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要拘小節儀不避時尚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8W

一、“禮”要拘“小節”

禮要拘小節儀不避時尚

北京大學曾經有一些很“特殊”的著名教授:

陳介石,講溫州話學生聽不懂,於是他上課就不說話,先發講稿,再在黑板上飛快地寫,漫話教師禮儀。下課鈴一響,把粉筆一扔就走人。而且能保證鈴一響寫到最後一段,從不拖課。當然,講稿和板書各成一套。

梁實秋,上課不寫板書。他的理由是,不願吃粉筆灰。

陳寅恪,上課時總是閉著眼睛,下課了才睜開眼,走出教室。

錢玄同,從來不批考卷。

這些“不拘小節”的著名教授,無一不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於是有的大學教授提出,教師是人不是神,只要“大節”不虧,“小節”就不要太拘了。

但這些教授要是在國小任教,顯然是難以保住飯碗的。

不知你有沒有站在校門口做值日老師的經驗?學生絡繹不絕地進入校門,“老師好”、“老師早”的問候聲不絕於耳,你會微笑著點頭示意或者禮貌地說著“你(們)好”、“你(們)早”嗎?你有沒有注意到不少學生是低著頭或側過臉一聲不響地進校園的?儘管你是那樣的笑容可掬,但他們還是對你這個值日老師視若無睹或者避之不及。而且似乎隨著年級的增高,不與你打招呼的人數也在增多。

於是有些老師埋怨學生越大越不懂禮貌,大有“白眼狼”之嫌。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學生的特殊性,我覺得老師的“不拘小節”也是一個主因。也許是每天要面對的問候太多的緣故,當學生問好時,有的老師只是面無表情地點一下頭,有的甚至毫無反應——不知是真沒聽到還是懶得理睬。做老師的也許不會想到,當孩子真誠地道一聲“老師好”時,也期待著看到老師和藹的微笑。當他們得到的只是老師漫不經心的機械點頭或有意無意的不加理睬時,他們稚嫩的心靈將受到多大的打擊!更可怕的是,這種打擊往往不是一次,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終於使很多學生在老師面前緘口不言了。

所以,回覆學生的問候,是最日常化的教師之“禮”,也可以算是最小的“小節”。我們如果“不拘”此禮,便可能在孩子的心靈投上陰影。由此,我要說,國小老師的.“不拘小節”,應當被視為貶義詞。

二、“儀”不避“時尚”

“儀”,可理解為“容貌舉止”,服飾打扮自然是“儀”的重要部分。

“時尚”是一種流行,是某種新奇事物迅速被人們採用、模仿和推廣,以表達人們對美的愛好和欣賞,或藉此發洩個人內心被壓抑的情緒。

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保持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感覺,在服飾打扮上既要保持“價值中立”,也要不避“時尚”,關鍵是審美和品位。

記得80年代中後期,跳交誼舞成為了一種“時尚”,當時還只能算是改革開放初期,校長們大多對教師進舞廳持反感態度,認為男男女女抱在一起,有傷風化,不少學校甚至以規章制度的形式明令禁止。不過到了90年代初,交誼舞席捲全國,大家都見怪不怪,許多反對教師跳舞的校長們也成了“舞林高手”,禁舞令自然“壽終正寢”;前幾年大張旗鼓禁止教師化妝和佩戴首飾,現在這些規定不也都早已廢止了?這是時代進步所然。

新世紀初,社會上“韓風”勁刮,一些女教師也開始染髮,幾個老大不小的“黃毛丫頭”把校長驚得目瞪口呆。現如今,留一頭天生黑髮的好像反倒成了“另類”。

不避“時尚”,不是一定要趕“時尚”。這幾年興起的露臍裝,還有些男老師頸戴粗重的項鍊,指套粗大的戒指,一副“暴發戶”的樣子,這些都與國小教師應有的儀表形象相去太遠。

其實,時尚是把“雙刃劍”。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面對時尚,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慎為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