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4.1K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裡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裡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裡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著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寫NVC)一詞的中譯,又稱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等

作者通過該作品向我們闡述了語言的暴力,擴大了我們對語言暴力的認知範圍,同時作者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1.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2.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提醒我們藉助已有的知識,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3.非暴力溝通模式的要素:

①觀察,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感受,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表達感受

③需要,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請求,明確告訴他人,我們期望他採取何種行動,來滿足我們

舉例:看到桌下的兩隻髒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隻,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願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者放進洗衣機?

4.非暴力溝通過程

①什麼是我的觀察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5.非暴力溝通模式:

①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②關切地傾聽別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第二章:是什麼矇蔽了愛

1.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2.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3.暴力的根源在於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衝突歸咎於對方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較也是一種評判

4.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

5.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第三章:區分觀察和評論

1.非暴力溝通並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

它只是強調區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否則人們將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2.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於特定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並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1.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2.非暴力溝通對錶達具體感受的詞語與陳述、想法、評論及觀點的詞語做了區分要區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非暴力溝通強調,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2.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①責備自己

②指責他人

③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④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他人可能積極迴應

4.個人成長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

①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②面目可憎: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③生活的主人: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完全責任

第六章:請求幫助

1.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

2.瞭解他人的反應:對方此時的感受,對方的想法,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3.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而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1.分析妨礙了我們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

2.有時我們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過程中保持持續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

3.當我們痛苦地無法傾聽他人時,需要:

①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②大聲地提出請求

③換一個環境

第九章:愛自己

1.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培育對自己的愛

2.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並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1.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就不能歸咎於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願望得到滿足

2.表達憤怒的步驟:

①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②想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③體會自己的需要

④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在第③和④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別人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1.在讚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

2.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

①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②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③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譯序

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更多的人安靜下來。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和平。

前言

阿倫·甘地,聖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始人和主席。

他在上個世紀40年代在南非度過了他的童年。因為他是黑人的緣故,受到許多欺凌,所以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他的祖父那裡,跟他學習如何面對憤怒挫折歧視和恥辱。因此,他漸漸懂得何為暴力和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

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恐懼無法帶來和平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第一章 讓愛融入生活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他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這個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提醒,使我們專注於更可能滿足我們人生追求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傾聽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Tips:非暴力溝通的使用,並不需要溝通的物件熟悉非暴力溝通,或對我們心存善意。如果我們遵循非暴力溝通的原則,樂於互助,並表明那是唯一的動機,那麼他人也會加入我們,最終形成良好的互動。

非暴力溝通的要素

一觀察二感受三需要四請求

這些提醒、鼓勵我們專注於彼此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樂於互助。

非暴力溝通過程:

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第二章 是什麼矇蔽了愛?

溝通的過程當中,如果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往往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作者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大多時候,這樣個人化的主張和評價會招來敵意。 我們常常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科羅拉多大學心理學教授O.J.哈維的研究課題,研究結果表明人類溝通用語中使用詞語涉及道德評判的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分類和評判提倡的是暴力。比較也是評判的一種形式。《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的作者單格林伯格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這個角度來看是應景的:)】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絲的一段話:人類的滅亡卻是因為現代人唯唯諾諾、缺乏責任感,畢恭畢敬地服從各種命令。我們所看到的悲劇和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劇,並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從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從的人,聽話的人越來越多。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我們也不可能按照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而生活。在那些專制的等級社會,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一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第三章 區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觀察。當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的時候,人們傾向於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溝通是動態的語言,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他提倡在特定的時間和情境中進行觀察,並清楚描述觀察結果。例如,他會說,“歐文在過去的五場比賽中沒有進一個球”,而不是說,“歐文是一個差勁的前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

第四章 體會和表達感受

如果人們被鼓勵服從權威,而非傾聽自己,漸漸的我們將習慣於考慮“人們期待我怎麼做?”

