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髓論》虞世南書法介紹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3W

【作者簡介】

《筆髓論》虞世南書法介紹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官祕書監,封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授銀青光祿大夫。卒賜禮部尚書,諡文懿。博學善文辭,尤工書法,親承智永傳授,妙得其體。所書筆致圓融遒逸,外柔內剛。與歐陽詢齊名,並稱“歐虞”,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碑帖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

書籍簡介】

《筆髓論》是一部書法用筆論著,全書共有一卷。該書既述真、草各體的結構特徵、書寫法則,及運筆方法等,分敘體、辨應、指意、釋真、釋行、釋草、契妙等則。其中“敘體”一則雲:“文字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倉頡象山川江海之狀,龍蛇鳥獸之跡,而立六書。戰國政異俗殊,書文各別,秦患多門,約為八體,後復訛謬,凡五易焉,然並不述用筆之妙”等,以政喻幸具匠心。“辨應”一則,以君喻心,以輔手,力為任使,管為將帥,毫為士卒,字城池,以明臨池之要。“指意”一則,要:用筆需解書意,在於心悟。而“釋真”、“行”、“釋草”等三則,分別介紹了“真一、二、草三,指實掌虛”等法,如“釋真”雲:“拂掠輕重,若浮雲蔽于晴天;波撇勾截,若微風搖於碧海。氣如奔馬,亦如朵鉤,輕重出於心,而妙用應於手。”“釋行”雲:“頓挫盤礴,若猛獸之搏噬;進退鉤距,若秋鷹之迅擊。”“釋草”雲:“縱心奔放,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比擬各 ;體書法的運筆技巧,均頗得要領。而“契妙”一則,以“正、和”之道概括作書過程,則切人尤深,雲:“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鼓斜;志氣不和,字則顛撲。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鼓,滿則覆,中則正,正者沖和之謂也。”進而揭示心神於書道之妙,在於“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自取也”。又如同“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握管使鋒,逸態逐毫而應”等,闡述了似法非法,法外求法的道理,更以“學者心悟於至道,則書契於無為,苟涉浮華,終懵於斯理也”之卓見,指明瞭從法外求神韻的至理,可謂深得書法理論之“三昧”。

全文一方面講真、行、草各體的筆法,另一方面則談書藝之神韻,而“契妙”一節,尤為精髓。其首段“敘體”也有作“原名”的.,各本不同。《宣和書譜》謂:世南“嘗作《筆髓論》,學者所宗”也有斥之者,如餘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謂:此篇“僅言真、行、草,殊無精義。文詞乖拙,不類永興所為”。則有失偏頗。而此著揭示出運筆的客觀規律,在書學史上始終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版本】

世有《書苑菁華》本、《說郛》本和《書史會要》本等,流傳較廣的是上海書畫出版社的《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