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五下《古詩詞三首》說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2W

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提供到的人教新課標五下《古詩詞三首》說課稿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人教新課標五下《古詩詞三首》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為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匯入: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並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著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為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為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著,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著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為什麼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通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著,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啟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著青草的芳香,望著天上的明月,享受著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為自己,化自己為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岩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為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