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巧用時間複習大學聯考地理“又好又快”

來源:果殼範文吧 4.57K

-概念、原理爛熟於心

分享巧用時間複習大學聯考地理“又好又快”

時間的運算、地球運動的意義(特別是公轉意義)、影響天氣的因素(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型別的分佈、氣候特徵、氣候型別的判別、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影響、內外力作用、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徵、自然帶的分佈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佈局、城市化及其問題、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旅遊資源的評價、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主幹知識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點,對於這部分知識要捨得下功夫,準確地理解其內涵和外延,瞭解其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完整地回答好問題。

-知識吸收“又好又快”

地理事物和現象涉及範圍廣,知識點多,文科同學又將大量時間都用在英語、數學科目上,一般沒有時間去死記硬背所有的知識點。“又好又快”最近出現的頻率比較高,即“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地理複習也來借用一下這個詞,學習過程是一個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加工”過程,學習中要將知識系統化、結構化、規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過聯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思維活動,這實際就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要善於總結規律,這樣不僅能實現複習效果,還能節約複習時間,同時也是答題完整、規範和準確的基本保證。

-地圖複習事半功倍

地圖是地理獨有的知識載體,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於地圖一身,掌握了圖就把握了地理脈絡。況且從心理學講圖形又比文字好記,可以說是地理學科重要的學習方法。複習地圖時,把地理分佈、地理規律都落實在地圖上。如:複習中國地理,可看中國政區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氣溫、降水量)、中國水系圖、中國資源圖(森林、礦產、水能、旅遊資源等)、中國農作物分佈圖、中國工業分佈圖、中國人口、民族、城市、商業中心圖、中國交通圖、中國自然保護區圖等。逐一看圖、記圖,甚至畫圖,中國地理的基本知識就掌握了。同時適當做一些地理各種考試圖形的練習進行鞏固,如:地理景觀圖、地理剖面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漫畫圖、地理資料圖、地理結構圖、地理等值線圖等,熟悉這些圖的特點和解法。

-注重空間思維的訓練

空間思維能力的考查主要有這幾項內容:大氣的運動和變化,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世界和中國區域(大洲、大洋、地區、國家)中的重要經線、緯線,各類地圖的判讀,各類重要地理分界線(自然地理界線、人文地理界限)等。培養地理學科的空間思維能力,一定要講求方法。如對空間概念和物體空間運動的理性思維分析可選取一些重要經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E、120°E),通過它們,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經緯網,並想象地球運轉起來線與線之間相互位置關係及晨昏線的動態關係。

通過有效的空間思維訓練,才能達到當給出世界上某一點或線時,腦海中會出現一系列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地理事物。而有了這樣的水平,無論命題角度如何,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可見,抓住多角度觀察地理事物的空間性質,綜合分析地理系統內部與外部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運動與轉化這些大問題,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拓展思考與解答地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結合熱點但不脫離基礎

地理學是一門與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的學科,地理大學聯考題必然關注社會焦點熱點。但地理複習中對於熱點問題的態度不同於政治歷史等學科,地理試題考查熱點往往是以熱點地區為載體,考查的內容仍然是地理的主幹知識。把地理規律或地理原理巧妙地與當前熱點、焦點問題或區域聯絡起來,以考查學生運用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學科內的熱點知識可能有:溫室效應與臭氧空洞、赤潮、南水北調、能源問題(如石油)、三農問題、中國人口遷移、中部崛起、環渤海經濟圈等等。這樣不僅使地理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擴充套件,而且有助於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了能力,提高了整體綜合素質。不過,根據這些知識所設定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能力,所以全面打基礎,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培養還應該是首要任務。

【總結】大學聯考地理備考就為大家介紹到這兒了,大家要好好複習,希望小編的整理可以帶給大家收穫,祝大家學習愉快。

瀏覽了本文的同學也瀏覽了:

走出“迷宮”快速解題

很多地理大學聯考試題都利用地理圖表進行立意,這樣既能考查學生對有關地理知識的掌握,又可以有效地考查學生有關地理能力的形成情況。所以,最近幾年來,地理圖表的學習越來越引起更多地關注。對於不同的地理圖表,其分析、讀圖的方法也不相同。

