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傳說故事-神話故事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白蛇傳中斷橋相會,還有那些關於橋的神話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橋的古詩,歡迎閱讀借鑑。

橋的傳說故事-神話故事
橋的傳說故事_神話故事

石塘橋的傳說

石塘的坪地坑橫在古道上,即橫在溫、青、麗與雲、景、龍、慶、閩北來往的必經古道上,為迎遠方客,解路人憂,傳說石塘隘石塘在很古的年代,就在龍亭山西山腳建有木頭橋。自從有了橋,石塘人習慣稱南來和東來之水匯合後的坑段叫橋頭坑。

當年,經長年累月的雨露滋潤,木橋兩頭的藤蔓順著木橋爬伸到對岸。而木橋經風雨侵蝕卻逐漸腐爛。可藤蔓卻越來越粗,和木橋纏繞成一體。因為藤蔓和木橋緊緊纏繞,腐爛的木頭一時很難弄出來重修,大家準備先砍掉藤蔓,再修木橋。修橋的一群石塘人來到橋頭,其中一青年揮刀砍向藤蔓,收刀時見藤蔓刀疤處瞬間清水滿溢,修復了被砍的刀疤,並見整座橋搖晃起來。青年人不相信竟有這種事,於是第二刀再砍下去,卻見整座橋立刻搖晃得更加厲害起來,且藤蔓刀疤處的清水滿溢得滋滋發響。大家感到十分驚奇,都用手去摸藤蔓刀疤處,只見那清如水、粘似膠的汁液已經把被砍的刀疤修復回去了。一班人吃驚不已,立刻跑去向村裡老人報告此事。村裡老人趕到現場看了摸,摸了看,都感到很奇怪。最後大家商量一致決定先別砍藤蔓,請風水先生察看了再說。

風水先生來到現場,一看一摸,然後抬頭看看龍亭山和白櫪崗頭,還爬上孤山頂四面八方看了一通,才慢慢下山,又到上下兩個橋頭小心地撥開草叢仔細看了一下。然後咳嗽一聲,對在場的石塘人說:“這裡是五龍搶珠的'地勢,但中間的蛇已搶先一步。好在村裡橋建得早,給白櫪崗頭西龍一個方便,龍鬍鬚暗中也來個先下手為強。你們看看,這藤蔓兩岸生根,內部清澈的風水把村裡的龍脈接通了,所以村莊才得以興旺發達!”

在場的石塘人聽風水先生這麼一說,再仔細一看,發現藤蔓果真是兩岸生根,個個歎服不已!心急膽大些的便高聲發問:“請先生指點怎麼辦?”風水先生大聲地對大家說:“清通龍脈的藤龍橋千萬不能動,更不能砍割,否則不得了!只有再建新橋,才能保你石塘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大家聽了全轟動起來,經全村商量,決定按風水先生所言,橋內再造新橋,同時要求全村人要好好保護原來的藤龍橋。

一年半載後,漂亮的新橋就造起來了,還在橋上建起了橋屋。後來,外面藤龍古橋的木頭全爛了,而多股藤蔓則更加粗壯如橋般懸掛在半空中。據說許多年輕人攀爬過去,膽大的竟能走過去,看熱鬧的人不少。這藤龍橋就成了石塘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那以後,上橋頭(即大船埠頭)也成了石塘村裡人燒香求吉的神位。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藤龍橋早已不見蹤影,只有大石塊砌的酷似橋頭。然早晨路過上橋頭,還可以看到頭天夜間留下的香火痕跡。

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耿精忠起兵叛亂,並順著古道殺向處州,鋒芒受挫後,耿精忠認為石塘隘是入閩要隘,就派都尉連登雲重兵2萬紮營把守天險。因石塘顧家有人當官,資訊比較靈通,耿精忠重兵未到的前一、兩天,石塘有錢人家的全部糧油、重金及家眷都已轉入深山。連登雲等大王進駐石塘時不但無人迎接,竟然還堅壁清野。連登雲等大王個個氣得咬牙切齒,要不是大寨駐軍需要,他們真想一把火把石塘燒成灰燼。

話說駐軍中有一軍師查看了石塘的地勢情況後,眼珠一轉對連登雲等大王說:大王,逃得了和尚搬不了家。剛才我在石塘轉了一圈,發現此處果真是靈性之地,書香之村。村內奧祕全靠坑口一“藤龍橋”接通了靈氣。各位大王不必生氣,只要派人把“藤龍橋”砍掉,石塘村沒了風水靈氣,子孫必定消敗。嘿嘿!

