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評課稿必備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68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評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評課稿必備15篇

三年級評課稿1

俞老師執教的三年級習作《我的發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整堂課設計精巧,凸顯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課的伊始,教師讓孩子做了一個“找不同”的遊戲,讓學生意識到我們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以此匯入本次習作“我的發現”。課堂老師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拍了有關春天校園植物變化的視訊,並讓學生課前用相機或畫筆記錄下自己的發現。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四人小組交流,推選出最有趣、最與眾不同的發現,全班交流展示。學生將自己的發現貼在黑板上,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將這些發現分分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將同學們的發現分成了動物、植物、人、自然現象等。通過這個小小的步驟讓學生意識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發現也可以多種多樣,有很多東西可以寫。

接下來教師帶領著學生認真學習例文,通過一系列巧妙的環節讓學生逐步習得將文章寫具體、寫生動的方法。思路清晰,設計環環相扣。首先,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句話:“我發現地上有一群螞蟻,離螞蟻洞不遠的'地方還有一隻甲蟲。”這句話出來後,我知道教師一定是想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到例文寫的好處,進而學會如何將文章寫具體。但是接下來教師的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教師在出示了這句話之後,並沒有急著出示例文,讓學生對比。而是問學生,你有什麼疑問嗎?教師將學生的疑問板書在黑板上:在哪兒、什麼樣子、幹什麼…這時再出示例文,聽朗讀。聽完例文朗讀,再問學生之前的疑問有答案了嗎?這一步步的學習之後,教師再請學生回顧並總結用什麼方法就能將文章寫具體了?教師再進一步進行總結:用向自己提問題的方法來將文章寫具體,並將具體二字寫在剛才學生的疑問旁。在平時的習作教學中,我經常是在面批作文時,針對學生的作文,由我向學生提問。卻沒有想到讓學生針對自己的作文提問題。有時轉換一下思維會讓習作教學更有效。

在學習了方法之後,教師讓學生就自己的發現提問題,其他同學進行補充。當堂就將剛學習的方法進行運用,反覆鞏固。

解決了如何將文章寫具體的問題後,教師接下來又指導學生如何將文章寫生動。教師讓學生再認真讀一讀例文,看看有沒有什麼你喜歡的句子或詞語呢?說說為什麼?例文中將甲蟲頭上兩根長長的須比作電視機上的天線。我在教學時根本就沒有考慮到這個地方學生可能並不理解。因為自己見過這樣的電視,在備課時還是沒有做到從學生出發。平時在教學中,往往你認為沒有什麼難的地方,你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到學生那兒也不會成問題。這種思想一定要改。這節課上,教師就準確地把握住了學生理解的難點,找了這樣的電視機圖片讓學生看,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圖片,但就是這樣一張圖片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例文中這個比喻句的貼切。學生一般抓的都是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接下來教師便引導學生去關注例文中一些精彩的詞語。教師圈出了“撥開、驚喜”兩個詞。先看“撥”這個字,學生說說有什麼發現,左邊是個提手旁,右邊是個發現的發,動動手就有驚喜的發現。看來發現不僅要靠眼睛,有時還要動動手。這個字的教學實在是太巧妙了。結合字形理解字義,表面上是在教漢字,卻不動聲色、異常巧妙地給學生滲透了一個有所發現的新思維。接著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有沒有過這樣額經歷,動動手就有了新發現的?學生的經歷和思維被教師點燃,很多孩子激動、興奮地說著自己的發現。最後教師總結寫作方法,要想寫生動,不僅要展開合理的想象,運用恰當的修辭,還應寫出自己發現時的那份驚喜和好奇。

課的最後學生當堂作文,不用說,學生寫得很棒,當讓學生出色的寫作水平不僅僅是這一節課的功勞,更是教師長期充滿智慧教學的結果。

三年級評課稿2

初老師講的這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可愛的家》。本單元以家庭為中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啟發學生珍惜幸福家庭,以自己的愛回報父母的愛,同時關心那些缺少家庭溫暖的孩子。最終達到珍愛家庭、關愛他人、熱愛父母的單元總目標。本課為第一課時。

