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1

自從拿到《溝通的藝術》(插圖修訂第14版)後,我已經讀了兩遍。第一遍有些囫圇吞棗,被書中的各種專欄、漫畫、插圖和影評吸引走了注意。第二遍較為認真地閱讀了內容,做了筆記,碰巧身邊發生了兩件小事,讓我決定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事件一:一個多月以前,因工作要求我有幸替一位國外學者校對他的稿子。由於稿件內容較長,要分為好幾次進行,且我在讀書期間就已聽聞這位學者的大名,為了迅速取得他的認可,我花了很多精力修改,以至於改動一個標點符號,都要用批註解釋一下修改的原因。一開始我很擔心自己的行為過於直接,有可能冒犯他,但他的回覆打消了我的顧慮,他說他十分贊同我的修改。得到了他的認可,放心的同時,我也更“大膽”了些。直到上個星期,他在傳送給我關於第三部分修改的回覆中,如此寫道:“X博士,你好!我同意幾乎所有的修改,你做得很好。”雖然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我的工作,但“博士”這個陌生的稱呼聽起來卻格外刺耳。首先,我們來往過十幾次郵件,之前他都直接稱呼我的名字,為何這次突然加了“博士”二字?其次,第一次見面時他已經問過我的學歷了,他知道我不是博士學歷,又何故如此稱呼?是開玩笑,還是他不滿意我的自作主張?這讓我有些不知所措。想寫封郵件確認一下他的言外之意,又感覺自己沒有資格質問對方;想無視這封郵件,卻無視不了心裡的疙瘩。

事件二:因為我從事文字工作,每天的'工作強度也不小,一到週末就喜歡睡懶覺。可我物件偏偏是一位有假期的老師,一到週末就試圖拉著我出去玩。我心理不樂意了:你放寒假每天都可以休息,不在乎週末,那我呢?我只有週末可以睡個懶覺,還要被你剝奪,一點也不為我著想。他也有他的理由:睡多了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還會越睡越累,出去運動才能真正減緩身心疲勞。我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也勉強出去過兩次,但回來後唯一的想法是週末沒了,明天要早起上班。這種負面的想法彷彿進一步加重了身體的疲勞感,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接下來的週末我說什麼也不願意出去了,兩個人倒沒有吵起來,但我們話裡話外還是試圖用自己的想法來說服對方,結果陷入了冷戰。

也許是因為我這段期間正好讀了《溝通的藝術》,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隱隱感覺在書中讀過相似的內容,沒想到再拿起書翻了翻,竟然真的解決了這兩個揪在我心裡的疙瘩。

當我猶豫要不要給那位學者發郵件的時候,第三章第四節“知覺檢核”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打消了我的顧慮。這句話是:“如果我們一廂情願地認定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就是事實,恐怕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人際困境。”(第114頁)我和那位學者的合作還沒有結束,我也不希望自己因為有所顧慮而在工作上打折扣,所以我按照書中的步驟,給他發了封郵件:“老師,您好!您在上一封郵件中突然稱呼我為‘博士’(行為),是不是因為我自作主張的修改讓您生氣了?希望您知道我並無惡意,只是我對這個領域的知識不足,所以更謹慎了一些(第一種詮釋)。或者您只是開玩笑,因為您在正文的內容中還是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第二種詮釋)。我希望瞭解您的真實想法,因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請求澄清)”[括號裡的內容是按照書中的步驟另行標註的]後來那位學者很快給予了回覆,他說他並無其他的意思,因為校改那份稿子要翻閱大量資料,很辛苦,他認為我對該領域的瞭解比很多人要好,所以才如此稱呼。如此,我心中的猜疑、不安和顧慮也都被打消了。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工作中很少會遇到一件一下子壓垮一個人的大事,讓人難以忍受的工作壓力往往由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學會從小處排遣壓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是非常重要和有利的。生活,或者說伴侶的相處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

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次切身體會,我更想把這本《溝通的藝術》推薦給其他讀者。當然,書中所介紹的溝通技巧遠不只如此。從基本的溝通理論到層層推進輔助閱讀的七大專欄,讓人在趣味閱讀中迅速理解、掌握、運用這些技巧。即便是一個不善溝通的人,也能隨著那些簡單實用的步驟找到走出溝通困境的方法。我很喜歡出版後記中的一句話“通過改善‘你’的溝通進而改變‘你’的生活”,對於想要購買或者閱讀這本書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對改善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充滿著期待,而這本書確實能滿足你的期待。此書在國外出版到第14版,國內於2010年和2016年引進出版了中文第12版和插圖修訂第14版,且兩個版本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錯,這些都說明了此書在讀者中的口碑。無論結構編排還是內容設定,都是相當紮實的一本書。誠然,這本書也有缺點,個人認為關於性別和跨文化的內容有一些重複,但仍不失為一本好書。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2