大王們一聽來了勁,馬上到橋頭坑看個明白,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個個說奇怪!立即派人去砍藤龍橋。只見三、四個大兵手提砍刀,砍了半天也沒砍掉藤龍橋。頭目大發雷霆,下令十多個大兵齊上陣輪番連著砍,清澈如膠的龍脈水,流了三天三夜還沒有流完。

耿精忠盤踞雲和、石塘三年才被平息,當時雲和縣死人不計其數,縣境一片荒涼,石塘周邊戶絕、村荒現象比比皆是。石塘人恨死了耿精忠藩王兵把藤龍橋砍了,敗了石塘的風水。大約過了六、七十年,石塘才慢慢恢復一點元氣。

石塘人在聲討耿精忠殺人如麻及惡砍石塘藤龍橋罪孽的同時,更感激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傅喇塔,帶領數萬清軍,在石塘打敗耿精忠,還百姓安寧的不朽功德──清乾隆六年(1741年),雲和、石塘鄉人籌款湊錢,由縣士王宗老人撰稿,勒刻“惠獻福公功德碑”(現簡稱功德碑)的紀念石碑,以表“邑士民不忘德澤”、“以垂永久”!

清乾隆約二十八年(1764),雲和知縣王欒在石塘孤山功德碑的位置上建造銘恩亭,以銘記並感恩平定三藩的清軍將士。

隨著石塘的逐步恢復和發展,至清道光六年(1826年),石塘人重建新橋,橋屋更新穎漂亮,並將重建的新橋改名為慶雲橋,以感恩慶賀雲和、石塘遭耿精忠亂戰荒涼後的重生和發展。

到了清咸豐三年(1853),石塘鄉人又籌金在倒塌的銘恩亭位,增建“惠獻福公祠”(現稱將軍殿),以彰功德於民。現在,功德碑和將軍殿儲存尚好。但願後人不忘歷史,開拓未來。

經查閱,《處州府志》中,果然有“清通橋在石塘,新橋在清通橋內”的記載

橋的傳說故事_神話故事

出嫁路上

羅蘭嬌十八歲那年,嫁給了一個勤勞厚道的農民。過門這天,娶親的隊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攔住了。原來前面剛剛修建一座橋,正等著縣裡大老爺來“踩橋”,只有等他過去之後,一般的人才準通行。“路都管”(有稱“押禮先生”的)去辦了幾次交涉,石匠師傅十分為難,怕把羅蘭嬌一行人放過去吃罪不起。羅蘭嬌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說活了,他們也會去擔點風險的,讓我來封贈他們幾句”。於羅蘭嬌是開啟轎簾,對“路都管”說:“請轉告石匠師傅,我羅蘭嬌來封贈他們幾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聽說羅蘭嬌是個大美人。美麗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沒有見過。今天機會好,正可以見識見識她,於是便答應了。羅蘭嬌下了轎,一步登上橋,封贈道;“新人踩新橋,新橋萬年牢。月兒浮水底,長虹貫河腰。身託泰山過,石橋勝鐵橋”。石匠師傅聽了,一個個眼睛笑得像個豌豆角兒,連忙請羅蘭嬌過去了。後來,老百姓口中有句口頭禪:“姑娘回孃家,踩不爛的鐵板橋”。聽說就是羅蘭嬌那封贈話的後頭兩句變過來的。

橋的傳說故事_神話故事

神仙橋的傳說

豐隆村位於中都市的東南方,是個人稠物穰、風光奇異的地方,村的西北角至今還有一座用石碑搭建起來的小橋,名叫神仙橋。解放前,它是豐隆村通往中都市的必經之地。據說這座小橋始建於明代中葉,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用供奉在自己廟內的石碑搭建起來的。說起來,還頗有一段傳聞呢!

