所以說不但是物體的不同,還是數字的不同。)

2、與數字相關的生活場景和物品照片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發現數字

1、引入:“今天數字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遊戲,請你找找哪件物品上面有數字。”

2、分組觀察物品。

3、請幼兒說說發現了什麼物體上面有什麼數字?(重在鼓勵幼兒的“發現”,組織幼兒用語言進行表述。)

4、師生共同小結:生活中處處有數字。

二、初步理解數字的意義(該環節落腳點在於:孩子的探索、發現、表達以及教師的歸納、總結、提升)

1、請幼兒說說自己都帶來了什麼有數字的實物?看到了什麼數字?這些數字有什麼用?(自由表達)

2、教師歸納

多媒體的運用(圖片的選擇主要是符合幼兒發展水平並貼近他們生活,儘量在是20以內的數字)

(1)讓幼兒瞭解各類圖片中數字代表的意義(教師有目的性地根據數字用途出示相關圖片)

(2)讓幼兒瞭解同一個數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意義。(出示10以內的某一數字的各種實物圖片,如數字6的口杯,6路車,電話上的6等等)

3、小結(提升)

師:很多東西上有數字,表示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時間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號碼的,有表示價錢的,有表示物體重量的,還有表示物體長短的。有了這些數字,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會很有序、方便、準確!

4、討論:如果沒有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怎樣?(逆向鞏固)

三、數字重組

師: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那麼多數字的意義,那你能用這些數字組合成一個有意義的編碼嗎?(提供1—9的數字卡片若干,請幼兒將這些數字進行組合,並說出組合後的數字有什麼意義。比如,8,1,4,組合成8,14,說明8月14日是自己的生日;又比如138****5506,是爸爸的手機號;再比如:1、2、0、組合成120)

四、活動結束

師:今天小朋友們都找了很多生活中的數字,它們都有不同的用途,請小朋友以後再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數字?它們又有什麼用途?

數學課後反思3

本節課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意義是重點,也是難點。課本主題圖用遊樂園的方式呈現,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動手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是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首先多媒體課件呈現主題圖,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然後讓學生猜一猜:你認為我們要學習什麼內容?接著有學生說:分數。又問你是怎麼猜的?怎麼想到分數的?生1:我看到了分西瓜。生2:我看到了分餅。學生通過主題圖中呈現的分東西的畫面能想到分數,說明學生對於分數已經有一點生活經驗,只是缺少系統。在此基礎上,我又用課件出示:2人平均分4個月餅,每人分幾個?(2個)。怎麼沒有分數?繼續展示分月餅的過程,使學生直觀感受: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1/2個;再通過摺紙加深理解。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用語言敘述其含義;通過提煉語言使學生更加明確。接下來讓學生動手錶示出1/4就很容易了。學生理解了幾分之一的含義後,再比較兩個分數(幾分之一)的大小就不再是難題。學生不但能夠比較出大小,而且能夠從幾分之一的含義進行解釋。

本節課有以下不足:認識1/2時,我讓學生通過摺紙表示1/2,折了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並分別表示出了1/2,比較:每種圖形形狀大小都不相同,怎麼都能表示1/2呢?通過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應該讓學生自由發揮,按照自己的理解表示出1/2,這樣不僅可以展現孩子的個性,還能促進學生交流,更能加深對1/2的理解。

數學課後反思4

《9加幾》是國小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並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後,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匯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並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於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說:從9往後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數學課後反思5

尺規作圖七年級才開始接觸的,有必要講清他的意圖,首先要強調直尺和刻度尺的不同,這樣在講畫一條線段與已知線段相等的時候,學生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用尺子直接量出長度,而且也避免學生在以後的作圖中,還是習慣性的用到刻度尺進行測量。

而教盲生畫圖,我在課前就預設了各種困難,針對盲生動手能力差,學生差異性大的特點做好準備,分成小組,讓每個小組的小組長組織小組內學習。譬如有的盲生不會用尺子畫直線,主要存在問題是不懂得如何將尺子用手固定起來,固定起來之後如何沿著尺子的一邊畫直線,很多同學的手不知道是如何放在尺子上,例如用手按住的直尺的時候,手會擋住要畫直線的筆,如果手不按那麼多的話,很難將尺子固定住,所以我想下次教畫直線的時候,可能借三角板給學生,他們手抓的地方更大,可能更容易操作。而且膠紙都很難固定在膠版上,作圖對盲生的難度還是遠遠大於正常學生的。