書分為很多種,有的書可以讓你掌握某項知識和技能,在某個領域有所長進。而有的書旨在開拓你的視野,更新你的觀念,給你一個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幫助你重新構建認知的底層。

起初捧讀時,以為《溝通的藝術》是前一種書,讀完之後才發現,他應屬於後一種。

每個年輕人,在完成學業,踏入職場的最初那段日子裡,應該都經歷了一段惶恐不安、戰戰兢兢的歲月,適應新的環境、學習工作的技能、學習職場遊戲規則。那時整個人的狀態都會繃得有些緊,甚至走路都是輕聲細步,雙目低垂。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多數人都會臨時抱佛腳地找來一些《職場祕籍》、《辦公室生存法則》、《商務溝通技巧》之類的書來讀,以此來求得一份心安和內心強大起來的捷徑。熬過那幾年之後,回過頭看,這些書裡講的東西,除了最基本的常理之外,其它都是bullshit。

於是明白,有些東西是書上學不來的,只有經歷過焦慮苦痛的煎熬、血淚傷疤的洗禮,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最初看到這本《溝通的藝術》是抱著不屑一讀的態度,並且它的書名用的不是技巧或是法則,而是藝術,可見裝腔作勢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翻了翻簡介,以及噹噹上的一些書評。發現說的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這本書上世紀70年代出版,如今英文都已經出到第12版了,一本行銷40年的書應該不會是一本爛書。

縱觀全書,35萬字的厚重篇幅超過了絕大多數這一主題的快餐書。並且,結構如教科書般嚴謹細緻,且條理分明,有理有據,從理論,到分析,再到例項,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關於溝通的知識譜系。全書分為除了第一章《溝通入門》(算是綜述和前言)之外,共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從情緒心理、語言傾聽、人際溝通等三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因素。

如同一位網友的評論,「往往大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問題的表象,卻沒有深究其源」。人際關係是在人與人互動中建立的,而我們往往不是絕對理性的,很多時候溝通產生問題除了「硬技巧」問題就是「軟技巧」問題,把握了人際溝通中的心理學因素,可以大大提高溝通「軟技巧」。這本書並不是枯燥地陳列心理學詞彙,而是通過有趣的詩歌、漫畫、影視劇、電視節目等材料吸引讀者,將心理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絲毫不會讓讀者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

當然,看明白一個道理和真正懂得一個道理,永遠都不是一回事,僅就溝通和人際交往而言,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改進其實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性格層面的障礙,你先天的性格,氣質、後天的經歷、視野,已經決定了你95%的行為方式。你能夠改善的可能只有剩下的5%左右。不是說,之前的95%改變不了,但是非常困難,需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總和自己作對的生活是很分裂的。

隨著成長,每個人終會同自己和解,試著以一種平常心,將所有的處世處事迴歸到根本,立足於現實,立足於自身,選擇自己合適的表現形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這本書,還是會收穫一些知識,澄清一些認識。

第一,對“溝通”這個行為的認識。

溝通時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溝通則是滿足以上各層次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關於溝通我們經常忽視的幾個事實:

1、溝通可以是有意識也可以是無意識的行為。

2、溝通不可逆,不可複製(不能總用同種方法不同時間場合溝通,人時刻在改變著)。

3、溝通不是越多越好,溝通不僅限於字眼裡。

4、溝通是相互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5、要有溝通動機,願意主動去交流。

6、溝通不足容易產生問題,溝通過頭也會製造問題。

有時候過度溝通只會浪費時間,而且適得其反。

第二、提高溝通技巧的階段:

1、覺醒期:學習任何事物的出發點,比如,讀到這本書。

2、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與人溝通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些尷尬。

這就需要反覆的練習,並且不斷總結,這階段要進行“自我袒露”,“知覺判斷”,“情緒控制”,“語言理解”,“傾聽”等等方面的嘗試,隨著多次嘗試,慢慢熟練,這些技巧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3、熟練期:克服了尷尬之後的持續練習階段,熟練的把握自己。