由於豐隆村背靠南泉河,因而地下水質十分優良,用現在喝過豐隆村水的外地人的話說,就是清爽甘甜。即使寒冬臘月,村裡人也敢喝從井裡剛打上來的水。因此,豐隆會造酒的人特別多。那時,著名的酒坊有兩家,一是前街的史家,一是后街的劉家。劉家釀酒時間較長,大多銷往濟南等地;史家釀酒稍晚,主要銷往中都市。甭看史家後起,由於使用的是村南古井裡的水釀造的,因而入口很爽,咂之香味彌久不去。當時豐隆村西有一條排洩南泉河水用的洩洪溝,溝上原建有一座木橋,但因年久失修,早已頹壞不堪。好在洩洪溝已幾年沒用,所以人們去中都時,都要從溝底爬上爬下,十分吃力。史家酒坊主人老史有四十多歲,因為起步晚,沒敢僱工。老史兩口子負責釀酒,往中都市送酒的任務責無旁貸地落在了大兒子和大女兒身上。那時進城不像現在有許多交通工具,靠的就是一雙腳。史家有一輛獨輪小車,俗稱紅車。純木器製作,連車軲轆都是木頭做的,推起來很費勁。史家兄妹往縣城送酒只能靠這輛紅車。每隔三五天,雞剛叫過三遍,兄妹倆便一個在後推,一個在前拉,將釀好的酒送往中都市。兄妹倆最頭疼的就是過那條溝,每次過都得折騰出一身臭汗。

有一次,兄妹倆又要過溝時,來了一位倒騎毛驢的白鬍子老爺爺。老爺爺問兄妹倆要不要幫忙?兄妹倆當然巴不能得。於是沒用兄妹倆動手,那輛裝有兩大簍酒的紅車便在白鬍子老爺爺的推扶下輕飄飄地過了溝。兄妹倆既驚訝又感激,妹妹見白鬍子老爺爺身上有個酒葫蘆,便說:“老爺爺,俺給你盛點酒吧!俺家的酒可好喝了。”白鬍子老爺爺一臉饞像地解下葫蘆遞過來。妹妹灌滿酒剛遞過去,他就情不自禁地咂著嘴喝開了。

從此,只要兄妹倆過溝,白鬍子老爺爺準在那裡幫忙。兄妹倆每次都給老爺爺灌滿酒葫蘆。

三個月後,老史去中都市結賬,發現酒錢比往常少些,回來細詰兒女,方知兄妹倆遇到白鬍子老爺爺的事。老史想,哪能這麼巧?說不定這個白鬍子是個老神仙!於是對兄妹倆說:“再遇見白鬍子老爺爺時,就把車上的酒都給他,讓他在溝上給咱建座橋。”

隔了沒幾天,兄妹倆又往中都送酒時,白鬍子老爺爺又和他們不期而遇了。妹妹沒等白鬍子開口,便甜甜地說:“老爺爺,這次俺把車上的酒都給您,求您在溝上給俺建座橋行不行?”老爺爺撫著白鬍子笑眯眯地問:“誰讓你這樣說的?”“俺爹唄!”妹妹笑嘻嘻地答道。“好!”白鬍子老爺爺點點頭,然後解下酒葫蘆遞給了妹妹。奇怪,以前往葫蘆裡灌酒,只幾下就灌滿了,這一次裝了快一簍也不滿。兄妹倆又繼續裝下去,兩簍酒光了,酒葫蘆也滿了。白鬍子老爺爺用手一指,那葫蘆輕飄飄地就到了他手裡。他一邊咂嘴弄舌地喝著,一邊對兄妹倆說:“回去告訴恁爹,下次再來時,橋就修好了。”

到了兄妹倆再次送酒,來到洩洪溝前時,一座造型儉樸,結實耐用的小石橋果然橫亙在溝上。左右望望,白鬍子老爺爺卻不見了。

老史和村裡的鄉親們白天來到橋上,看到橋是用石碑建的。下到橋底朝上看,看到張果老幾個字,方才明白,張果老喝了人家的酒,自覺理虧,於是用自己廟裡的石碑搭建了這座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