聽了初老師執教的《可愛的家》一課,我的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年輕的音樂教師,那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新穎別緻的課堂教學設計,嫻熟的課堂教學技藝,親切自然的教態,彈唱自如的音樂,為我們帶來了一節精彩的唱歌課教學課例。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難點設定合理,注重使用了電教手段,知識傳授準確無誤,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可愛的家》這節課直指心靈,音樂以情動人,歌曲以理服人。聽音樂含淚微笑,唱歌曲情深意長,看圖片震撼心靈。有效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初老師的教學整體設計做到:前有蘊伏——中有突破——後有發展,伏延千里。在唱歌課教學上我認為初老師的課優點如下:

1.音樂容量大。本課以音樂為本位,以情為核心,以聽唱為重點展開教學,層層深入:從看和諧家庭的圖片——對詞曲作者簡介——聽範唱——讀歌詞——再次聆聽——講解讀譜知識——學唱歌曲——歌曲處理——拓展延伸等幾個部分的精彩設計,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2教學內容有彈性。教學中,難的地方“潛出”,簡單的地方“深入”,德育滲透點到即止。難的地方,如對四四拍的講解,就是化繁為簡的典例;他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從四四拍強弱規律開始,讓學生用拍手錶示強弱拍子,僅僅用了幾分鐘,就自然的講出讀譜知識,學生很容易理解。簡單的地方,如欣賞《再見,警察》的情景創設,撞擊心靈,點燃愛心之火。音樂教學有張力,學生學習有動力。

3課件製作新穎,運用恰到好處。音樂課的多媒體運用不能“搶戲”:音樂是聽覺藝術,看輔助聽,藝術修養才會提高。多媒體引領學生直觀思維,突破難點。這就是多媒體合理運用的好處——高效。新課開始時初老師採用出示課件——《甜蜜的家》的圖片,拓展了學生對“家”的認識,家是和諧、溫馨、甜蜜、幸福的。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以飽滿的聲音、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其次,在瞭解作曲家時,課件講述更直觀形象。另外,欣賞背景音樂選用比較傷感的《再見了,警察》時,不足幾分鐘的情景創設,多媒體引領學生從歡快的天真嬉笑走到無聲的冷靜沉思。這就是多媒體恰當呈現的力量——無聲勝有聲。再次,學唱歌曲時,讓學生反覆聆聽,聆聽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對記憶歌詞,有感情演唱歌曲都很有幫助。

4教學方法運用大膽。鼓勵學生走在學習的前面,激發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表現音樂。初老師關注教學細節,教學語言明確,具有啟發性。充分體現教師引領,學生自主的學習方式。

新課開始時談話式的教學方法,拓展了學生對“家”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全部參與到活動中來。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融入音樂,以飽滿的聲音、深情的情緒演唱歌曲。學唱新歌時通過教師深情的範唱,多次的聆聽課件,讓學生感受歌曲音樂,進而激發學生對家的喜愛。最後學生隨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在歌曲處理時,從演唱形式上方法多樣,領唱、齊唱、男女混合唱等等。拓展延伸部分通過創設情境觀看背景音樂選用比較傷感的《再見,警察》,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一些不完整的家庭,缺少關愛和生活困難的孩子,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和珍惜現在美好生活的思想。更觸動了學生要關愛身邊的人,讓需要幫助的孩子們得到溫暖。

教學建議:

1學唱歌曲時,如果把旋律分析一下,找出相同的樂句和相似樂句,(第一二樂句旋律相同,第三四樂句旋律相似)學生學習時會更省時,省力。

2如果把弱起這一讀譜知識滲透到音樂教學中,我認為會更好。

最後讓我以“設計精彩,回味無窮’’來總結我對這堂課的印象。從這節課中,讓我們到了音樂教學的無窮魅力。

三年級評課稿3

李老師的這節課,奇思妙想層出不群,讓我受益匪淺。整個課堂,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學生在輕鬆的'自主探究學習中認識了四邊形,研究、思考、歸納、概括出四邊形的概念及特徵,獲得了新知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知識和能力得到同步發展,這是一堂充滿生命活動力的課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

1、匯入新奇,用小動物鋪地,猜謎的方式,激發了學生了學習熱情。

2、邊講邊練,及時鞏固,紮實有效。

3、李老師在學習中滲透了猜測驗證的數學思想。注重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

4、練習很精彩,是本節課的點睛之筆。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其中“我是形象代言人”設計很出彩。

建議:在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的環節,可以集體發現,小組證明來節約時間,還有前面判斷四邊形的環節不必每個圖形都說原因,這樣就可以吧精彩的練習呈現出來了。