地理事物相互聯絡示意圖中有一種是用文字框圖和線條箭頭構成的示意圖,這類圖能簡明、概括地表現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一般包括天體系統圖、貨流圖、流程圖、環境要素相關圖等,表示地理事物或系統之間聯絡與因果關係。

如下圖:

由於有些地理事物相互聯絡示意圖比較抽象、複雜,使學生不容易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感覺有點像“迷宮”。閱讀這類示意圖,關鍵是要讀出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絡、因果關係。

一般判讀方法是:

①識別所表示的是何種因素的地理事物聯絡過程;②注意根據圖中箭頭方向、線段的縱橫關係等提取資訊;③弄清事物的形成或變化過程,判斷各因素之間的因果聯絡。④掌握模式圖內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間相互聯絡與制約的關係。

除了以上介紹的一般方法外,具體的題目也有具體的解題技巧。

例1:下圖是某山區“人-地關係”模式圖(圖1)。讀後請回答:

(1)將代表不同涵義的字母分別填入圖中的空白圓圈內,每個字母限填一次。

A.社會經濟效益提高 B.制約社會經濟發展 C.水土流失加重D.水土流失減輕 E.林牧綜合治理 F.毀林開荒 G.糧食單產提高

(2)上述各項中,擺脫惡性迴圈的關鍵是________。

(3)若我國東部北迴歸線附近某地區發生上述惡性迴圈,能否形成沙漠?試述其中的原因。

[解題技巧]第一步,要識別所表示的是何種因素的地理事物聯絡過程。本題圖中所示的是由於山區人們的不合理活動與科學的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不同後果,從而導致了惡性迴圈與良性迴圈。由圖中可以看出人口的快速增長、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貧困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步,根據圖示,可以看出本圖的結構分為明顯的兩部分,結合選項A→G,分別是人地的良性迴圈和惡性迴圈。據此可將所有選項分成兩大類,以方便解題。

第三步,要注意根據圖中箭頭方向、線段的縱橫關係等提取資訊。由圖中可以看出貧困是導致山區居民盲目毀林墾荒的直接動機。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農民為了單純地追求多產糧食,這又引起了水土流失,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制約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使貧困加劇;但如果山區的人們能夠因地制宜地實行農林牧綜合治理,就能擺脫惡性迴圈,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使山區的居民富裕起來 高中語文。

第四步,還要弄清事物的形成或變化過程,判斷各因素之間的因果聯絡。盲目的毀林開荒,其後果只能導致水土流失加重,生態環境惡化,從而制約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使貧困加劇,陷入惡性迴圈。事實證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進一步惡化。圖中問題的最終解決關鍵是實現農林牧的綜合治理,從而擺脫惡性迴圈,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參考答案](1)左圖最下面的填F,然後按順時針依次填C、B,右圖左下角的圓圈填E,然後按邊時針依次填D、G、A。(2)實現農林牧的綜合治理(3)不可能,因為我國東部地區因海陸熱力差異形成了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夏季風從太平洋上帶來大量的水汽,給我國東部廣大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形成溼潤氣候。

例2:在“人類與環境關係協調發展”示意圖中(圖2),數碼 ①~④表示的含義依次是:

A.①人類社會不斷髮展 ②人口增長速度適中 ③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④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B.①人口增長速度適中 ②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③人類社會不斷髮展 ④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C.①人口增長速度適中 ②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③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④人類社會不斷髮展

D.①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②人類社會不斷髮展 ③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 ④人口增長速度適中