表達內心的感受,不僅可以促進親情,還可以改善工作。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產生積極影響。

注意區分感受和想法/區分感受和判斷。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為”,也許更恰當。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這一章說的是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

本章裡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說實話,以我目前的智力還不能理解這句話。但我還是被它擊中了。

小時候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看見從門縫裡射進一束光。於是房間裡出現了一個光柱。房間裡舞動的塵埃,蹦蹦跳跳跳進光柱裡,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對於幼小的我來說是神祕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塵埃。

對於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感知到的並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們眼睛上的一個“映象”,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應圖,實際上每根螺旋線都是圓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個。換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像,不能說這個像是真像,那個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這個圖。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這個像,而不是別的像,是由我個人的經驗和信念決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懷疑鄰居偷了斧頭,怎麼看怎麼像;等找到了斧頭,怎麼看怎麼不像。疑鄰盜斧如此,蘇軾和佛印的禪辯也是如此。

這些經驗和信念決定了我遇到事情會怎麼反應,怎麼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我相信什麼,我就是什麼樣的人。

所以說,傷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度。

如果能讓我這些信念軟化或者鬆動,有點懷疑、帶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比我們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與我》豆媽也說:“孩子們的想法是多麼了不起啊,大人們是遠遠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們會教給大人很多東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當下的。他們赤裸裸地面對這個世界。

比如,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東西被拿了,TA會這麼辦:你拿了我的東西,你還給我就是了。你還給我了咱們還是好朋友。你要不還,我會搶。如果搶不過,我就去找媽媽幫我要。換了一個大人呢?TA想的可能會多:臭不要臉,你憑什麼拿我東西?我上一週自行車剛剛被偷!如果這樣下去,還得了!立馬還給我,否則,後果非常嚴重!

此時,事情已經不再是拿東西這個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緒和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期待,它不再是當下的。

對於下午睡覺、雨天不出門的人,孩子不會說TA是個懶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驅使孩子去了解他為什麼下午去睡覺?不是用評論和判斷,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個人的感受。

觀察到了,用心去感受,並由此做出反應。

尚師徒二人出門化緣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漲,姑娘無法得過。老和尚於是背姑娘過河。轉回寺廟,徒弟問:“師傅說‘男女授受不親’,為什麼還要背姑娘呢?”師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來你背了一路啊。”

師傅觀察到姑娘過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著急,他內心的需要是幫忙,於是請求發生了。

這樣說的話,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不僅可以用於人與人的溝通,也可以用於自己面對事情時如何行為處事。因為本質上,不管是面對是人還是事情,都是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已經學習精武門有近一年的時間,發現自己在溝通方面還是短板,溝通的書籍確實也讀過好些本,雖然說話水平有那麼一些變化,可是與王老師而言相差甚遠,有段時間特別痛苦,想要放棄繼續精研精武門的銷售技術!剛剛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讀書會,這本書已經讀了有9遍了,對於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也用不出來,這次讀書會上,發現原來還是練習做少了,凡學習離開了特定環境的刻意練習,於我們而言只是知識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於是發心再一次做NVC的讀書分享!每次於我而言,都是收穫呀,也希望這次的深度整理,能帶給自己不一樣的靈感!感恩asai,為了我這次分享,給我的建議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節有講到這樣一段話,讓我在第10遍讀得時候感觸非常深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這段話是結合了學習的王老師的課程之後,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價值,發現老師講得銷售過程中如何做到所謂真實和善良,這段話讓我腦洞清奇,那一刻腦袋裡回想的都是王老師的說話的語調、語氣以及措詞,無不是圍繞觀察、感受、需要、不反駁…

NVC的四個要素就是①觀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請求,步驟分解的話就是四個過程:

①什麼是我的觀察(我看到了、聽到了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情緒,贊同?不贊同?)

③我有哪些需要(或者價值、願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麼?

