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填報志願的七大誤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1W

填報大學聯考志願,是人生的一次大抉擇,但也是一件讓很多考生和家長感到頭疼的事。儘管已經知己知彼,但是實際操作中常常不經意就陷在一些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認識裡,走進志願填報的誤區。而要選好志願,必須逃離這些誤區。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普遍存在以下幾個誤區:

大學聯考填報志願的七大誤區

1. 只認名牌大學

名牌大學之所以為名牌,是因為不管她的師資、教學以及文化氛圍都是相對優越的,牌子夠硬。假若名牌大學有適合你的專業,而且你有實力問津,我們積極鼓勵你報考。畢竟這將為你個人的發展提供一個更高、更好的平臺。但是假若不顧個人實力和志願填報的科學性,非名牌大學不報,那我們就要奉勸你頭腦要保持清醒了。因為往年因為只認名牌而屈就於不擅長、不喜歡的專業,甚至高分落榜的事例比比皆是。

這種盲目地追求名牌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虛榮心在作怪,能考進名牌大學當然是好事,但完全從牌子出發,不考慮專業和實力等因素,則是極不明智的。如果僅僅是為了炫耀和光彩,這大可不必。畢竟我們考進大學不是為了聽到別人的幾句恭維話,而是要為將來從事某項職業做準備。另外攻讀自己不喜愛、不擅長的專業,很可能在高手如林的名牌大學裡過早地被淘汰出局。目前在名牌大學中,由於專業不適應,抑鬱甚至自殺的學生大有人在。

即將步入大學校門的同學們,要懂得成才是一個超越學校的概念。學校階段所受的教育是短暫的,是為將來成才做準備的時期,學校期間的成才是一種淺層意義上的成才,只有在社會上發揮了作用,創造了價值,才是深層意義上的成才。

2.把求學直接等同於求職

由於目前的.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因此我們在選擇專業時,自然要考慮到將來的就業,職業成為很多考生選擇志願的導向。於是很多人在選擇志願時把將來畢業後求職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作次要考慮。不考慮就業因素報考大學是不可取的,但是把就業因素看得過重,而忽略個人的潛能發展,或許結果將得不償失。

用求職來決定今天求學志願的選擇,這實在是一種誤區。原因有二:其一是職業特點變換很快,難以把握,當您認為很熱的時候,可能快到冷的時候了,這和炒股一樣,此一時,彼一時;其二是即使進入需求很大的專業,如果學得不開心或不夠出色,或者說不適合這種專業,同樣也容易被淘汰。因此,考生和家長切莫被眼前火熱的就業形勢誤導,在充分考慮就業前景時,要清楚自我潛能是否能在這個領域裡得到較好的發展。

3.盲目攀比傾向

有不少成績優秀的考生,由於總是處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讚譽之中,所以養成了一切都要和同學一比高低的習慣,否則似乎就證明不了自己是最優秀的,直至到了人生重要轉折點的大學聯考,也要在專業選擇上以暫時的標準追求所謂最時髦的專業。這種虛榮心和自尊心交織起來的心態,很容易忽視自己真正的內在優勢或潛力,忽視自己的追求目標和人生意義。他也許爭到了一時,而失去的可能是一世。我們往往看到這樣一種現象,自恃聰明機靈的人,過了若干年後,並沒有取得大的成就,不能始終如一,而這山望那山高就是其中一個原因。沒有自己最擅長的專業發展方向,很難在這樣的時代做出較大的成就。

所以對於成績優秀的同學,眼光一定要開闊,一定要反覆問自己,將來要做什麼?能做什麼?考上大學不是給別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剛剛開始,要慎重考慮自己一生的發展方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選擇當成炫耀的資本,要想對自己的一生負責,必須瞭解自己的潛能和優勢。

4.過分強調興趣,忽視能力

在選擇專業時,我們常常看到許多考生把興趣作為唯一的原則,認為只要感興趣,就一定能學好。但我們發現有許多考生上了大學真正學起來後卻很吃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績卻始終達不到理想境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考慮自己是否具備該專業所要求的一些重要素質。