三年級評課稿4

馮xx老師執教的是關於“三個數連加運算”的《捐書活動》,我感覺到這是一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節優質課,是一節上乘的好課,涵蓋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她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抱著學習的態度,淺談我對這節課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快樂、有效。

這一切由老師的教學思想決定,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緊緊圍繞學校倡導的“四環三查”模式和“深入與文字對話的有效性”課題研究和本節課目標聯絡起來,嚴格施行。她所帶的班已經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濃厚氛圍。從一開始的4人小組交流小練習的學情調查開始,就引導學生進入了角色。

二、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引領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質疑環節讓生說資訊,提有層次的問題,培養認真觀察和提問題的能力,而老師則幫生提煉出合乎本節課目標的問題“哪個年級捐書多一些”,讓生積極思考解決,一路引領下去先估算,再嘗試解決的幾種方法。

三、注重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為宗旨,給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敢於放手,引導有法,引導得法,點撥到位。重點知識生成時,都給予了合理的語言點撥,幫生建構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意識,只待學生百花齊放。

四、注重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師生共同板書練習後。問“做完了沒有?”生答:“要寫答案”。有追問“再看,做完了沒有?”生答:“好得在橫式上寫答案”。最後老師強調:“做題要注意完整性”。小組合作訓練有素,自然而有效,不走形式。學生寫得認真、工整,與老師一直強調有莫大的關係。

五、最難能可貴的是數學老師的德育滲透很到位。

商榷之處:

1、教學過程有點太細膩,導致未拓展練習。

2、公開課要高標準,要想上成理想中的樣子,時間要恰到好處,而效率還不減。學生仍要加強訓練,力爭上成一節很完整的課。

總之,我在馮巧玲老師的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以後要選擇性地運用於自己的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三年級評課稿5

我們教研組陸老師執教了一篇蘇教版語文第六冊的童話故事課《小露珠》,通過描寫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表現了小露珠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美好品質,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陸老師根據教材特點和所體現的人和自然的和諧出發開展教學,以學生語言的積累與運用,感情的薰陶、感染、昇華,思維的撞擊為目的的,使教學成為多方位、多層次、主動而有效的資訊交流、情感溝通、心靈對話的過程。教師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真正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把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讓語文課充滿人文精神。

一、“情感的課堂”——可貴的情感體驗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果說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的傳授、語言技能的訓練,那麼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在注重知識、技能的同時,要更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上,陸老師試圖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反覆有感情地朗讀品悟,通過感受文中描繪的美好意境理解課文,感悟小露珠外表美、心靈更美的品質,從而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可以說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課上,老師用充滿激情的、飽滿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通過讀好“閃亮”“透明”“圓潤”來感受小露珠美,通過讀好“光彩熠熠”“生機勃勃”“笑盈盈”等詞語來感受它的心靈美,從而產生對小露珠的喜愛。但在學生感悟小露珠心靈美的這個環節,教師還應一步步引導,在講小動物與植物都喜歡小露珠時應滲透,應讓學生感覺到小露珠給大家帶來快樂,帶來美麗,而自己卻消失了,它有著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心靈美。

二、“感悟的課堂”——充分的語言實踐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

力。”而課堂是學生語言實踐的主戰場。這節課上,陸老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訓練點,以各種不同形式的讀的訓練、評讀的安排、想象說話等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地、準確地感知文字、感悟語言。我們看到,朗讀訓練也好,想象訓練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字、感悟文字、內化語言的形式,學生讀得投入、說得動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將自己和文字融為一體。

三、“對話的課堂”——充分的言語交際

“閱讀是一種對話”,在本節課的40分鐘內,學生對學習始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極大的熱情。老師和學生在這節課中以談話式的語言,進行了一次師生無拘無束、平等的對話,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設定優美的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扮演活潑的小青蛙、可愛的小蟋蟀、漂亮的小蝴蝶與小露珠進行對話,想象自己就是被小露珠滋潤的一種植物,來誇誇自己的美貌。學生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主動參與、樂於交流、懂得傾聽,勇於發表自己的閱讀體會。陸老師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發現小露珠的美麗,去感受動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採用角色體驗的方式,與小露珠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爬”“蹦”“落”三個動詞的理解,陸老師忽略了。這裡教師可以故意設定小小的陷阱,讓學生從讀中發現這些動詞錯位了,通過比較懂得詞語運用要準確。

