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需要繼續革新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3W

關鍵詞:

紀實攝影需要繼續革新論文

西蒙,革新,紀實,攝影,薩皮恩扎

簡介:

2011年,大學的最後一年,21歲的義大利青年西蒙·薩皮恩扎(SimoneSapienza)輟學了。帶著90後年輕人對夢想的果敢堅定,以及有代際特色的瀟灑與任性,他放棄了學習三年的資訊工程專業,轉而專職從事攝影。雖然大學之前他就已經愛上了攝影,但最多隻能算作愛好。決定把愛好轉變為職業是薩皮恩扎深思熟

內容:

2011年,大學的最後一年,21歲的義大利青年西蒙·薩皮恩扎(Simone Sapienza)輟學了。帶著90後年輕人對夢想的果敢堅定,以及有代際特色的瀟灑與任性,他放棄了學習三年的資訊工程專業,轉而專職從事攝影。

雖然大學之前他就已經愛上了攝影,但最多隻能算作愛好。決定把愛好轉變為職業是薩皮恩扎深思熟慮的結果——在思考人生長遠規劃的時候,他意識到自己“更偏愛藝術,而不是數學或資訊科技”。

這個任性的決定並非沒有阻力。家人們有所顧慮,但最終還是給予他支援,這一點薩皮恩扎一直心懷感激,最大的阻力其實是經濟問題。攝影師的收入很不穩定,遠不如IT行業。輟學從事攝影就意味著要面臨極大的經濟壓力,但他相信“錢不能成為決定人生道路的唯一因素”。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儘管薩皮恩扎知道單靠拍照很難養活自己,但攝影是他的心之所向。成為攝影師的這幾年裡,薩皮恩扎確實常常面臨著沒有收入的窘境。他曾經在一家餐館做了8年服務生,每天端盤子和收拾桌子。儘管“這是一份很糟糕的工作”,他卻並不在意,也不介意今後再通過這種方式解燃眉之急。他明白,雖然自己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攝影謀生,但這需要很長時間的歷練和沉澱。薩皮恩扎能清楚地認清現實,有著讓人略感意外的成熟與堅韌。

於是,20 13年,他又進入南威爾士大學紐波特分校學習紀實攝影。2016年,他憑藉《查理在蓮花上衝浪》(Ch-arlie Surfs on Lotus Flowers)這一反映越南社會現實的作品獲得《英國攝影雜誌》突破攝影大獎(Breakthrough Awards),又在2017年成為PDN edu學生攝影大賽旅行景觀類主題的獲獎者。

弗蘭克的革新不應該是最後一次

關於攝影,薩皮恩扎說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導師,但每當他思考攝影的未來時,腦海裡總會浮現羅伯特·弗蘭克和威廉·埃格爾斯頓。前者影響了紀實攝影的表達方式,使攝影師的主觀表達成為一種潮流;後者則在彩色攝影被認為是粗鄙低俗的時代,敢於憑藉敏銳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直覺大膽運用顏色,“後人評價他們以顛覆性的方式改變了攝影。”薩皮恩扎從前輩的身上學到:攝影決不能保守,不能重複過去。

弗蘭克的《美國人》是薩皮恩扎最喜歡的作品。但他的感覺是複雜的,這些照片如今看起來仍不過時,但恰恰又是問題所在,“這意味著我們沒有進步。弗蘭克完成了對攝影的一次革新,但他絕不應該成為最後一個,也不該是唯一一個。”而至於如何創新,他目前只是覺得不該刻意追求,“這縣自然而然的.結果,因為你沒法兒說‘我決定要革新了’,我只想跟隨自己內心對紀實攝影的直覺,用作品展現關於社會的各種議題。”

薩皮恩扎認為社會在變,攝影也應該改變,不能簡單地模仿前幾代攝影師的想法。比如攝影不應該被束縛在某些既定的分類,簡單地貼標籤歸類只是“不願思考現實的偷懶”而已。此外他也認為單張照片如今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命力,攝影師應該以專案為單位,通過組照來表達主題。他調侃道:“以後我的小孩兒都能拍出一張夠得上雜誌水準的照片。”

在蓮花上衝浪的越南

在紐波特學習期間,薩皮恩扎的攝影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屬於紀實攝影的範疇,但不是描述性的新聞攝影。選定拍攝主題之後,薩皮恩扎會先進行調研,然後在創作時運用各種隱喻符號。

