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的詬病,年年在抓,年年都有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不由讓人深思,到底是哪出的問題?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當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與食品相關的上下游行業逐步形成獨立的食品產業體系,成為集三產為一體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多發、頻發,不僅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也給人民身體健康和安全帶來威脅,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

1月27日,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研究專案“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釋出專案成果,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了深入剖析。

1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轉變,由吃到飽、吃到好奔向要吃出健康。那麼,舌尖上的美食究竟是否安全呢?

中國工程院“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專案組通過對我國食用農產品、加工食品和食物中毒類突發公共事件等進行監測,發現近年來檢測資料呈現總體向好趨勢。

具體而言,2009年至2013年我國蔬菜、水果、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分別在96%、95%、99%和94%以上,總體保持較高水平。2009至2012年我國加工食品監督抽查合格率從91.1%上升至95.6%,質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至2014年專案組在對我國30多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約1.2萬批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監測結果顯示,蔬菜和水果平均合格率分別超過了96%和98%。

食品安全水平的不斷提高得益於各方面艱苦的努力。專案組表示,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法》的頒佈、實施和修訂,以及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等機構的成立,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動計劃,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專案執行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說,“我國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初步形成,食品安全監管改變了九龍治水格局,有效向集中化轉變,食品安全監測能力顯著提升,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已經實現了良好開局。”

與此同時,食品工業發展成為我國第一大製造業,20年連續兩位數以上的增幅。2014年食品工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美元,佔全球25%左右,我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加工製造國。

2安全風險隱患依然嚴峻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國食品安全治理體系仍然存在薄弱環節,我國仍處於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凸顯和食品安全事件高發期。”龐國芳說。

據專案組介紹,2009年至2013年我國進境不合格食品批次和數量逐年增加;2002年至2012年歐盟食品飼料預警系統RASFF通報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3706件,在通報的144個國家和地區中連續五年排在首位。2014年消費者調查顯示,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但滿意度僅為13%。

除了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隱憂,我國還面臨食品營養缺乏和過剩雙重的挑戰。龐國芳說,西部欠發達地區吃不飽的問題仍存在,欠發達地區兒童成長發育遲緩,缺鐵性貧血和營養不良狀況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另一方面,我國營養失衡所造成的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仍處於高發態勢。

專案組表示,當前,“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複雜化,食品安全問題多發頻發;以產品為核心的風險監測體系不能真實反映生產過程食品安全水平,造成對食品安全現狀認知的偏差;食源性疾病存在漏報、瞞報情況,由其引發的潛在風險尚未引起足夠重視。食品安全治理仍然任重道遠。

“總結起來,我國凸顯四類主要食品安全風險。”龐國芳介紹,第一,病原微生物汙染是造成食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病原微生物汙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第二,農獸藥濫用則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汙染的主要來源,可以說我國農獸藥應用仍然處於無序狀態;第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汙染物構成糧食食品安全長遠隱患,其中,糧食重金屬汙染物主要為鎘、砷、鉛和汞,而重金屬超標率較高的糧食區域在南方和西南省區;第四,非法新增、摻雜使假和欺詐仍是我國現階段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

3安全治理兩步走

是什麼給我國的食品安全帶來風險?

“食品安全的首要根源是農產品產地環境汙染,目前,我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汙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汙染嚴重,而耕地汙染方面,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汙染佔2.9%,農業面源汙染也形勢嚴峻。”龐國芳說。“食品安全問題的其他原因還有食品產業基礎薄弱,法律法規、標準和監管體系尚未健全,科技支撐發展滯後,社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等。”

專案組對我國食品安全趨勢進行了研判:未來15年,我國經濟社會戰略轉型對食品安全影響深遠。隨著法律和監管體系日益完善,違法生產經營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將得到有效遏制,但是環境汙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將長期存在,因為畢竟環境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綜合性和反覆性的過程。區域不平衡、城鎮化發展、產業融合加快和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將加大食品產銷分離帶來的風險,而城市與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短期內無法根本改變,農村地區將成為食品安全事件高發區。