尺規作圖,往往很枯燥。要牢牢記住畫圖的步驟,否則就畫不出你要的圖形。我反問了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但是通過本次尺規作圖的教學,學生對尺規作圖有了一個具體直觀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是不錯的。

數學課後反思6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有兩種情況:一是0除以一個不是零的數商0,這就要涉及到被除數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後,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商1要商0,用0來佔位;所以本段內容我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是第二單元的教學難點,學生在計算時極易出錯,而且在教師不厭其煩地糾正後學生還會出錯。如:408除以4,當被除數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學生就忘了商0,個位上的8除以4,商2,於是商就變成了兩位數。522除以4,當被除數個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要商0,學生也忘寫,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對於商出現了漏寫0的情況常常是渾然不知。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措施:

1、重視估算意識的培養。

學生試商是一個難點,突破這一難點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在豎式計算前,我要求學生先估一估商是幾位數,再計算,這樣可以降低錯誤率;在解決問題時,培養學生對計算結果或問題答案進行估計。如:星光國小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這道題學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約有200人,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2、由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學生試算832÷4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沒有在十位上的數不夠除的情況下商0佔位,十位上漏寫了0,得出商是28;還有的學生直接把個位上的商寫在了十位上,個位上卻寫上0,得出商是280。多數學生在計算中得出商是208。對這三種結果,我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 “你認為這三種結果,哪個正確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認為計算結果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種解釋:(1)有的學生通過驗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確的。(2)有的學生從估計商的位數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兩位數,所以208是正確的。(3)還有的學生結合做題前的估算結果,判斷208是正確的。這樣,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判斷出了孰是孰非。這時我讓算對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自己是怎樣算的,使全體同學同時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佔位,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有了自己的探索並且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學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832÷4=208後,比較832÷4 與 804÷4這兩道題的寫法有何不同?我是這樣提問學生的:“832÷4和804÷4這兩道題都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為什麼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要落下來,而804除以4被除 數十位上的數不用落下來呢?學生在仔細觀察了兩個豎式的寫法,並且在小組裡討論後,形成了共識:804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0, 落下來和個位的4相加還是等於4,落下來沒有意義,所以不用落下來;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3,落下來除以4不夠商一個十,和個位的4合起來就是32個一,除以4商8個一,所以要落下來。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要真正掌握,還必須採取“多多練習”的方法,多讓學生做針對性的習題。在練習中及時糾正錯誤,並通過看、說、估、做、改正等多種途徑,使同樣的知識點不斷在學生的腦海裡迴旋撞擊,從而達到真正的認知。

數學課後反思7

開學初,千頭萬緒,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新課進行的很慢,時間已過將近四周,小數乘法的學習終於告一段落,雖然有部分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毅然決定開始進行第二單元《位置》,兩個課時的內容,同學們都掌握的不錯,今天上午我開始了小數除法的教學。計算教學是最枯燥的,以至於學生有稍許抱怨,第二單元怎麼這麼容易就過去了啊!我理解他們,本來學習基礎就不好,再接著學習難免壓力大了點。這也是20xx版國小數學課本照顧到的一個點,原來的數學書小數乘除法的章節是在一塊的,計算量都很大,而這次改革,中間已經緩衝了一個章節《位置》,學生換一種心情學習,頓時感覺心曠神怡!

有了這些想法,今天上課前,我就給學生打預防針,“同學們,今天我們又要開始一個新的章節學習,小數除法,計算的學習最需要大家細心、認真,這可比小數乘法的學習難多了,你們要做好準備啊!”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說,都被嚇壞了,坐的非常端正開始上課,生怕錯過了些什麼。

為了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我在開始新課前,先出示幾道整數除法題目,除了幾個基礎特別差的學困生不會寫,其他學生都能算出正確的結果。(遺憾的是,我應該把這個環節放在課下,首先做課前調查,對於整數除法都不會的學生,進行課前補課,再進行小數除法的教學,會更加順理成章,這部分學生才會更有信心學好。)

