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評課稿實用[1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86W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評課稿實用[13篇]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

《老人與海鷗》是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怎樣做到長課短教,合理取捨,選擇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是執教者面臨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婁老師對課文進行大膽地取捨、瘦身減肥,去枝減葉,化繁為簡;大膽放手,引領學生在字裡行間裡遨遊,在酣暢淋漓的朗讀中簡簡單單教語文,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以“愛”為主線:

教學中婁老師不露痕跡地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換感受深入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重點抓住了“老人把餅乾丁很警惕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著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老人喂海鷗的動作是那麼嫻熟,海鷗與老人之間又是那麼默契,老人一聲呼喚,海鷗“應聲而來”,在老人邊走邊放的節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給海鷗取了名字,“親暱”地叫著它們的名字,邊餵食邊聊天;”讓學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舉措和談吐中,感受老人對海鷗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來”……老人視海鷗為兒女,對海鷗一片深情。又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老師讓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真切地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那勝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嘆: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為後文的“海鷗送別圖”作下鋪墊。

二、關注學生方法的指導:

縱觀婁老師的課,學習方法的'指導無處不在。小到詞語理解,大到閱讀要領,這些方法隱含在老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中,潛移默化在教學的每個細節中,達到了“潤物無聲“的境界。如初讀環節,老師讓學生比較兩個題目“老人與海鷗”和“海鷗老人”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給課文分成兩段,讓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再出示四個重點詞“喂、喚、談、守”,讓學生加上自己的語言把它們串連起來,就自然而然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也就學會了初讀課文的方法。最後,老師教給學生閱讀的一個好方法:善於捕捉課文中的重要資訊,就能把長課文讀短。這樣的學習方法很適合高年級學生。

三、關注語言表達,精心設計練筆:

婁老師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了兩次小練筆,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以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理解完“喂海鷗”這部分內容後,教師就很機智地讓學生把“老人喂海鷗”這段話改成一首詩,此舉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海鷗老人愛海鷗的一片深情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應用語文文字的能力。如果說這一次的小練筆只是基礎的文字形式的轉換練習,那最後一次的課文延伸補白就是對課文內容的深化了。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想象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喂海鷗的情景,並配上優美動人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寫出老人喂海鷗的動人畫面。學生彷彿身臨其境,看見了老人喂海鷗的畫面,寫起來一定隨手拈來,豐富動人。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總之,整堂課“情”字一直打動著我。相信,一堂課下來,“老人對海鷗”那份特殊的感情也已經悄悄融入了學生柔軟的心底。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2

本節課教學設計獨特,思路清晰,知識點落實很到位,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實現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xx老師簡單的表達將凡卡的悲慘凸顯的淋漓盡致。本節課林老師給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獲取知識,讓學生學得輕鬆,說得輕鬆,體驗得輕鬆。xx老師這節課猶如細細春雨,滋潤著剛種下的種子,讓他們慢慢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這節課讓我真是受益匪淺:

一、整體感知,引出主題。

xx老師利用檢查預習,瞭解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凡卡。通過凡卡的童心、孝心、愛心,在無聲無息之中引出凡卡的悲慘,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二、以悲為線,緊扣主題。

整節課林老師緊緊抓住了“悲慘”二字,表達了凡卡內心極度的痛苦,將凡卡這個形象充分展示在我們面前。課堂中緊緊抓住第八自然段凡卡捱打、捱餓、挨困的情景,分析凡卡命運的悲慘。讓學生體會直接敘述的寫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林老師在無形之中,將寫作要條理清晰,順序清楚,說話明明白白地寫作方法告訴學生,提高了學生寫作的能力。

二、形成對比,凸顯主題。

課堂中,老闆一家和凡卡形成看鮮明的對比。林老師緊抓“老闆揪著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裡,拿皮帶揍了我一頓……拿魚嘴直戳我的臉……”這句中的幾個動詞,讓學生反覆的練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體會凡卡的非人待遇,悲慘生活。這一幕幕情景多麼令人心痛,一幅幅畫面多麼令人驚心。凡卡只是普通的學徒,卻遭受了老闆他們殘忍的欺壓,凸顯了凡卡是何其的悲慘。

三、以樂襯苦,深化主題

在音樂的伴奏中,林老師帶著學生跟隨凡卡的記憶追溯到家鄉,一起回味家鄉的美景,感受凡卡和爺爺之間的快樂。凡卡家鄉“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啦……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真美啊!美得如此潔白,美得如此生動。就在這個充滿祥和的家鄉里,凡卡和爺爺一起砍柴,一起玩耍,他們的歡聲笑語迴盪在整個樹林中,爺爺和凡卡一起的日子是簡短的,可是留在凡卡的記憶中卻是長長久久的,這快樂留在了凡卡的心中,凡卡心中的鄉村生活如此美好,留給凡卡的日子如此深刻。林老師以樂襯苦,苦更苦的方法,將凡卡的悲慘生活,完全深刻化。

