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十六年前回憶2篇(精品)

來源:果殼範文吧 5.59K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有利於資訊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十六年前回憶,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十六年前回憶2篇(精品)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十六年前回憶1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教學設計有效。李老師鑽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動主題準確,她將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讀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賞人物事蹟。

(2)體會寫作方法,領悟對比、首尾照應等寫作手法。既準確地把握了本科教學的主要內容,又與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很好的結合。目標設定很是準確。教學中沒有過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語文素養的培養,特別是對“對比和首尾呼應”的寫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處,有何好處等做了重點點拔,因此教學設計也相當有效。

2、課模運用嫻熟,我們很受啟發。我校的課模為“四段九環節”教學模式。四段即“問題導學--自學探究--質疑點撥--鞏固提升”。李老師在設問導讀環節只提出了三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件什麼事?

(2)李大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作者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對課文內容有了總體把握,有將本課的教學重點與本次教研活動的教研重點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學探究環節給了學生充分的自學探究時間和交流時間,老師的點撥採用抓住疑點、難點進行追問,但卻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而是順勢利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鞏固提升環節的課後作業留得也很巧妙。

3、重視朗讀,為習作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讀寫結合是語文學習的最佳途徑。而讀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如同造房子,基礎越堅實,房子才能蓋得又高又大。隨著年級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學,尤其是今天的“對比和前後照應”寫法的學習和運用,想要在課堂上就見到運用的效果很難,唯有把讀重視和指導到位,才能在課後的習作中運用自如。李老師做的很好,很好的詮釋了讀寫結合的具體做法。值得我好好學習和借鑑。

另外李老師對學生長期不斷的激勵性評價也是我學習的好素材。

六年級語文評課稿:十六年前回憶2

評課:

今天,聆聽了張老師執教的這篇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很有收穫。縱觀本課,我個人以為教師在解讀文字,設計教學,把握課堂有較大進步,呈現以下特點:

1、課堂教學比較平實,做到了講練結合,讀寫結合,以文導寫,教給了學生知識和方法,也培養形成著學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書在總結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首尾照應的寫法,感悟寫法的好處,繼而在文中為給定的句子尋找照應句,讓前後照應的寫法深入人心。在抓關鍵詞理解句子時必要的點撥和牽引,使學生領悟了文章為了體現李大釗的崇高品質多抓住人物語言和神態描寫

2、教師教學設計有創新。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教師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這句支撐李大釗壯舉,凸顯李大釗人品,激發學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試圖用一詠三嘆的回扣朗讀,深化學生的認識。這一點抓得準,抓得妙。

值得商榷探討的地方: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教學設計多,關注學生表現少,因而不能及時敏銳的捕捉學生反饋資訊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問,將學生高度概括的語言細化為緊扣文中關鍵詞理解感悟的語文能力訓練。

2、教師情感在文字之外,引讀缺乏激情,朗讀效果不很顯著。本班學生朗讀課文語速普遍較快,看來教師平時教學中齊讀方式運用的多,個體朗讀指導的少,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待提高。

3、新課改我們倡導對文字採用整體感知,淡化逐段的剖析分解,但同時抓關鍵詞、關鍵句讀懂文字,習得方法依舊很重要,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才有語文味。如:“我又哭了,從地上撿起那張報紙,咬緊牙,又勉強看了一遍。”僅一個咬緊牙不但有我對xxx派的恨,有對父親的愛,更有下定決心繼承父親意志。一個“勉強”把孩子失去父親的突然,不能接受,不願接受的心痛表現的淋漓盡致,正是對這些關鍵詞的體悟,才更能突出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敬佩和懷念,明白課文“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語句倒裝的深情。

4、教學環節設計還能實用些。比如:最後出示中共中央對李大釗的墓碑評價。我們發現,評價的話語高度概括,遠離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沒有實效,完全可以根據配套練習,設計為李大釗寫悼詞或者你想對李大釗說些什麼的語言表達訓練,讓有限的時間實現更多的產出。

5、對於文字思想內涵的挖掘結合現代生活讓其有新意,更具時代特徵,比如:李大釗堅貞不屈,毫不畏懼其實都是對自己本職工作的高度負責,責任意識,社會擔當,在任何時代都有說服力,這一點挖透了,文字解讀就有新意了。

以上僅一家之言,因為是研討,歡迎張老師及各位語文老師批評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