NVC的精髓就在於對其四要素的覺察了。

第二章講到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溝通,列出了造成人與人之間有心理隔閡的原因

道德評判。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會被看做邪惡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這樣的對他人的評價反應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敵意,即使最後他們接受了建議或者批評,做出讓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會讓對方顯得不那麼友好。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價值判斷和道德捆綁在一起,兩個是獨立的部分。這方面還是需要多做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進行比較。比較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活得很慘,讓人心情低落。

迴避責任。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這一短語。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因為很多時候人的嘴還是比行動快。在這裡我們可以把這樣迴避性的語言用負責任的語言替代,比如:我選擇____是因為我想_____

強人所難。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特別是對孩子的時候,語言中暗含著威脅、評判、命令、指責等,比如,你不這麼做,我就會(施以懲罰)。書上說,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並無濟於事。書中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的奴隸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區分觀察與評論?書中沒有做太多的描述,給出了一些例子,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會犯錯,做的好的地方在於,有覺察了,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裡。觀察他人的行為做到不評判、不指責是蠻難做到的。我感覺犯錯誤的原因在於,日常生活中在聽方面還是非常表面,根據自己的認知分類挑選所聽的事物,實際是以自己為中心,聽取對自己有影響的話,並沒有真正在聽對方在說什麼。就像精武門課程裡,王老師一直講要有mind,老師反覆強調mind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就是觀察的魅力。練習可以參考NVC實踐篇和第三章結尾部分的題目,我感覺還是不夠。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是NVC第二個要素。生活中我們更多的被鼓勵去聽從權威而非自己。於是更多的人會習慣性的考慮“別人希望我怎麼做?”“別人對我的期待是什麼?”而忘記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從這樣一個怪圈中慢慢走出來,去看見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麼。而這裡的難點就是如何去區分“感受”與“想法”!感受是向內的,心理反應,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腦的,思維,思考的結果,理性的!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多做一些練習去區分感受和想法的差異,目前對我來說,我也無法用語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個選擇

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犯了錯,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指責他人。第一反應駁斥對方。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我(聽、看、回憶、想等)_______,我感到____,因為我需要/看中____?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你(看、聽、回憶、想)_____,你感到_____嗎?因為你需要/看中____?

第六章請求幫助

開篇講到,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麼。這個請求越具體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明確談話的目的,請求對方的反饋,並表達感激,瞭解他人的反應。這裡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差異。

如何區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願望,並不意味著,一旦人們說“不”,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著,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麼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

六個章節到這裡,其實還是講得NVC的理論框架,就像一根根骨頭,整理這些資料挺乏味的,腦袋裡面空空的。下一篇從第七章節開始,講NVC血肉與靈魂。真正做到愛的語言,不下苦功夫估計很難做到,特別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補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很多心理醫生都會推薦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的實用價值確實很不錯。

讀完這本書,不僅可以用於和愛人、孩子進行親密溝通,也可以在工作、商務談判中使用。

非暴力溝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一詞的翻譯。也被很多人稱為是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可以濃縮成八個字,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描述你的觀察,說出你的感受,表達你的需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請求。很多人在生活中溝通的時候,都不會描述自己的請求,比如經常會聽到別人說,“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請求,對方肯定很難去猜,究竟是怎麼才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很多女性都會犯這個錯誤,提出抽象的請求,然後抱怨先生不懂得關心自己。

比如說你家寶寶把廚房的各類廚具都從櫥櫃裡拿出來玩,如果是你看見了。你會怎麼和寶寶溝通?

寶寶,媽媽看見你把這些廚房用具都拿出來,(觀察)媽媽差點兒踩到了,媽媽覺得廚房好亂,心裡不舒服(感受),媽媽喜歡乾淨的廚房(需求),你可以收拾好嗎(請求)

所以當你看見孩子搗蛋,或者說有些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記得用這四個步驟來溝通,可以讓自己和對方,溝通更加順暢。

還有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將請求變成命令,比如孩子不聽你的話,不去收拾的時候,你就強硬要他去做,並且動武之類的。

這時候就是變成暴力溝通了,當然我們在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避免關係再次僵化。

非暴力溝通力最重要的應用也是培養對自己的愛,所以也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說自己不是個好媽媽,自己太笨了等等。

此外,書裡還提到學會表達你的感激和謝意也有技巧,說出對方對我們有益的具體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的心情。