三年級評課稿6

這節課的亮點:

1、充分運用教材,在運蔬菜這個情景主線的貫穿之下,讓學生充分認識估算的.意義,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並能用除法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2、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知識,學生樂學,愛學,使學生從學會變成“我要學,我會學”。

3、在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充分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4、複習題設計得好,讓學生知道在求近似值時,應該根據題目的實際情況來估算。

5、課件設計優美,充分利用“班班通”裝置,教學效果很好。

6、補充例題實用性強。

我認為本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

1、複習題中求近似值時,要複習一下用四捨五入方法來求。

2、老師喜歡重複學生說的話。

3、要設計好教學中各個環節教學時間。

三年級評課稿7

李老師講授的是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乘火車》這一課,從她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的分享交流

從這節課的'情境匯入,同桌交流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計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等等,這些環節中,可以看出李老師在課堂上放手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每個環節,並和同桌進行交流,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交流的時間。

二、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敢於大膽展示彙報

課堂上,孩子們上臺展示彙報的時候,儀態大方,聲音響亮,表達想法條理清晰。對72×5的計算方法,孩子們上臺展示的就有好幾種:

有點子圖、表格、豎式,口算等,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學生能把計算過程的每一步都說清楚,那麼他對於算理和演算法也會理解的很透徹。對於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學生已經能很清楚的表達了,那麼接下來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李老師更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計算,上臺展示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李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並讓學生上臺分享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

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真正在課堂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三年級評課稿8

聽了鄧老師教學的《認識幾分之一》這節課,我頗有感觸。

我認為鄧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亮點,值得我學習:

一、情境引入,激趣引導,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分水果活動,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問題的探究。怎樣分小朋友才會覺得滿意,學生想到了平均分。通過平均分的結果有時能用整數表示,有時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生活現象,讓學生體會分數的產生源於實際生活的需要,同時引出了教學內容幾分之一的認識。

二、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鄧老師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形紙進行一次或幾次對摺,然後用彩筆塗上顏色。這樣,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

三、教學各方面準備很充分。如教師事先準備好了水果、紙片(圓形、正方形),學生準備了正方形紙片等,能看出鄧老師是個考略周到細緻的好老師。

四、板書的設計很有新意。鄧老師為了避免板書時花費太多時間,她採用了把板書的內容事先寫在紙上,粘在黑板上,既節約了寶貴的時間,又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值得我在的教學中借鑑。

五、練習形式多樣並富有梯度性。有判斷題;我會說,我會寫;聰明你我他;動手對摺紙,一步步的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後來鄧老師又把數學還原於生活,讓學生分分桌子,讓學生體會到了身邊的幾分之一。最後愛迪生的名言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讓學生學生從中找到了這節課所學的幾分之一,名言中提到的百分之九十九也為後面學習其它分數做了鋪墊。

建議:

1.練習中有一道線段題,多數學生答錯了,教師應適當花點時間點撥學生,以免再犯類似錯誤,不應匆匆一帶而過。

2應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評價語言還不夠豐富。

3.教師不應對孩子的思維進行侷限,課前可以讓孩子們準備自己喜歡的各種形狀的紙,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紙去折一折,塗一塗,讓孩子的思維更加開闊。

4.摺紙活動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折去塗色,說出自己表示的是幾分之一,教師還可以指定具體的幾分之一讓他們去折去塗,這樣既訓練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三年級評課稿9

《蜜蜂》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在自己執教了第一課時後,我聽了師父的第二課時的教學。

本單元的導讀要求是要孩子通過學習課文,一起去發現作者發現的祕密,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善於發現的品質。《蜜蜂》介紹了作者通過一個簡單而精心的試驗得出結論的故事。

在第一課時,師父上了課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講清了做試驗的原因和得出的結論,留下了疑問,即: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這個試驗的呢?

