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藝術的一枝奇葩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1W

多年前,女兒回家過年,帶回雲岡石窟的光碟,由她一位朋友遊覽雲岡石窟時拍攝的照片製作而成。當時我兩便沉浸於電腦前,第一次見到較為全面的雲岡石窟的實拍照片,一邊觀賞一邊讚歎。這組照片把我們領進了山西省一個叫平城(如今的大同市)的西郊,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的雲岡石窟。她開鑿於公元五世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眼前的照片足以顯示了雲岡石窟的氣勢雄偉,雕刻的精湛。佛像形態各異,面部表情豐富,服飾色彩豔麗,經歷了1500多年風雨侵蝕後,眾多佛的石雕仍然散發著絕代藝術的輝煌。

石窟藝術的一枝奇葩散文

我對女兒說,我要去雲岡石窟,欣賞藝術愧寶,一定要去,相信自己一定會去的。今年端午小長假,女兒安排出遊。我先到北京與她會合,再前往大同,直奔雲岡石窟。舊夢成真,感覺真好。

來到雲岡石窟,將要尋覓一些什麼?它又能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呢?

進入景區,偌大的廣場中央,唯一的一尊雕塑立即映入眼簾,在純藍天空的襯托下,尤其醒目。身著一襲青色飄逸闊袖的古長衫的高僧,高高立在兩級灰色基座上,二級基座正面有陰刻二字——曇曜。立在這兒的著名高僧曇曜不是將誰等待,也不是為誰送別,而是永遠地忠實地守護他身後的震撼世人的藝術寶庫——雲岡石窟。據文獻記載,曇曜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主持在山西省平城西郊武周山北崖,依山開鑿了最早的五所石窟,即現存於雲岡的16窟——20窟。

寬而平坦的馬路兩旁,是現代修築的排列整齊的佛柱。這條道註定承載千千萬萬遊客的腳印。這裡的空氣彷彿永遠帶著北方乾燥的印記。前方不遠處,平地突起的小山連綿,山上岩石鑿有紅色醒目的字:高視千古、天下第一。它向人們昭示,雲岡石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所有洞窟都向遊人敞開,敞開它們已有1500餘年的博大胸懷。石壁上雕刻的大大小小神態各異的石佛,好似漫不經心地向人們講敘他們的故事。我似乎企盼能穿越風雨時空,與靜靜的佛有一份至誠的心意相通。

雲岡石窟從北魏文成帝復佛法起,開始開鑿,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傾全力,經歷了近七十年之久,創造出一座皇家佛國聖殿。沿此山,東西綿延1000米,鑿有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你能想象出這項浩瀚工程當時的情景嗎?來此的遊客一瞬間都掉進了一座歷史寶庫,自由倘佯在絕代的藝術長廊,此時的你能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嗎?反正我是佩服得五體塗地。親臨寶庫美哉。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寶庫呀,那時世世代代要保護的呀。

我們由東向西遊覽。第一窟,稱為石鼓洞,石窟外壁明窗,窟內平面呈長方形,窟頂平面的浮雕內容豐富,色彩豔麗。窟中央立有兩級的方塔,塔上層蛟龍盤繞,塔下層多數是交腳菩薩端坐於蓮花臺,離洞口遠的浮雕,依稀還能辨出細節。洞內北壁主像是交腳彌勒菩薩。東壁下層是彩色浮雕,有些浮雕在歷史長河裡早已斑駁,很多的雕刻經風化雨蝕,面容模糊,無稜無角。我會神地凝視,凝視能工巧匠於1500多年前留給我們的傑作,這些斑駁的傑作烙在我心裡,令人感嘆,歲月是把無情的刻刀。

第二洞窟西側題刻“山水有清音”,“雲深處”。這讓我想起左思的一句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古人頗有雅興,往往沉浸在美麗的自然環境裡,不必彈琴作樂,靜心聆聽山間潺潺流水的聲音如同天籟之音。該洞窟因地下有泉水湧出,便有了題刻“山水有清音”,併名為“寒泉洞”。面對古人的大雅,今天的我甚感慚愧,今不如昔。