毋庸置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要想做得更好,興趣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們還要考慮興趣和能力是否一致。能力是完成某一特定活動所必須具備的潛在特質。在與能力相吻合的專業領域內,人們往往可以較快地獲得成功。假若興趣在此,人們更會變得有恆心,就有一種努力向上的強大動力,上了大學後也能較快適應學習生活,取得好的成績,這對將來的發展非常有好處。倘若興趣和能力不一致,學起來就有可能很費勁,自信受挫。比如學習計算機程式設計,需要有很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如果在這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強的話,要編出優秀的軟體,顯然比較困難。當然不可否認,如果長久保持濃厚的興趣,能力也會逐漸提高的。

高中階段,即使各門功課都很優秀,仍然會在能力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在興趣比較濃厚的情況下,一定要確認一下能力優勢如何。

5.隨大流,大家商量著報

文理科分班時,不少優秀同學,本來喜歡文科,但看到成績好的同學都報了理科,就感到自己如果學文科就低人一等,於是盲目地選報了理科。有些人在填報志願時,眼睛總盯著那些和自己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同學,他們報什麼志願,自己也報什麼志願。相當一部分考生是隨大流,糊里糊塗地選報了志願。待學了一二年後才發現自己的志願選擇錯了。

也有很多考生填報志願時喜歡扎堆,特別是同班同學、好友之間,甚至是互相認識的家長之間,大家往往覺得一起報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心裡可以踏實些,到了大學相互間也可以有個照顧。而事實上,這種看似親情的舉動帶來的有可能將是殘酷的競爭,無形中可能將提高專業錄取的分數。

這是一種從眾心理,通俗地解釋就是人云亦云隨大流。大家都這麼認為,我也就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我也就跟著這麼做。這種求同的想法在大學聯考填志願時是很不可取的。報志願應該以我為主,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應儘量減少互相打探填報情況的舉動。

6.一切由父母說了算

在填報志願的過程中,涉及到了學生、家長、學校三個方面,如果三者意見一致可以齊心協力,但是假如出現了分歧,將以誰的意見為主填報志願呢?在很多情況下,一切由父母說了算。一方面是由於父母的包辦意識過強,另一方面是很多考生的依賴心理太重,習慣由父母拿主意。

可能大部分父母們認為,只有他們才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瞭解社會,懂得人生,只有他們才能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只有他們才能為孩子設計一條光明大道,只有他們做出的選擇才是萬無一失。他們憑著人生閱歷及對社會的理解,對考生選擇志願時加以正確的引導,本無可厚非。但是父母如果只從自身的意願出發,把自己的興趣當成兒女的興趣,迴避研究、分析子女的特點、興趣、能力、個性特徵等,只會過而不及,耽誤孩子的前程。

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該尊重考生本人的意見。考生也應該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選擇,傾聽父母的意見但不盲從,家長則應該在把握大原則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選擇,切忌急功近利。

7.地域情結,非某地高校不報

近幾年,不少人特別是城市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對院校所在地域的選擇帶有明顯的傾向性,熱衷於報考廣州、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城市或其他沿海開放地區的院校。甚至有很多考生只認準廣東本土的高校,非廣東高校不報,其他城市的學校都不在考慮之列,從而使某一地區的高校錄取競爭激烈化。

在志願填報中存在著的這種濃郁的地域情結,對於大學聯考成績在分數線上沒有絕對優勢的考生來說,弊大於利。我們在第二期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中也提到很多地理位置不好的地區存在很多優秀的高等院校。他們的科研水平和師資力量在全國也都是數一數二的,僅僅是地理位置不夠優越。這類高校報考的人相對較少,報考這些高校,能夠增加考生被錄取的籌碼。

其實大學就四年,到另外一個地區求學,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可以學到知識,也增長了人生閱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