第二課時,首先聽寫幾個詞語,檢查上節課的基礎掌握情況,然後通過提問:“通過昨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回顧課文的內容結構即:聽說——試驗——結論。

接下來自然匯入今天新課的學習,初讀時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讀一讀,劃出他是怎麼做試驗的,再想想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在交流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板書:

1、抓二十隻,做白色記號;

2、讓小女兒在旁等;

3、走兩裡多路。

進而提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而引導學生感悟作者“認真的科學態度”。接下來,學習試驗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句子的交流與講解理解第三自然段。在此基礎上,進行說話練習:“小蜜蜂我想對你說———”,並且說說原因。最後迴歸全文,感受作者“求實的科學精神”,並且歸納課文的寫作特點,即用詞準確。

聽完師父的課,有幾個很明顯的感覺。第一個感覺就是過渡流暢,語言優美。每一個環節的銜接聽起來都很自然,試想如果同樣一個問題我自己來處理,自覺肯定過於生硬,簡言之,就是對於教學設計中版塊之間或者每個問題間的引導過渡不自然,或者說就是不知怎麼去引導到下一個環節和下一個問題。所以我想,這需要時間與不斷的摸索,並且要多學習,多聽課,要有準備的有針對性的去聽課,這樣才能有效的進步。

第二點是問題指向要明確。師父的問題,內容直指要點,問題指向清晰明確。不羅嗦,不模稜兩可。國小階段學生的領悟力畢竟有限,那麼課堂中教師對於問題的問法就顯得至關重要,學生的思維會跟著老師的引導走,因此,我們必須把提問(特別是幾個關鍵性的統領全文的問題)設計好,不僅問題內容要緊扣文意,問法也很值得思考與斟酌,這都需要我們花時間去不斷地探索與鑽研。

最後還想說的是,聽師父上課,覺得她在執教時,總能圍繞主線與中心展開再收回,而我自己在處理一篇課文時很容易偏散,顯得比較散,沒有凝聚的感覺,脈絡不是很清晰,也就是說,不能完全引領全班學生的節奏,這點務必要多學習,多積累經驗,對於教材也要多鑽研。

三年級評課稿10

《周長》一課是人教版標準實驗教程第五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如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對空間和圖形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學習的。學習這一課的目標:

①是讓學生理解周長的含義;

②讓學生探索測量不同形狀的圖形的周長方法;

③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這位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注重讓學生經歷現實的活動情景,在具體情境中,聯絡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具體的說來,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重視創設情景。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課的開始就吸引每一位學生的眼球,抓住每一個學生的心往往對整節課的成功與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中,老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給小像框鑲上絲帶要準備多少材料,用什麼辦法可以知道”這樣的問題,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對製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從而自然的引出周長。這樣的引入,為學生學習周長提供了一個親切熟悉的環境,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周長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重視開展數學實踐活動。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實有效地數學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為了確實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理解圖形周長的含義;探索一般圖形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設計了許多活動,比如“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說一說、摸一摸;比如小組合作的測量周長活動,而且每種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同時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體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也為下節課求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做好準備。

3、尊重學生,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可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本節課中,這位老師做的比較好。比如課的開始,教師讓學生說說怎樣可以知道準備多少材料,有個學生說到了“周長”一詞,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周長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這時,教師沒有迴避,繼續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比劃一下;對周長的實際含義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問學生你認識周長嗎,用自己的話說說什麼是周長?這些都充分尊重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比如在探究不同圖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時,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對於每一位學生的不同回答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當學生找到測量的方法時,教師特別重視學生思考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將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有利於教師及時地瞭解學生的情況適時的進行評價!

4、特別重視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標準》指出,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主要表現在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資訊、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本節課中,教師組織了許多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絡的教學活動,如課開始創設的問題情境,是生活中遇到的實際例子,又如,教師讓學生開展在生活中找周長的活動,開展測量活動之前,讓學生說說你想測量生活中的什麼?這些問題或活動的設計,充分地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了數學的價值,增強了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本節課中,我個人認為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教師組織自主探究時,如何更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中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測量圖形周長的方法很有必要。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只關注測量幾個圖形,測量的結果如何,而忽略了每一位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是否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進行了科學學有益的探索,如何更好的發揮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指導作用,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探究,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想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三年級評課稿11

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是枯燥的,特別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本節課中,劉敏老師從學生身邊常見的平面圖形入手,接著創設了問題情境,驅動了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劉老師的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在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面積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一、概念的掌握比較紮實

