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精華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精華15篇)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

12月10日這一天,曾到二外聽取戴燕玲老師的平行觀摩課《大自然的語言》,感覺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優質課,從中學到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操作技巧。

首先,上課伊始就緊扣學情,釀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

根據借班上課、師生首次見面的實情,教師能運用活潑激趣的方法,三言兩語就打破了陌生的局面,這樣,有利於拉近師生課堂合作的距離,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鋪墊。

其次,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出示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順理成章地引出“物候現象”這個概念,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生字詞、問題設計用螢幕展現,既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又能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和視聽效果,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

第三,將電視節目主持的模式引進課堂組織教學環節,生動活潑,用活動式教學,很好地滿足八年級學生的新奇感。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四個小組,根據各組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別給予評分,通過競賽激勵法,讓學生感知文章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概念和競爭意識。

第四,藉助主問題引導,讓學生明晰文章思路。善於調動領頭羊的主動性,盡最大限度地從廣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學生群體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比如,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問題都由各組組長來承擔,這樣,可以為其他組員起模範帶頭作用。

第五,根據課文結構特點,將主體部分四個層次內容的解讀任務,分別交給四個小組來完成,體現了“以課文為例子”的教學理念,很好地克服了因面面俱到而帶來時間倉促的`弊病,騰出寶貴的時間,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更多同學展現自我,彼此交流語言感受方面的學習成果。

第六,教師教學理念新潮,表現在備課精心仔細,教學設計蘊含智慧。比如,教師自身對文字編排意圖把握準確到位,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處理恰切,其教學目的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深入到位的解讀文字,而不是漫遊式走過場,沒等學生理解清楚就草草收兵。教師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當好學生的引路人,通過課堂組織教學的靈活應變,激勵和喚醒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總而言之,戴老師不愧是我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她能代表我市參加省裡的教學觀摩課展示,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年輕教師之楷模。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2

今天聆聽了鄭老師執教的三年級課文《大自然的聲音》,我感觸頗深。這是一篇充滿韻律的寫景散文。老師能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鄭老師的教學設計嚴謹,素材豐富,準備充足,過渡自然。縱觀整節課,亮點紛呈,精彩不斷。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地方:

一、注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小班化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是常用的教學策略,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為核心,真正做學習的主人。鄭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進行教學,播放了小溪、河流、大海的不同的聲音,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了水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後又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瞭解從小溪到大海的聲音的變化,讓學生從聲音的變化中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也激發了學生興趣。在講解除了課文中出現的小歌手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歌手時,鄭老師找同學來演一演,其他同學猜一猜,他們都紛紛舉手,表演了各種動物的叫聲,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也一連表演了幾次,課堂氣氛非常熱烈。

像這樣的課堂,學生在盡情遊戲,主動參與到其中,遇到問題再也不會去逃避,而是想盡辦法去解決,這樣好玩的`課堂,怎麼會學不會呢?這樣的小班教學與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學相比:在同樣的教學時間裡,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直接指導在時間上有了保障;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的頻率也大大提高。

二、注重師生之間的近距離交流

鄭老師利用師生的近距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她對自己的關注。比如在小組合作時,鄭老師走到學生中間一起參與,並適時加以指導。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3

這學期的公開課我設計了語言活動《自然的聲音》,活動設計分為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請幼兒講述家裡的各種聲音,第二部分是兒歌創編活動。

第一部分,請幼兒說一說家裡的各種聲音,包括表、電話、電視、切菜聲等等,在這一部分中,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很高,對家裡的各種聲音講述的非常準確。

第二部分,請幼兒聽錄音(小鳥叫的聲音、水流聲、下雨聲),並進行兒歌創編:小熊小熊,你聽什麼聲音?我聽到“嘩啦嘩啦”流水的聲音。在這部分的活動中,大部分幼兒積極性較高,但個別幼兒在創編兒歌的時候,由於膽小的原因回答問題聲音較小。

活動設計的可取之處是:

1、運用了現代化教育手段——多媒體課件這種聲形並茂的教育輔助手段,它形象生動、聲形並茂的特點很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2、是運用了創編這種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開拓幼兒思維,給孩子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

但活動也存在一些不足:

1、在活動中,應給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創編更多的兒歌內容。

2、沒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綱要》的語言領域目標,從孩子本位出發,如目標第一條就是“樂意與人交流”,並且綱要強調了“語言能力是在運用中發展起來的”,純粹淡化了以前得視語言形式學習的'特點,而是強調了語言的“人本”精神與交際作用。因此,對於每個語言活動,我樣首先應以新《綱要》為指導,在教材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以幼兒為本”的目標,而不是停留在理解表面情節的層面上。

3、整個活動還要注意動靜交替、難易適度、層層遞進等原則,注重孩子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原則等。只有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特點出發,注意動靜交替、難易適度等才能避免孩子過於疲勞。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4

《大自然的聲音》是部編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課文以獨特的視角,豐富的聯想,富有韻味的語言,將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樂家,把它們發出的聲音描繪成各種美妙生動的樂曲,體現了大自然的美麗。課文圍繞“大自然有許多美妙的聲音“展開,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從風、水和動物3個方面描寫了大自然聲音的豐富美妙。

本文是篇結構清晰、富有童趣的課文。在教學時,我力求體現學生的主動性,讓孩子們自己去聽、去尋找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並在受到聽覺衝擊的同時,開口模仿,潛移默化中積累大量的擬聲詞。與此同時,通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和語調去朗讀文字,在親身感悟和鮮明的對比中明白大自然的美妙神奇,產生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以下是我上了這節課後的一些想法,現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

1.匯入新課時,我通過與學生的談話“生活中,你都收到過哪些禮物?”引出:“聲音也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禮物”,從而把第七單元的單元主題“大自然的禮物”與本文巧妙地結合起來,緊接著又通過大量相關音訊和圖片,拉近大自然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2.初讀課文,識記生字環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藉助拼音認讀生字,讀通句子。然後通過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認讀等方法解決生字讀音,緊接著又讓學生交流識字方法,在交流識字方法的同時學習了“呢”這個多音字。最後又通過解釋“呢喃”這個詞語告訴學生: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通過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等方法瞭解它們的意思,這個環節不僅解釋了字詞的意思,重點是教給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然後又通過一組音訊,讓學生理解什麼是擬聲詞以及擬聲詞的一些常見的構詞方式,同時又積累了大量的擬聲詞,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詞語積累。

3.整體感知,理清文脈這個環節,我藉助課後第二題,讓學生迅速找出“大自然的聲音來自哪些音樂家”,從而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並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整段話的意思,讓學生理清本文的結構是“總——分”結構,並通過和前面所學的課文《秋天的雨》對比閱讀,讓學生髮現這些文章結構上的相似性,很好地進行了文章結構的拓展

4.入境想象,感受風聲這個環節,是本課時的重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覆朗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劃出關鍵詞,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句子。接著又留足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新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激情,在讀中體驗、品味。因此根據課程標準,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旨在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讓學生的想象在美讀中飛揚。如:我在講到“狂風”和“微風”時,我先借助音訊讓學生猜猜哪個是微風的聲音,哪個是狂風的聲音?聽到微風和狂風的.不同聲音你想象到了哪些畫面?課文中又是怎樣描述微風和狂風的?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利用這一連串的問題將內容和感受層層遞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個性化朗讀、男女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微風拂過”時的輕柔,“狂風吹起"時的雄偉,使學生在讀中感悟到風聲的美妙。最後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試著用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背誦,效果很好。

5.寫字環節,由於本節課時間有限,我只指導書寫了兩個字,教學時,首先讓學生觀察每個字的結構以及在田字格里的佔位,然後範寫,接著讓學生練寫,最後展示學生書寫情況,提醒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

二、不足之處:

1.課文語言生動優美,寫出了大自然中許多美妙的聲音。文中第二自然段中寫了風的聲音,作者先寫了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然後分寫“不一樣的樹葉,有不一樣的聲音;不一樣的季節,有不一樣的音樂”。這句話中用了四個“不一樣”,寫出了聲音的不同。在指導朗讀時,缺乏指導,缺乏方法。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四個“不一樣”,讀出語調語氣的起伏變化。

2.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字很好地結合,這也是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3.教育機智還需進一步鍛鍊,讓課堂變得更加流暢自然。