“針對如何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治理,專案組提出建議,以不斷提高發現能力、促進監管前移、落實預防為主的持續發展戰略為總目標,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和發展路線圖,並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提高食品安全技術創新能力,制定食品安全風險基礎監測計劃,建立相關監測預警網路,將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列入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並編制2016—2025行動計劃。”龐國芳說。

專案組建議食品安全治理目標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標準和監管體系,強化過程控制和風險分析等技術支撐,優化產銷環境,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建立誠信體系和契約機制。到2020年,初步形成社會共治格局,違法生產經營引起的食品安全風險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步,通過產地環境的進一步治理,高效種植、養殖業得到健康發展,到2030年,產地環境汙染治理見到實效、食源性疾病實現主動預防和控制,食品營養失衡引發的慢性非傳染病高發態勢得到遏制。

延伸閱讀: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連續排在首位

在國際上,2009年-2013年歐盟食品飼料預警系統RASFF通報的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達3706件,在通報的144個國家和地區中連續五年排在首位。2014年消費者調查顯示,消費者高度關注食品安全,但滿意度僅為13%。

對此,中國工程院於2012年啟動了“中國食品安全現狀、問題及對策戰略研究”重大諮詢研究專案,由時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干院士任組長,近20位院士和300多位食品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研究。

中國工程院提出“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和發展路線圖;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提高食品安全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國家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網路平臺;提高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列入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奶牛生產效能測定大資料引領我國奶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加強食品工業道德建設”等系列建議。

我國食品安全在四個方面存在風險

專案執行組副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龐國芳進一步說,除了食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隱憂,我國還面臨食品營養缺乏和過剩雙重的挑戰。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兒童成長髮育遲緩、缺鐵性貧血等營養不良狀況依然沒有得到解決,另一方面,營養失衡所造成的慢性代謝疾病出現高發態勢。

目前,我國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汙染,很多城市水域汙染嚴重,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汙染,其中60%汙染嚴重;耕地汙染方面,全國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汙染佔2.9%。2010年第一次全國汙染普查顯示,農業面源汙染物已超過工業7.5倍。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下,食品安全不可能獨善其身。

總結起來,我國食品安全在四個方面存在風險。第一,病原微生物汙染是造成食品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病原微生物汙染防控是食品安全的剛性需求;第二,全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蔬菜水果農藥殘留檢測結果顯示,農獸藥濫用是當前食品安全源頭汙染的主要來源,我國農獸藥應用仍然處於無序狀態;第三,重金屬、真菌毒素等汙染物構成糧食食品安全長遠隱患,其中,糧食重金屬汙染物主要為鎘、砷、鉛和汞,而重金屬超標率較高的糧食區域在南方和西南省區;第四,非法新增、摻雜使假和欺詐仍是我國現階段突出的食品安全問題。

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2016年-2030年)

世界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演進歷程證明,食品安全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1880年前後,國際上食品行業也曾摻假、詐騙現象氾濫;20世紀國中期,環境汙染、濫用農獸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負面問題嚴重;21世紀初,突發性致病菌汙染食品事件、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成為新的食品安全關注點。

龐國芳院士指出,專案組建議,制定國家食品安全中長期戰略規劃(2016年-2030年),總目標是,不斷提高發現能力,促進監管前移,落實預防為主的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專項,提高食品安全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大資料食品安全引領作用,制定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環境汙染物、農獸藥殘留、營養成分和國民健康指標、食品真實性(摻加物和欺詐成分)等五項基礎監測計劃,構建國家五大食品安全風險預警網路平臺的建議;提高我國食品營養與民眾健康水平,列入我國中長期發展綱要,並制定2016年-2025行動計劃;奶牛生產效能測定大資料引領我國奶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在新中國成立百年時,我國必將建成奶業強國;加強食品工業道德建設,重塑食品工業是道德產業崇高形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