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中國道教歷史博物館

來源:果殼範文吧 2.25W

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西北40公里處,總面積265平方公里。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設壇祭天開始,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道教代表人物在這裡活動。王屋山因此被專家學者稱為中國道教歷史博物館。

王屋山中國道教歷史博物館

傳說,在春秋時道教學說的創始人老子曾隱居於王屋山悟道,而後寫出千古名著《道德經》。繼老子之後,到王屋山隱居悟道者比比皆是。戰國時道家方士列禦寇曾雲遊王屋山,蒐集眾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所著《列子》一書,成為道教傳世之作。著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就出於此。東漢的高道、學者魏伯陽曾在王屋山煉丹修身,著有《周易參同契》,成為道教的經典之作。魏晉時期道教醫學家、煉丹家葛洪曾長期在王屋山煉丹修道,著有《抱朴子內篇》一書。著名女道士魏華存也曾長期在王屋山讀書修道,著有《黃庭經》。

唐代是王屋山道教文化得以長足發展的高峰。唐玄宗時是中國道教最盛行的時期。唐玄宗特別重視道教,優待禮遇道教宗師,多次召見高道司馬承楨、李含光等人進宮,問道封官賜物、下詔建立道觀。因此,道教、道士的社會地位得以極大提高。許多公主、嬪妃也紛紛入道為女冠,接受道號。唐明皇有兩個妹妹入道,號金仙和玉真公主。楊貴妃也曾一度為太真宮女道士,號太真。

唐代最有名望的高道司馬承楨就是在皇帝的大力支援下入王屋山修建道觀的。司馬承楨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四代宗師,武則天、唐玄宗都召見過他。唐玄宗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建陽臺觀以居之”。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唐玄宗命其胞妹玉真公主入王屋山陽臺觀跟司馬承楨學道,一時轟動朝野。司馬承楨入主王屋山後修建了雲臺觀、紫微宮、清虛宮、靈都觀等道觀。還把天下道教的名山大川命名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提出了“洞天福地”學說。他將王屋山命名為“天下第一洞天”。司馬承楨在王屋山一邊從事道觀建設,一邊著書立說,他撰寫出了《修道密旨》、《修生養氣決》、《天隱子》、《通體論》、《上清天宮地府經》等等,成為道教一代宗師。

唐代的王屋山道觀林立,道教名家燦若群星,香客如流,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已成為全國道教文化的'活動中心、研究中心、傳承基地。因此有人說,“開談不說王屋山,雖講道都也枉然”。

自唐以後到宋、元、明、清,王屋山的道教文化隨同中國道教文化的發展時興時衰,王屋山的文化地位也時升時降。可以說,千餘年來,中國道教文化發展興衰的整個歷史過程在王屋山都得到反映,它是中國道教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和一面鏡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