三.改進措施

上完課,我覺得在今後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改進措施:

加強擬聲詞、描寫聲音的短語的積累。這篇課文表示聲音的詞很多。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等直接描寫聲音的詞語,也有“輕輕柔柔的好像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充滿力量的聲音”等形式的短語。

結合本單元的單元要求,引導學生自主摘抄喜歡的詞、句段,把它們進行歸類,然後用這些詞語寫一段話,學以致用,這樣不僅讓學生領略了語言文字的生動,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訓練,落實了單元目標。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5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灑脫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詩意的……最終是有魅力的!那麼,語文課的魅力在哪裡?我認為,它應該在課堂中師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連通讀者和作者關鍵點。如果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和文字對話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發生共鳴,經歷一次心裡歷程、情感洗滌,哪還有什麼魅力而言呢?而張主任卻能夠把語文課的魅力在這節課中完美地展示了出來。著實讓人佩服!

但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那麼,怎樣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和智慧的魅力呢?下面我試以張主任《大自然的聲音》的課例來作闡釋。

張老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大自然的聲音真的是美妙無比的。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在森林裡演奏手風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喜歡玩打擊樂器;動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樂地歌唱。這些熟悉的聲音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相伴,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這些聲音,讓這些聲音通過語言文字的意象傳達給我們與平時聽覺上不一樣的奇妙感受。文章譴詞造句生動,修辭手法多樣,是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極好材料。

張老師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種一種在孩子耳朵旁鋪展開來,還有讓孩子盡情模仿,更加具象的感受聲音。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嗎?一句一句單獨來看,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是風,同樣是水,聲音卻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6

這次的課題研討課是我們課題組歷經半學期的研究後,組織的一次研討課公開展示活動。課前,課題組全體成員針對三年級上冊的語文教材進行了數次深度研討和研究,從諸多課文中遴選出本次我要執教的課文,然後在此基礎上同課異構,三名成員均就本課進行了多文字閱讀課堂教學實際操作的教學嘗試,我們輪流聽課,反覆研討,最終確定了我要呈現的課堂。

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1課《大自然的聲音》第二課時。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大自然的聲音真的是美妙無比的。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在森林裡演奏手風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樂家,喜歡玩打擊樂器;動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樂地歌唱。這些熟悉的聲音圍繞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相伴,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這些聲音,讓這些聲音通過語言文字的意象傳達給我們與平時聽覺上不一樣的奇妙感受。文章譴詞造句生動,修辭手法多樣,是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極好材料。

通過對教材、教參的研讀,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絡生活經驗,體會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語的生動,進行多文字的拓展,並積累擬聲詞;能仿照課文圍繞一種聽到過的聲音寫幾句話等教學要求確立為本節課的目標。

教學時我通過課件給學生們呈現出大自然美麗的風景圖片引出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創設了情景,將學生帶入課文美好的意蘊中,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幾位學生合作朗讀,回憶課文,並讓學生根據圖表“填填音樂家檔案”完成對課文大意的梳理。

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用擬人的手法介紹風聲、水聲、動物叫聲。第二自然段側重對比的寫法,把微風與狂風帶給人的不同感受寫得細膩、生動,教學這段時我採用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語段,同時採用指導朗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進一步感受這兩種風不同特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採用讓學生模擬“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聲音和積累擬聲詞,又用單個讀,一組讀,到全班接讀,讓學生在整體朗讀中感受水聲的美妙,理解了語段。第四自然段,我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模擬動物的叫聲,用輕快的語調朗讀。總之,這節課我採用讓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仿寫,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真正地走進了大自然,體驗大了自然,發現了大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路實踐一路反思,才能有所提高。本節課還有很多遺憾之處,比如最後小練筆環節,沒有在學生寫時給予實時指導,到最後又害怕拖堂,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展示練筆內容,讓這一環節流於形式。

有反思才有進步,正是這些不足,這些遺憾激勵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相信我們的課題研究也必定會在這次活動後得到諸多的啟示和提高,在今後的研究中,做到目標更明確,研究更細化,措施更具體,效果更顯著。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7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教完後,體會有三:

1.朗讀課堂上學生朗讀課文常常“不打心裡過”,這樣的朗讀不僅使閱讀流於形式,而且會削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時教師不妨變換一下方法,由教師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而讓學生閉眼傾聽,放飛想象的翅膀,在聆聽教師朗讀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文的'意境,這樣有益於培養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讓學生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個性化課標中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應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外,還應該尊重和鼓勵學生有個性化的想法和體驗。有學生提到大自然中有蚊子嗡嗡嗡的聲音,對於這樣的回答,老師的反應大概一般是不滿意的,而我在教學中,非但沒有否定學生的回答,反而鼓勵學生有獨到見解,並且指出大自然中並不都是美妙的聲音,同時也有不悅耳的聲音,鼓勵學生說真話,說實話,並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以童心看世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導學生聯想與延伸,如果僅僅停留於讓學生聆聽教師朗讀和複述課文中提到的聲音,那麼這堂課算不上成功。成功的課堂應該對課本進行超越與昇華。在課堂中,我以課本為出發點,並且跳出了課本的限制,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讓學生去感受更多的大自然的聲:雷公公、冰雹、大公雞、小青蛙……這些都是課本中所沒有提到的。這樣一來,學生既拓展了學習空間,又可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可謂一舉而多得。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8

這就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吳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巧妙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且注意象聲詞的學習。

大自然就是美麗的、奇妙的,親近自然就是幼兒樂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在本節活動中她選擇了幼兒熟悉的鳥叫聲、流水聲、風聲、雷聲、雨聲作為探究的物件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傾聽。

  二、品讀語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來,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不?一句一句單獨來瞧,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就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就是風,同樣就是水,聲音卻就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就是多樣的讀就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她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與24自然段就是什麼關係?。

吳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不?一句一句單獨來瞧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就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就是風同樣就是水聲音卻就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就是多樣的讀就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就是很重要的方法。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9

首先非常感謝xx學校給我們提供了這次觀摩學習的機會!接下來我就結合xx老師的教學談談自己對本節課的教學看法:《大自然的聲音》是第七單元的第1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課文的生動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xx老師教學時緊扣這一個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朗讀感悟,讓閱讀實實在在走進學生心中。

一、美讀感悟

我們語文字應以讀為本,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本文沒有生澀難懂的詞語,文筆清新流暢,吳老師始終以“大自然中這些聲音真是太美妙了”貫穿始終,重點指導學生美讀課文,抓住描寫聲音的詞,邊讀邊思考,大膽的展開想像,(入境想像、樂器感知想像、角色體驗想像)有感情地讀,配樂讀,自由讀,分組讀,師生合讀,全班齊讀,在讀中生成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感受風聲的美妙,水聲的有趣,動物聲的快樂,同時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二、放飛想像

xx老師這節課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能夠以課本為出發點,跳出課本的限制,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感受更多大自然的聲音:雷公公、冰雹、大公雞、小青蛙……這些都是課本中沒有提到的,這樣的課外延伸既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又擴大視野,增長知識,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寫作指導

另外,xx老師在教學中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是典型的總分結構型。文章一開頭先總說“大自然有許多美妙的聲音”,接下來再分三段分別介紹風聲,水聲,動物聲!每一段又有中心句!這樣的寫作方法對於剛開始學寫作文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所以我自己在教學這一課時,也是把這種寫作方法當做重點來指導!

總的來說,這位老師的語文功底出眾,專業知識全面,教學智慧豐富,學科視野寬。她在不脫離文字的基礎上,站在了較高的角度去設計自己的教學,體現了“大語文”的觀念,身體力行,值得我們借鑑。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0

這次的領導示範課是由張月主任精心設計的《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是長春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習作,本次習作是回憶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經聽到的各種聲音,展開自己的想象與聯想,寫一篇習作。結合教材內容,依據課標要求,根據學生的特點,確立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特點,充分運用想象與聯想採取多種表達方法描寫所觀察到的景物是習作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重難點能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張月老師從五方面進行習作指導教學。

1、投入熱情,感知自然之美。通過播放大自然中美妙的音樂,讓學生聆聽自然的聲音,使其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喜愛之情。

2、拓展學生的.空間,從森林中走出,生活中還有哪些聲音,這些聲音又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拓寬學生的視野,區別噪音與美妙的區別,情感上教育學生減少噪音,從我做起,進行思想教育。