在課的開始,劉老師通過讓學生摸數學書、桌子、黑板表面、鉛筆盒蓋的面,直觀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比較黑板面和數學書面的大小,通過比較引出面積的含義。接著再讓學生通過練習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課桌面、鉛筆盒蓋的大小,鞏固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隨後又讓學生自己選擇周圍物體並比較他們面積的大小。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主說一說周圍物體表面的面積,和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讓學生充分感知並且初步理解面積的概念。

二、體驗策略的多樣性,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的優點

劉老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激發矛盾。再引導學生藉助老師提供的學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選擇工具進行測量比較。讓學生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裡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可以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再進行觀察;可以用方格子擺一擺數一數;還可以用長方形紙條擺一擺數一數……最後通過“你覺得哪種方法更好些”的問題的爭論,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擺或畫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較的優點。

三年級評課稿12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侯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三年級數學上冊關於“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一、上課開始對學生進行了上節課的內容複習,回顧了加法豎式計算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項,為本節課的連續進位計算奠定了基礎,緊接著又情景匯入新課,給出學生的一幅幅美麗的長治溼地公園的'圖片,讓學生感嘆美景的同時也學會了表達美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不過此時引入三位數加三位數有些短截,不是很自然,建議教師在學生提出公園裡面有植物和動物時,教師可以提問,你知道公園裡有多少動植物嗎?引出課題顯得本節課知識的重要性。

二、教師授課非常吸引人,本節課感受最深的是侯老師很會上課,也很會利用學生,出現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以及糾正問題都是學生來完成,充分給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條件,開始學生計算錯了,教師讓學生分析為什麼會錯,有學生說出了沒有預習,沒有加進位等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包括了日常的行為習慣,教師的舉動不僅讓出錯的學生知道了怎樣學習也讓其他學生明白了怎樣學習。

三、教師對知識的把握也比較好,瞭解了學生的易錯點,在進位方面進行了不斷的強化和訓練,也讓學生反覆在改知識點上說,時時刻刻都在強調,自然學生就會在這個地方小心,而且在細節上都做了說明,包括進到哪一位,加幾次,怎樣加等。

四、對方法的引導很靈活,在驗算上讓學生自己探究有幾種方法,體現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課堂可以進行縮減,處理好學生回答問題的關鍵,控制好時間,為後面的練習留下充足時間。2、估算出現的算計可以和後面驗算的第三種方法進行對比,進行拓寬知識。

三年級評課稿13

自從剛畢業那一年教了三年級,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聽諸葛老師的這堂《女媧補天》,看到新教師在課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領自如和得心應手,著實讓人覺得這不像是新教師,更像是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

諸葛老師整堂課的教學,緊緊圍繞“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課下來,借用“可怕”來說,我的感受是——可貴、可行和可觀。

一、緊抓學生心理,展開設計——可貴

《溫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裡指出: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考慮學生學習的心理邏輯,設計適當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課文學語文。諸葛老師的課堂也是如此,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接受能力,展開“由易到難”的教學流程——看圖匯入,揭示課題;初讀感知,瞭解故事(補天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圍繞“可怕”,品味詞句;總結寫法,拓展練筆。四個清晰的大板塊,讓學生可以輕輕鬆鬆地進行學習,得到不錯的效果。

二、落實詞語理解,展開教學——可行

新課標對中段語文閱讀的要求是:“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節課最大的亮點乃在於諸葛老師對詞語的教學。

1、解字解題結合,簡單有效讀題。

剛開始揭示課題“女媧補天”,諸葛老師對易錯詞“補”偏旁的強調,告訴孩子要注意這是衣字旁,不要寫成示字旁。這樣的'強調十分有必要,但又不會花很長時間,讓學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這個字。

2、字形詞義結合,讀出語境意味。

到品讀板塊,諸葛老師緊抓“可怕”一詞,來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詞語的教學——無不看出教師課前文字解讀的滲透,和試教過程中一次次地認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在板書中出現的三個同偏旁的詞語“燃燒”、“圍困”和“掙扎”。諸葛老師板書“燃燒”,強調他的偏旁,然後引出:三個火真厲害啊!這樣的“熊熊大火”,難怪讓很多人都會被“圍困”山頂上。然後,很自然地丟擲一個問題:從“圍困”這個詞得偏旁,你來猜猜他是什麼意思?學生自然而然就能說的出來了!

