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意義》評課稿15篇(優)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6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評課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優秀的評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意義》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比意義》評課稿15篇(優)

《比意義》評課稿1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這一內容是在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既是學生對前面知識概念的歸納,也是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課要求學生明確小數的產生和意義,小數與分數的聯絡,掌握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從而對小數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認識。老師在幾位專家引領把脈後,在教學時,注重聯絡生活,聯絡身邊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資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使他們在動手、動腦、動口中理解知識,掌握方法,學會思考。

(一)通過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是有用的。

新課開始,老師以小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為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通過讓學生估計課桌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當老師要求用米作單位說說測量結果時,學生心理產生矛盾,因為測量結果不夠1米,無法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教師引出不夠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單位,就要用小數來表示。學生通過觀看老師測量,親自證實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教學小數的意義這一環節層次清楚,教學紮紮實實,並能在此基礎上適當的開放。

小數的意義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國小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老師以米、分米、釐米、毫米為背景,引導學生觀察大螢幕,從1米的尺子、一元錢,再到一條線段、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感悟單位“1”可以表示很多事物;先讓學生認識一位小數,以同樣的方法認識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四位小數......順理成章得概括出小數的意義。與第一節課相比,這堂課老師通過比較0。09米和0。90米的區別,更好地理解了兩位小數的意義。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遷移、合情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老師既重視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又重視發揮集體智慧,組織好學習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活動。孩子們在靜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輕鬆、愉快地學到知識,增長本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創造性學的境界。最後的計數單位的引出老師是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這點在這堂課中是成功的一點。

概念是思維的出發點。正如楊老師昨天所說:學生對數學概念掌握得是否準確、完整,將直接影響到各種性質、法則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影響著各種數學技能的形成與提高,同時也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很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度到抽象思維,並逐步形成小數的意義這一概念。

(三)本課的練習針對性較強。基本上是針對課中的知識點設計的。我認為可不可以加入這樣一題練習:把分數改寫成小數,讓學生體驗到分母是其他數的分數,也是可以用小數來表示的,這樣的分數與小數的轉化我們要在今後的學習中繼續探討。以這樣的練習結束課堂,既讓知識得以拓展,又給學生留下了思維的空間。

《比意義》評課稿2

聽了朱老師《分數的意義》這節課,第一感覺耳目一新,首先打破傳統,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這是本課的一大亮點,本課始終圍繞創造分數,是怎樣創造的?這個主題,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對單位"1"理解深刻,較好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感覺非常的自然,水到自然成。

傳統上,先講解分數的產生,然後理解單位“1”,這其中由先理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到有許多個物體組成的整體。最後歸納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而本課,朱老師先讓學生自己寫分數,並且說一說這個分數表示什麼,然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讓學生表示四分之一。這個過程中,學生明確了,單位1,可以是一個圓,一條線段......明確了分數的意義,既可以說複習了舊知,又可以說是新課的開始。

新課開始,也是精彩之處,朱老師就用了素材9個圓,從這9個圓中,任選幾個,表示出他們的四分之一。先同桌交流,怎樣表示出四分之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然後是交流階段,第一個學生找出4個圓,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老師問:一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一,3個圓是它的四分之三,合起來是多少?學生:是1.老師:是一個圓嗎?分析得出這個單位1是指4個圓。開始突破重點。然後以後的幾個學生交流,展現了不同個單位1.可以是8個圓,......學生逐漸在操作交流中,明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到位深刻,更有的個別學生展現了自己的想法,分成36份,讓大家明白三十六分之九和四分之一是相等的更是精彩,讓我感到驚訝。可以看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有怎樣的獨到認識。

最後,老師用分獎品這個素材,既引發學生的興趣,又深化了理解,拿出二分之一,再拿出二分之一,......最後利用古人的經驗,深化有拓展了分數的意義。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

這兩天在萬市的活動讓我有很多的感受,感覺現在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無論是硬體裝置還是教師與學生的素質,作為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真的感到很欣慰。在這次活動中我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還認識了不少新同行,大家在激烈的討論中成長,在和諧的氣氛中提高,自由的、爭搶著發表著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都讓我印象深刻。

作為一個六年級的老師,這兩節課我都上過,但是行色匆匆,從來沒有好好的靜下心了認真去思考,相比較而言,《百分數》的這節課我聽到的次數比較多,所以重點來說說我的感受。

“百分數的意義和讀寫”,經過前一天的探討,我們基本達成的框架是: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地讀寫百分數,初步感知百分數應用的廣泛性和優勢;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百分數的意義,能用科學、規範的語言表述百分數的具體含義;