整堂課下來,老師讀學生,讀文字,將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機的和文字相結合,教學設計吸引人的目光,充滿了智慧性。林老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地說、寫,提供了一個平臺。再則,林老師的評價語很親切,形式多樣,非常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學了這節課,肯定收穫了不少,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信心,為今後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3

《九色鹿》是一則民間故事,主要講了九色鹿不顧生命危險救了調達的命,並不要他的任何回報,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洩露他的住處。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見利忘義出賣了九色鹿,但最終受到了懲罰。故事情節生動,內容簡單,語言淺顯,學生很樂意讀,而且一讀便懂,所以這是一篇被許多人公認的“淺文”。但就是這樣的一篇“淺文”,其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應當要遵守諾言、知恩圖報,而不應當見利忘義。

黃冬蕾老師執教的《九色鹿》給我留下這些印象:

1、課堂體現了語文味。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是個開放的大課堂,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嘴巴也更會講了。但是,語文課還是姓“語”,課堂教學還是應該立足於語文學科的根本:學語文,用語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多次想象練說的環節:想象調達當時的鄭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訴時的內心憤恨;想象你是一名國家臣民對文中的四個人物進行評論。通過角色的置換、想象,試圖讓學生走進任務的內心,初步感受民間故事所特有的魅力。

2、被感動的細節。

對於一名新教師而言,對教材的`研讀肯定存在不足,而黃老師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課前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主動請教高年級的老師,還借了我班進行試教,可惜的是,我也和她半斤八兩,所以,可以說我們是兩個臭皮匠,由於水平的有限,教材解讀浮於表面。雖然有許多問題,但教師的認真痕跡卻是抹不去的,她的認真還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細節:課件美觀又詳實,將文字與圖片結合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板書也書寫得清晰明瞭,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九色鹿、調達的特點,展示得清楚。整篇課文處得也較有條理。

對教材,我也是陌生的,以上是我勉為其難的皮毛見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4

近日,聽了李xx老師執教的《我多想去看看》一課,不禁為她的精心設計而叫好,整堂課,李老師創設了多種學習情境,學生始終處在愉悅的狀態裡學習了課文。精彩的地方多不勝數,如:

1、教學伊始,創設情境。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李老師在課的開始,創設情境,藉助課件,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嚮往進入課文,引發學生和文字的對話,當學生與本文的願望融到一起時,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詩歌;指名讀,引導學生相互評價讀。

2、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品讀感悟三句話時,學生的模仿讀、體會讀、比較讀,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在主動積極的狀態下,從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首詩歌共三句話。品讀感悟第一句時,教師範讀,引導學生傾聽,並評價。利用評價的.方式來告訴學生哪個地方該怎麼讀,這種方法很好地指導了學生讀書。

師:師範讀第一句。你覺得老師哪個地方讀的好?

生1:大山這個詞讀得好。我聽出大山很大。

師:那誰能像我這樣讀讀嗎?

生2:讀。

師:不僅山很大,小路也很彎。讓小路再彎點,誰來讀?

生3:讀。

師:還不太彎。你讀。

生4:讀。強調了彎彎的。

師:小路多彎啊。你也讀。

生5:讀。

……

3、教師根據詩歌三句話內容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考慮學生對壯觀一詞理解有難度,及時出示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掛圖並進行動情地解說,引導學生在積極的狀態下理解詞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大家看,每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時,來自祖國各地的名群眾早已不約而同地相聚於此,在清冷的寒風中滿懷崇敬地等待著五星紅旗升起的那一刻。大家看,觀看升旗的既有白髮老人,也有幼小的孩童;既有工人、醫生,也有許許多多中、國小生。

看,他們的服裝怎麼樣?

生:都穿的一模一樣。是解放軍的服裝。

師:他們的動作怎麼樣?

生:非常整齊。

師:那這種場面用書上一個詞形容,就叫?

