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作文教學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2W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請欣賞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學作文教學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作文教學論文

中學作文教學的困惑及對策

  【摘要】中學作文教學改革雖歷經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目前仍不容樂觀。本文從一個一線的中學老師的視角分析了當今中國中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和其存在的不足,以及給老師和同學們帶來的困惑,並試著探討了其對策。

  【關鍵詞】中學作文 現狀 困惑 對策

中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其中寫作能力的培養尤其關鍵,它是各項語文基本功的綜合運用,它是學生思想、心靈、精神、審美情趣的定格再現,它也是學生各項能力的綜合再現。因此,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操,陶冶性情,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一種重要途徑,對社會、對國家的興衰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蓋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作文的社會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正因為此,所以歷來語文教育工作者們對作文教學不敢怠慢,不斷探索作文教學的新路子、好方法,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快速作文教學法”、“快樂作文教學法”“情境作文教學法”等。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學作文教學仍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仍存在不少的困惑,有待我們去分析,去研究,去探討。

  1中學作文教學中要不要進行寫作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

這一困惑主要是由於中學語文教材對作文的定位不足造成的。傳統的語文教材在編寫作文部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作文與學生的生活嚴重脫節,過分地注重作文技巧的傳授。這當然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寫作思維及創作興趣。新課程改革注意到了這方面的問題,因此,從指導思想、課程理念、教材編寫上都進行了重大改革。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 因此,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在作文教學的編排上進行了全面改革,現舉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

這樣的編排比起以往的那種編排方式來的確科學多了,令學生很容易就走出了對作文的恐懼,幾乎每個學生都能提起筆來就可作文。但新教材中作文教學內容編排卻沒有寫作知識和技能技巧方面的內容,只有學生寫作的內容或方向。這樣,給教師的感覺就是不需要傳授寫作技法,將作文題或者作文話題一出便讓學生自由作文。給學生的感覺就是,作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可真正動起筆來時卻又為難了,因為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那一定要超級大作家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學生如能達到這一境界就不是學生,就不用學習寫作了。於是,就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學生作文話是有的說了,卻又存在一個該怎樣說、怎樣說好的問題。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習作內容豐富,但結構鬆散甚至混亂,語言不夠精彩甚至病句成堆,主題不突出甚至沒有主題等等,以至於老師都無從下手修改。所以,不少一線的教師認為,作文教學應有相應的作文知識和技能技巧的傳授。作文課畢竟更多的應是教會學生如何更好地將自己心中想說的話說出來,方法的傳授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們的作文教學僅僅在於如何解放學生的寫作思維卻完全忽略技法的傳授的話,那未免太左了。

於是教師們便或多或少地想傳授一些作文知識和技能技巧,可又不知到底要傳授一些什麼樣的作文知識和技能技巧。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版本的語文教材在作文教學內容上給出過可供老師操作的這一方面的明確目標。於是,傳統的作文教學,是教師命題學生寫,教師批改學生看,教師講評學生聽。新課程改革後,作文教學的局面雖有所改變,但仍是換湯不換藥:將現成的“題目”改成“話題”,然後交給學生自由行文。責任心強的老師則有可能自己組織進行一些寫作技法技能及寫作目標的教學,但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缺乏系統性的。由於教師本身的個體差異性很大,尤其是大部分教師自身的寫作水平就有限,指導寫作的水平就更有限。這樣導致無論是作文前的提示也好,還是作文後的點評也好,差異性很大,這樣就不利於整體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們都十分希望這種現狀得到改變,卻往往苦於勢單力薄,長期不能實現願望。

  2中學作文教學有沒有系統性、層遞性

一線教師作文教學上的這一困惑仍源自於中學教材的編寫造成的。新教材在作文訓練的內容編排上缺乏足夠的系統性和邏輯層遞性。在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把握學生關心的問題上,新教材做得不錯,力求讓作文之筆伸向學生自己仍至周邊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訓練的邏輯層遞性上卻考慮不足,這從上面的表格中也可看出來。新教材在作文教學上只注重寫作內容的塊的獨立與變化,而這獨立的塊的內容之間卻缺乏了線的邏輯聯絡。這樣安排雖讓學生的筆觸及了自己熟悉的生活各個領域,寫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訓練,但這對於提高學生寫作水平還是不夠的。

其實學生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再到高三,其思維、心理、世界觀、審美能力、興趣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如果我們在訓練學生時不有意識地提高、進步的話,學生的能力又怎能提高。而且由於教材是供所有教師教學操作的,具有導向性和指導意義。教材在作文訓練的系統性和層遞性這一方面沒有給教師明確,則又導致了因教師的個體差異性而給作文教學帶來整體性差異。這是一線教師無法解決的。