3、在遊戲中感受聲音的特點。通過兩組的遊戲,一組做動作猜詞,一組是通過模仿聲音猜詞。在規定的時間內誰多就會取得勝利,這一遊戲的環節目的就是讓學生懂得聲音是最直接的表達,通過聲音的模仿能夠形象的表達出事物的特點。

4、在寫法上給予引導,欣賞給出好的片段,讓學生感知如何才能寫好文章,應運用什麼樣的寫作方法去表達,怎樣才能表達具體,寫出有聲有色的文章。

5、欣賞視訊,醞釀寫作。對比中形成鮮明的畫面第一組只出示美好的畫面第二組在美好的畫面上加入聲音,讓學生感受到聲音的美妙,觸動學生內心的寫作慾望。邊看邊創作。最後範讀學生作品,張月主任進行精心點評,鼓勵性的語言更加激發孩子們的創造熱情!同時教育學生注意擬聲詞的使用,比喻、擬人等修飾手法的運用,把文章寫得生動。讓學生通過細緻觀察、體驗、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1

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的課文。吳老師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巧妙的利用網路資源,並且注意象聲詞的學習。

大自然是美麗的、奇妙的,親近自然是幼兒樂此不疲的事情,在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妙的聲音,在本節活動中,她選擇了幼兒熟悉的鳥叫聲、流水聲、風聲、雷聲、雨聲作為探究的物件,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傾聽。

二、品讀語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在教學中讓孩子們理性地去分析“什麼聲音美妙,怎樣美妙?”一句一句拆開來,揉碎來,那種美妙還能降臨孩子心間嗎?一句一句單獨來看,也能感受到聲音的妙處,但是惟有把聲音作為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感受同樣是風,同樣是水,聲音卻是那麼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每一片葉子不同的聲音,微風的輕柔,狂風的雄壯……把這些放在一起來用心傾聽,細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會直擊心房,讓人流連,讓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三、重視學生對文章結構的認識。

另外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她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學習完課文後,提出問題:這篇文章哪些段落具體地寫了大自然的聲音?學生一下就回答出:2—4自然段具體地寫了風、水、動物的聲音。學生很快就發現了第一自然段。啟發學生思考:第一自然段和2—4自然段是什麼關係?。

吳老師所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環緊扣,一步步引導學生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美妙的構思,體會大自然的奇妙。

從閱讀的角度講,語文課不同於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語文的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學了課文能得到某種啟迪,使人越學越聰慧,越來越變得眼亮,這樣的語文課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滿足了求知的願望,對學生內心世界觸動也很深。《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2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生動有趣。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入境、想象、美讀、感悟,讓學生真正地走進大自然,體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文結構嚴謹,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說明了“大自然中有許多美妙的聲音”,作為文章的總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總分的方式構段,介紹了風、水、動物的聲音。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聲音”為主線展開教學。在教學時,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大自然聲音的美妙,例如:在學習風的聲音時採用男女生對比朗讀的方式,體會微風的`輕柔和狂風的雄壯;學習水的聲音時,採用由一組學生讀到全班學生讀,引導學生體會到聲音越來越大,從“一首輕快的山中小曲”到“波瀾壯闊的海洋大合唱”。感受的方法是多樣的,讀是最主要的方法,讀出聲音的變化,聯絡生活實際體驗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文章遣詞造句生動,修辭手法多樣,是學生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重指導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段、總起段。引導學生髮現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是總起句。最後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貼近生活實際,運用課堂上學習的擬聲詞,寫一寫大自然中還有哪些美妙的聲音。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3

《大自然的聲音》是三年級第七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全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本堂課的教學以單元語文要素為主線,基於課後題和課堂作業本的題目,以課文內容為學習範例,引導學生層次性地遞增學習,在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中落實語文要素。但是在授課活動中發現一系列自身問題。

一、課前談話“巧”設計,教育痕跡太生硬

本次開課由於我選擇三年級的教材,因此只能借班上課,且302班的孩子和我都屬於第一次登上報告廳上課,要在短時間內縮短因我們生疏而產生的心理距離和隔閡,用最快的時間讓孩子們接納我,課前談話是十分重要的。