(3)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這個目標的指導下,大家的初步有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根據生活中的百分數匯入;

(2)利用幾個具體情境,讓孩子們自己讀寫百分數,老師做必要的提點;

(3)充分利用情境,結合情境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4)將百分數和分數進行區分;

(5)在理解的基礎上提煉百分數的意義;

(6)必要的練習。

這節課的重點是百分數的意義,從具體的'情境到抽象概括出“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這點是比較難的。而區分分數與百分數更是讓孩子難以用語言來描述。今天聽了鄭老師的課,以及後來大家的評論,以下幾點讓我有所體會:

1.好的老師更注重對細節上的修繕。在寫百分號這個環節中,對於我們成人來說可能比較簡單,但是在老師的討論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孩子更需要一個明確清晰的指導,即便是我們成人不注意也會對百分號這樣的小問題產生偏差,更何況是從未接觸過的孩子呢?如果對於102.3%這樣的百分數多加提點,也更容易讓孩子發現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2.重要的不是降低教學的難度,而是降低教學的坡度。五年級的孩子來上六年級的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有認知上的差異的,但是從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如果有了很好的坡度,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百分數的產生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部分量與總體的關係,另一種是兩個量之間的比較。對於部分和總體的比較我覺得鄭老師的做法是很好的,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接觸的比較多就容易讓孩子理解。但是在甲乙兩個量的比較上我的意見是做成動畫形式,將比較量進行不斷的增長而標準量不變,這樣既能突破100%的侷限又能體會到百分數是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

3.數形結合更利用孩子的理解。鄭老師是一個很善於思考的老師,在這一點上她做的很好。首先是在一開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60%這一環節上,孩子們通過另外的一種方式更好的理解了百分數,有了形象思維的支撐才能進一步有抽象思維的提升,只是在學生呈現的方式上如果能更豐富一些,比如出現十分之幾的形式進行比較的話就更好了。其次鄭老師很好的利用了百格圖來理解了百分數,這點是在以往教學中比較忽視的,個人認為百格圖更利於教學部分量與總體這類百分數,同時也可以看到凡是這類關係的(合格率、成活率等)都不可能突破百分之百。

4.取捨之間方顯教學的靈動。一節課的時間有限,老師也更應學會“捨得”二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節課要做到面面俱到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重點只有一個。在這節課中,百分數意義是重點,而作為拓展“500毫升中有多少果汁”這樣的問題,在這節課中點到為止,以後百分數解決問題才來細細研究可能更好。

5.因為沒有完美的課堂,才能留下我們進步的痕跡。這節課很多學校都“磨”過,很多老師都上過教研課,但是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見解也有所不同。

新教材的使用已經有一定的時間,百分數這一知識點在老教材中也有,但是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雖然我們看上去每天都在重複著教學,但是對人的教育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學生在變,老師在變,只要有想法,只要有思考,就會有新發現。

《比意義》評課稿3

一、引入新課乾淨利落。

上課伊始,教師提問什麼叫“比”,並舉例,然後出示幾組比,提生算出比值,觀察這兩個比,你有什麼發現?生:比值一樣,可以用等號連線。在數學教學中,知識的引入時機不同,得到的教學效果也不同。引入得過早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急促、突兀,過晚又可能使教學顯得過於拖拉、羅嗦。這節課教師通過幾個簡短地師生對話,應用新舊知識間的遷移引入新知,乾脆利落。

二、教學設計層次分明。

從比例的意義,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稱,各環節的連線都是在師生默契的對話中順利進行。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每個教學內容一般都以活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由於每次活動的目的與要求、內容與形式不盡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動板塊之間的割裂。教師一般通過設計過度語言或採用前呼後應等手法來彌補這種“裂痕”,使各個環節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但在具體操作上難免有生硬預設嫌疑,汪老師注重聯絡點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導練習的方法有趣易記。

這節課的鞏固練習有這樣的一道題,根據一個乘法算式寫出比例式,怎樣寫不重複不遺漏,每位老師都會和學生探討一定的方法,老師在這節課上揭示的方法比較實用。

《比意義》評課稿4

今天有幸聽了王老師的《小數的意義》一課,我認為這是一節非常成功的數學課,首先教師能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建構”這一理念為統帥,整節課所有的課件簡單而樸實,全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計,每個環節的設計都珍視孩子個性化的體驗,引發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師對教材的專業理解,不再是做教材的使用者,而是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扮演的只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這一角色。

