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爺與小弟弟走路》中班音樂遊戲教案

來源:果殼範文吧 4.04K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爺爺與小弟弟走路》中班音樂遊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爺爺與小弟弟走路》中班音樂遊戲教案

活動目標:

1、感受旋律節奏與速度的變化。

2、能根據音樂的變化大膽地模仿、表現老爺爺與小弟弟的音樂形象。

3、在活動中幼兒傾聽音樂,大膽的遊戲表演。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與同伴共遊戲的快樂,樂意與同伴一起遊戲。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遊戲,感受遊戲的樂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感受旋律節奏與速度的變化

活動難點:

幼兒能根據音樂的變化,模仿相應的形象。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鼓,老爺爺小弟弟的圖片,音樂《老爺爺與小弟弟走路》,相機

經驗準備:幼兒對快慢節奏的音樂有過欣賞經驗,幼兒對老爺爺、小弟弟走路形象有所觀察。

活動過程:

一、匯入:“手指遊戲”。

1、手指變變變:“小朋友,伸出你的兩根小手指,變變變,變成一隻小兔子。”

2、“小兔跳舞”:

——出示小鼓,師:“小兔子要和小鼓一起跳舞咯,小鼓敲地慢,小兔就跳地慢,小鼓敲地快,小兔就跳地快。”

——老師敲小鼓,幼兒手指表示小兔跳的快慢。

(此環節的重點是幫助孩子初步建立對節奏快慢變化的感知,同時手指動作的表現方式一方面能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另一方面也給了孩子表達節奏感受的空間。)

二、感知音樂:瞭解音樂旋律節奏、速度的變化。

1、播放音樂(A段、B段),幼兒欣賞:

——師:“小兔子跳舞跳得可好看啦,把老爺爺和小弟弟都吸引過來了,接下來老師放兩段音樂,請你聽聽哪一段音樂是老爺爺走來了,哪一段音樂是小弟弟走來了?”

(此環節的重點是利用人物形象幫助孩子初步感知音樂的變化和特點。)

2、幼兒交流感受:

——“為什麼A段是老爺爺在走路?”(音樂A段比較深沉、緩慢,就像老爺爺走路一樣慢慢地、緩緩地。)

——“為什麼B段是小弟弟在走路?”(音樂B段比較輕快、活潑,就像小弟弟走路一樣蹦蹦跳跳的。)

——師根據孩子的回答,隨機播放音樂,驗證孩子的感受。

(此環節的重點通過討論、驗證的方法,再次把握音樂的性質。)

3、分段欣賞,感受A、B兩段音樂的節奏、速度特點。

——師:“請你再仔細聽聽,是不是像老爺爺(小弟弟)走路那樣慢慢地(蹦蹦跳跳的)”

——師小結:“A段音樂的節奏、速度很重,很慢;B段音樂的節奏、速度很輕快。”

4、再次整段欣賞A、B段。

——師:“我們再來完整聽一遍,想一想老爺爺和小弟弟是怎樣走路的?”

(此環節的重點是通過A、B兩段音樂的對比,讓孩子感受旋律節奏、速度的變化,同時通過形象的人物角色,加深孩子對音樂性質的把握,將抽象的音樂感知變得豐富、生動,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在傾聽、對比、驗證、人物形象匹配等教學策略中,教師幫助孩子理解、分辨音樂。)

三、表現音樂:根據音樂性質,模仿表現音樂形象。

1、動作表現音樂變化

——“老爺爺老了,他走路時慢慢地,小弟弟很可愛,走路快快的,我們在座

上學一下。”(教師引導孩子用上肢動作表現音樂的變化)

——師放音樂,幼兒在座位上表現音樂的變化。

(此環節的重點是通過動作來表現對音樂變化的理解,這也是為下面的分辨、模仿活動做準備。)

2、模仿音樂形象:

——出示角色圖:老爺爺

“老爺爺是怎麼走路的?我們來做做看,誰表演地最像。”

——(播放音樂A段)幼兒自由模仿,教師用相機記錄幼兒的不同動作。

——利用相片,抽取精彩的動作,集體學習(拄著柺杖走;邊摸鬍子邊走路;邊敲背邊走路;一搖一擺地走路等等)

(B段音樂,小弟弟的形象模仿同上,小弟弟走路:一蹦一跳的走;跨著步走;單腳走;邊拍皮球邊走等等。)

(此環節的重點是模仿人物的形象,這也是音樂遊戲的另一個難點,通過自由模仿、照片記錄、集體學習等策略,教師幫助孩子豐富對人物走路形象的認識和模仿經驗。)

3、遊戲:“誰來了?”

——師:“老師放音樂,請你聽聽誰來了,我們就變成誰。”

——師放音樂,幼兒根據音樂變化進行模仿。(根據孩子興趣和表現重複幾次)

(此環節通過多次的遊戲,幫助孩子加深對音樂的理解。)

四、音樂遊戲:看演出

遊戲規則:師放《老爺爺與小弟弟》的音樂,幼兒根據音樂模仿,師敲小鼓,“老爺爺”與“小弟弟”就在座位上坐好。

(此環節通過鼓點的提示,將聽訊號的遊戲融入到模仿遊戲中,這就增強了遊戲的趣味性,降低了孩子對音樂感知的惰性。)

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遊戲是小朋友的基本活動,他們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都需要通過遊戲這一方式來實現。本次活動的內容是兩段對比明顯的音樂,但是當我為音樂配以了豐富的人物形象,並讓活動圍繞一個有趣的情景故事展開後,孩子們的注意力、感知力、模仿力就被調動了起來。活動中我採取了動靜結合的方式,讓孩子先聽辨、後模仿,並給了孩子自由表現的空間,同時利用相機整理、分享孩子的創意,這讓每個孩子都有了盡情表現的機會。最後以小鼓為訊號,不僅和開頭起了呼應的作用,而且也增強了音樂遊戲的趣味性,讓活動達到了新的**。

當然,本次活動我也存在著一些疑惑:老師在音樂欣賞前,就提出了兩個音樂形象,這是否會限制孩子對音樂的理解和感知,侷限了孩子的音樂遐想空間,倘若給孩子一個傾聽、自由發表的空間後,再提出音樂形象,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是否會更具有自我理解和,這也是尊重孩子想象、感受的一個表現吧,在以後的活動開展中我也將對此進行新的嘗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