[解題技巧]本題首先要對示意圖進行判讀分析,瞭解示意圖所表示的主要內容,這是解答本題的第一步。通過讀圖和各個選項所表示的內容,可以知道本題是考查學生對有關人地關係協調發展的知識。第二步,通過對本圖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此示意圖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從內容上看上部分的核心是與“生產規模適當”相關的內容,下面這部分的核心內容是人類活動“符合自然規律”。從示意圖細部結構看,“①” 與“③” 以及“②” 與“③” 都存在因果關係,而“①” 與“②”之間是並列的關係。以上認識是準確解答此題的關鍵所在。第三步,在得出“①”與“②”之間是並列的關係後,對照選項中的四項內容,找出其中具有並列關係的兩項:人口素質不斷提高與人口增長速度適中。這兩項分別表示人口增長和人口素質兩個部分。第四步,在確定①②兩項是人口素質與人口增長速度適中後,再結合示意圖中的因果關係:是因為人口素質的提高才導致“生產活動符合自然規律”,人口增長速度適中才能使“生產規律適當”,又因為“①”與“③”以及“②” 與“③”都存在因果關係,也即由“人口增長速度適中”和“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共同導致“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而“生產規模適當”與“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間明視訊記憶體在因果關係。

[參考答案] B

例3:“綠色食品”是指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整個過程對環境都不造成汙染,當前綠色消費成為時尚。閱讀圖3,回答:

(1)將程式碼①~⑦填到圖中A~G處:①使用/複用②原材料採集和整理③運輸、銷售④廢棄/再迴圈⑤產品的加工製作⑥商品⑦產品

(2)略

[解題技巧] 解答本題時,除了要注意地理事物相互聯絡示意圖的一般解題步驟外,與例1、例2也有不同之處。

第一步,在認真讀懂題意的基礎瀏覽整個示意圖,發現示意圖表示的是“綠色食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通過這一步對示意圖留下初步的印象。

第二步,要結合看圖與閱讀下面選項中的具體內容,分析示意圖本身的流程結構。通過看圖,發現本圖與上面兩個例子中的示意圖不同,不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這就給下面的解題帶來不便。但進一步看圖分析,就會發現,本示意圖的結構雖不是明顯的二元結構,把圖正中的“能源”忽略,發現本示意圖具有圓形結構的特徵,而且沿逆時針形成一個流程。這一步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所在,因為到此時,你才擺脫了圖本身表象上的複雜,使你真正進入示意圖內。

第三步,在瞭解了圖的結構的基礎上,聯想一個你熟悉的“綠色食品”的生產、運輸、銷售、消費、丟棄等過程,並結合選項①~⑦順著示意圖外圍圓形結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填空。

第四步,最後按題目要求將對應數碼填在相應的字母處。需要注意的是:①學生要理解示意圖中“能源”在這個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為各個環節提供能量;②注意解此類題目的一個小技巧:當確定填對一個後,就劃去該數碼,使接下去的解題更加容易。

[參考答案]A-③,B-④,C-③,D-①,E-⑦,F-⑤,G-⑥。

地理事物相互聯絡示意圖有很多變式圖,但無論如何變化,我們在解題時,只要抓住地理示意圖解題的一般步驟,再結合具體題目本身的特點,認真讀圖析圖,就能從示意圖的“迷宮” 中走出,正確地解出題目。

(本文作者未署姓名及地址,請作者見文後速與本刊編輯部聯絡)

黑土地的流失與保護

水土流失已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在我國尤為嚴重,我國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億噸以上,為世界之首;沙漠化土地的面積,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平方千米,就連我國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也發生了大面積的黑土流失,值得我們重視。

1.珍貴的土地資源

在我國廣袤的東北平原北部,大興安嶺與長白山之間的鬆嫩平原上 高中生物,有一塊麵積達10.8萬平方千米的黑土帶,這是目前亞洲惟一的大面積黑土帶。這樣的黑土帶全世界也僅有3處,另兩處分別在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歐洲的烏克蘭。黑土土壤肥沃,腐殖質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團粒結構好,是肥力最高的土壤,正是有了這無比肥沃的黑土,這裡便成為我國最著名的農業區,而且也是我國珍貴的土地資源。

2.黑土地的土壤發育

黑土地是溫帶溼潤季風氣候區草甸植被下發育的土壤。該區年降水450毫米~550毫米,絕大部分集中於暖季,雨熱同季,冬季寒冷,土壤凍結較深,有季節凍層,母質粘重,透水不良,有時還可形成上層滯水,在這種情況下,暖季草甸草本植物得以順利發展,在地上、地下都積累了大量有機物。由於黑土地區暖季短而涼爽,冷季長而嚴寒,土壤微生物活動的強度不大,大量有機物難以迅速分解,多轉化為腐殖質。另外,在黑土的形成過程中,灰分元素的生物迴圈量也很大。由於胡敏酸類腐殖質含量多,粘粒和鈣離子含量高,自然植物根系發達,因而相應地形成了良好的團粒狀結構,土壤極其肥沃。所以人們常說:黑土地不上肥也一樣打糧食。