第一個環節大概用了五分鐘時間,之後我課件出示主題圖,複習數量關係速度×時間=路程,並讓學生明白問題求的是哪一個量,之後自然列出算式。這學期,我重點加強數量關係的教學,讓學生學會數量關係對於分析問題非常重要,分析條件從最簡單的問題著手,讓學生養成習慣,為今後教學解決問題打基礎。

列好算式,學生小組討論小數除法該怎麼除呢,我重點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方法,把他轉化成整數除法,但是這個環節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陰差陽錯,思維定勢不考慮小數點直接算,最後在商的查小數位數點小數點,卻也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當然這樣的思考方式是錯誤的。於是我與學生們一起轉換單位,把22.4千米轉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學生們思路大開,把這道題利用整數除法算了出來。接著,我引導學生列豎式,並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因為是24個十分之一除以4,商應該是6個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應該點上小數點,同時強調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之後,計算過程中就不用再出現小數點了。

經過20分鐘的教學,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這節課,做一做三道題正確率在90%以上。同學們都很疑問,“老師,小數除法很簡單啊?”我總結,今天這節課大家聽的都很認真,所以你們掌握的比較好,而真正的困難在後面的內容,還有更復雜的呢,不知道你們還會不會像今天這樣態度端正,“能!”同學們異口同聲,我想這節課達到了目的,佈置完作業,打鈴了,順利完成任務,“下課!”我們都笑著離開了教室。

數學課後反思8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角的度量》,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角單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對於國小生來講量角方法的其實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數的角與要量的這個角重合,讀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數就是要量的這個角的度數了。而怎樣進行重合學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據以上的認識,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下面三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課題的引進。這裡我創設了讓學生畫角的情境,從而產生學習量角的需求。

第二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這裡又分認識量角器、認識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個層次進行教學。認識量角器時,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有部分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能力的。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我發現量角器最中間有一個點”。“我發現量角器上上下兩個數加起來正好是180。”認識1°角時,採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學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觀圖;(2)猜一猜這個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深化理解1°角。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容易形成1°角的觀念,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時,又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在量角器上讀出一個角的度數(50),(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52)。此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第三個層次是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學生講量的方法時也講得可以。

從學生的掌握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情況還是可以的,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數學課後反思9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2”的演算法有了具體的認識,並且分析思考出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性計演算法則。

(1)、學習內容來自於生活。

這節課中,選擇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紅毛線,用它作為研究問題的著眼點,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和思考,創設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

(2)、解題方法來自於學生。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經歷、去交流,對“÷2”的研究確實很到位,想出了畫圖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而且計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從研究的結果看,說明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這是學生個體的需要,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學生們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

數學課後反思10

教材說明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到這冊內容學習完,學生在國小階段的整數、小數、分數的學習基本結束。通過總複習,可以將分數四則運算加以系統整理,使學生對所學的概念、計算方法和其他知識加深理解和掌握,進一步提高四則混合運算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全面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這個複習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複習分數四則的意義和計算以及倒數和比的知識。第二部分複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第三部分複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第四部分複習圓和軸對稱圖形。

總複習的編排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絡,便於在複習中進行系統整理和對照比較,以加深認識。如把計算、概念、應用題和幾何知識分別集中起來複習。便於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分數乘除的意義、法則和應用題的`理解和掌握。複習中的計算題要求怎樣簡便就怎樣算,應用題多數沒有註明用算術解法還是代數解法解答,目的是要求學生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合理地選擇比較簡便的演算法,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建議

1.這部分內容可以用6課時進行復習。複習分數四則運算,倒數、比的概念和計算,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圓和軸對稱圖形,完成練習三十五。

2.複習中應注意的問題。

教材中的複習題是根據一般情況編寫的,教師要結合本班的情況靈活掌握。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訂出複習計劃。在複習整理時,對學得較好的學生可以多讓他們回答一些稍難的問題,多做一些綜合性的練習;對程度稍差的學生,要多幫助,可以讓他們多回答一些稍容易的問題,多做一些基本題,把主要內容掌握好,使這些學生都能達到大綱和教材的基本要求。