理想中的課前談話是春風化雨,穩定情緒;春風細雨,拉近距離;調動興趣,活躍氣氛;踏雪無痕,輕鬆自然。但試教過程中就發現“課前談話5分鐘”已然被我利用成“保證課堂教學5分鐘”,導致課堂後半段時間的學生沒有活力。因此我調整了聽聲音猜一猜中的聲音順序,動物們先出場,尤其把“豬”的聲音稍後一些,讓學生笑起來。再是有關大自然中的雨聲和水聲,最後是和課後題目相連結的廚房的聲音。不但教學內容要調整,我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多微笑,多“閒聊”,多“隨意”,真正做到課前談話。

但最後呈現過程中依舊存在生硬的教育痕跡。孩子們上臺之前被老師反覆強調坐姿等紀律問題,因此很多孩子想要舉手發言甚至是搶答都被限制了,而我的固定的手臂姿勢,更是給孩子們以拘謹的模板,雙方無時無刻都是被舞臺約束著,也就達不到想要的課前談話放鬆的效果。尤其對比張雲峰老師的課前談話,幽默之中巧妙推進教學過程,著實讓人佩服。

二、運用有效教學提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

在磨課過程中,團隊的老師們一直指出我的教學語言過多,對學生的信任程度還是不夠,總擔心講的少了學生掌握不了,或者是簡單內容不講後進生難以吃透,放手不夠,導致常常預設的精講,變成了重複囉嗦。預設的多練,變成了課後作業。既增加了自己的教學量,又增加了學生的作業量,也不符合當前的“雙減”要求。

在本課呈現時,聽取王老師的建議,著眼文字,設計兩個主問題,提高思維高度,提升教學效益。在初讀中,藉助課堂作業本的“課文寫了大自然的哪些美妙的聲音?”的題目,給予學生抓手,可以高效地梳理文字。在精讀環節中利用問題“你認為風的聲音美妙的地方在哪裡?”,請學生交流對文字的理解,順勢而教,從關鍵詞句出發,配合多媒體手段,進一步學習文字,感受風的聲音動聽、豐富和變化,帶來的美妙體驗。

但是在授課過程中,針對問題“你認為風的聲音美妙的地方在哪裡?”學生的積極性不高,老師的評價沒有及時跟上,導致課堂教學沉悶,轉換成指名的朗讀,效果不佳。

三、搭建支架促小組合作,教師掌控留形式表層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個性發展,讓語文課堂靈動而高效,且符合本次活動向學而教理念。因此在品讀聲音的變化中,搭建了三步支架:找一找,找到美妙的'地方;想一想,想出了美妙的畫面;讀一讀,讀出美妙的句子,感受了美妙的語言。在課堂中留出充分的時間給孩子們交流。但正如劉晶老師所說,本環節中依舊是老師扶著孩子學習,掌控著課堂,使得小組合作並未真正的落實,也不算是教學方式變革。

課後,深思如何推進小組合作高質量落實,我想應該要從評價體制入手,把評價權力交給學生。

小組彙報中直接請學生以小組形式上臺,交流“讀著片段中的‘呢喃細語’,我彷彿聽到了 ;讀著片段中的‘ ’,我彷彿聽到 。”和分享朗讀。請學生從關鍵詞是否找準,聯想是否合理,朗讀是否美妙入手,進行三星評價。教師利用評價語進行整體反饋“你還能聯想到我們聽聲音遊戲中的具體聲音,真厲害!”“你們把風的聲音發生的變化讀出來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不斷往三星上靠攏,提高語文水平。也讓學生的小組合作是“有理有據”“有章可循”的。

《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備課時間較長,但最終的課堂呈現還有許多不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教材研讀能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細節的雕琢。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4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美文,描寫細膩、語言生動。王老師執教的是這課的第一課時,教學時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品味。藉助圖片、音訊、聯絡生活等方式理解新詞;提取關鍵詞句,藉助課後習題中簡單的思維導圖梳理課文脈絡;通過朗讀、想象、學習擬聲詞等方法感受聲音的美妙。

匯入部分,王老師圍繞單元導語“大自然賜給我們許多珍貴的禮物,你發現了嗎?”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單元學習重點,連結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可以感知的情境,喚醒學生的感官,引領學生逐步走進文字。