縱觀這節課,王老師簡約的設計、簡單的方法,簡練的語言,達到了教學的最大效果。尤其是很多出彩的地方更是讓我們值得借鑑。

1、新知、舊知連結巧妙

充分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已有知識出發,教師藉助生活素材,如:你見過小數嗎,舉例子,把學生帶到自己日常中發現的小數初步的感知,把學習內容具體化,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例項中認識小數,體現數學的生活化。王教師課前精心預設好的,足見教者的智慧,可見,只有課前精心的預設,課堂才會有無法預約的精彩生成。

2、探究深入、注重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是數學知識結構的靈魂。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培養,更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本節課中,教師在教學1分米=110米=0。1米時,滲透對應、包含等數學思想,如“由0。1想到0。9,0。2想到0。8這是對應思想的滲透”,1裡面有幾個0。1這是包含思想的滲透,這一滲透為後繼學習“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十”做好了鋪墊,整個過程教師由扶到放,牽引的痕跡逐漸淡化,更多的是學生濃濃的探索味道;在處理一位小數、二位小數、三位小數時,時間調控的科學合理,並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心放在一位小數的探究上,通過觀察、猜想、對比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進而逐步完善歸納出小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經歷了由此及彼、遷移類推出二、三位小數的意義。歸納小數意義時,在學生多層面、多角度豐富感知的基礎上,教師採用層層剝筍的方法,滲透抽象化的.方法,去掉單位名稱,抽象出小數就是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分數,使學生順利地從直觀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通俗而易懂。

3、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選擇合適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探究0。1的含義,通過直觀演示操作一張紙,代表1元錢,那麼在紙上如何表示1角錢?學生已經知道1元=10角,自然會思考,1元要平均分成10角,其中的一份就是1角。反之1角是十分之一元,可以用0。1表示,總結得出0。1表示十分之幾。之後帶領學生探究0。01,0。001的意義,始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找到學習的方法。

4、跟進練習及時到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

每個知識的學習之後,教師及時跟進幾個練習,有模仿練習,有小的拓展,讓學生分析思考,不僅鞏固剛剛學到的知識,而且給學生新的啟迪,便於更好的理解知識。

5、注重數學語言體系訓練。

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表達,並且在學生自己理解用自我方式標的基礎上,逐步的規範表達的語言體系,在一定規範之後,便於學生思維的體現。

一點建議:教師不要急躁,不要急於求成,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捨得讓學生多體會,多思考,多表達,不要因為考慮知識推進的速度,忽略學生的思維變化的水平。總之,是一節值得大家研究思考的課例。

《比意義》評課稿5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著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著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說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9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說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連結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匯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著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著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著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說,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6

本節課設計,努力凸顯了以下三個方面:

1、激發興趣,注重體驗。

課堂教學中創設“你能創造哪些分數”這一情境,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文字”,更是“體驗”。本課教學中的創造分數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為學生供給了多維度、深層面 的體驗,學生感受到不再是機械地學習,有了更大的收穫感,成就感,有利於激勵他們更深入地學習與研究。

2、練習及時,便於鞏固新知。

在教師講解了單位“1”之後,“晒晒你的收穫”讓學生多所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避免了知識點的混淆,如:確定中把單位“1”分成若干分……,強調平均分,又如在自學了分數單位後,又練習了“我會填”,給表哥寫信,無一不在對所學資料及時的進行總結、鞏固。

3、提出問題,加厚知識

李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不斷提出問題,引學生思考,帶著學生的思路逐步加厚知識,如:在學生創造出分數24後,她問:其中一份是多少,2份呢?剩下的又是多少?又如:在用4個蘋果,8個蘋果寫出分數14時,又提出:都是14,為什麼大小不一呢?等等,這樣經過不斷的問,使學生的知識到達了加後、擴寬。

提議:區分量與率,在講到“都是14,為什麼大小不一?”時,不妨放慢腳步,找找那裡的學問,當時學生說出是分的物體不一樣,也就是我們說的單位“1”不一樣,那從單位上區分呢?4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個,是14,8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個,也是14,對照一下,14是和分成的份數有關係,1個,2個是指具體的蘋果,是和總體的蘋果數量有關係。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雷老師沒有把書本上現成的分數的意義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猜一猜、想一想、畫一畫,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通過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做到了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而教師的引領又有效的幫助學生實現了思維的加速。教學中雷老師不斷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中體會、領悟單位1,共同總結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就是單位1;之後讓學生充分的交流,適時的抽象、歸納、概括、引導、總結,在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時,教師很恰當地體現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指導者的.作用,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數的意義。