這個階段由大量的前期思考與計劃以及好的結果組成。

4、整合期:沒有特意思考一件事情,卻能表現得很好。

行為舉止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你行為資料庫的一部分。

第三,處理人際衝突的方法

所謂衝突,就是在至少兩個個體之間,感到不相容的目標、不足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目標是來自另一個個體的阻撓。

必須承認,衝突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在職場中,更尤其是在機關這樣錯綜複雜的地方。如何處理衝突則凸顯出一個人的成熟程度。衝突的解決最終會造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後果。

建設性的處理衝突技巧包括:

1、確認你的問題和未滿足的需要。

2、訂立約會。

3、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

4、思考對方的觀點。

5、商議解決之道。

6、追蹤解決的後效。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3

寒假裡,我有幸讀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從中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了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教育效能產生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只有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係,學生才會對我們的教學感興趣。

想想自己在學生時代,也希望老師能理解我,關心我,希望老師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為了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平時一味地看重學生的學習,為了成績、分數,甚至侮辱學生。為了讓班級成為優秀班級體,為了所謂的常規,我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誤,有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卻一再的埋怨是家長管教不嚴,而我卻忘了,孩子是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想我們所不能想,做我們所不能做的。我為什麼要一再的約束他們呢?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同理心”,它讓我知道了今後自己應該怎樣做。同理心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一個基本條件,它的意思是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要懂得換位思考,只有教師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並有效地把這些感受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樣才能喚起師生之間的相互體諒和關心愛護的溝通氛圍。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還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尊重接納學生,不會因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就討厭他們,教師必須承認學生是一個有潛力,有價值的人,不管這種潛力與價值的體現需要多長時間,教師都必須始終無條件地相信學生自己有著朝向好的方向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其實這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表現。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待後進生,對待班級上個性突出,調皮搗蛋的學生,開始時充滿激情,信誓旦旦要改變他們,但在與他們對招的過程中,我的耐心磨盡,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話語,根本談不上尊重。我想今後應該以一顆寬大的心去接納他們,把他們當成我的朋友,尊重他們,學著去愛他們,給他們樹立信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多多溝通,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點和不足,但是老師仍然喜歡我,仍然接納我”。只有這樣,我才可以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創造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

看來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斷的積累經驗,不斷完善教育方法,不斷向他人求教,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努力改善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作為一個演講者首先要有信心,這樣才會有站起來的勇氣,才能完善自己的演講。再者要有計劃,沒有演講稿、材料是不會有好的演講的。當然,也不需要你把所有的演講內容逐字逐句的準備好,你只需要把重點整理出來,排好序,再準備一些相關材料就好了。溝通不是一種本能,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的。 正式演講前要先預演,也不是需要你找個人呆呆坐著聽你很正式的演講,只需要在你和朋友們聊天的時候隨性的講出來和他們分享就好了。你演講的內容需要講精講細,而不能空而廣。所以你要反覆的問自己一些細節,挖掘一些重點出來詳細講解。 演講最好以自身為切入點,多說說自己,把自己的經歷、感受分享給聽眾,讓聽眾感同身受。當然,你也可以說說別人的故事,但是要有明確的人事物,要是真實的,不能瞎編亂造。我們要抓住每個練習的機會,認真完成每一次演講,經過總結歸納,組合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演講方式。

演講也要有一個目標,你想要聽眾學到什麼?學到何種程度?或是隻是希望他們瞭解狀況就好?你的演講要始終向著自定的目標前進。偏離了這個目標,你的.演講就沒有意義了。

演講者要相信自己的演講內容並給以激昂的熱情,只有自己相信自己的演講才能讓聽眾共鳴。再者,演講要有鮮明的主題,不要一夥人在那裡熱情洋溢,但是,回家以後都不知道今天學到什麼。

你要用積極的心態思考問題,相信自己的一番努力是會成功的。要對自己在眾人面前的演講成果保持一種輕鬆樂觀的態度,而非膽怯的面對大眾,戰戰兢兢的說話。

可能的話,要讓聽眾參與你的演講。可以讓他們提些問題,或是讓他們發表一些意見。這樣,聽眾自己參與了,印象也就更深了。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二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七十五要靠人際關係。”②據統計,人的一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在40至45年中,每星期工作5天或超過5天,每天7.8小時或更多,換言之,我們一生工作10萬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和別人一起工作中度過的。無論我們是在工作還是在娛樂,溝通是我們開展一切活動的必要手段。 溝通方式包括很多中,有口頭、書面、肢體等,口頭溝通應該是運用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溝通方式。

