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語、諺語和格言詳細解析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3W

成語、諺語和格言

關於成語、諺語和格言詳細解析

三 成語、諺語和格言

成語(或習語)、諺語和格言是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語言,尤其是成語,不僅難於理解,更難於運用得當。然而能否正確使用成語、諺語、格言,往往是一個人的語言水平的標誌。不論說話還是寫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語、諺語和格言,就會顯得語言文字枯燥無味,缺乏文采,用得過多或使用不當,就會使語言文字顯得矯揉造作,不大自然。據說,使用外國語的人(如中國人用英語,美國人用漢語)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成語、諺語用得過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在美國學習的外國學生坐在窗前看書。她聽見有人喊Look out!(當心!)她以為人家說“往外留”呢,就把頭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塊板子,差點兒砸著她。她又生氣,又害怕,在上一看,見一個人在修屋頂。那個人說: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沒有聽見我喊‘look out’嗎?)她回答說: Yes, and that’s what I did.(聽見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說明了學習成語的困難。從字面上看,成語的意義簡直體現不出來。成語中的每個詞可能都認識,但組成成語之後,詞義就變了。就英語成語而言,同樣幾個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樣。除上面舉的look out(在外看;把頭伸到窗看;當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彌補”、“賠償”、“拼湊”、“配製”、“編排”、“編制”、“虛構”、“捏造”、“組成”、“調解”、“化妝”等幾十種意思。set off可以表示“出發”、“動身”、“使爆炸”、“引起”、“使開始(做某事)”、“襯托”等十幾種意思。同樣,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種意思,如:Turn out the light.(關燈)Turn out the guard.(派出警衛)The whole town turned out for the event.(為此全城人都出動了。) This ma-chine can turn out 3oo copies a minute,(這臺機器每分鐘能複製300份。)It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結果證明是個錯誤/誤會。)

在各種英語成語中最難學的可能是40來個最常用動詞和10來個介詞或副詞(如:up,down,in,out,on,off)組成的成語了。這種成語也可以叫做動詞短語。這些詞搭配起來可以表示好幾百種不同的意義,使學生感到十分困難,弄不清它們的意思。

因此,學生首先不要因為這些成語是由簡單、容易學的片語成的而輕視它們。學生應在文章裡注意找出這些具有各種不同意義的短語,若無把握,就查詞典。在頭幾次使用這些成語時,必然會碰到不少困難,但應繼續學習,不要退縮。堅持學習一段時間,就一定可以弄懂,可以準確地掌握它們。

除動詞短語外,還有一些成語,學生也感到難於理解,但也許並不難記。學生在熟知這些成語的用法前,一定會犯不少錯誤。有些錯誤會使人發笑。但不必著急,對這種種事要有耐性。可以說,學好外語,就得這樣。

Before he gets the hang of how to use them he’ll make a lot or mistakes. Some mistakes will cause people to hold their sides with laughter, but that shouldn’t put him in a stew. He should learn to put up with such things. You might say that’s part of the game.

在這一段英語說明文中有下列成語:

get the hang of 熟悉;得知

hold one’s sides with laughter 捧腹大笑

put someone in a stew 使某人煩惱(或為難,著急)

put up with something 忍受(某事)

part of the game 事情就是這樣

再談談漢語成語。漢語成語同其他語言的`成語一樣,也不能按其中一個一個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義。外國人學漢語時,在成語方面,同樣困難,說錯了同樣鬧笑話,出洋相。

一所美國大學開辦漢語口語訓練班,由一男一女兩位教師來教。他們的本族語都不是漢語。在初學階段,教師用實物來教某些用語,他們用各種實物演示來教“這是什麼?——這是書桌(椅子等)”之類的句子後,就著手教“這是東西嗎”——是,這是東西“這樣的句子。隨後他們又教否定式的回答。這位男教師指指自己說“這是東西嗎?”女教師搖搖頭說:“不,你不是東西。”男教師又指指女教師問:“你是東西嗎?”女教師又搖搖頭說:“不,我不是東西。”

當時有個中國人在教室裡聽課,他幾乎忍不住笑起來。事過後,當事人告訴兩位教師漢語中說人“不是東西”是什麼意思時,他們的臉馬上紅了,很難為情。

成語的翻譯問題素來十分複雜,如果兩種語言的歷史、文化背景相距甚遠,更是如此。在編寫《漢英詞典》(CED)時,編澤人員對此深有體會。許多人認為此部詞典是迄今為止同類中最好的。主編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詞典的編後感》一文中寫道:

“翻譯者的任務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當然就找不到對等詞語。林語堂把‘吃軟不吃硬’譯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僅英譯文晦澀,而且說明他根本不懂這個短語的真正含義。……正確理解原文之後,就看譯者的外語水平了,看他的英語底子是否雄厚,是否瞭解當今英語國家的發展變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譯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會引起誤解。布衣蔬食在中國標誌著生活檢樸。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嗎?現在,蔬食遠非窮人所專用,已是西方醫生給飲食過量的百萬富翁們開的藥方了。”

這部詞典最後把“布衣蔬食”譯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這種譯法“不僅保持了原義,而且fare一詞略帶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風格。

王佐良教授說,詞典經過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長、艱苦的過程,每次都使譯文有所改進”。文章中,他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修改的過程,每次都使譯文有所改進。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蟲: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 修改雖小,但意義卻大;它保持了漢語原文的風格,英語譯文也更地道。

自投羅網:throw oneself into the trap/walk right into the trap 第一種譯法比較符合原文;第二種譯法比較符合英語習慣。

奇花異木:rare flowers and trees/exotic flowers and rare trees 第二種譯法在語體上有所改進,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語氣。

諺言和格言就是民間流傳的至理名言,措辭簡練,便於記憶。諺語內容精闢,寓意深邃,因而有廣泛的感染力。學生喜歡學習諺語。初學外語的人能用上一兩句諺語會感到很得意。

諺語往往多少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帶,靠海為生,他們的諺語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經受風雨、捕魚捉蟹。象阿拉伯人這樣的遊牧民族的諺語則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馬、駱駝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會就會有頌揚老人足智多謀的諺語。婦女地位不高的社會就有許多輕視、貶低婦女的諺語。

人們的經歷和對世界的認識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儘管中國人和講英語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語和漢語中相同或相似的諺語卻很多。請看下列諺語: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熱打鐵。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辦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則不達。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見,心不煩。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後行。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無風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