3.人類活動對黑土地的影響及危害

近年來,由於不當的人類活動,使黑土地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危機。一是長期搞單一的糧食生產,以糧為綱,重農輕林,毀林開荒,在一些山區河谷、溝谷、坡地等水熱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林地被開墾為耕地;另外光熱資源符合農作物生產的地區草地被大量開墾,致使林地、草地生態作用被大大削弱;再加上掠奪式經營,重開發輕保護,導致黑土地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二是長期大量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使土壤變硬、板結、肥力下降。昔日肥得流油的黑土地,正一天天變成不毛之地。過去,這片黑油油的土地上覆蓋著七八十釐米甚至一米厚的黑土層,而現在許多地方的黑土層僅剩二三十釐米,有許多地方已裸露出有機質含量極低的泛黃母質層,猶如黑土上長出了黃皮瘡,完全失去了生產能力。

黑土地的形成,經過了漫長的過程,自然形成1釐米厚的黑土需要200年~400年的時間,但嚴重的水土流失卻使黑土地每年失掉厚度達0.5釐米~1釐米的表土。真是流失容易,恢復難。

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生產能力的下降,而且從農田沖走的土壤淤積了河道、湖泊、水庫,使河床抬高,湖泊、水庫容量減小,洪水危害加劇。1998年鬆嫩洪災,除松花江、嫩江流域中上游地區遭受長時間、高強度的降雨外,流域中上游地區的嚴重水土流失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東北平原北部黑土帶

4.保護黑土地的措施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令人擔憂,黑土地的保護迫在眉睫。為了經濟的發展和世代的生存,一方面,要提高全民環保意識,正確處理好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大力進行退耕還林還草,禁止亂砍亂伐,過度放牧,抑制環境惡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增加農田基本建設的資金投入,加強對黑土地的養護和監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我們相信:經過治理,黑土地一定會煥發青春,再現其生機和活力。

2016年大學聯考地理備考:複習鞏固有妙招

溫故才能知新。當同學們掌握了大量後,為了避免遺忘,也為了檢測的需要,同學們要掌握鞏固的,其要領是:

⑴閱讀。

圍繞複習的中心課題,認真閱讀有關的教材內容、筆記、地圖、作業及。通過閱讀,使同學們的知識儘快回到曾經達到過的水平。閱讀時應注意:一是採用回憶的方法瞭解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回憶要有條理、順序。在回憶、閱讀、思考的過程中,隨時將思考成果記錄下來,以便整理複習筆記時使用。二是對不同知識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復習鞏固。對地理概念的複習,要弄清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採用理解加的方法。方法多種多樣,如提高法、形象法、重複強化法、理解記憶法、諧音巧記法(如記憶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6種礦產名稱,除稀土外的鎢、銻、鋅、鈦、釩,按其諧音可用“吾北心太煩”就容易記牢了)等等。對地理原理的複習,要抓住實質,理清因果脈絡,用理解、記憶加應用的方法。對綜合性地理問題,用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對區域性地理問題,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對規律性問題,採用歸納法。對地理時空問題,運用串編法和序列化的策略。地理空間內容可以藉助地圖上的一些點、線而進行串編。時注意線(交通線、重要地理界線、人口流動路線等)串點(城市、自然保護區等)、線過面(海陸、政區、地形區等)、線線交點、線的方向性等。如沿長江干線經過省區的五大鋼鐵基地,交匯的鐵路幹線,所在農業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過程按順序排列。如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等等。學習時弄清上述這些地理事物發生、發展、演變、轉化的過程,因果關係,時間先後關係,從屬關係等地理事物演變規律,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策略,並且運用演變規律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又能提高綜合分析。