生不約而同:壯觀。

師:會學習的孩子和老師一起來寫這個詞,師生板書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5

《學會看病》是當代女作家畢淑敏的作品,文章講的是身為醫生的母親讓生病的孩子獨自上醫院看病的事,在這件兒子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中,母親卻有著極其複雜的心理變化。文章從母親的視角來反應了另一種方式的母愛,孩子們初讀時可能會對母親的行為有些不理解。陳老師用親切的語言、嫻熟的教學藝術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品味語言,感受母親複雜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理解並體驗到母親這種更深沉、更寬廣的愛。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對這節課的所思所感。

一、主線明朗層層深入。

《學會看病》是一篇略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陳老師用“說說面對病中的兒子,媽媽是怎麼做的?”“這種做法你們贊成嗎?”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內容,讓學生粗淺的表達了自己對文中母親做法的看法。當學生對母親的看法有不一致時。陳老師用“讓我們走近媽媽,走進媽媽的內心世界,找找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用過渡語不露痕跡地幫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儘管媽媽的理由非常的充分,可兒子出門時和出門後,媽媽卻又有著複雜的心理鬥爭。”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學生剛開始只是感性的從原因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感知母愛。隨著課文的逐步展開,閱讀地不斷深入,對課文語言地反覆品味,揣摩,在師生的交流、感悟中,學生一次次地走進母親的心裡,深切地感悟到母親的情感變化:做出決定後的猶豫不決和心軟後悔,在等待中的自責擔心,看到兒子後的勇氣回升,每一種心理都是愛子之情的反映。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這份細膩而又理性的母愛基礎上再出示母親讓兒子學會看病的心情表白,讓學生以兒子的角色給母親寫張留言條,這時的學生做為整件事情的親歷者,有很多感想,有很多話要說,這個小練筆的設計,讓學生有了宣洩和表達的機會。這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是孩子和母親的情感交流過程,在書寫中融進了學生的感悟和認識。

二、品味語言激發情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語文教學要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其情感和想象能力。在陳老師的這堂課中,非常注重語言點的訓練,“喋喋不休”、“忐忑不安”、“按圖索驥”、“艱澀”、“聊勝於無”等詞語的教學都非常到位有效。對“喋喋不休”這詞的引導,陳老師設計得很有特色,她是先讓學生讀讀該詞所在的段落,說說讀後的感受,“你認為媽媽此時說清楚了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點撥“這種想說清楚卻說又不清楚的就是喋喋不休。”“還從哪兒看出媽媽的喋喋不休?”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加以理解,用學生自己的語言來理解詞語,這樣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情味及意蘊在學生的腦中留下了立體形象感。陳老師就這樣引領學生一個個地品味詞語,一次次地體會文字所承載的情感,一層層地體現母親的愛子情深這個主題。

在這堂課中,我們不難發現陳老師安排了好幾處的句式訓練。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媽媽要生病的兒子學會看病的理由。把表示母親心理變化的句子,代入“雖然我要讓兒子學會看病,但是。”的句式來讀讀。這兩個句式把課文的內容用句式進行簡化閱讀,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串聯了母親的行為和心理的內在聯絡。在品析重點句子“時間艱澀地流動著,像沙漏墜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兩個小時過去了,兒子還沒有回來,雖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費時間的事,但我的心還是疼痛地收縮成一團。”時,安排了“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在,也許媽媽還在。”的訓練,讓學生借用句式擴充套件課文的情節,想象母親的在這兩小時裡的忐忑不安,再通過激情朗讀,母親那種坐立不安,為孩子無比擔憂和對自己深深譴責的形象深入到孩子的心中,激發起對文中母親的深深敬佩之情。部分學生可能還聯想到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這份情感。

三、拓展閱讀增強體驗。

閱讀是讀者和作者的對話,瞭解作者能更好的讀懂文字。陳老師以課文為中心,進行了三次閱讀拓展。在課伊始,簡短的介紹了作者畢淑敏曾當過二十來年的軍醫,讓學生對文章的相關背景有所瞭解,同時讓學生心中存疑,身為醫生的母親完全可以自己用藥幫孩子看病,卻為什麼讓孩子費時費力地上醫院看病呢?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的釋疑來感受母親的愛子之情。在課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母親在兒子獨自去看病的兩個多小時裡擔心、後悔、自責的複雜心理,感受到母親的心理矛盾中正是濃濃母愛的表現,而兒子認為獨自去看病沒什麼大不了後,陳老師補充了《丈夫眼中的畢淑敏》中的一段文字,給學生呈現了另一種資訊,對課文的材料進行補充,整合。豐富了學生的感受,讓理性母愛的形象更加豐滿、厚實。在課末,學生對這位母親已懷有深深的敬意,陳老師出示了作者畢淑敏的幾本著作,鼓勵學生在課外讀,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資訊,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把課標中對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實到了實處,陳老師立足課文,把閱讀拓展融合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用樸實的教學風格,紮實地引領學生在訓練中悟理,在朗讀中悟情,在表達中抒發情感,在學習語言中飛揚情思。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6

