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藝術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8W

傣族彩繪木雕

傣族藝術

傣族彩繪木雕是傣族傳統工藝,具有顯著民族特色。取材方便。雕鑿用具多為1把刀子及一些形狀各異的小鑿。工藝精巧,雕繪影象以龍、麒麟、孔雀、人物、佛像及花卉為常見。應用廣泛,龍舟上的龍頭翅尾,佛寺的門窗柱飾,牛車前直立的鶴頭,屋架上懸掛的魚鳥,乃至盛水用的竹瓢木桶也雕繪有精美的圖案。彩繪栩栩如生、古樸大方,有著極高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才能。

傣族剪紙

剪紙是雲南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範圍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傣族剪紙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傳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紙最早見於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後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並被廣泛應用於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傣族剪紙使用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或剪或鑿,技藝很高。其內容多與傣族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關,也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物件,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濃郁。常見圖案有表現吉祥的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等各種奇獸異鳥,也有形態各異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植物花卉,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房屋建築等。剪紙的主要材質為紙、布、金屬片等。傣族剪紙多用於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演出道具、節日綵棚、潑水龍亭以及居家裝飾等,喜慶節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顏色的彩紙剪紙,喪事和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裡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

傣族剪紙作品線條連續穿插變化,勻稱流暢,構圖豐滿。在技法上不僅採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和線線相斷的陰紋手法,還根據不同細節採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很多圖案更以幾何圖形表現,形象生動,整齊美觀。傣族剪紙在傣族賧佛活動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歷史、文化和審美追求,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在潞西的傣族村寨四處都能見到剪紙的蹤影,家家戶戶都會剪一些簡單的圖案用於祭祀和賧佛,有不少頗有名氣的剪紙藝人。

傣族金銀飾品

傣族金銀飾品,在傣族傳統手工藝品中製作水平最高。它以製作精良,款式多樣,圖案美觀,質地堅固,效能良好等特點,受到各族人民普遍喜愛。其產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活必需用品,如檳榔盒、腰帶、鈕釦、刀鞘刀柄等;另一類是裝飾品,如金銀項連、項圈、手鐲、戒指、耳環、領花、銀鎖等。芒市鎮有一個金銀飾品工藝村,其產品工藝精湛,恪守信譽,並可來料加工,批量訂貨,故生意興隆。

花腰傣刺繡

男人看田邊,女人看花邊”,六、七歲的花腰傣女孩就能舞針弄線。刺繡,對花腰傣女子來說,已成為追求美麗、塑造自己、展露情思的一個重要方面。只要你走進戛灑傣族村寨,或是在村頭、或是在茂盛的大青樹下、或是在涼風徐徐的江邊沙灘上,時常能看到“小卜少”們圍坐一起,刺繡納涼、嬉戲歡笑。在歡悅的氛紛中相互交流著刺繡的技藝,把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美麗的情思”展示在自己靈巧的手指下。

從擺放姑娘們面前的繡花籮裡可以看到,她們大多喜歡用紅、黃、綠、藍、青、紫、白等色彩的線作原料,繡制的圖案多為四葉菜、八角花、薄荷、魚尾、蜂翅、貓腳紋、番瓜子、鳳凰花、檳榔葉等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圖案的結構精巧細密,色彩搭配適宜,每件刺繡品,都可稱得上精美的藝術品,因為每幅圖案中,都溶鑄著姑娘們無盡的遐思,寄託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

一般而言,姑娘們繡製出來的布塊,多用作裙襬,或鑲於衣袖、或作綁腿、或作衣襬。姑娘從學會刺繡的十三、四歲開始,直繡到十八、九歲成婚,若能繡製出一套精緻的嫁裝,那這姑娘就算得上十分成器。而有的人家往往是母親為女兒作嫁裝,一件好的嫁裝,媽媽縫繡得再勤快,也要花上五、六年的時間才能制好,因為每套亮麗的嫁裝上,都點綴著世輩花腰傣人傳承下來對生活、對大自然的審美,展示著花腰傣人鑄造生活的獨特能力。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花腰傣“卜少”那栩栩如生、絢麗多姿的刺繡品,誰看了都會愛不擇手。在戛灑花街節上,假若你得到了哪位“卜少”送的精美繡花手帕,說不定你還得到了傣家少女拋來的那顆純潔的心……

傣族精巧別緻的竹木編具

自古以來,花腰傣居住的地方綠竹環繞,花腰傣用竹創造出了自己燦爛的文化和豐富的民間工藝品,竹床、竹椅、斗笠、飯盒、簸箕、魚簍、秧籮等編制品,製作精美,精巧別緻,工藝極高,再綴上銀泡,彩穗等裝飾物,簡直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

傣族的村村寨寨都掩映在翠綠的竹林中,傣族人住的是竹樓,用的是各式竹器,他們愛竹、用竹,擅長竹編工藝。

傣族竹編工藝是傣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形式,歷史悠久,造型古樸,美觀實用。傣族有著世代相傳的竹編技藝,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編工藝精細,造型樸實大方,品種繁多,其中以笆籮、飯盒、檳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

一般來說,傣族男孩從小就學習竹編,人人都有一手精湛的竹編技藝。小夥會精心紡織一隻私心籮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換回一個姑娘親手織繡的筒帕。編織私心籮,織繡筒帕是傣族青年“編織愛情的技藝”。如果一個小夥不會竹編,就如同一個不會織繡筒帕的姑娘一樣,很難找到心愛的伴侶。