傾聽的技巧也非常重要,要學會讓對方儘量多表達,你不要急於給她提出建議和意見,可以表達你的感受和體會。讓對方先傾訴,這樣比建議更能安慰她。

知秋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說你要實際去使用,當然你看完就忘,也沒有多大的價值。

溝通重在練習和耐心,願我們都能被世界溫柔對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

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會“上,好友們指出我的缺點:在表達上有時會忽略她們的.感受,過於直接理性。

我其實也有察覺到,自己在親暱熟悉的人面前,說話容易不帶斟酌,更加只追求結果而不顧及感受。但以前並不覺得恃“親近”而驕有什麼問題,以為互相瞭解脾性就不會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溝通》後,才真正意識到溝通實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練習,對所愛的人尤其應該注意溝通方式。因為人們習慣把自己內心的小孩暴露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迴應和愛,那麼ta可能就會收回對你的信任,關上心門。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侷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從而體驗更和諧的關係。”

當我開始控制自己的語言情緒,學會表達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讚美,發現既表達自己,又讓他人感到被關愛,真是一件自由又快樂的事情。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說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於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為,但如果我說“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麼,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並且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說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生的事情。

②表達感受。

③說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④提出具體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遊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就是:你玩遊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為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①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麼。

②我的感受如何。

③哪些需要導致了那樣的感受。

④為了改善現狀,我的請求是什麼。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說“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為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於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願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裡,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麼”,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麼”。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迴避責任。

為什麼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為什麼要按老闆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現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闆的要求是為了什麼?

難道不是為了保住工作?為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因為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闆,許多人認為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蹈矩。他們的常用臺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麼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國小做暑假作業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為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一直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瞭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並清楚的描述下來。要成功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於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癒,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讀完這本書,我瞭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相信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非暴力溝通》中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祕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侷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馬歇爾提出了NVC。他指出,“NVC的基礎是一些溝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們也有助於人保持人性。NVC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目的正是提醒我們已有的知識——關於什麼是符合人性的交往方式,以及幫助我們活出這一點。”就像作者在書中寫的:非暴力溝通沒有任何新的主張,它所吸納的內容,都有悠久的歷史。書裡面沒有學究式的細說這歷史是如何傳承的,從作者書中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體悟他的博大精深和厚積薄發。

有些人對這種溝通方式有些人覺得不以為然,和那種強調推銷,強調話術,強調控制的理念比起來軟綿綿的。那我想說,你好好用用這種方式,再作比較。什麼理論都要回歸到實踐的檢驗中。

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很強大,這種溝通方式的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要素,不管是用於傾聽,還是用於表達。這四個過程可以概括為兩大步,也是催眠中的兩個大原則:跟隨和引導。觀察和感受屬於跟隨,需要和請求屬於引導。在這種方式下,我們的心就變得無比的平靜和順從。很多厲害的溝通高手,比如心理諮詢師,談判專家,催眠師日用而不知。書裡講到的這種溝通模式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有譁然大悟的一種感覺。對於諮詢過程中的問答,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指導的書籍,看的有關書籍要不講的事無鉅細,顯得雜亂無章,要不就籠統的讓人不著邊際。而這本書讓我醍醐灌頂,對以前的有關知識上下貫通,把前兩者系統起來了。

這本書講的那種溝通方式,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客觀冷靜,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近。會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對方的需要,感受到對方的愛。會讓我們彼此消除誤會,化解敵意,讓我們相互包容和接納,互助和友愛。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表現不完美時的感受和行為(what)

當我們表現得不完美,一般習慣自責,如對自己說,『笨蛋』,『這種蠢事你也幹得出』,『你總是將事情搞得一團糟』。嚴重的,會陷入自我憎恨當中。

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種形式。出於羞愧,我們通常試圖改變自己,變得更加友善和體貼。但是一旦對方意識到我們行為出自羞愧或內疚,而不是愛,他們並不會更加欣賞這些行為。

有哪些詞語體現了羞愧、自責?如,『應該』,『必須』,『真的』。

為什麼會自責?(why)