一、創設情境,渲染美。

開課,通過色彩斑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和詩一般的語言讓學生們重溫太陽花的外在美,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對前半部分外在美進行了梳理總結,又由外在美過渡到內在美,提出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探究“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讓學生帶著喜悅之情從美的畫面中走進文字。

二、紮實訓練,感悟美。

楊xx教授有這樣一段經典的闡述: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課,是進行字詞句段篇訓練的課,是教給知識、形成技能、學習方法、培養習慣的課。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字學習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受到情感薰陶和潛移默化人文教育,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目的。具體地說,語文教學要念好“十字經”,即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緊扣“八字訣”,即知識、能力、方法、習慣。課堂教學中黃老師通過紮實訓練,讓學生感悟太陽花的內在美。

1、加強自主學習,充分感悟語言

開課提出學習目標後,黃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按照自讀要求,靜心讀書,充分與文字對話,潛心會文,感悟語言,為探究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也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能力。

2、引導對話交流,充分理解語言

本節課,黃老師抓住“太陽花始終保持著鮮豔奪目的色彩的原因”這一條主線展開教學,避免了瑣碎的提問。在抓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時方法多樣。例如:在品析太陽花喜歡太陽的這句話的教學中,黃老師引導學生從句子的形式入手,通過比一比,讓學生知道了這句話用了對比和擬人的手法,然後通過理解“偃旗息鼓、慵倦無力、愈加”等詞語的意思來充分理解語言。

3、突出語文特色,充分朗讀語言

這是一篇美文,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例如:在教學“日出時”這一句時,黃老師帶領學生“三讀”這句話,第一次讀,聯絡上文讀出太陽花對太陽的喜歡之情;第二次讀,聯絡下文讀出太陽花不遺餘力地開放的飽滿熱情,第三次讀,讓學生讀出太陽花前赴後繼不懼困難的精神。這樣的讀體現了閱讀教學讀的層次性,效果較好。

4、加強實踐活動,充分運用語言

語文課要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本節課,在體會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時,為了加深對詞語的理解,結合課文要求,黃老師安排了適時的造句。課後,結合本課在寫法上的特點,佈置了積累優美的四字詞語和觀察一種植物寫片斷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運用語言。

三、拓展延伸,昇華美

學習這篇課文的難點就是要從的字裡行間領悟太陽花樂觀的情操、飽滿的熱情、不懼困難的精神、謙讓的品格,又要由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於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情操。教學中,黃老師進行了兩次適時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決了這一教學難點。第一次在理解太陽花不遺餘力、前赴後繼的精神品質後,老師很自然巧妙地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像太陽花這樣的人嗎?第二次是在學完最後一自然段後老師設計了:你想對太陽花說些什麼?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陽花內在的品質。

總的來說,黃老師的這節語文課實現了美文美讀品花美人美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還是很好的。這也與她在名師工作室學習,得到劉老師和各位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但是從課堂教學中我們也發現她存在的問題:一是課堂教學語言還要不斷錘鍊,過渡語怎樣承上啟下,評價語怎樣點撥指導,總結語怎樣激情昇華。二是課堂駕馭能力還要不斷提升。要做到在課堂上游刃有餘,一是解讀文字要深入,二是教學方法和策略要靈活多樣,三是心中要裝著學生。希望黃老師今後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學習,加強學習,錘鍊基本功;加強研究,樹反思的鏡子,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7

大家好,接到袁老師安排我評二年級八節課的任務後,我就開始有些忐忑。一是覺得咱們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團隊中臥虎藏龍,後生可畏,而我對“情境教育”認識與理解都比較膚淺,面對國小語文“情境教育”主題課堂教學這個背景,我覺得自己沒有多少發言權。二是自己雖從教十幾年,但接觸低段教學的機會比較少,沒有親自的實踐驗證,發表的言論就缺乏可信度。所以在下面的評課中有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翻看二下《教學用書》第11頁“閱讀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中有這樣一段話“單純的示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在領會和傳達這種感情的過程中固然必不可少,但更深層次的領悟則需要學生入境入情的充分的閱讀實踐中,自悟自得。”這就給我們指出了創設情境的必要性,情境教學再現的是教材本身描寫的情境,而不是另外新增的。八位老師選擇的課文分別是《三個兒子》《雷雨》《最大的“書”》《恐龍的滅絕》《我為你驕傲》《絕句》,每篇課文幾乎都表現了特定的情境中作家要向讀者抒發的“情”和闡發的“理”,都傾注了作家內心的情感,對醜陋的憎惡和鄙視;又隱含著作家的思想、理念,閃動著作家智慧的火花。情境的創設正是把學生帶到作者筆下的那個情境中去,作家所運用的語言也就鑲嵌在這個情境中了。當學生進入了課文描寫的那個情境時,對文字必然產生親切感,即所謂“入境始於親”。