這本書通過四篇35章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注意的技巧。雖然書中講的都是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卻忽略了這些方法,有的方法甚至不費我們一點力氣就可以做到。

說話時面帶微笑。我們能理解微笑的含義,也知道微笑的力量,但是為什麼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總要把煩惱也帶給身邊的人呢。

談論對方最感興趣的話題。如果我們想要交朋友,併成為受人歡迎的說話高手,就要用熱情和生機去應對別人,談論對方感興趣的事情。

學會用友善的方式說話。人們不願意改變他們的想法,不能強迫或迫使他們與我們意見一致。但如果我們用溫柔友善的說話方式引導他們,他們或許會改變態度。

不要和別人爭論。為什麼非要證明一個人是錯的呢?難道那樣做能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面子呢?他並沒有徵求你的意見,而且也不要你的意見。你為什麼要和他爭辯呢?應該永遠不要和別人正面爭論。

牢記他人的名字。公司越大,人們之間的關係就會越冷漠。唯一能夠使公司變得溫暖一些的辦法就是記住他人的名字。 讚美和欣賞他人。用讚美的方式開始和人談話,就像牙科醫生用麻醉劑一樣,病人要承受痛苦,但麻醉劑能消除這種痛苦。天底下只有一個方法能夠說服任何人去做任何事,這個辦法就是激發對方的熱情,讓對方樂意去做那件事。

當然書中還提到很多其他方面的技巧,但是我相信只要掌握了上面的這些方法,我們的人際溝通能力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寒假裡,我有幸讀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從中受益匪淺,它讓我認識到了和諧的師生關係在教育效能產生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師只有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互相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係,學生才會對我們的教學感興趣。

想想自己在學生時代,也希望老師能理解我,關心我,希望老師能做我的朋友。但今天我成為了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平時一味地看重學生的學習,為了成績、分數,甚至侮辱學生。為了讓班級成為優秀班級體,為了所謂的常規,我不允許孩子犯一點錯誤,有的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低,卻一再的埋怨是家長管教不嚴,而我卻忘了,孩子是天真、爛漫、活潑、好動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想我們所不能想,做我們所不能做的。我為什麼要一再的約束他們呢?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同理心”,它讓我知道了今後自己應該怎樣做。同理心是師生之間溝通的一個基本條件,它的意思是說要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要懂得換位思考,只有教師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並有效地把這些感受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樣才能喚起師生之間的相互體諒和關心愛護的溝通氛圍。 建立良好師生關係還要我們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尊重接納學生,不會因為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就討厭他們,教師必須承認學生是一個有潛力,有價值的人,不管這種潛力與價值的體現需要多長時間,教師都必須始終無條件地相信學生自己有著朝向好的方向去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其實這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表現。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對待後進生,對待班級上個性突出,調皮搗蛋的學生,開始時充滿激情,信誓旦旦要改變他們,但在與他們對招的過程中,我的耐心磨盡,激情消退,剩下的就只有冷漠和粗暴的話語,根本談不上尊重。我想今後應該以一顆寬大的心去接納他們,把他們當成我的朋友,尊重他們,學著去愛他們,給他們樹立信心,多聽聽他們的想法,多多溝通,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即使有缺點和不足,但是老師仍然喜歡我,仍然接納我”。只有這樣,我才可以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創造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

看來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不斷的積累經驗,不斷完善教育方法,不斷向他人求教,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努力改善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4

自從拿到《溝通的藝術》(插圖修訂第14版)後,我已經讀了兩遍。第一遍有些囫圇吞棗,被書中的各種專欄、漫畫、插圖和影評吸引走了注意。第二遍較為認真地閱讀了內容,做了筆記,碰巧身邊發生了兩件小事,讓我決定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事件一:一個多月以前,因工作要求我有幸替一位國外學者校對他的稿子。由於稿件內容較長,要分為好幾次進行,且我在讀書期間就已聽聞這位學者的大名,為了迅速取得他的認可,我花了很多精力修改,以至於改動一個標點符號,都要用批註解釋一下修改的原因。一開始我很擔心自己的行為過於直接,有可能冒犯他,但他的回覆打消了我的顧慮,他說他十分贊同我的修改。得到了他的認可,放心的同時,我也更“大膽”了些。直到上個星期,他在傳送給我關於第三部分修改的回覆中,如此寫道:“X博士,你好!我同意幾乎所有的修改,你做得很好。”雖然他一如既往地肯定了我的工作,但“博士”這個陌生的稱呼聽起來卻格外刺耳。首先,我們來往過十幾次郵件,之前他都直接稱呼我的名字,為何這次突然加了“博士”二字?其次,第一次見面時他已經問過我的學歷了,他知道我不是博士學歷,又何故如此稱呼?是開玩笑,還是他不滿意我的自作主張?這讓我有些不知所措。想寫封郵件確認一下他的言外之意,又感覺自己沒有資格質問對方;想無視這封郵件,卻無視不了心裡的疙瘩。