本冊的教學內容以分數四則運算和應用題為主,根據這一特點,更要注意對分數的內容進行系統整理,使學生弄清各部分內容的來龍去脈;而不是死記一些計算公式和法則或者解答分數應用題的所謂“竅門”和結語等。

3.複習各部分內容的一些教學建議。

複習分數四則運算時,可以先引導學生把分數乘、除,倒數,比的概念和計演算法則分別作一簡要的回憶和歸納,弄清這些概念和計演算法則間的聯絡和區別。如分數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係,計演算法則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為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要抓好基本訓練,特別要注意帶分數乘除法與帶分數加、減法的對比練習等。

複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簡便演算法時,要注意提醒學生在動手做題之前,先要全面審題,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以後,再計算。做完以後,還要讓學生說說是怎樣進行簡便計算的,互相交流經驗,以開闊學生的思路。

複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時,重點仍要放在使學生分析和弄清題目的數量關係上。可以先複習一些簡單的文字題和應用題。如結合練習三十五第10、15題,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已學的誰是誰的幾分之幾的認識,分清用分數表示的量和分數的區別。如1/3米和1/3,1/3米是一個不變的數量,而1/3則是一個數,也可以表示兩個數相比的關係,所以要明確哪兩個數相比,以及誰先誰後。即把誰看作單位“1”。對於稍複雜的應用題(如總複習第7題),要通過對比練習,使學生明確解答這些應用題,首先必須確定把誰看作單位“1”,其次是弄清題目中包含的基本關係式。要特別強調藉助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題目的數量關係,從而確定演算法,正確地列式解答。

複習圓、軸對稱圖形時,應注意多利用實物、圖形,引導學生回憶這些圖形的計算公式是怎樣得來的;不要死背計算公式。計算書中的習題,要根據題目中的不同條件和問題靈活運用公式解答。

數學課後反思11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藉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裡到哪裡是一釐米,然後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裡到哪裡,1毫米和1釐米是什麼關係?再借助多媒體把1釐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遊戲,手腦並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後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釐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數學課後反思12

今天上了《圓柱的體積》一課,覺得比以前上得輕鬆,回到辦公室細細品味上課的過程,頗有幾分感受:

在本課中,當學生面對新的問題情境—“圓柱的體積該怎麼求?”時,能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根據已有的知識作出 “轉化”的判斷。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表達得不是很清晰。但學生的這些都是有價值的。這些“猜想”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開的圓柱體教具進行驗證,在討論聲中,學生獲得了真知。可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創造熱情並給以科學探究方法的引導,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在這點上,我對學生的探究精神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節課再次讓我知道了,相信學生的創造力是我們設計教法的前提。

在引導學生解決“粉筆的體積”等這個問題時,課堂上有學生把它當作圓柱體積來求,提出:“誤差這麼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學生要求的僅是一個大約的數值,所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但這種計算粉筆體積的方法可行嗎?如果我不提出疑義,也不加以說明,就會給學生造成“圓臺的體積可以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的錯誤認識,對學生的後續學習會造成一些不利的影響。我就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使學生髮現平面圖形中的一些規律照搬到立體圖形中有時會行不通,懂得知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其發展性,初步理解三維空間物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聯絡與區別,為進一步學習積累經驗。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雖不能很快獲得結論性的知識,但卻嘗試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增進了情感體驗。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就學生的發展而言,誰能說讓學生經歷這樣探究的過程,不也比獲得現成的結論更富有積極的意義?

數學課後反思13

一、談話匯入:

師:新學期開始班裡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出示圖片)你能分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麼?為什麼?(學生可能回答不能,因為他們長的一模一樣)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斷

師:現在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能指出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

2、說明理由

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

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班內彙報。

3、小結

師:(小結同學們推理的過程)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簡單推理(板書課題)。

4、找氣球

師: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廣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的條件對事件進行推斷。為了慶祝元旦小明、小紅、小芳每人從家裡帶來了一個氣球,(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紅、黃、藍三個氣球)小明說我的氣球是紅色的,小紅說我的氣球不是藍色的。根據他們的對話你能說出小明、小紅、小芳各拿來了哪一個氣球嗎?