秧籮,傣語稱“傣毫”。是“花腰傣”女子從14-15歲起,在外出勞作、趕街上集、走親串戚等場合所用,一般挎在左邊腰間,用以盛裝食物和針線織物等,同時又是一種裝飾物。秧籮也是傣族男女青年愛情的信物,在過年期間或趕花街時,傣族女青年會送秧籮給自己的心上人,以表示將愛情獻給了對方。男青年收下,就以示兩廂情願,訂下終身。秧籮是用鳳尾竹精蔑編成,高約25-33cm,四方形小底,橢圓形腰,開口近園形,口徑10-25cm。秧籮口邊綴以銀飾或裝飾花邊,表面裝飾各種各樣花紋圖案,下部以各色花線編織成垂纓。秧籮的.繫帶也是由彩色絲線編織而成。

秧籮作為傣族愛情的信物、勤勞的象徵,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一對傣族夫妻男耕女織,生活甜美。有一天,妻子用秧籮給田間勞作的丈夫送飯,路遇搶奪食物的魔怪,妻子為保護秧籮飯,慘遭魔怪毒手。以後,傣族婦女為記念這位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妻子,婚前都要到花街上吃秧籮飯。秧籮在紅河河谷花腰傣中均有分佈。

傣族剪紙藝術

剪紙是雲南許多民族喜愛和普及範圍廣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傣族剪紙為其中特色突出者之一,主要流傳於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

傣族剪紙最早見於本民族祭祀所用的紙馬,後來在佛教文化和漢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並被廣泛應用於喜慶、宗教、喪葬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喜慶節日中剪紙多用金、紅、綠、黃色;在喪事中則多用金、藍、紫色。其剪紙內容與宗教活動及對生產生活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

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傣族剪紙使用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或剪或鑿,技藝很高。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

剪紙內容多與傣族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關,也有反映現實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物件,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濃 鬱。常見圖案有表現吉祥的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等各種奇獸異鳥,也有形態各異的糯沾巴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植物花卉,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房屋建築等。剪紙的主要材質為紙、布、金屬片等。傣族剪紙多用於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演出道具、節日綵棚、潑水 龍亭以及居家裝飾等,喜慶節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顏色的彩紙剪紙,喪事和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裡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

傣族剪紙的主要製品為扎、董、佛幡、掛燈、吊幢、板等,多用以裝飾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及演出道具、節日綵棚、潑水龍亭等。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關,涉及佛經故事、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

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臺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築,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樸實無華。傣族剪紙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佔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

傣族剪紙的藝術特色

傣族剪紙作品線條連續穿插變化,勻稱流暢,構圖豐滿。在技法上不僅採用線線相連的陽紋和線線相斷的陰紋手法,還根據不同細節採用不鏤空的刀痕線條,很多圖案更以幾何圖形表現,形象生動,整齊美觀。傣族剪紙在傣族賧佛活動中有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反映出傣族的歷史、文化和審美追求,具有濃郁的地域性和民族 性,已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在潞西的傣族村寨四處都能見到剪紙的蹤影,家家戶戶都會剪一些簡單的圖案用於祭祀和賧佛,有不少頗有名氣的剪紙藝人。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象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禮上燃燒,現在人們又為它添加了新用途,每當潑水節(傣歷新年)、中緬胞波狂歡節、目瑙縱歌節等重要盛會和重要的佛教節日,剪紙被廣泛用於裝飾在奘房內的贖佛供物、佛傘、佛幡上(傣語音“統”、“雜扎”),在潑水亭、擺場休息處。出凹儀式上豎立起來的長竿(傣語音“祿換”)上的剪紙光彩奪目,內容多為孔雀、大象、金塔、花、鳥、魚、蟲等,象徵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性格。

傣族民間剪紙能手多為男子,與內地漢族剪紙藝人多為婦女有明顯不同。每當村寨中有事時,剪手都會自發地聚集在主人家中,由剪得最好的老人開剪,其餘的人照樣剪,有的稍做改動變化,剪出新的花樣。

傣鄉剪紙王邵梅罕

2006年5月20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時,傣族剪紙列入了“國寶級”保護名錄。

40多歲的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風平鎮弄麼村傣族婦女邵梅罕繼承和發揚了傣族民間剪紙藝術的傳統,同時融入了中原地區剪紙藝術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作品曾多次獲得國內外比賽的金獎,被當地群眾稱作“傣鄉剪紙王”。邵梅罕在剪紙領域的成就,折服了大批剪紙藝術的研究專家,她的代表作《吉祥如意》被選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才傳承者圖文庫》,其它大批作品在各種大賽中獲獎無數,邵梅罕也因此被雲南省授予了“民族民間藝人”、“民族民間美術師”等稱號。

德巨集傣族姑娘邵梅罕剛讀完國小那年13歲,之後便輟學回家跟隨父母挑糞、插秧。家鄉廣闊無垠的肥沃土地、家裡那張騎起來嘎吱作響的單車,還有怎麼幹都幹不完的農活,是那時留給邵梅罕的最深刻印象。

邵梅罕從小就喜歡剪紙。傣族姑娘從小除了學習剪紙,還要學繡花、做窗花、窗簾等,邵梅罕一看就會,在村裡有“天才”稱譽。如今,邵梅罕已是43歲的農村婦女,有兩個兒子。這30年來,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因為一個“微不足道”的愛好,靠一把剪刀,遊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還到了美國,在華盛頓表演技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