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1W

諾貝爾基金會宣佈將201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大隅良典教授,以表彰他在自噬反應(autophagy)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下面聘才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2016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獲得者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

1945年出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獲獎理由

表彰他在細胞自噬機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大隅良典通過利用常見的酵母進行一系列實驗後,發現了對細胞自噬機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基於這一研究成果,他隨後又闡明瞭自噬機制的原理,並證明人類細胞也擁有相同的自噬機制。評選委員會指出,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人類更好地瞭解細胞如何實現自身的迴圈利用。在適應飢餓或應對感染等許多生理程序中,細胞自噬機制都有重要意義,大隅良典的發現為理解這些意義開闢了道路。此外,細胞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引發疾病,因此干擾自噬過程可以用於癌症和神經系統疾病等的治療。

獎金

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3.33萬美元)。

2016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

舉世矚目的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結果於北京時間昨天下午5點半揭曉,獲獎者為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以獎勵他在“細胞自噬機制方面的發現”。

Yoshinori Ohsumi

出生年份:1945

機構: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kyo, Japan

獲獎緣由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並闡明瞭細胞自噬作用的機理,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字首“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上世紀1960年代,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細胞能夠消滅自身內部物質,方式是將其包裹進一個膜結構中,從而形成小型囊體並被輸運至被稱作“溶酶體”的回收機構進行分解。對這一過程開展研究非常困難,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對其知之甚少。

直到上世紀1990年代,在經過一系列出色的實驗之後,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利用麵包酵母找到了與自噬作用有關的關鍵基因。隨後他開始致力於闡明酵母菌體內自噬作用的背後機制,並發現與之相似的複雜過程也同樣存在於我們人類的細胞內。大隅良典的研究更新了我們關於細胞物質迴圈的舊有觀點,他的研究開啟了理解自噬作用在許多生理過程中關鍵作用的嶄新道路,如生物體對於飢餓的適應或者機體對於感染的反應。自噬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自噬作用機制在一些型別的疾病,如癌症和神經疾病等病症中也發揮了作用。

先聲藥業牟驊:

開發能夠針對自噬機制的用於各種相關疾病的藥物,是必需而且可以期待的'事情。

正在美國西海岸出差的先聲藥業研發總裁、轉化醫學和創新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牟驊博士當地時間凌晨三點多接受記者採訪,對這一全球醫學和醫療界廣泛矚目的結果進行了點評。

牟驊博士首先祝賀大隅良典先生獲得這一殊榮,他說,自從自噬研究開始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探知它是生存所必需的。大隅良典獲得諾獎的歷史突破性研究完成於上世紀90年代,1992年他首次在酵母中闡明自噬。2014年他發表了一篇重要綜述“自噬研究的歷史性里程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作了精闢的回顧和總結。作為這一領域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研究成果,大隅良典書寫了歷史。大隅良典的研究成果描述了感染細胞鏈球菌和沙門氏菌如何可以通過自噬過程來處理,同時其他的病原體如李斯特菌和志賀氏菌,如何通過自噬機制逃避被摧毀。現在,細胞自噬已成為生物學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研究表明,自噬過程異常或者受到干擾,與帕金森、2型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有關係,自噬基因的突變也可導致某些遺傳性疾病。此外,它還被證明跟某些癌症和神經疾病有關係。目前,這些課題的研究全球科學家仍在進行過程中,但無論如何,開發能夠針對自噬機制的用於各種相關疾病的藥物,是必需而且可以期待的事情。

精準醫療百家彙總裁葛東亮博士評論說,大隅良典教授以他對自噬反應(autophagy)做出的貢獻獲得這一殊榮。“自噬”概念首先出現於上世紀60年代,指的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細胞會消化掉內部的蛋白、細胞膜或細胞器等。這一現象與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有關,例如飢餓與感染。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大隅良典教授在酵母中成功發現了自噬相關基因,並對其機制進行了研究,從而對闡述自噬這一重要生理和病理現象作出卓越貢獻。自噬基因的突變,有可能與腫瘤、帕金森症、阿茲海默症、心肌病等有關;對這些自噬基因突變的研究、鑑定和應用,未來對這些疾病的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有可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普:為什麼是細胞自噬?

細胞自噬近年來受到熱捧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於其與疾病的關聯,首當其衝是衰老。

細胞自噬的典型特徵是形成自噬體並呈遞給溶酶體,這一過程在蛋白質和細胞器質量控制中起基礎作用並維持了細胞能量的穩態。一些研究表明,自噬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參與蛋白酶和自噬相關調節的BAG蛋白家族中BAG3/BAG1比值在複製性衰老時增高,且BAG3在細胞衰老時能介導自噬的啟用。

其次是包括帕金森症在內的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2013年的一項研究就指出一種與細胞自噬作用相關的基因若出現異常,會導致一種罕見的腦病。這種罕見腦病被稱作“伴隨成人期神經退行性變性的兒童期靜態腦病”(SENDA),患者大腦萎縮並伴隨認知障礙。

當時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指出,自噬作用的異常,比如負責運送蛋白到溶酶體的自噬CMA過程出了問題,都有可能導致認知障礙。

另外一大類就是與腫瘤的關係,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自噬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許多調節自噬的藥物被用於臨床腫瘤治療的研究中。

雖然到目前為止啟用細胞自噬來預防腫瘤發生的直接臨床依據稍顯不足,但自噬在腫瘤早期發生過程中的抑制作用已被廣泛證實, 因此適當地提高基礎自噬水平可能成為未來腫瘤預防的重要措施。

細胞自噬是細胞內的一種“自食(Self-eating)”的景象,而細胞凋亡(apoptosis)是“他殺(Self-killing)”的景象,二者共用相反的安慰要素和調理蛋白,但是誘發閾值和門檻不同。

2002年細胞凋亡就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可以說細胞自噬是繼細胞凋亡後,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文獻數量在近年來呈爆炸式增長,其中2006年以前相關文獻大約就有1500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