情境創設

八位老師情境創設意識都比較強,大都運用孩子們喜歡的圖畫、音訊、視屏等藝術手段,直接與語言描繪相結合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在審美感受中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情境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常常使課堂氣氛熱烈,但我們要十分警惕表面的熱鬧,堅決抑制單純追求形式生動或不講究實效,甚至“作秀”的做法。作為老師,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眼中有學生,追求情境教學最優化旨在使情境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快樂、高效學習的教學法。情境教學最優化的兩條標準,即“效果要高”與“耗費要低。”從準備階段的精心設計到教學過程的進行來看,“效果要高”固然是學生首先得益;“耗費要低”,其間包括的不僅是教師準備時間以及製作所需材料的低耗費,更主要包括學生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達到高質量、輕負擔的要求。

一、以圖畫再現情境。用圖畫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課文形象一下子就鮮明起來。為了省時,有的老師用剪貼畫呈現課文中描寫的角色或物體。在給予學生美感的同時呈現場景、人物、角色,把課文語言與形象結合起來,很好地幫助學生伴隨著快樂的情緒理解課文。也有老師選擇簡筆畫的現場操作,學生隨著畫面的生成、變化,很快地進入情境,進而思考、想象、感悟。但切忌教師把這一環節當成自己個人基本功的展示,不能用時過長。

二、以音樂渲染情境。把音樂與文學兩者結合起來,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和視覺,便達到以音樂渲染特定情境、使學生引起共鳴的目的。用音樂渲染,更適合那些一般圖畫不足以表現的動態和意境,或特別莊嚴肅穆、或悲涼悽慘、或特別歡快激動、或驚險緊張的場景,用音樂是再合適不過的。但音樂的選擇一定要注意匹配,古詩詞配古箏、琵琶、二胡等音樂等較為理想。

三、以表演體會情境。國小生喜歡錶演,也喜歡觀看別人表演。角色扮演一開始,教室裡就沸騰了。富有情趣的角色,特別接近學生生活的戲劇形式,他們普遍感到其樂無窮。學生扮演或擔當了角色,就由“本角色”變為“他角色”,他們會立即融入到所擔當的角色中去,學習動機得到強化。更具深層意義的是,角色扮演讓學生心理從動情到移情,從而加深他們對角色語言、情感、行為的體驗。拎沉甸甸水桶的情境如果放在講臺前讓學生做,也便於觀察者觀察;“亂擺”一詞做動作,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根據理解去擺,效果可能更理想。

四、以語言描繪情境。採用圖畫、音樂、表演等藝術形式創設情境,關鍵的是這些藝術的直觀必須與語言描繪相結合,通過教師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情感起到調節、支配、暗示的作用,引領他們感受情境的美,體驗情境中的“情”。教師的描繪、措辭、語氣、語調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教師情感的示範性、傳導性。有位老師在講雷雨前景象“越—越—”的句式訓練中,引導學生把一個個這樣的句式疊加,就成為了一段話,效果頗理想,如果話鋒一轉,結合克拉瑪依近日的雨雪天、大風天等自然現象引導繼續進行說話訓練,效果可能比繼續往下學習“雷雨中”景象更為理想。《我為你驕傲》採用“以生活展現情境”的途徑、《雷雨》中“垂”“掉”的區分,使用了“以實物演示情境”的途徑,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教材與學生之間情感的橋樑便是教師的情感,只要我們以情感為紐帶組織學生活動,推進閱讀過程,情境的創設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情把握

本次比賽,學生都是提前預習過課文的,我們的初讀要求中仍有出現標出自然段、圈出生字等要求,如果直接進入生字詞的教學,會省時。在《雷雨》教學中分意義段劃分需要老師的指導,兩位老師都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三幅圖,一位老師先讓學生看視屏中的圖都有哪些景物,幫助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另一位老師則是先讓同學們分意義段,再將三幅圖與相應段落對應排序,圖片的作用沒有發揮。一位老師在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平仄知識點有點拔高,螢幕出示古詩內容時背景本來就是一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圖,又讓學生在詩句中圈景物,老師又在黑板上構圖,有點耗時。《恐龍的滅絕》中老師在講“撞擊說”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說出該段中三句話的因果關係,理清句子的邏輯關係,對於二年級孩子來說難度太大。不如放手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等方式自己概括出恐龍滅絕原因的幾種說法,再激發學生破解恐龍滅絕之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暢想一下還會有哪些原因導致恐龍滅絕,也能為後面的生字指導教學留出充裕的時間。