⑵整理。

整理出系統的複習筆記,以便隨時查用。主要包括:知識系統提綱—使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各類比較圖表&mdash 高中物理;讓知識更清晰;簡易地圖—形象、醒目,易於記憶。

⑶練習。

做一定量的習題,是複習鞏固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深領會。做練習時要注意:題型要靈活多樣,覆蓋面要廣,有一定的難度和綜合性;題量要適中,不陷入題海之中;選題要有針對性,以達到複習鞏固的目的;練習要經常化。

綜上所述,功夫不負有心人。深信在地理的指導下,同學們只要做好以上常規和掌握,堅持不懈,並在地理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夠學有成效。當然本人意在拋磚引玉,同學們在學習中還要不斷探索,大膽實踐,使之更加完善,這樣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絡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瞭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黃國華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資訊都有可能成為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複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複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複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地理和、不同,常識性的東西更多些,因此記憶也不會太難。但是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要捨得花時間,自己想竅門,比如“諧音記憶法”或者“形象記憶”等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因為這部分已經有點接近理科的東西了,但只要肯花時間多想一些問題,學起來也不會太難。人文地理方面,記憶要佔比較大的成分,多背幾遍,爭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時間少,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在前的那段時間裡,主要是看提綱和卷子,要特別留意那些能與當前時事聯絡起來的內容。比如某個特定的地區,或者是環境汙染這一類的問題等等。只要你鑽進去了,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對它感興趣了,還怕學不好嗎??

高中地理綜合題答題思路彙總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型別(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佈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型別、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eg.我國青藏高原>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eg.我國西北地區>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eg.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 高中學習方法,帶譜可能越複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絡,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佈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佈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溼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儘量多地通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儘量修築橋樑、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儘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蹟、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路,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資訊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資訊交流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eg.歸國華僑投資辦廠>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佈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汙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路

5.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水平,繁榮經濟社會地理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裝置)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絡密集,運輸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則、措施: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洩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a.流經溼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汙染浪費嚴重

※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儘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大學聯考試題解讀地理資訊能力的策略

“獲取和解讀資訊”的是具有“調動和運用”、“描述和闡釋事物”和“論證和探討問題”三項的重要前提。是回答“立意”的前提條件、考生解答問題的“入場券”。

如何提高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呢?筆者試圖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粗淺的探討。

1、研究高題,瞭解地理資訊的形式和特點。

地理資訊是指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圖表、地理資料、地理景觀和符號等。大致上可以分為三種類型:①地理文字資訊。這是提供地理資訊最基本的方式,不僅指相對獨立的文字,而且還包括地圖和表格的引文或說明,以及題幹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地理影象資訊。指地圖、原理示意圖、統計圖、聯絡圖、景觀圖等影象提供的資訊。地圖提供的資訊包括地物分佈狀況、符號及註記、經緯網、比例尺、圖例等。③地理表格資訊。指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的地理資料資訊及數字屬性、類別和單位等資訊。

為了真正體現“以能力立意”的指導思想,引導獲取能力的,給地理教學一定的正面導向作用。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試題提供的地理資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提供新的資訊,設定新的情景。試題往往將教材之外的新資訊和考查內容融於一定的情境之中,通過設定新的情景呈現出來,這樣不僅增加試題的新穎性、趣味性,而且能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能力,體現考查內容的實際價值。如果所給地理資訊涉及到考生沒有學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試題會對該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給出相應的解釋,避免考生產生解題障礙。②多以圖表的形式提供資訊。地理圖表相對於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資訊更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承載有非常豐富的地理資訊,是地理學科獨有的資訊綜合載體。以圖表的形式提供地理資訊不僅便於閱讀,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圖閱讀、分析能力,體現地理學科能力的特色。③地理資訊的不完整性和漸進性。為了儘可能地減少考生因閱讀而產生的影響,達到考查的目的,試題提供的地理資訊往往很簡練,而且可能隱含著一些資訊,從而使許多地理資訊表現為不完整的特點,對解題無用或無關、可能會給考生解題帶來障礙或干擾的資訊已經很少出現了,但對於考生解題又是完整的。另一方面,試題所給地理資訊還表現為漸進性的特點,即逐步給出地理資訊。這樣就有利於考生充分利用其他隱含的資訊,有理有序的、一步一步的利用有效的地理資訊解答對應的試題。當然這也是為了體現地理教學中探究性的一個重要方面。④提供組合資訊。為了特定的綜合(學科內綜合或學科間綜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試題可能通過文字、地圖、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組合提供解題所需的地理資訊。考生只有將各種不同資訊提取出來後才能正確解答試題。

