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的策略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就是教之以學,這個"學",不但是"學識",也更是一種學的方法和能力。否則,我們的學生就一輩子也離不開教師的"教"。所以,我們將學法指導盡力滲透到教學過程如概念形成、理論推導和方法思考之中,並憑藉教材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學生也憑藉教師的教法來掌握知識,學會方法。這是一種"素質型"的指導。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從學生、教材的實際出發,把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有機結合,是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滲透主要落實在傳授閱讀方法和培養閱讀習慣兩方面。

關於閱讀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的策略

一、傳授方法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門路和程式,方法可以引導人們沿著正確的途徑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語文教學只有把讀、寫、聽、說的方法教給學生,才能使他們的語文能力逐步形成和發展。具體到閱讀教學,筆者認為,我們對課文的處理絕不能停留在僅僅把課文講得 懂、講得透上,而是要善於從課文中抽象出具體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舉一反三的本領。

教給學生閱讀文章的一般方法

主要有下面三種方法:

1 .能夠根據作品的文體特徵,抓住閱讀的重點。如閱讀文學作品,要通過人物、情節、環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題和作者的傾向,並在審美層次上對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情節結構、語言表達等做出自己的判斷;閱讀哲學、美學、政治、歷史等人文科學作品,要領會作品中作者的觀點和內容要點,學習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閱讀科技作品,要理解科學的觀點、依據和結論,汲取作品所體現的科學態度、方法,以及探索精神等。

2 .能夠抓住文章中關鍵詞語或句子進行學習,培養從小處著眼去把握大局,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文章總是表現某種思想或某種感情,這種思想或感情更多的時候是從細微處表現出來的,有時是一個動作,有時是剎那間的心理活動,有時是一個頗為奇特的用詞,並且這樣的表現恰恰是最真實的,最貼近文章的主旨的。比如,把握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中的少年魯迅對阿長感情深化發展過程,就必須抓住阿長的行為、動作、語言等描寫,特別是文章的最後一段話,最能體現魯迅的感情。

3 .能夠把握作者的總體情況,並與文字本身結合加以理解和感受,培養自己"居高臨下"把握文章的能力。文章的產生必然無法超越作者的思想、人生觀等諸多因素,儘管它可以超越歷史,但它也總要受到時代的影響。因此,把握文字,必然將作者與歷史和時代相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文字更深層次的內涵。

( 二)教給學生精讀和略讀的方法

精讀是一種精心細緻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鑽研和體味,並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從文章中提取資訊的閱讀方法。教師在指導學生精讀訓練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教師首先要提出自學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增強閱讀的目的性。

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尋找參考資料,為深入研究文章掃清障礙,提供借鑑。

3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步驟和方法,重點要指導學生品味語言的方法。

4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後發和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尋疑、質疑、釋疑。當學生髮現不了問題時,教師可設疑,然後讓學生通過閱讀解疑。

5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和訓練學生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術,比如先教給學生圈點、批註、摘要、製作卡片、寫讀書筆記及札記的方法,然後加以訓練。

略讀則是一種運用精讀得來的方法,略去或繞過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綱目,抓住要領和主旨的閱讀方法。教師指導略讀訓練,一方面對學生多作跳讀練習,以增強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比如要求學生尋找文章中直接表現中的語句,教師先提出某一問題,要求學生在許多資料中查找出與這一問題有關的內容等等。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掌握略讀的方法。常見的主要方法是:首先要看序文、提要、課文的自讀提示和目錄,瞭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其次要在略讀的過程中瀏覽全文,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後有選擇的積累,會質疑,會根據文章的內容提出不同的意見。

精讀和略讀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精讀與略讀方式的選擇。一般來說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知識積累,可採用略讀的方式,而為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文章進行鑑賞,宜採用精讀;分析文章宜用精讀,查詢資料宜用略讀;課內多用精讀,課外多用略讀。

二、培養習慣

所謂"習慣",是"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見《現代漢語詞典》)。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的實踐才能養成。"(《呂叔湘論語文教學》第 53 頁)筆者以為,閱讀教學中應主要培養以下幾種習慣: 2 .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要求學生養成勤查詞典的習慣,不望文生義,不憑想當然,也不依賴別人。另外,根據實際情況,還應及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其他工具書,如《古漢語字典》、《現代散文鑑賞辭典》等,並傳授一些查閱圖書資料的知識和方法。 這樣,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學生既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也增長了許多知識。 4 .捕捉資訊的習慣。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獲取資訊的過程,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於捕捉資訊的快慢與多少。通常課文前有預習提示,課文後有配套習題,這些都為我們理解課文提供了重要資訊,我們在教學時應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養成帶著問題(預習提示和思考題)去讀課文的習慣,則會大大提高閱讀效率。然而,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善於捕捉課文中的語言資訊。例如,捕捉開篇中的語言資訊,捕捉反覆出現的語言資訊,捕捉前後呼應的語言資訊。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去捕捉課文前、課文後和課文中的語言資訊,並使學生養成習慣,這無疑是一種很實用的閱讀方法。

此外,還有比較的習慣,圈畫、整理的習慣等等。可以說,這些良好的閱讀習慣,正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既重視生存又重視發展的人才的最基本的素質。

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不是本文能夠窮盡的。要學會好的方法,養成好的習慣,需恆心,靠勤奮。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思想,切切實實地做好學法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努力實現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內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