在這樣的數概念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是教師傳授與輸出的結果,而是通過親歷,通過與學習環境間的互動作用來實現的。整個新課的學習,看似教師淡化了定義概念的教學,實際上引在核心處、撥在關鍵處,雷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辨析問題,教師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就在不經意間,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這充分說明雷老師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從引導學生起跑到加速,最後衝刺,水道渠成,他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更好的認識和理解了分數,有效推動了學生知識認知體系的螺旋上升。

在課堂中,雷老師還很注重數學史學知識的滲透,讓學生知道這個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一定時期慢慢形成的。通過適當的習題,引導學生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理解。教學中雷老師設計了精練、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練習的設計層次鮮明,層層遞進,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形式多樣,不枯燥。但是在習題的講解的時候,有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或許這是個很好的現象,但是我們由於一味的常規,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優點。今後我自己的數學課,對習題設計還要精心、精練,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的解題方法,也要耐心的聽講,說不定這裡就有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雷老師的課堂上,還有更重要一點是雷老師的語音很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他的話能夠調動起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他總是能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話不斷去肯定,去鼓勵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課堂上有他的立足之地,這就是語言的魅力。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多學習雷老師的語言和教學方法。

《比意義》評課稿7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方程的意義》一課。由於長年和李老師在同一個組備課,人又年輕、好學、好鑽。這一節課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

一、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方程》的第二課時《方程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明確,抓住了重點、難點。

三、教具

教具準備充分,課件設計新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教學過程

新授環節充分利用教學實物的作用匯入新課。從認識天平的作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天平的狀態與等式(不等式)的關係。然後利用天平稱空杯子,在天平平衡的狀態下,空杯子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然後往空杯中加水,這時天平向左傾斜,而不知道加入水的質量,怎麼表示水的質量,引起學生回憶舊知,用字母(x、a)代替。得到不等式100+ x>100。接著提問要想稱出水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學生自然想到加砝碼。從而得到不等式100+ x>200。讓學生感受到加100G砝碼仍然沒有使天平平衡。繼續加砝碼。得到100+ x<300。天平向右側傾斜。引起學生的思考。砝碼加多了,應該加一個小一點的砝碼。從而得到100+ x=250。稱出了水的質量。得出這些式子後,老師繼續提問,對這些式子進行分類。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而非老師的想法進行分類,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意識到這些式子可以按有沒有等號,有沒有未知數進行分類。接著老師並沒有直接拿出方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自己寫式子,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對組員寫出的式子再進行分類。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認知。然後老師用集合的形式列舉出這些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式子。讓學生初步感知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最後讓學生體會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緊接著老師反扣概念,進一步強化方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是否含有未知數,二是是否是等式。

充分關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分析、比較,歸納出了方程的意義。教學中XXX老師沒有將等式、方程的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充分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再用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關係,並用天平平衡原理來解釋各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使學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義,尊重了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還很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師的練習設計很有意義,為學生更好的鞏固方程的意義很有幫助。如練習設計緊密聯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幾方面來練習,學生從中更深刻的理解方程的意義。

五、最後提幾點不足之處

1、方程的左右兩邊應該以學生的方向為準。

2、後面幾題練習有點難,導致時間不夠,因為在國小階段這一課時,一般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只要學生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在知識上,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就可以了,所以我的感覺有點急功近利。

3、沒有進行課後小結。

《比意義》評課稿8

在學校教壇新秀的評選過程時,沈老師來我們班上了一堂“倒數的認識”。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這節課上學生學得很開心,知識掌握的也比較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前談話時,沈老師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好朋友是誰,我和誰互為好朋友。這樣輕鬆的談話為本課的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在談話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知識的相互依存關係。

整堂課中,沈老師較多的地方採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來理解倒數的意義和學習倒數的正確表述,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新理念。老師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見解,並適時作好點評,很好地處理好扶和放之間的關係。

另外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沈老師在整堂課上始終把學生的主意力吸引住,每個學生都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看得出每個學生都在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而想到自己的課堂上總有幾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時扯著嗓子也無濟於事,經常令我生氣。

整堂課上為了使學生深入瞭解倒數的意義,沈老師引導學生舉了大量分數的例子,並通過觀察、計算等方法使學生明確“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乘積是1”。再讓學生通過研究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進行了討論,引導他們互相說說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最後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它本身。並且在說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這個理由,這個結果的出現,遠遠比我扯著嗓子告訴他們,讓學生能接受的效果要好的多。

總之,本節課是非常成功的,在以後的工作中以此為榜樣,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比意義》評課稿9