事件二:因為我從事文字工作,每天的工作強度也不小,一到週末就喜歡睡懶覺。可我物件偏偏是一位有假期的老師,一到週末就試圖拉著我出去玩。我心理不樂意了:你放寒假每天都可以休息,不在乎週末,那我呢?我只有週末可以睡個懶覺,還要被你剝奪,一點也不為我著想。他也有他的理由:睡多了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還會越睡越累,出去運動才能真正減緩身心疲勞。我承認他說得有道理,也勉強出去過兩次,但回來後唯一的想法是週末沒了,明天要早起上班。這種負面的想法彷彿進一步加重了身體的疲勞感,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接下來的週末我說什麼也不願意出去了,兩個人倒沒有吵起來,但我們話裡話外還是試圖用自己的想法來說服對方,結果陷入了冷戰。

也許是因為我這段期間正好讀了《溝通的藝術》,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隱隱感覺在書中讀過相似的內容,沒想到再拿起書翻了翻,竟然真的解決了這兩個揪在我心裡的疙瘩。

當我猶豫要不要給那位學者發郵件的時候,第三章第四節“知覺檢核”部分的第一句話就打消了我的顧慮。這句話是:“如果我們一廂情願地認定我們對事情的解釋就是事實,恐怕會產生很多嚴重的人際困境。”(第114頁)我和那位學者的合作還沒有結束,我也不希望自己因為有所顧慮而在工作上打折扣,所以我按照書中的步驟,給他發了封郵件:“老師,您好!您在上一封郵件中突然稱呼我為‘博士’(行為),是不是因為我自作主張的修改讓您生氣了?希望您知道我並無惡意,只是我對這個領域的知識不足,所以更謹慎了一些(第一種詮釋)。或者您只是開玩笑,因為您在正文的.內容中還是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第二種詮釋)。我希望瞭解您的真實想法,因為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請求澄清)”[括號裡的內容是按照書中的步驟另行標註的]後來那位學者很快給予了回覆,他說他並無其他的意思,因為校改那份稿子要翻閱大量資料,很辛苦,他認為我對該領域的瞭解比很多人要好,所以才如此稱呼。如此,我心中的猜疑、不安和顧慮也都被打消了。

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工作中很少會遇到一件一下子壓垮一個人的大事,讓人難以忍受的工作壓力往往由一件件小事積累起來,學會從小處排遣壓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是非常重要和有利的。生活,或者說伴侶的相處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

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次切身體會,我更想把這本《溝通的藝術》推薦給其他讀者。當然,書中所介紹的溝通技巧遠不只如此。從基本的溝通理論到層層推進輔助閱讀的七大專欄,讓人在趣味閱讀中迅速理解、掌握、運用這些技巧。即便是一個不善溝通的人,也能隨著那些簡單實用的步驟找到走出溝通困境的方法。我很喜歡出版後記中的一句話“通過改善‘你’的溝通進而改變‘你’的生活”,對於想要購買或者閱讀這本書的人來說,或多或少都對改善自己的溝通能力和技巧充滿著期待,而這本書確實能滿足你的期待。此書在國外出版到第14版,國內於2010年和2016年引進出版了中文第12版和插圖修訂第14版,且兩個版本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錯,這些都說明了此書在讀者中的口碑。無論結構編排還是內容設定,都是相當紮實的一本書。誠然,這本書也有缺點,個人認為關於性別和跨文化的內容有一些重複,但仍不失為一本好書。

書分為很多種,有的書可以讓你掌握某項知識和技能,在某個領域有所長進。而有的書旨在開拓你的視野,更新你的觀念,給你一個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幫助你重新構建認知的底層。

起初捧讀時,以為《溝通的藝術》是前一種書,讀完之後才發現,他應屬於後一種。

每個年輕人,在完成學業,踏入職場的最初那段日子裡,應該都經歷了一段惶恐不安、戰戰兢兢的歲月,適應新的環境、學習工作的技能、學習職場遊戲規則。那時整個人的狀態都會繃得有些緊,甚至走路都是輕聲細步,雙目低垂。