  3如何讓中學生有更豐富的寫作素材和情感體驗

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新的國中會考考綱中也強調指出:“(作文)考查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 然而現實是,常規作文教學,往往是老師往黑板上扔下一個作文題或話題,然後就是在學生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要求兩節課甚至一節課完成,當堂交卷。結果弄得學生們一陣恐慌,一片茫然,一臉無奈,最後隨便應付了事。長此以往,就導致了學生作文靈感枯竭,作文情感麻木,作文興趣消失,作文內容簡單。“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學生要寫出有血有肉的作文,就必需要有大量的寫作素材積累,廣博的知識積澱,豐富的情感體驗,較高的審美眼光。因此,教師們都想努力為學生寫出好的作文創造條件,卻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而無奈。首先,由於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 中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一天到晚幾乎都呆在學校,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應付不完的考試,哪有時間去走進自然,去關注社會,去品味人生呢?其次,作文教學的外部環境對作文教學常常起了一定的束縛作用:想讓學生走進自然,可出於安全考慮,社會牽制,領導干預;想提供給學生豐富的資訊量,卻找不到滿意的素材;想讓學生互批互改作文,受到家長的責難;想全部詳批詳改作文,沒有時間,想選改詳改部分作文,學生不滿意;發現學生作文問題想及時指出,常常迫於課時安排的不科學和教學壓力大而難找機會;想豐富學生的知識量給開一點課外閱讀課,一找不到合適的時間,二是沒有圖書館或有圖書館卻極少對學生開放;為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想組織一些辯論,往往由於種種原因而不了了之……基於這些情況,所以中學裡的作文教學往往仍處於一種尷尬境地,尤其是一些條件相對落後地區。因此,如何讓中學生有更豐富的寫作素材和情感體驗成了困擾中學作文教學的一大難題。

  4如何解決作文批改難、效果差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的統一安排,目前中學語文作文每週開課兩節。有的學校每週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有的學校則每兩週要求學生寫一篇作文;有的學校則要求學生每兩週寫兩篇作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一篇;有的學校還要求寫週記。學校要求教師批改作文一般是詳批詳改,至少每兩週批改一次作文。正常情況下,一位語文老師上兩個班的語文課,每個班60到70位學生,如果批改每一本作文用的時間是5分鐘(包括改錯和批語等),批改完一次作文得用約10—12小時,改完一次老師累得半死。而作文到了學生手中,學生往往是漫不經心地看了一眼評語,就把作文收進書桌抽屜,效果不佳,真可謂“出力不討好”。每個學期要完成8篇作文,16次作業,近40篇的課文教學,平時的單元測驗6—8次,還有段考、期考,可謂任務艱鉅。教學雙方心力交瘁,一方面,教師為命題搜腸刮肚,為批改皓首枯燈,為講評脣乾舌燥;另一方面,學生寫作文抓耳撓腮,讀批語索然寡味,聽講評昏昏欲睡。其結果是作文批改難度大,效果卻不佳。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提高作文的教學效果,也是長期以來令教師困惑的問題。

  5關於改變中學作文教學現狀的對策

新課程理念,給中學作文教學提供了改革的肥沃的土壤,迎來了作文教改的春天。但也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改變一下觀念、解放一下學生的思維、發展一下學生個性的層面就夠了的,如果這樣的話,只會把教師和學生由一種困惑帶向另一種困惑。對於時下的作文教學存在的困惑,我們不妨思索一下對策。

5.1作文教學應建立一個完整的獨立的體系。這種作文教學體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中學作文應該教一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在我們的作文教學體系中應該都有,而不應該殘缺;二是在這些應該教的'東西里面,應該先教什麼,後教什麼,其間應該有一個先後次序,而不是混亂的。中學作文應該教一些什麼?那就是將現在的與傳統的相結合,不僅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也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去更好地表達,那就是要適時地適當地傳授學生一些寫作知識與技巧。至於作文教學的次序,則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知識結構、思維發展等去安排。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寫作思維操作模型建構訓練。其中包括寫作賦形思維(重複思維、對比思維)操作模型的建構訓練,寫作路徑思維操作模型的建構訓練,寫作相似操作模型的建構訓練,寫作策略思維操作模型的建構訓練。第二階段,包括立意思維操作模型訓練,行文展開與行文措辭的寫作思維操作模型的建構訓練。第三階段,在以上寫作知識與寫作能力的基礎上,訓練各種具體的文章體裁的寫作過程訓練。