初讀部分,王老師板塊清晰,由詞到句再到段,層層深入,層層指導,達到讓學生感受聲音美妙的目的。在擬聲詞的指導上,王老師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擬聲詞的不同之處,比如:發現構詞不一樣、學會歸類誰發出的聲音、發現發出聲音方式的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和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實現學習目標,然後再指導朗讀。朗讀是課堂中最基本、最經常的實踐活動。王老師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從初讀正確、再讀詞意、後讀不同;從生活中走進文字,品讀與感悟。)

在學生初步感受文章對聲音的描寫之後,王老師引導學生依據課後習題“理清文脈”,走進“文字中的聲音”,最後探索“美妙的聲音”,從而理清文章脈絡,大自然美妙的聲音是圍繞風、水、動物三方面來寫。簡單明瞭,一下子引領學生讀懂課文,把握文脈。

精讀部分,王老師依舊從聲音出發,讓學生找風發出的聲音,讀聲音,積累聲音,感知風的聲音是多麼地美妙。在這個過程中王老師還藉助多媒體帶領學生感悟作者在文字中詞語使用的精準性,瞭解事物特點,深刻感知語言的生動。王老師還依據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發揮想象、運用擬人”感知聲音的奇妙,利用拓展練說“我是()的樹葉,我會發出()的聲音。”深入理解文字內容,發揮自己想象,學會運用擬人來進行語言訓練,進一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通過男女生配合讀、師生配合讀、跟隨畫面配樂讀等多種朗讀方式讀出風的美妙。帶領學生邊讀邊想,品味、想象、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大自然的聲音的評課稿15

《大自然的聲音》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中運用多種方法描寫了大自然中的美妙聲音,語言生動豐富。在本課的學習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美讀來引導學生體會散文語言的魅力。從讀詞語入手,到句子的情境式復沓讀,配樂師生承接讀,小組合作讀、師生問答讀,再到段落填空讀。認真對待每一個字詞、每一個短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形式不同的讀,貫穿了整堂課,從分析課文內容轉變為朗讀語言,培養語感,感受文字傳遞的語言魅力。

文章整體結構清晰,先總後分;段落結構富有特色,總寫只有一句話,開門見山,簡潔明瞭;分寫各段,先總後分,先概括後具體,結構化思維十分明顯。因此學生在完成課後第二題時速度很快,難度不大,可見學生對於文章內容的把握是準確的,只是他們不知道“總分結構”這一名詞。

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總寫的'中心句,都奠定了整段的寫作手法:擬人化。這種寫法,本身就充滿情趣,符合兒童的閱讀趣味。學生在學習是也相對容易接受,特別是在朗讀時能比較容易地帶入情感,在朗讀課文時情感、語氣把握較好。

課文的語言的美,更重要的在於能根據不同聲音的特點,選擇適切的詞語和句子的長短、節奏。微風“輕輕柔柔”,狂風讓“整座森林都激動起來”;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嘩啦啦”;鳥叫“嘰嘰喳喳”,蟲鳴“唧哩哩唧哩哩”,蟈蟈“歌唱”……無論是描述聲音的特點,還是擬聲,用詞準確、適切。

在本堂課的教學上,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練習朗讀,對課文內容沒有做太細緻的講解,也花了較多的時間去積累關於風、水、動物的象聲詞。因此學生在課後背誦第二三兩段速度較快,朗讀也比較有感情,很順暢,但是在做課堂作業本時出現困難:

問題:讀著片段中的“呢喃細語”,我彷彿聽到了___________。讀著片段中的“______”,我又彷彿聽到了___________。

學生對於“呢喃細語”的理解基本都寫對,但是對於“彷彿“後面的自由練習就不會了,發散性思維較弱。部分學生表示不理解題意,不知道該填什麼,後來我告訴他們這是要形容風的聲音,想象不同的風吹起時的景象,學生也能很快明白,只是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或者說是學生的詞彙積累太少。心求通而未得知意,口欲言而未能知貌。

在課後小練筆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來,可見這堂課還是有所收穫的,作業本上的小練筆是在課堂上寫的,但是我發現班裡21位同學,怎麼大部分學生寫的東西都差不多呢,選取了相同的事物,用了相似的修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