比的意義是學生在理解了除法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的意義與基本性質、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等知識的基礎上教學的。20xx年12月9日聽了由李桂萍老師執教的《比的意義》,我認為在課堂上體現了以下幾個亮點:

1、教師精心選擇了淘氣長方形照片為引子,裡面4張長方形照片,給出真實資料,引導學生討論長與寬的倍數關係,得到長度相除的關係式,由此引出同類量的比,初步感知比的意義。李老師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分之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說成誰和誰的比。

2、在新知過程中,教師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如在“自主探索新知”這一環節,教師始終都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自己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想一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體現“導--扶--放--收”的教學方法,結論的歸納也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推理、思索、發現而的到的,教師點撥的當。

3、在教學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李老師讓學生藉助教材、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絡,實現了自主學習。

4、採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並培養主動探索的能力。

本節課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鼓勵主動探索。“課前自學導學案,圈出重要內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新知。

俗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老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物件選擇了合適的'教學方法,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深入淺出,因勢利導,反覆強化。課堂教學的安排,以“比的意義”為主線,教師運用啟發式講講練練、講練結合、以練帶講的教學方法,教與學的雙邊關係處理得較好。整節課安排有序,變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活而不亂。

5、對一些細節處理得好。李老師多次提醒學生,如“比的書寫要注意哪些”“前項與後項不能顛倒”等等,都可以看出李老師非常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學生出錯時,李老師允許學生出錯。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學習氣氛,保護了學生的自尊。

6、加強練習,舉一反三。

在課堂中,通過不同的形式,不同層次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練習,舉一反三,使學生能真正對比的意義理解的清、透。

一堂課下來,感覺還是有一點不足之處,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對學生的評價還不能做到語言豐富,賞識語句不夠多。

建議:

1、教師今後在課堂上還是要儘量把學習的機會,表達的機會讓給學生,不要引得太多,因為六年級的學生一定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2、在課堂上還應繼續研究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什麼時候引導,什麼時候放手,該引的就引,不需要引導的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比意義》評課稿10

百分數的意義是學生初步認識百分數,是學生對數的認識又一個拓展,它是以後進一步認識百分數解決問題的基礎。厲老師的這節課給了我不少感受。

感受一:聯絡生活經驗,提高學習積極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新課標提出課程內容要選擇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於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探索。這節課從打籃球引入,通過問題“哪一場投得準”引發了學生的熱議,在交流中讓學生初步感受百分數是數之間的關係。在課前讓學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讓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由於這些百分數在生活中很常見,學生對其有了一些生活經驗,所以課上交流自己蒐集的百分數,學生更能準確地、深入地體會百分數的意義。在練習中,給學生提供生活情境,然後選擇相應的百分數,學生的興趣已被充分調動,積極投入到思考的行列中。課中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已經足夠地深入了。

感受二: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老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節課厲老師丟擲問題後,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厲老師舉了2個恰到好處的例子,讓學生豁然開朗,這裡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體現了老師的主導作用。這節課關注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

感受三:練習設計有層次,更利於學生內化新知,連線舊知

這節課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寫百分數、解釋生活中百分數的含義、根據提供的生活情境選擇百分數,使學生逐步理解、掌握、運用百分數。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百分數表示數之間的關係,再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數也可以叫做百分比、百分率。

《分數的意義》評課稿6

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預設,定會為師生的智慧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發揮提供條件,定會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機會。”本節課中,宋老師富有生成空間的預設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有效建構令人暗暗折服。

課堂伊始,宋老師鼓勵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折一折畫一畫來表示1/4這句話就像一顆小石子扔進了平靜的水面,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各個層次的學生留足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個有彈性的預設,讓學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分別找出了圓,正方形,線段一盒巧克力,12個園片和8根小棒的1/4,通過學生有序的反饋、思維的碰撞,教師引領學生對單位“1”的認識走向清晰,也正是這樣的過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詮釋了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難點。

解讀新課程標準,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研究分數的意義時,宋老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放手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材料五角星創造出學生自己喜歡的分數,根據學生創造的千變萬化的分數,教師的有效引導,師生共同合作。精彩地生成了什麼是分數的意義,巧妙地突破了第二個重難點。

由於宋老師在教學中預設得巧妙,學生才有了自由發揮卻不失靈性的空間,課堂上才會飛揚著學生學習的智慧和教師教學的智慧,從而讓人享受著數學知識從生活化生成到數學化的過程。

課堂結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師的課堂中,品位與思考之餘,我想,應該說宋老師的課堂為我們找到了課堂預設的導航,在以後的課堂中,我也會在預設中多下功夫,將直線性設計柔化為板塊式的彈性設計,少去多餘、繁雜的教學環節,爭取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體驗,生成更多紮實、有效的數學化課堂!