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遭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是我們自己,其實也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行為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我們感受著人生的悲哀和內心的渴望。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責呢?(how)

如果發現痛罵自己,『你看你,又把事情搞砸了』。馬上可以問自己,『我什麼樣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呢』。

一旦專注於尚未滿足的需要,我們就會考慮如何滿足它,我們的身心狀態就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我們試圖理解自己的所做所為,『我做那件事是為了滿足什麼需要』。通過聆聽自己的心聲,發現心靈深處的需要。此時,我們會寬恕自己。儘管過去的選擇並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愛惜自己的關鍵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後悔的“我”(現在的)以及採取那種行為的我(過去的)。

自我寬恕其實為個人的學習和成長創造了條件。

作者舉了一個外衣染上墨水的例子,他因為此事不斷訓斥自己。後來明白了,為什麼會責備自己粗心,是因為有照顧好自己的強烈渴望,那麼在匆忙迴應他人的請求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需要。同時為了滿足什麼樣的需要而隨手把筆放入口袋,是因為很看重回應他人的請求。由於這些考慮,態度就變好了。

如何面對那些覺得沒意思,卻又認為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做。

作者舉了個例子,『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原來他認為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後來他發現很欣賞孩子從學校得到的教育。雖然有離家很近的學校,但是現在孩子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他的價值觀。因為他理解了,之所以選擇每天開車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孩子能得到他所看重的教育。

有哪些做事的動機不好

為了錢,為了得到贊同,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

其中針對『為了得到贊同』這個動機的評論另我印象深刻。受社會的影響,我們渴望得到獎勵,希望得到人們的微笑,聽到一點鼓勵。為了討人喜歡,努力迎合他人;為了避免招人厭惡,不做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

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愛,費盡心思,委屈求全,是可悲的。 但是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於對生命的愛,人們自然會心存感激。他們的感激其實也是在給我們確認。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這周繼續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說實話,我很喜歡這本書,經常在讀書時不由自主的聯想到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當今社會,人們可能習慣於圍繞個人利益去採取行動,往往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條件反射式的語言暴力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可能我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說話方式,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卻會引起他人和自己的痛苦。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就是心直口快,經常說話不經大腦考慮,一句無心的話就讓別人生氣了,自己還不知道咋回事。事後想想,一定是我的說話方式有問題,要不就是我說話語氣重,讓人覺得是在諷刺或批判。

再想想我的家庭,爸爸在世的時候是一個脾氣挺倔的人,說話也衝,經常一句話就把人噎住了,讓你不想再跟他說下去,因此媽媽經常氣的流眼淚。只要爸爸在家,我們都不敢大聲說話,更談不上歡聲笑語了,有事了也只去跟媽媽說。

如今我們姐妹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生活瑣事,自然也就有爭吵,情緒上來的時候會不加思索的說出一些難聽的話,發一頓火,但事實是對方並沒有因為你的發火而有所改變,還是無動於衷,最後還把自己氣的夠嗆。

前幾天姐姐和姐夫因為回家看老人的問題鬧彆扭。姐姐說:“上夜班要休息,不想去,又不是週末。”

姐夫說:“回家看爸媽還要挑時間啊?你就是不孝順。”

“我怎麼不孝順了?我給爸媽買的東西還少嗎?你憑啥這樣說我?”

就這樣兩人就吵起來了,姐夫打電話把我叫去了,我看著她們倆的樣子都有點苦笑不得,都幾十歲的人了,孩子都成人了還這樣。就跟他們說起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要學會好好說話,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對方,學會換位思考問題。跟姐夫說:“不能給姐姐貼上不孝順的標籤,會破壞她的情緒,肯定會跟你反擊啊,要冷靜,你們都用暴力語言也解決不了問題啊,只會傷害對方,有話好好說。”事後姐姐還開玩笑的跟我說:“咱家人說話是不是遺傳啊?咋都跟老爸一樣衝呢?也難怪你姐夫生氣,肯定是我說話語氣太重了,一點就著,跟個炮仗一樣,那個男人會喜歡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定要善用語言,愛自己,愛家人,把愛溶於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最近著重看心靈類的書籍,是因為看到了內心的問題。這本書教會我很重要的東西,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週六,健身房的跑步機帶著小電視,裡面正在播放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夏季的墨西哥忽然出現深達兩米的冰,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災和上百萬的人被迫離開家去醫院、體育館等避難。地球在發脾氣,還不知道會有多少地域會出現這樣的天災,或許也是一種人禍。心情也跟著沉了起來,還有多少人正在承受著這些痛苦,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我甚至覺得自己能活潑的長大也是一種幸運。