當然這種教學體系的建立一定要有很強的操作性,要儘量縮小因教師的個體差異或地域差異而造成作文教學的差異。並將中學作文教學從語文書中獨立出來,編成一套書,而不再是附著在語文教材的各個單元之後,這樣就更顯其連貫性、系統性。在該書中,既有作文教學的內容,又提供一些寫作的參考素材,也有必要的評價參考標準。

5.2要適當放開教師的手腳,要消除學生害怕心理,變學生怕寫作文為想寫作文,變學生沒東西寫為有東西寫,變學生寫作文應付為一種生活的需要。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對作文教學的外部環境的改善來調動來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情緒,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種任務。如大家都關心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問題,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果要就這一話題要求學生給美國總統寫一封信主持人間正義的話,就完全可以播放一些有關的視訊或新聞圖片,以營造一種情感氛圍,刺激學生想寫一點什麼。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只是說將命題作文換成話題作文就可以了,教師是要做不少課外工作的。例如,教師可儘可能地少佈置學生作業,讓學生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和素材的收集,有必要一週節約出一節語文課來作為作文準備課,用來閱讀、辯論及幹一些其它與作文有關的事,比如將近段發生的社會事件拿來討論,或看視訊,或講故事,或讀文章,或走出校外搞活動等等,這些看似與當前作文無關的事其實對於作文大有益處,正所謂“工夫在詩外”。寧可少上一點語文課文分析課,也要讓學生有廣闊的視野。因為閱讀與生活才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內容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與視野,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

其次, 當今時代的作文教學,不可忽略了網路利用。網路上可獲取寫作的大量的素材,網路也是練筆與交流寫作的好場所。網上創作方便,修改更方便。網上創作不拘一格,想寫就寫,想寫多少就寫多少,也不知是誰寫的。平時不敢寫的也敢寫了,平時不好意思寫的也好意思寫了,沒有絲毫的心理壓力與負擔。因此,網路創作深受學生喜歡,在網上練筆,是一個絕對的好方式,值得大力提倡。教師應充分創造條件利用網路的優勢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國家、學校、家庭皆可為此進行投資

作文來源於生活。作為教師,不能純粹為了作文而僅僅只教學生一點作文技巧,更應該教會學生生活,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教會學生理解生活;教會學生審美,培養情感,陶冶情操:春天來了教學生賞花;秋天來了教學生賞落葉;夏天則教學生品日;冬天則教學生感雪——在審美后讓學生將情感體驗記錄下來,讓學生建立生活日記本。總之,作文教學絕不能侷限於日常安排的每週兩節作文課上,生活無處不文章。

5.3作文的修改可靈活多樣。前面提到的網上評改是最方便的,可一對一改,也可多對一改,也可一對多改,還可多對多改,並可當場改,也可遠距離“面對面”改。如是傳統的修改,也一定要將教師解放出來,培養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效果反而更好。具體的操作可如下:

首先要跟學生講明白這樣做的意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明白這決不是教師在偷懶,而是教會學生自批自改以利於學生將來的寫作。然後再教會學生自批自改的方法:學生寫完作文後先自己瀏覽一兩遍,將明顯錯誤或不妥之處改掉。再要求學生互相批改。互改時要求學生先快速瀏覽,勾出錯字、病句;再抓關鍵,抓重點細讀精批——看中心是否明確,段落是否分明,觀點是否正確,文風是否端正。 注意:互改可一對一地互改,也可小組幾人討論合改方式。並要求學生在批改完了之後對於別人文章的長處與短處作出記錄,交流批改感受。學生批改之時教師來回巡視,進行及時的指導。課後教師應將學生批改過的作文收上來稍作瀏覽,再作一小結。

這樣批改作文,既利於老師,也利於學生。學生自批與互批作文可比教師批改得更細緻。同時學生批改的過程是一次作品欣賞的過程,是一次交流的過程,是一次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一次作品的學習與再創造的過程,對學生的創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無疑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下面是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中學七年級作文教改實驗班與非實驗班的對比調查統計表:

從上面的表格中資料可以看出,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採取了上面的措施的明顯比沒有采取上面措施的效果好。由此可見,以上一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當然,作文教學工作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透的。要解決中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整體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學效果,還需要我們廣大語文工作者在前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不斷地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去總結。相信在教改之風已蔚然形成的今天,我們的作文教學一定會走出一條廣闊明亮的大路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