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國小科學評課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3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集合]國小科學評課稿

國小科學評課稿1

今天我有幸聆聽了周老師執教的一節公開課,感覺自己收穫頗多,周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對課堂生成的藝術造詣,讓我沉醉其中,下課音樂響起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時間到啦?怎麼這麼快?

科學是認識各種自然現象,並研究其發生、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而科學教學的任務是為學生開啟一扇窗,讓學生去見識各種自然現象,給學生指引一條路,讓學生奔向真理,找到自然的奧祕。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周老師有這麼幾點讓我陶醉:

一、情景自然生成,匯入引人入勝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周老師很自然的利用課前一支歌,從聽力過渡到眼力,讓學生找尋畫面上的青蛙,可謂巧用已有情景,自然生成,而在對荷花從中的青蛙,周老師別具匠心、精心處理,六隻青蛙將它們擺放在不同的位置,有顯眼的,有隱蔽的,找尋的難度各不相同,從而讓學生體會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適應的相對性。為整堂課的成功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知識收放有度,重點有側重、難點有突破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個別生物不代表整個自然界,為了突出生物適應的普遍性,周老師由點到面,從個體適應、到多種生物適應、一直到動物界、植物界中的每一種生物的適應。其中採用了師生共同探討,學生舉例、生生交流等多種手段,把學生的思維空間開啟,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讓全班學生參與課堂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科學知識。

對待課堂中的重點環節時,周老師展現出自己大師的風采,對重點濃墨重彩、例如:他通過讓學生對圖片中情景的解讀,學生的舉例、發放標本讓學生體驗,等手段,來突出自己對重點的重視。

而面對難點,他如同庖丁解牛一樣做到遊刃有餘,分層突破,例如:周老師通過引導學生猜想。讓學生對蠍子的行為進行假設。而後他又讓學生針對自己的假設,提出驗證的方案,在提出方案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的討論和交流,不管學生提出來的是否合理,都借用學生的智慧進行甄別和完善,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有思考、有鬥爭,有分析,有提高。而對實驗進行了有效的處理和改進,使實驗的結果更有說服力。而在資料處理方面,周老師讓學生自己進行處理和分析,體現了課堂是學生的,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理念。

三、滲透情感教育,倡導大自然觀點

從生物的適應、到生物的適應的相對性,到生物不適應被淘汰;從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到保護生物的生存環境、到我們的一點一滴與環境休慼相關;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人人有責,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環境就是為了我們人類更好的'在地球生生存,生活。通過這方面的教育,今天這節課的教育功能得到昇華,學生接受了生態理念的教育,形成了一種大自然觀。

四、親切的形態語言、倡導民主的教學氣氛

一堂課,有的是鼓勵、肯定、有的是讚許、掌聲,沒有斥責、批評,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有的是拉家常式的交流。周老師向學生展示了自己親切、慈愛的一面。語言精練,語氣平和,也折射出周老師紮實的教學基本功。

周老師這節課是一節精彩的課,一節引人入勝的課,掩卷反思,我想如果在這節課中再做些這樣的改變,可能會更精彩:

1、利用多媒體的動畫視訊,類似老鷹捕食,體色與環境不同被先捕食等,或跑得快的羚羊逃離了狼的毒口,來補充說明生物的適應,可能對學生理解適應的意義更佳。

2、如果利用環境物種的變化等再設定一些問題情景,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能讓學生對適應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可以避免給人一種荷葉浮在水面的感覺。

當然,如果說一節課,是一件藝術品,哪遺憾就是藝術品的一部分,面對一節課,我們更多的是需要用欣賞的眼光去學習,去領略藝術的魅力。藝術是需要挖掘的,由於個人的水平有限,不能深挖,在此,僅談個人的一管之見,不到之處,請眾君見諒。

再次謝謝周老師辛苦、卓越的工作,為我們奉獻了這麼一節高水準的課。

國小科學評課稿2

國小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課程是一門新課程,作為科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採用何種方法與策略來引導學生更好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如何讓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使探究活動富有實效性。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我們身邊的物質》是六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第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有三部分: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

2、物質總是在發生著變化。

3、有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有些物質變化後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而這些概念的形成,並不是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能夠達到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滲透這些觀念,為學生的發展成長奠定基礎。所以說本課具有前瞻性質和鋪墊性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的設計和採取科學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課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今天聽了陳老師關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收穫很多,陳老師選擇一些符合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能力的、便於觀察的、有典型意義的活動,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物質的變化。如鐵絲的彎折、觀察燃燒的蠟燭等。讓學生在體驗中、在觀察中體會到物質的變化形式是多樣的,變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為的。最後總結出物質變化的兩種情況:一種是隻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形狀等但沒有產生新物質,另一種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獲取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本課教學中,陳老師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一支蠟燭燃燒時的變化”這一活動,學生也許能憑印象說了一些變化,但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認知基礎上的,他們不曾很認真很專注地觀察過一支蠟燭燃燒時的一系列變化。課堂上陳老師給學生時間,讓他們經歷這樣的觀察活動,他們發現了很多以往不曾關注到的現象。在交流活動中,學生的表現也證實這項活動的意義。觀察蠟燭的燃燒過程,既可以看到物質發生了形態、長短的變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質產生,如燭芯變黑、有煙上升等,使學生從另一個層面認識到了物質變化過程的複雜性,為下一課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這個探究活動富有實效性。值得我學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陳老師指導學生用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本節課中,陳老師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和比較的方法來感知物質的各種屬性;用觀察的方法瞭解物質的外部的形狀,用討論的方法確定物質的內部屬性;用動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些方法運用恰當,針對性強,能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快樂地學習。探究成功之處在於小組合作實驗前講明瞭實驗的要求,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白要做什麼,怎麼做;這就提高了學生探究的實效。也增長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於“讓物質發生變化”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有一點不成熟的.建議:物質的變化是絕對的,有些是自然發生的,但更多的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造成的。這部分的內容,講解的是人為因素可以造成物質的變化,要求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進一步瞭解物質的不同變化,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這裡可以重點對蠟燭燃燒的觀察做點文章。因為燃燒的內容,在五年級教科書中刪除了,只有在這個單元出現,所以對燃燒是怎麼回事,可以插入到這裡進行教學,這也是對教科書的補充。

在做蠟燭燃燒的實驗時,應該強調安全,注意不要把燃燒後的火柴放到桌子上,因為會燙壞桌面的。

另外,在課後延伸這方面陳老師根本沒有要求學生去做。我覺得應該佈置學生在課後用心去觀察身邊的物質變化,這樣做的話就會把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以致用,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陳老師這節課的設計詳細,思路清晰,層次性強,結構緊湊,組織有序。有一定的邏輯關係,整個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學生活動多,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去認真觀察看到的現象,學生積極性很高,體現了以學生為主教學原則,符合新課程理念,是一堂值得玩味的好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