識字教學

二年級識字教學是重難點,學習課文中因穿插教學識字的環節而打斷情感脈絡的弊端,是大家在備課時可能都遇到的棘手問題。30分鐘的課堂,識字教學環節把控在10到12分鐘左右就比較合適了。如果我們能將識字與文字所呈現的場景、角色等結合起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識字環節就“入情”,效果可能理想一些。

輝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老師創設國王尋找繼承人的闖關的大情境,學生們興致高昂地識記生字,交流著識字方法,每次闖關成功後國王都找到一個兒子,在我看來學生們都體驗到了幫助老國王的快樂,為了能幫助國王,他們學習得很賣力。如果交流識字方法環節,選取比較典型的“晃”“既”重點指導,就會留有充裕的時間呈現三個媽媽對兒子評價的語句,讓國王定奪選誰當繼承人,情境呈現就會更圓滿了。王老師《三個兒子》識字教學中,交流識字環節歸類就顯得省時高效,詞語“胳膊、嗓子、晃盪”讀的過程中,應讓學生通過讀感知到都是輕聲,應該讀得輕短,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些都是輕聲詞。指導讀好“沉甸甸”,理解“沉甸甸”,為後面創設學生拎水桶的情境做好鋪墊是亮點。《恐龍的滅絕》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生字較多,但無需面面俱到。在詞語學習過程中歸類新詞環節是亮點,例如“書籍”一詞中籍也是書的意思,這樣第一個字和第二個字表示相近意思的詞語,本課還有龐大、躲避、塵埃、枯萎、死亡、滅絕。引起學生關注此類詞語的認知與積累。《最大的“書”》一文中的教學中體現隨文識字,生字“巖”“冊”的學習,多音字藏的處理,通過給兩個讀音分別組詞cáng躲藏隱藏捉迷藏、 zàng寶藏西藏藏族,引導學生從詞語推出意思。由雨痕、波痕的圖片展示,使學生理解“痕”——事物留下的印跡,進一步拓展到淚痕、疤痕、車痕。《雷雨》一課生字不多,指導寫字兩位老師都選擇了“垂”,一個老師採用學生觀察、教師範寫、學生書寫、展示評價、再次書寫的步驟;另一個老師採用了一賞字音讀準確、二賞結構細觀察、三賞文化品內涵,又出示“先寫大樹是個千,一根長橫在中間,兩棵小樹種兩邊,四橫距離不能變”順口溜,又演示了這個字的演變。個人感覺寫字指導環節可以儘量簡化,不能因為大量資料的展示或寫字效果的展示評價破壞學生剛剛還沉醉其中的情境。楊老師《絕句》執教中,出示圖片讓學生說出詞語,為什麼學生反覆說出的是詩句?為什麼學生說出的詞語有時又不是老師想要的詞語?這就是我們的圖片和指令出了問題。崔老師執教《我為你驕傲》生字生詞環節,首先範寫“驕傲”,又通過說一句話理解驕傲的兩個義項;又分別出示了三類詞語,第一類讀好輕聲、第二類弄清邏輯關係,第三類幫助學生概括出便條內容,都頗有指向性。但將六個詞語貼在黑板上,沒有了其他板書內容,值得商榷。

總之,每位老師的課都有可圈可點的學習之處,也有一點不盡如人意的瑕疵,教學永遠是一門有缺憾的藝術。我們通過老師們在課堂上30分鐘的展示,可以看出老師的個人素養,有的老師的板書設計不僅是一個微型教案,還很具有美感;有的老師從容淡定,關注孩子們發言中的閃光之處及時做出評價。可以感受到老師的教學是否從學生出發,有的老師能走進學生,情境的創設水到渠成;而有的老師只忙於每一個環節往下推進,缺少了課堂生成。也可以瞭解到老師們背後那個團隊的教學理念與團隊意識,有的老師的課件製作與教學過程設計感非常獨到,可老師在教學中只關注走完程式,關注不到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小問題,沒有及時去糾正;有的老師課堂注重語言的訓練與積累,如果長此以往堅持做下去,學生的語文基本功一定很紮實。只要克拉瑪依區國小語文同仁們攜手前行,情境教育之花就會盛開在我們各個國小的課堂上。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8

聽了楊晶老師的《霧凇》一課,她像大姐姐一樣親切的樣子首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給予者,而是一個引路人、組織者,所以整堂課在教師和學生平等的對話中層層遞進,深入核心。本課楊老師以“奇觀”為核心,先讓學生領略霧凇奇觀的美,再體會奇觀形成的原因,最後由霧凇奇觀引入祖國風光無限好,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整課條理清晰,線索明確,課堂結構完整。在教學中楊老師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詞語、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讀書效果也很好。