《查理在蓮花上衝浪》(Charlie Surfs on Lotus Flowers)是薩皮恩紮在越南拍攝的第一組作品。“我們這一代人對於越南的印象多半來自好萊塢電影或者精美的旅行畫冊。”但薩皮恩扎想要了解一個更真實的越南,不僅僅是電影中的戰爭場面或是自然風光照片所塑造的片面形象。

於是薩皮恩扎啟程來到越南,一探究竟。觀察和訪談之後,他發現了越南社會有趣的一面。一種強烈的反差深深地吸引了他——如今的越南人口結構極為年輕化,70%的人口在40歲以下,市場經濟正蓬勃發展,但“行政之手”又對經濟干預過多。於是他在專案的標題中用“蓮花”作為一種隱喻,一方面暗示越南有潛力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它像“越南的國花——蓮花一樣,正從歷史的淤泥中走出來,即將綻放美麗。”而“蓮花上的衝浪”則意味著“越南的經濟發展依然受到行政手段的干預”。

越南的複雜給予了薩皮恩扎另一個靈感——拍攝第二個專案《越南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Vietnam)。他在越南選取了六個主題分別進行拍攝:快餐、越南的出口商品、3D城市模型、學生、商人、路上的女騎手,並把這六組照片拼接成一面“美國國旗”的樣子。

快餐、商品、3D城市模型和商人代表了當下越南的經濟發展趨勢;學生代表的是越南年輕的人口;那些為了防晒而用帽子、口罩把自己遮得嚴絲合縫的女騎手則象徵著越南民眾對更更高社會地位的欽羨和渴望,因為在越南,面板黝黑的往往是種地的農民。

思路有了,可實踐它的過程卻不簡單。薩皮恩扎不僅要在越南的大街上搭起一個簡易的臨時攝影棚,還得到處找人,說服他們進行拍攝,“當地人都不太明白我在做什麼……拍攝現場還時不時有被風颳得到處亂飛的傘。整個過程讓我壓力很大。”每一張照片都是在不同的情境和情緒下拍攝出來的,但它們最後卻能互通,這讓薩皮恩扎驚喜不已。

《越南合眾國》裡的六個主題是越南社會的六個切面,藉此來表現市場經濟對越南現代社會的巨大影響。當提及對越南現狀的思考,薩皮恩扎說:“資本的力量已滲透進越南,無處不在,誰又能說越南戰爭中美國全盤皆輸呢?”

多元的拍攝主題

攝影師們的靈感來源往往很多元,有的來自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有的來自個人經歷,不一而足。薩皮恩扎說:“日常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是我靈感的來源——書、電影、和別人的談話、社交媒體,等等。”因此,除了越南主題,他的創作還涉及其他社會議題。

薩皮恩扎出生於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這個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嶼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從古代起就是各民族混雜融合的大熔爐。在西西里,移民是每天的熱點話題。“本地人會遷去義大利北部和歐洲其他國家,而大量來自非洲和中東的移民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西西里。”這種遷移激發薩皮恩扎拍攝一個以移民為主題的作品《在索馬利亞的某個地方,有個叫卡迪夫的小女孩兒》(Somewherere in Somalia there is a little girl called Cardiff),記錄了從索馬利亞移民到卡迪夫(英國威爾士首府)的群體,呈現了他們在穿過地理邊境之後,是如何越過心理隔閡融入當地社會的。

除了成長環境,哲學是另一??激發薩皮恩扎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哲學思考在很多攝影師作品中都有體現,薩皮恩扎也受哲學問題的啟發而重新思考現實。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關於“海灣戰爭不曾發生”的論斷引起了薩皮恩扎的強烈共鳴。他非常認同鮑德里亞關於超現實的思考——在媒體的作用下,現實和虛擬現實的界限逐漸被模糊,我們所看到的戰爭只是大眾媒體所“上演”的內容。於是他還創作了《超真實戰爭》(The Hyperreal War)來表達這個觀點,讓觀者對影像產生疑問,激發反思。

對於未來,薩皮恩扎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唯一確定的是要繼續攝影。他曾經和別人一起在家鄉西西里創辦了一個攝影書展(Gazebook Festival),邀請優秀攝影師來到當地進行交流和分享,會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專程跑來參加,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儘管薩皮恩扎非常喜歡這個活動組織者的角色,卻很難將它與攝影平衡起來。於是成功舉辦兩屆攝影書展之後,他不再參與活動策劃,而是專心攝影。如今,薩皮恩扎完成了在越南的拍攝工作,打算回到西西里,做一名獨立攝影師。

“我沒有什麼確切的規劃,我只能努力工作,用作品說話。”這種勤懇和專一或許就是薩皮恩扎能在新一代年輕攝影師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