瞭解地理資訊的形式和特點,主要是為正確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提供幫助。只有對試題所給資訊的形式和特點有充分的瞭解,才能對這些資訊進行概括和整合,分析這些資訊的空間、屬性和時間等特徵,明確試題的要求是定性描述還是定量分析、是判斷還是推理、是演繹還是歸納、是比較還是綜合等,進而明確試題考查的內容和意圖。

2、樹立目標意識,明確能力的考核要求。

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是指考生通過試題提供的文字、影象、資料等資料,利用儲備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相關技能等,獲取解決問題的條件,思考問題的線索,解答問題的提示等,並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整合,形成準確而綜合的資訊系統的過程。

獲取和解讀資訊能力包括三個不同層次和水平的要求:(1)獲取試題提供的資訊,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2)提取資訊的有效內容和價值,並對其進行分析和整合;(3)組織和應用相關學科的資訊,形成綜合性的資訊解讀。這三個要求層層深入,一層比一層高。只有達到前一層次的目標和要求,才有可能達到後面兩個層次水平;也只有達到最後一層次要求,才可能準確調動和運用知識,正確描述和闡釋事物,完整論述和科學探討問題。

因此,明確“獲取和解讀資訊”目標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標的“三個層次”,在平時教學和訓練時提高針對性,抓住問題的關鍵,提高自己“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

3、注重總結歸納,掌握獲取途徑和解讀 高中歷史。

做任何事都是有一定的途徑和方法的。獲取地理資訊也不例外。只有掌握了途徑和方法,解題時才能做到輕車熟路、水到渠成,節省時間,提高解題速度。

大學聯考試題中地理資訊的載體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蘊藏在地理試題的題幹文字中,有的蘊藏在各種地理圖形的表述語言中,有的蘊藏在各種地理統計圖表的文字和數字中,還有的蘊藏在地理試題的問題設計中、各種地理圖形的主圖和附圖中、各種地理圖形的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據地理資訊載體的不同,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的途徑主要有:①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②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③從地理圖形的表述語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④從地理圖形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⑤從地圖和表格的組合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⑥從試題的答案中獲取和解讀地理資訊。

對於圖表資訊和文字資訊的解讀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讀文字材料時要注意從材料中提取關鍵的詞語,特別是對解題起提示性作用的詞語最好能做上記號。解讀圖表資訊時要遵循各種地圖的解讀方法和技巧,一般來說解讀圖表資訊時可以按照:明確圖名??關注圖邊??分析圖中的步驟。

4、重視主幹知識,做好必要的知識儲備。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是能力的載體。只有具備了牢固紮實的地理知識基礎,審題時才能明確試題中的地理資訊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於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識有聯絡等。因此在平時時一定重視主幹知識的,構建地理學科知識體系,儲備豐富的地理基礎知識。全面、準確、牢固地把握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在知識體系中突出主幹知識,培養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為形成綜合性資訊解讀作好知識準備。

5、重組構建知識網路,加強地理遷移能力的培養。

綜合能力考查的是靈活、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平時儲備的知識要能及時、有效地遷移到新的情景中,進行知識與情景的轉移。因此平時複習時要加強對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通過重組知識網路,構建知識內在聯絡,將所學知識進行縱向、橫向的串聯、比較、發散、遷移、昇華,深入理解、拓展思維,提高知識遷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特別是要有“熱點”意識,強化知識的具體應用,加強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加強能力的專項訓練,逐步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平時的專項訓練和強化訓練。因此在平時教、學和練中要有針對性的精選試題,嚴格按照“獲取和解讀資訊”的三個能力目標對進行專項、強化訓練,讓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審題解題習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