3、藉助詞語理解,展開畫面想象。

在理解“掙扎”時,老師並沒有用視訊或是圖片來讓學生直觀去感受這個動詞的意思,而是問學生:此時此刻,你彷彿都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進一步去理解“掙扎”一詞的運用。

三、讀寫結合適度,展開練筆——可觀

《溫州市國小語文學科教學常規(試行)》裡指出:教學過程要體現“以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至少安排10分鐘在教師隨堂練習寫字。我們看到諸葛老師在最後一板塊的設計,就是讀寫結合。

首先,諸葛老師總結了第一段的寫法:在寫可怕畫面時圍繞天、地、山崗、田野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描述。讓我們也學著作者的樣子來寫一寫地震時可怕的情景吧!

接著,配樂圖片出示汶川地震畫面,老師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後,讓學生根據課堂練筆單進行練筆。從後來學生的反饋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也都能用上剛學過的詞語進行習作。這樣,既檢驗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效果,又對文章的表達順序加深了印象,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我還要來提提我的一點疑惑。

我們知道這是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最後的題目講到“這個故事真神奇”。那麼,我們是否要在教學中凸顯出神話故事本身的一個特點——神奇?或者說,可以在結尾來一個“天哪,這太可怕了!”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就是神話故事“神奇”的地方。還有,我們是否還要留給學生更多讀與思考的時間,真正讓學生作為主體去學習?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與研究的。

三年級評課稿14

一、多種形式朗讀搭配——紮實

在指導朗讀方面,王老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讀出“我想你”的溫暖,“看不懂”的困惑。此外,課堂上朗讀形式多樣,有指名讀,小組分角色讀,師生讀,生生讀,方式靈動,紮實有效。

二、以點帶面群文閱讀——厚實

王老師的大語文觀,在這節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王老師選擇了相對短小有趣味的小詩進行教學,還一教就是三四篇,引出了三本有趣的適合孩子課外閱讀的書籍。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充實了孩子的課餘生活。

三、課堂活潑精彩有趣——充實

王老師選擇的幾篇小詩,以有趣入手,以小朋友感興趣的小動物入手,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孩子說出精彩。小朋友們在課堂上也顯得興致盎然,特別積極。

四、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真實

在學習小詩時,王老師反覆提到:“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理解”“鞋像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紅雨鞋像什麼?給你什麼感覺?”等等,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五、想象指導語言實踐——踏實

這麼精彩的課堂上飛揚著想象的翅膀,從始至終,溫柔的王老師引導著孩子們猜想小蟲和小螞蟻說了什麼?引領著孩子們想象八隻逃跑的氣球怎麼了?牽引著孩子們完成鞋子的想象。為孩子們插上想象地翅膀,踏實自然地上好了這節課。

三年級評課稿15

聽了這節課感受最深有兩點。第一點就是:“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從段入手教會評賞方法。”採用的教學方法我認為是很適度的教學方法。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剛剛學習評賞課文,教學時做到了扶放結合。從段入手,帶領學生一塊兒學習第二自然段做風箏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有了方法後,為學生的下一步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做好了鋪墊。

如:學習第二段指導學生賞讀結合,體會作者和小夥伴的心情變化。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文中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你是通過哪些詞句體會到的?學生找到了這樣的句子“通過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讓學生交流體會,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帶著憧憬和希望做風箏,和自由快樂的幸福體驗。還有“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中的“依然”這個重點詞,通過換詞理解賞析,體會作者和小夥伴的心情。

下面放風箏、找風箏運用學習第二段的方法,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我認為很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扶放結合讓學生走進文字,以學生為主體,和感受與文中的孩子們一起體會秋天裡放風箏的快樂,感受那天真的童真童趣。通過感情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思中想象”,實現學生與文字的真正對話。

第二點:把握好了拓展延伸的合適度。這篇課文的一個突出特色就是細緻的心理描寫,課文中孩子們的心情是變化的又是通過一些動作、神態、語言的描寫來表現的,是很好的些寫作範本,本課的拓展延伸,設計了讀寫結合的環節。先讓學生回憶全文,讀一讀有關心情、動作、語言、心裡的句子,讓學生在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後,讓學生聯想生活中的情景,“你考了100分,見了媽媽怎樣表達你高興的心情”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根據生活積累,讓學生先練說,為學生的寫作做了鋪墊,拓展延伸適時適度。 但是在指導學生說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平時觀察的不夠細緻,詞彙貧乏、語句表達的不夠流暢。今後應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用心感受生活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