偶爾看到有些人嫌棄或者惡意的眼神,他們把內心的暴戾變成暴力,隔著兩米開外都可以感覺到那熊熊燃燒之火。

有一段時間我的心情很糟糕,覺得世界都是灰暗的,別人的笑聲都能讓我生悶氣,彷彿全世界都欠了我的。他們是揍了我嗎,還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都沒有,我才意識到原因在於我自己。有很多人對社會的仇恨,是因為自己的失敗,他們無法忍受承認這是自己的無能。但是又必須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加上我們天生具備推卸責任的能力,畢竟沒什麼比把一切推給別人更容易了。前一陣川崎發生的鎖喉事件,人生只剩下失敗的一個人策劃了這起慘案,那大多都是孩子啊。失敗而且懦弱的人,才會選擇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群體。

非暴力溝通讓我著重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所有的情緒其實都來自內心,找到撫平情緒的源頭。

先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做到了才能真正聽到別人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在我們的生活裡,特別是和親密的家人,先生之間,普遍存在著,冷暴力和語言暴力。逃避解決問題時採用“冷暴力”,一時氣上心頭不能自制時就會用狠毒的語言中傷對方。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溝通模式。

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

1、觀察而不評判;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犯的毛病,妄加判斷,添油加醋地加入個人主觀判斷,用自己的主觀意識給他人“貼標籤”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畢竟我們是有情緒的個人,允許有情緒,但直接表達就好,不必用過分偏激的語言或者行為來提醒對方我很失望、生氣、憤怒

3、個人的需要/價值觀念;靜下來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個人需求和價值觀念導致我會有現在的情緒,不去責怪他人的行為,而是將”矛頭“指向自己,是因為自己的某個需求,而導致會這樣看待他人的行為,是自己的需求和觀念導致了自己的情緒。

4、請求;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請求(而非命令),注意語氣委婉。女生愛玩”你猜猜猜“的遊戲,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請求,至少曾經我是這樣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當的,因此會起很多不開心。直接地說出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一種溝通模式,實踐下來也會帶來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我們不會再怨氣沖天負能量地去抱怨指責他人,而是在自我觀察剖析之後,說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求。同樣,當他人在抱怨指責時,我們平靜地去傾聽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麼爭論也能平息。

我想這本書將把我帶入一個新的世界,我期待著自己的轉變,和影響到別人。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優秀感慨4

是聽了同事的推薦買來這本書看。

相信讀了這本書的人都已經熟記: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至於講到非暴力溝通的各種作用,如果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的,理智的來思考問題,那麼各種問題自然能夠被更加容易的解決。

我覺得有幾個問題:

1、是不能期待談話的對方會聽你在講什麼,每個人的教育水平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千差萬別,別指望他們會配合你劇本。

2、是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諸如“聽起來,你有些不耐煩,你希望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傾聽?”這類句子。聽起來只會讓我更生氣,因為說話者好像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高度在俯視你。如果是在本就有矛盾的情況下,這種感受更會被放大。

3、是雖然人性是相通的,但中美文化有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法也有差異。如何能用中文來表達出相同的意思是我們在應用非暴力溝通的最大障礙。如果按照文中直譯的表達方式,只會讓人以為在看譯製片。

我對書中所表達的關注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和需要還是非常贊同的。

看完出到能運用,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希望能看到更多適用於本國文化的案例,從中體會。

這本書不是教人們從應用層面上利用他人的心理反應去實現自己目的,這樣的心理學書籍是我認為的好的心理書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