《比意義》評課稿11

今天上午聽了是老師的《比例的意義》一課,感覺這是一堂輕鬆自然、紮實有效的一堂課。整節課,教師導得自然,學生學得主動。可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之嫻熟。主要有以下幾點印象深刻的地方:

1、各環節的命名每次聽課都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充分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展示小組風采”、“辯是非,展口才”“回頭一看,我想說”等等。

2、情景創設一方面幫助學生複習了比的知識,另一個方面很自然的過渡到新知的學習,這裡,教師的一個啟發還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怎樣連線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的`內容?”學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聯絡和區別。

3、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運用自如,教師給小組和個人都創設了競爭的機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4、注重對學生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的培養。“辯是非,展口才”一環節,學生說出的理由後,教師再將理由簡明的呈現出來,給學生更深的印象。

5、練習設計很有層次。將本課難點和學生易混易錯的地方呈現出來,並且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學生學得特別紮實。

商討的地方:比例的定義表達是否有點欠妥。

《比意義》評課稿12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百分數產生的過程,感受百分數的價值,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明確百分數為何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使學生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絡與區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收集、處理、解讀資訊的能力。吳老師精心的課堂設定和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們的耳目一新,詮釋了對教學目標的達成。

吳老師的課粗中有細,有自己獨到的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體現了這樣幾個特點:

1、讓學生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在教學伊始,吳老師先出示學生熟悉的幾個鞋業生產的皮鞋的合格數量,提問:你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產品質量最好?大多數學生會認為哪家鞋業公司的合格數量最多,產品質量也就最好,然後出示相對應的被抽測數量,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發現合格數量最多,產品的質量並不一定最好。從學生的認知層面上看,學生首先關注的是不合格越少,產品質量最好,接著在吳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向要判斷產品質量需要看合格數量佔被抽測數量的幾分之幾(百分之幾)過渡,從而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百分數產生必要性的前提下初步感知百分數的意義。

2、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在初步感知意義的基礎上,吳老師出示先三組資訊:(1)咱們學校有60的學生參見興趣小組。(2)酒精度52。(3)檔案下載已完成21。讓學生讀出百分數,並說出具體的意義,在這一環節中,吳老師將生活和數學知識有機的聯絡在一起,建立意義的聯絡,使學生明白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又反過來服務生活,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豐滿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學習的不只使“文字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引領學生區別百分數和分數的教學中,吳老師出示資訊:一根繩子長米,減去了它的。通過帶領學生討論和解讀,使學生完成了一個對百分數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並將相比的一個數與另一個數分離出來,賦予具體內容,深刻感知百分數的本質屬性。同時通過比較,突出了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絡和區別,引起新舊知識的矛盾,促進學生的.注意力指向新的知識點。

3、練習設計簡約而豐滿。

在練習設計時,吳老師吧練習的素材做到了“簡約而豐滿”。通過寫分數,判斷,根據成語猜百分數,即鞏固了讀寫,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而且進行了意義的感悟和理解,特別時猜百分數環節的設計,學生興趣盎然地對所學知識的運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自然地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

在課的結尾,吳老師以“情感教育和評價”為載體,讓學生在名言“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們也要盡100的努力”“天才=1的靈感99的血汗”的體驗中感悟人生的價值觀;在用百分數表達自己學習情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去審視自己的學習情緒,反思自己的學習情緒,更學會用數學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情緒。

聽了餘執教的《分數的意義》,給我總的感覺是設計簡約,方法簡單,語言簡練,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整節課輕鬆、愉快、流暢,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選認知起點,激發興趣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餘老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一概念時,就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分蘋果,說分數的活動。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找到了新知與舊知的連結點,既找準了起點,又調動了積極性、匯入部分,教師對於知識結構的變革,緣於教師全新的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思維開始了“起跑”。

二、重直觀感知,動手操作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然而,分數畢竟是一種數,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並不常見,怎樣讓學生理解理解其意義。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餘老師在成功的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後,及時設計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概念學習,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數1/4”,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感受分數形成的過程。同時引出一個物體、一些物體、一個整體的情況,從而為抽象單位“1”做好了準備。