但我仍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榷,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首先,關於朗讀,我認為是學生在對課文真正領悟、體會,對文字語言文字之美真正感受之後情感的迸發。在教學中楊老師將重點字詞在課件中出示,是不是將學生體悟過程簡化了,是不是將文字的'作用弱化了。學生雖然感受到了語句之美,但我覺得感受得不夠深入、不夠透徹,五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感悟,詞語的出示少一些為好。

另外,整節課教師設計緊湊細緻,但總覺得教師“牽”得太多,“放”得不夠,學生跟著老師牽的線一步一步地走,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體現得不夠。應該讓學生在學習文字時自己發現問題,找出答案,最後將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教師預設的越多,課堂生成就越少,而課堂生成往往是最亮的亮點。

此外,對小導遊的設計,我的意見和大多數聽課老師一樣,就不贅述了。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9

感謝鄭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這麼好的高年級的語文示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為我們高年級的語文教學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鄭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紮實。

整節課教師以真誠的語言、親切的語調,鼓勵的言辭、溫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寬容的態度來有效地調控教學過程,使學生猶如坐春風、沐春雨,課堂總是勃勃有生機。

二、課前準備充分。

趙老師對課文的講解十分嫻熟,對文章的背景及相關知識熟悉,講解內容正確、到位,過度自然,由此可以看出趙老師課前備課十分認真,沒有這麼認真的備課,就不能上出這麼好的課,我認為,鄭老師這種敬業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三、學習方式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在整節課,以學生為主體,老師通過組織、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讀書、質疑、討論、交流等形式,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採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讀一讀、劃一劃、說一說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在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全班交流、解決,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

今天我市語文研討會,研討的主題是:變教“課文”為教“語文”。對這個主題的闡述,後面高主任將做詳細的闡述,這裡先談一下我們的理解: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0

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是一篇讚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從今天孫老師的課堂實效而言,學生已經充分悟其情——為科學獻身、為人類作貢獻的永恆之美;得其法——緊抓詞語理解感悟人物品質,這是一堂成功的課。

1、思路清晰,脈絡分明。整個教學流程連貫有序,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思維得到了發散訓練,智力得到了發展。

2、抓住文中空白,發揮學生想象,進行練習說話,加深對課文主人公居里夫人的理解。在教學到居里夫人在實驗室裡終日研究的時候,老師就讓學生想象當時可能會出現怎麼樣的情景?讓學生進行練習說話,學生把居里夫人遇到的困難一一說了出來,對居里夫人有了立體感的認識。

3、滲透學法,深度思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我覺得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但是,它是有道理的'。這節課在學法上,著力點在於教給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另外也是繼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結合課文,孫老師總結了抓住關鍵詞語、結合背景資料、聯絡生活實際、聯絡上下文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從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另外,在課題中質疑、對詞語質疑、對難理解的句子質疑,這樣,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鞏固了質疑的能力。

4、由詞到句,有句到段,詞不離句,句不離段。孫老師將美麗一詞作為本課的切入點串起文字內在結構。由回顧居里夫人容貌秀麗到重點品讀精神美麗,最後感嘆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這樣人物形象不斷凸顯,美麗含義逐步深化。學生水到渠成明白居里夫人的美麗可以跨越百年,可以穿越歷史,這份美麗是永恆的!眾所周知,學習語文的著眼點只能是語言文字。語文教學離不開品詞嚼句,離不開對語言的品讀理解。所以張老師在課堂中先教以學生緊抓詞語理解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學以致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表達個性感悟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煙熏火燎終日等詞,重點數字對比一鍋一鍋、三年又九個月、成噸、0.1克鐳等來明白居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這樣的語文訓練才是紮實有效的。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1

缺點:

1、在小組討論學習第三四兩個自然段中,教師出示了這個問題:“想想你覺得落日像一個()的孩童/燈籠/跳水員?你從哪裡看出來的?”也許是看到問題中的“你覺得”三個字,所以學生們沒有圍繞書上出現的詞語去作答,而是憑藉著自己的想象來作答。

3、描寫落日像大紅燈籠那一段,教師引導不細緻,其中有一些動詞沒忽略。

4、全篇教學中,朗讀不夠,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以各種形式讀書;且讀書的時機沒能把握好,即沒能在學生感情最充沛的時候進行朗讀。

優點:

1、在第二小節以“什麼是風情”這個問題來扣緊“風情”讓學生了解三亞的環境美,使學生知道三亞究竟有哪些風土人情,在讀中感悟美。

2、在第二小節一學生說道“海灘上有許多飽經日晒的細沙,它們都像玉屑銀末似的,十分美麗”這句話的時候,教師運用教學機智,說道:“是呀,那些飽經了一天日晒的細沙一定被晒得暖暖的,同學們想不想用手去摸一摸它呢?那我們就用朗讀去觸控這處美麗的'海灘吧!”順勢帶領大家齊讀第二小節。

3、在精讀第三四兩個自然段的時候,用找三個比喻句的方式來找出太陽變化的三個畫面,學生比較容易有明確的方向。

4、精讀完第三四兩個自然段後,再次回到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那像孩童、像大紅燈籠、像跳水員的三亞落日就這麼落下去了,夕陽湖落的景象美妙絕倫,真是一點兒也不比日出遜色呀,於是人們不禁讚歎。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2

《自然之道》是一個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義的文字。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展開,通過我們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幾十只幼龜的事例,告訴我們大自然中萬物的生長都有其特殊的規律,通過“我們”的內疚、後悔來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應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規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課堂是否也應該遵循“自然之道”?根據我自己的理解,課堂的“自然之道”應該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面對這樣一個文字,我們到底如何去解讀?如何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呢?彭華麗老師的課對學生的學段目標把握非常的準確,在她這堂課中體現出來的許多教學理念值得我們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鑑:

一、以生為本,讓學生學有所得。

我們老師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是為了不教”。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要體現的就是幫助學生認識學習規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提高學習能力——即教學生學會學習。

彭老師在《自然之道》的教學中,時時處處體現了這樣的教學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引導孩子們邊讀邊圈畫重點字詞;運用六個四字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還有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等等,特別是理解“若無其事”這個詞時,老師先讓學生讀,讀完便問:你為什麼這樣讀?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後再讀,老師又及時告訴大家:對,這樣就是“若無其事”。

二、善於捕捉、有效設計訓練點。

於永正老師曾說:“用語文的`方式解決語文問題”。所謂“語文方式”就是讀、說、寫、思等方面訓練。本節課所謂“語文問題”,就是文章中人物內心的情感體驗、碰撞與變化,以及兩者之間的對比,進而體會“自然之道”的內涵———好心辦壞事。

彭老師就是從語文的基本方式出發:逐一對學生進行了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學,就是通過抓關鍵詞,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揣摩幼龜和嘲鶇的心理,繼而體會幼龜的“小心翼翼和危險”,進而進行了讀的訓練。

課堂教學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王崧舟老師說:所評之課不過是觀照自己靈魂的一面鏡子。在評課中,你在發現他人的課的同時,也會發現一個新的自己。

國小語文評課稿 篇13

《豐碑》這篇課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講述了紅軍在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蹟。文章對人物的刻畫分細膩,表現了紅軍將士們那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今日有幸聽到馬教師執教這篇文章,教者在課堂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用情,讓我留下了分深刻的印象。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到達和諧完美的統一。這節課中馬教師巧妙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學法:課堂中注重創設情境,運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經過圖片、錄音等教學裝置營造氛圍,讓學生觀看紅軍過雪山的錄相和凍僵的軍需處長圖片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中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關注,入情入境生情。

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2、誦讀質疑法:指導讀中感悟,讀中質疑,實現語感積澱,促進學生自悟自得,使學生在圖、聲、樂、情中自主學習。背誦自我喜歡的段落,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深刻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媒體演示法,多媒體展示感人的畫面,再配以柔和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朱熹曾說:“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語文學習中“讀”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手段、本節課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馬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將課文讀得充分、讀得精彩,讀出了課文要表達的感情,也讀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以多種形式的讀來整體感知這篇文章,即:

1、大聲自讀,讀通課文;

2、分段朗讀,檢查自學;

3、快速覽讀,概括資料;

4、小聲自讀,畫出最感動的語句。由品賞朗讀到領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學習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創造力主要依靠求異思維。在結尾之處的教學設計也體現出教者的別具匠心。馬教師用課件出示軍需處長在雪地裡凍僵,像座晶瑩的豐碑的畫面,讓學生仔細看圖,並想像,“當軍需處長靠在樹下立刻要犧牲了,他會想些什麼呢?他有什麼心願嗎?”讓學生看圖想象延伸,不僅僅練習了學生的說話本事,發展了思維,也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這種精神在戰士們心中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在同學們的心中也樹立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和晶瑩的豐碑一樣永垂不朽。人們常說:“文道結合”,在總結課文時,馬教師又問學生:“你從軍需處長身上想到了什麼?”這時學生暢所欲言紛紛把對軍需處長的崇敬表達出來了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我認為馬教師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