學生判斷並說明理由。

三、拓展應用

1、可以在完成課本101頁的第3、4題的基礎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題目。

2、這三組影子分別是哪組積木的投影?請連線,並說明為什麼?

3、紅圈中的積木和哪塊積木拼合,才能成為一個和左圖一樣的正方體?

4、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別裝有相同大小的鐵塊、木塊、棉花。你在看過蹺蹺板之後,能說出每人的箱子裡都裝有什麼嗎?為什麼?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有意思嗎?為什麼呀?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數學課後反思14

這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為了把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本節課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部分,從兒童的興趣和生活實際出發,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做數學。

1.讓學生充分感受。

這節課的設計處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數學的魅力。

首先,教師把課的內容滲透於課前,讓學生調查去年個人和家庭收到的賀卡數量,收集賀卡和環境保護相關資料;其次,課中組織學生觀看錄影,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統計探索等方式,讓學生估算出去年全校所有家庭共收到的賀卡數量,再進一步計算出這些賀卡要消耗多少資源;最後,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發出倡議,去號召更多的同學參與到減卡救樹的行動中來,所有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寄賀卡的行為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使學生更加懂得了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真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讓學生自主選擇。

以學生為主體,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力。

從學習的內容看,學生學習與自身有關的或與同學有聯絡的內容他們會更感興趣,學起來會更投入.在估算時,教師十分尊重學生的意見,13811,即可以看成14011,也可以看成14010,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根據估算的結果,教師再出示一組資料,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其中一種或兩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計算出全校所有學生家庭去年共收到的賀卡數量相當於消耗多少資源.這樣,學生自我選擇的願望得到滿足,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漲.。

從學習的方法看,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所需要的.本節課,當數字較大時,允許學生選擇估算或用計算器計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獨立思考,當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與夥伴進行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合作意識和依靠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親身親歷。

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親歷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課中,教師只是適當點撥、引導,而讓學生通過小組協作、全班合作,不停地對自己的調查進行統計、計算、分析、討論,學生暢所欲言,這樣不僅綜合運用了簡單的資料整理求平均數多位數乘法估算等數學知識,而且通過一組組驚人的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每個學生都深刻體會到環保的意義和重要性.。

數學課後反思15

平面圖形的拼組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之後,通過動手拼組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及圖形之間的一些關係。圖形的拼組是一節操作性很強的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加活動親身體驗、合作交流來體會平面圖形的特徵。

每次上新課時,我都格外用心,我喜歡學生接受新知識時表現出的新鮮,喜歡自己上新課時表現出的熱情。這兩天上了圖形的拼組,雖然圖形都是上學期所接觸過的,不過增加了一些動手操作的部分,學生似乎顯得更為活躍。一年級的學生太喜歡自主了,讓他們自己動手安排活動或是在老師指導下活動,他們的熱情度會比平時增加一倍,所以有時候我的課堂思路總像斷了線的風箏,我無法迴避他們激情充滿幻想的問題。為了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流程:

一、複習回顧,探究發現。

二、動手操作,感悟新知。

三、鞏固練習,綜合運用。

四、總結,引入下節。

經過實際教學和反思之後,我覺得這節課有如下可取之處,也是自認為亮點的幾處:

1、新課伊始,帶領孩子們回顧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並讓孩子大聲地將他們叫出來,隨著各種圖形“蹦蹦跳跳”地進入,隨即也帶來了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興趣調動起來的同時也將要解決的知識點拋了出來。可謂“巧妙”。

2、將教材重新調整,把作風車調到最後的綜合運用環節。這個做法來自於領導的大膽創新和對學情的準確把握。應該說直接受益的不僅是我的學生還有我。把這個環節放到最後,我們都是輕鬆的。當看到孩子們用他們靈巧的小手和我一起幾乎同步將風車做好時,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對教材的重組可謂“英明”。

3、課件發揮的巨大作用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媒體對教學的強大推動力。看著可見孩子們學得高高興興的同時,看得是清清楚楚,那最後當然就是聽得明明白白。

4、 與孩子一起動手才能體諒孩子、學會等待。今天這節課我始終和孩子一起動手操作,所以對時間的把握、可能遇到問題的估測就都做到了心中有數,我不止一次地說:“老師等你!”感覺整堂課的環節還是較為清晰的,比較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