《分數的意義》一課中,學生對於單位“1”的理解是一個難點,餘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動手和舉例來理解,在歸納後概括出單位“1”這個概念強調錶示的是一個整體,為什麼加上“1”。為了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餘老師通過圖讓學生體會、感悟,認識單位“1”,著重體會單位“1”表示一個整體的情況。緊接著引導學生找一找,想一想,動手圈一圈,寫出找到的分數。整個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先動手,再歸納,幫助學生實現思維的“加速”。

三、精練習功能,成功轉化

練習,不只是鞏固,更要發展。傳統教學的形式,是先傳授,再鞏固,練習淪為授課的附庸。而餘老師的練習設計是讓學生在練習中豐富、發展、建構新的知識。通過幾道有梯度的練習,學生對分數意義的一般性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豐富、深刻,推動著知識的螺旋上升。特別是考考你,猜猜有幾根的練習,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過於抽象、枯燥、難懂的困難,使學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練習中,從更高層面上來認識和理解分數。

總的來說,這堂課體現了理念新、做中學、練習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實現了教學目標。建議加大開放度把教師的精彩轉化成學生的精彩。

《比意義》評課稿13

一、新理念──重新定位教學的起點。

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們通常都是從測量和計算引入,不能用整數表示結果的能夠用分數表示。這樣的教學是直接揭示了分數的產生,與小數的意義類似,並無多大新意,也不利於激發思維的矛盾衝突。而本次說課有兩位教師的設計與眾不一樣,他們將學生置於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在喚醒已知的同時產生探究新知的願望。

皮芳喜教師:出示1個蘋果,用幾表示?再出示8個蘋果,用幾表示?還能用1表示嗎?當學生自信滿滿地說不能時,教師利用課件顯示托盤,8個蘋果就成為了一個整體。此刻能用1表示了嗎?1在生活中還能表示什麼?學生頓悟,舉出很多例子。這樣既初步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又溝通了分數與整數的聯絡,孕伏了分數產生的必然性。

楊丹教師:從單位這一關鍵詞入手,讓學生經過觀察、比較1個蘋果和多個蘋果,直觀地認識到:無論把什麼看作1,只要包括幾個這樣的1,就能夠用幾來表示。再出示34個蘋果,引導學生交流:同樣都是蘋果,為什麼剛才都用整數來表示,而此刻卻選擇了分數?使學生體會到不滿1的能夠用分數來表示。繼而結合其他圖形,讓學生塗色表示出34。提問學生:為什麼圖形不一樣,卻都能表示出34呢?這樣的教學,既逐步豐富了對單位1的理解,又便於揭示分數共同的本質屬性。

二、新技術──發揮電子白板的功效。

基於電子白板和網路環境的教學,必須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和媒體的.運用,關注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有效整合,使學生樂意並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次說課中,有不少教師都注意開發並向學生供給豐富的學習資源,進取改善教與學的方式,將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

如盧傲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的塗色、遮屏等功能,讓學生看圖表示分數,根據給出的分數和露出的根數猜小棒的總根數等,學生在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過程中,體驗思維的力量,享受創造的歡樂。尤其是最終一道開放題用自我喜歡的方式表示分數,學生能夠實現人機互動,在電腦上利用畫圖軟體進行操作,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解答,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強化了數形結合。

又如溫世明教師在教學分數的產生時,經過讓學生上網查閱分數走過的歷史,提出對分數表現形式的質疑,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分數的意義。在後面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三次討論分蘋果時小明為什麼不高興?明確分的過程中要關注:是否平均分了?平均分成了幾份?有這樣的幾份?這三方面的資料。繼而解決課始提出的疑問:為什麼世界各國的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用這種形式表示分數。不僅僅加深了對分數各部分意義的理解,也初步感知了分數的意義。

三、新方法──在實踐中建構數學概念。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書上的數學概念是平面的,現實卻是豐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簡單學習自然無法讓數學概念成為數學大廈的堅固基石。所以,教師們沒有拘泥於課本上有限的素材,進取拓展學習資源,同時十分注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主動建構數學概念。

如皮芳喜教師先出示14讓學生說說表示什麼,回顧原有的表述方法: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能夠用分數表示。然後啟發學生思考:14還能夠怎樣理解?你還能用別的圖表示出14嗎?越有創意越好。經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還能夠將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是14。進而修正、完善分數的意義。這就使學生經歷了概念螺旋上升的過程,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

又如歐陽文傑教師巧妙設計了一道為分數13配圖的趣味題,提出要求:配出1幅的是達標,2幅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優秀。在學生充分展示的基礎上,引導思考:同是分數13,為什麼能畫出這麼多不一樣的作品呢?它們有什麼共同點?這個環節學生不僅僅感興趣,並且促進了對分數意義的深入思考。