我想很多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在人生的那個階段,多數人都會臨時抱佛腳地找來一些《職場祕籍》、《辦公室生存法則》、《商務溝通技巧》之類的書來讀,以此來求得一份心安和內心強大起來的捷徑。熬過那幾年之後,回過頭看,這些書裡講的東西,除了最基本的常理之外,其它都是bullshit。

於是明白,有些東西是書上學不來的,只有經歷過焦慮苦痛的煎熬、血淚傷疤的洗禮,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5

最初看到這本《溝通的藝術》是抱著不屑一讀的態度,並且它的書名用的不是技巧或是法則,而是藝術,可見裝腔作勢上又上了一個臺階。

翻了翻簡介,以及噹噹上的一些書評。發現說的跟自己想的不太一樣。這本書上世紀70年代出版,如今英文都已經出到第12版了,一本行銷40年的書應該不會是一本爛書。

縱觀全書,35萬字的厚重篇幅超過了絕大多數這一主題的快餐書。並且,結構如教科書般嚴謹細緻,且條理分明,有理有據,從理論,到分析,再到例項,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關於溝通的知識譜系。全書分為除了第一章《溝通入門》(算是綜述和前言)之外,共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從情緒心理、語言傾聽、人際溝通等三個維度全面分析了人際交往的各個方面因素。

如同一位網友的評論,「往往大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問題的表象,卻沒有深究其源」。人際關係是在人與人互動中建立的,而我們往往不是絕對理性的,很多時候溝通產生問題除了「硬技巧」問題就是「軟技巧」問題,把握了人際溝通中的心理學因素,可以大大提高溝通「軟技巧」。這本書並不是枯燥地陳列心理學詞彙,而是通過有趣的詩歌、漫畫、影視劇、電視節目等材料吸引讀者,將心理學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絲毫不會讓讀者產生晦澀難懂的感覺。

當然,看明白一個道理和真正懂得一個道理,永遠都不是一回事,僅就溝通和人際交往而言,技術層面的學習和改進其實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性格層面的障礙,你先天的性格,氣質、後天的經歷、視野,已經決定了你95%的行為方式。你能夠改善的可能只有剩下的5%左右。不是說,之前的95%改變不了,但是非常困難,需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總和自己作對的生活是很分裂的。

隨著成長,每個人終會同自己和解,試著以一種平常心,將所有的處世處事迴歸到根本,立足於現實,立足於自身,選擇自己合適的表現形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因為,你就是你,不一樣的煙火! 抱著這樣的心態去讀這本書,還是會收穫一些知識,澄清一些認識。

第一,對“溝通”這個行為的認識。

溝通時人的基本需求,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溝通則是滿足以上各層次需求最必要的方法。

關於溝通我們經常忽視的幾個事實:

1、溝通可以是有意識也可以是無意識的行為。

2、溝通不可逆,不可複製(不能總用同種方法不同時間場合溝通,人時刻在改變著)。

3、溝通不是越多越好,溝通不僅限於字眼裡。

4、溝通是相互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5、要有溝通動機,願意主動去交流。

6、溝通不足容易產生問題,溝通過頭也會製造問題。

有時候過度溝通只會浪費時間,而且適得其反。

第二、提高溝通技巧的階段:

1、覺醒期:學習任何事物的出發點,比如,讀到這本書。

2、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與人溝通的時候同樣也會有些尷尬。

這就需要反覆的練習,並且不斷總結,這階段要進行“自我袒露”,“知覺判斷”,“情緒控制”,“語言理解”,“傾聽”等等方面的嘗試,隨著多次嘗試,慢慢熟練,這些技巧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3、熟練期:克服了尷尬之後的持續練習階段,熟練的把握自己。

這個階段由大量的前期思考與計劃以及好的結果組成。

4、整合期:沒有特意思考一件事情,卻能表現得很好。

行為舉止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你行為資料庫的一部分。

第三,處理人際衝突的方法

所謂衝突,就是在至少兩個個體之間,感到不相容的目標、不足的資源和達成自己目標是來自另一個個體的阻撓。

必須承認,衝突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在職場中,更尤其是在機關這樣錯綜複雜的地方。如何處理衝突則凸顯出一個人的成熟程度。衝突的解決最終會造成建設性和破壞性兩種後果。 建設性的處理衝突技巧包括:

1、確認你的問題和未滿足的需要。

2、訂立約會。

3、描述你的問題和需求。

4、思考對方的觀點。

5、商議解決之道。

6、追蹤解決的後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