窟內居中有三級方塔,儲存較為完整,塔面上刻出瓦筒、簷椽、門拱等仿木建築構件。上層四角有鏤刻的八角柱。塔身四面有大小不等的佛龕,神態各異的石佛皆為坐佛。窟內四壁分層分段佈局,最上層雕刻的是天宮伎樂列龕,下面依次為禪定坐佛大型列龕,長卷式的有著故事般的浮雕栩栩如生。當然,這個洞窟同樣風化嚴重。有些坐佛殘破不堪,有些佛像甚至沒有頭,叫人揪心的痛。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裸露的傷痕,至今清晰猶在。身為公民,我們有責任愛護我們的藝術瑰寶。因此,每進一個洞窟,都不敢言語,生怕些微的聲氣震落了石刻上的微粒,有損佛像的尊容。

到了第三洞窟,這裡的遊客突然增多,這是為什麼?原來這個石窟是雲岡石窟最大的石窟。其高25米,面闊50米,高大平展、氣勢恢巨集,為雲崗石窟之最。其中雕有一個巨大的坐佛,約高10米。佛面帶微笑、兩頰腴潤、兩耳垂肩、慈眉善目、平視遠方、嘴角微微上翹、形態自然、體態豐滿、大佛衣袖紋飾流暢。佛的左右各立有一個菩薩雕像,高6.2米。佛右側的菩薩面容豐滿柔美,眉眼上挑,雙目炯炯有神,頭冠臉頰光滑無瑕,是容貌最美的菩薩之一。佛左側的菩薩沒有右側菩薩幸運,其五官還算完整,但下巴與頸部已有較大面積的斑駁,其右臂斷失,只剩右掌搭於胸前,左手也斷失。面對它,似乎覺得斷臂的創口還在流血,它痛,我也痛。大慈大悲的'佛與菩薩呀,千百年來,不知普度了多少眾生。我問佛,今日與你緣遇,我何日解脫,從此岸度到彼岸。又問自己,難道我來雲岡石窟是尋覓解脫,尋覓一種清靜……

我們幾乎遊遍了所有石窟及佛龕。

第五窟為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似乎覺得它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原來1500年前的古人也懂得洋為中用,一個古老的民族從來就是一個開放的民族。開放的民族其古老的文明才能傳承。

十窟與十二窟給人帶來很多遐想,這裡是最為生動複雜的飛天石雕。你仰望飛天,那些凌空飛舞的歌舞、伎樂等神像,其形態多變,神韻非凡,裙袖衣帶隨風飄逸,栩栩如生堪稱了得。我們不僅欣賞石雕的複雜構圖,玲瓏精巧體態優美比例協調的佛像,而且彷彿聆聽到肅穆冰冷的石窟傳來了天籟的樂章,溫暖的氣息包裹著每一個遊客,不朽的藝術瑰寶如溫泉一般流入每個人心房。

北魏最早期開鑿的石窟是為數不多的“曇曜五窟”,即儲存年代最為久遠的16——20窟。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二十窟,它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露天大坐佛。主佛是釋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質堅硬,儲存完好,兩肩寬厚,面形豐圓,脣薄鼻高,神情肅穆,身著袈裟尤顯端莊。據推測:坐像依照北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它也是雲岡石窟最富神韻的大佛。背光處的火焰紋雕刻極其細膩,與坐佛頭頂上的十分華美的飛天等浮雕相映成輝,並把主佛襯托得雄渾大氣,是雲岡石窟中的極具代表性的作品。20窟前的廣場地勢平坦而開闊,在這個廣場上,曾經舉行過2008年奧運火炬山西境內傳遞順利結束的大型活動。

雲岡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群中的一顆明珠,它不僅吸收並借鑑了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使其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今的雲岡石窟,早已是中外遊客仰慕與嚮往的旅遊勝地。它也是研究佛教歷史以及雕刻藝術,飛天、伎樂等悠久歷史文化的寶庫。

大同,它曾是一座皇城,雲岡石窟又是一座佛國聖殿的藝術殿堂。真不知有多少人走進這座城,親近這座不朽的殿堂。我們雖是過客,但已經不由自主地愛上它,只要來過,都不會遺忘。

我們遊了雲岡石窟,還遊了恆山、懸空寺、華嚴寺等等。但還有太多太多歷史文物來不及遊覽,我還會再來,再來山西,親近這個被稱為地上文物寶庫的好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