總之,《分數的意義》雖然是個老資料,但我們依然能夠在新理念的指引下,運用新技術、探索新方法,孜孜以求到達更優的教學效果。

《比意義》評課稿14

溫老師這節比例的意義是一節紮實、豐富而又親切的一堂課,讓我們感受了數學的樸實和魅力。有以下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

1、重視數學知識完整建構,形成清晰的知識網路

溫老師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前,先複習求比值的方法,根據兩個比的比值關係順利地引出比例的意義,突出了教學重點,同時又為判斷關係式能否成比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學生理解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形成一定的新知後,溫老師有心地把比例和比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這樣把新知識納入舊知識體系中,通過比較使學生比例的認識更加深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完整。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即事物具有密切聯絡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2、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發揮,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新課程理念

比例的意義是一節概念課,在概括比例的'意義時,溫老師不著急,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根據前面的式子,先讓學生自由的說說你認為什麼叫做比例。暴露學生的思維,把握下一步的教學方向,其實這只是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已,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溫老師又準備了幾道判斷題,讓學生在在矛盾中思考、討論,掃清了一個個認知的障礙,為學生第二次概括比例的意義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這時學生的思維是邏輯的、理性的,正確的,他們的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3、重視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現出數學的實用性

溫老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靈活創造的使用教材,學習比例的意義的素材選取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一是從雅士利汽車實際和模型的長或高之比,引出比例的概念,拉近了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人感到親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是結尾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具體形象圖片學生深有同感,頻頻點頭稱是,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很強,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起了推動作用,這樣的設計首尾呼應,也顯得非常自然。

溫老師的練習設計多樣,有層次,學生學得輕鬆又紮實。尤其是最後一道的精心設計,年齡和身高資料的出現突破了難點,讓學生認識到非對應的兩個量不能組成比例,使比例意義得到深化,使課堂顯得的更豐滿。是這堂課的又一個亮點。

當然一堂課不會達到百分之百的完美,我認為有幾點需要考慮與大家討論:

1、複習環節求比值的方法要突出,時間久了,學生忘了求比值,尤其是比中有小數、分數的,方法多種,需要靈活運用,如小數除以小數除不盡時可以轉化為分數計算求出比值,在判斷是否成比例時,讓學生說說比值是多少,怎麼求的,既有利於準確判斷是否成比例,又為後面的解比例做好鋪墊。

2、最後一道習題可以再充分挖掘利用,如年齡和身高不是相關聯的量,那麼其他組的兩個量是對應的嗎?它們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麼?比如2:30表示每千克需要的箱子數量,30:2表示每個箱子重多少。強化數量關係,這樣比例的意義理解會更深刻,也為後面的正比例的學習“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等打下基礎。

3、4、6、8、12組成比例是一個很好的開放題,彙報時學生說了4種,應該追問下去還有嗎?其實有8種。8:4=12:6可以推出12:6=8:4,交換位置後比的兩個外項和內項已經發生了變化。

《比意義》評課稿15

比例的意義是在前面學習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這節課上孔石磊老師通過播放歌曲《五星紅旗》,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旗、愛祖國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不知不覺地走進新知的學習中。

亮點:

1、利用不同場景中的國旗引入,讓學生體會國旗中隱含的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化簡比和求比值,讓學生髮現其中的規律,即這三面國旗長與寬的比值相等,化簡比相同,也就是長與寬的比都相等;然後介紹國旗法,讓學生知曉國旗的長與寬的比就是3:2,從而發現隱藏在國旗中的祕密。

2、整體教學設計緊湊,教學內容豐富。在整節課中教師不僅教學了比例的意義、比例的各部分名稱,還教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比和比例的區別,在知識的拓展中,還進行了知識連結,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思想。教學知識點比較多,利於學生整體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絡,學生既可以利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還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學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另外,教師在教學比例和比的區別中,可以從意義、組成和性質三方面完整地辨析比和比例。

建議:

1、在國旗的教育方面,通過國旗法,教師還可以有一個點睛之筆,就是正因為不同大小的國旗,它們長與寬的比都是3:2,這也正是國旗的魅力所在。

2、教學知識點多,容易導致學生疲於走馬觀花式的聽講,學生靜心思考、反思消化明視訊記憶體在不足。對於比例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處於淺層知識狀態。

3、用字母表示分數形式的比例,還應讓學生加強練習,鞏固分數形式的比例的書寫格式。

4、對於概念教學中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應注重從多個具體事例抽象出概念的核心,進而總結概括出意義和性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