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的典故

來源:果殼範文吧 2.53W

有關歷史的典故1

寄人籬下

有關歷史的典故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有關歷史的典故2

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後,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彷彿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

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後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麼一個嬴字就難住了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於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

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後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傳說島上的荊條為秦始皇敬師的精神所感動,皆垂首向下,如叩頭答謝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懂得國家要興望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

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裡面,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後,其它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老師。

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面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有關歷史的典故3

臥薪嚐膽(勾踐) 聞雞起舞(祖逖) 囊螢映雪(車胤)

鑿壁借光(匡衡) 負荊請罪(廉頗) 初出茅廬(諸葛亮)

鞠躬盡瘁(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起死回生(扁鵲)

口蜜腹劍(李林甫) 圍魏救趙(孫臏) 才高八斗(曹植)

程門立雪(楊時) 兩袖清風(于謙) 精忠報國(岳飛)

入木三分(王羲之) 誇誇其談(劉備) 四面楚歌(項羽)

背水一戰(韓信) 指鹿為馬(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逼上梁山(林沖) 多多益善(韓信) 完璧歸趙(藺相如)

單刀赴會(關羽) 夢筆生花(李白) 破釜沉舟(項羽)

望梅止渴(曹操) 江郎才盡(江淹)

有關歷史的典故4

【岳飛與大肉面】

南宋朝廷奸臣弄權,趙構又怕岳飛迎二帝還朝而失去寶座,所以一天之內竟連下十二道金牌,火速催岳飛班師。

在岳飛返京途中,曾在一古寺停留。方丈見民族英雄到此,送上香茶熱情款待。方丈學問高深,他想:元帥奮戰疆場,屢敗金兵,令人敬佩,此番他回來,定是奸臣陰謀陷害忠良,凶多吉少,他暗示元帥不如造反,或是潛身林野、隱跡江湖,再另選良策。

方丈難以直言,只得在送上面條時,故意將大肉藏於面底,請元帥用膳。岳飛見是一碗光面,也只得吃了,方丈用手示意翻一翻,岳飛這才發現碗底裡還有一塊大肉。

岳飛明白方丈要他翻一翻的用意是要他造反,岳飛想:以身許國,一生立志恢復中原,雪國之恥,盡忠報國。聖上旨意怎好違抗。岳飛與方丈談了自己的想法。方丈見他如此忠心不敢相勸了。

岳飛離寺返京,不久便屈死在風波亭。訊息傳來,人們談起這個吃麵的'故事。就這樣,這種面也流傳開來了。等到岳飛平反昭雪後,人們將大肉放在面的上面,成了經濟實惠的大肉面。幾百年來,現在又改成了大排面、子排面,成為杭州面類中很有特色的一種。

有關歷史的典故5

關羽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

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關羽過五關

他千里走單騎,一路奪關闖隘,化險為夷,這只是過的有形“關”,其實,他在曹營還過了五道無形“關”:一曰金錢關。曹操納降關羽,即在許昌撥一府與他居住,又備綾錦及金銀器皿相送,此後上馬金,下馬銀,又贈錦袍,又賜赤兔馬,源源不斷,可謂至豐至厚。二曰名位關。曹操初封關羽偏將軍,既封其為漢壽亭侯,始終以禮相待,可謂尊崇之極。三曰美女關。曹操先讓關羽與年青貌美的二位嫂嫂同居一室,誘使其亂來,先見他秉燭立於戶外,通宵達旦,知不得逞,又撥美女十人,但關羽皆令服侍二位嫂子。四曰生活關。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口腹之慾足矣。五曰人情關。除了曹操百般用情外,還令張遼多番通融,千方百計以情打動關羽,讓其留下,但機關算盡,關羽始終不為之所動,到底還是掛印封金,決然而去。

關羽大意失荊州

諸葛亮進川的時候,把守衛荊州的重任交給了關羽,並囑咐他一定要聯孫抗曹。可關羽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硬是把孫權推到曹操那邊去了。

早在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曹操就派人約會孫權,共同奪取荊州。孫權不僅沒有答應,反而願和關羽結為兒女親家。關羽聽說大怒,對使者說:“我的虎女什麼能嫁給那個犬子?”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的機會,奪回荊州。

他的大將呂蒙把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

在呂蒙渡江的同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帶大隊人馬攻打關羽。徐晃的兵比關羽多,他把關羽包圍起來。關羽帶著關平、廖化拼命衝殺出一條血路,退到荊州城外的一個小城---麥城。

這時,呂蒙又把麥城緊緊圍住。關羽派廖化找劉封求救,劉封膽小怕事,不敢出兵。呂蒙派諸葛亮瑾勸說關羽投降。關羽拒絕道:“你要不是諸葛亮的哥哥,我早就把你殺了!”

呂蒙看關羽不投降,就派兵加緊攻打。關羽知道麥城馬上要被攻破,就留下王甫、周倉守麥城,自己率領關平、趙累和200名士兵從北門衝了出去。

關羽在狹窄的山間小路上遇上兩次伏擊,身邊的士兵越來越少。關羽一心想快點跑回成都,別的什麼都顧不上了。突然一聲炮響,關羽的馬被絆馬索絆倒,他從馬上摔了下來,伏兵立刻把他捆得結結實實。

孫權要勸降關羽,關羽大罵孫權。主薄左憲對孫權說:“曹操當年對關羽那麼好,可關羽還是殺了他的人,去投奔劉備,你現在能留住關羽嗎!”孫權就把關羽殺了。

關羽敗走麥城

孫權接獲曹操書信,欣然答應攻取荊州。便將取荊州的任務交給大將呂蒙。

呂蒙到陸口,探子報告說沿江都有烽火臺,荊州軍馬也有所防備。呂蒙悶悶不樂,便躺下稱病不出。孫權便派女婿陸遜去看他,陸遜知道呂蒙無病,卻勸他裝病辭職。

孫權依計召呂蒙往建業養病,於是攻打荊州之事,便讓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信中對關羽大肆吹捧,關羽走麥城。關羽從此鬆懈了對荊州的防備,並將荊州的兵力調往樊城,關羽走麥城。

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為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臺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臺,拿下了荊州。

公安守將傅士仁見荊州已失,又對失火之事對關羽懷恨在心,便到荊州投降了。孫權要他去南郡勸說糜芳,最後糜芳也投降了。

屯兵於陽陵坡的曹將徐晃得知東吳攻下了荊州,也出奇兵攻下了偃城、四冢。關平兵敗,逃回大寨告訴關羽,荊州已失,關羽卻不相信,關羽走麥城。

徐晃兵到關羽寨前,關羽箭傷未好,仍親自出陣與徐晃大戰八十餘回合。曹仁也因曹操領兵前來相助,便殺出樊城,徐、曹兩下夾擊,關羽不敵敗走。關羽引兵渡過襄江,探馬報說荊州失陷,又說公安、南郡守將投敵。關羽大怒。昏絕於地。待關羽醒來,便依趙累之見,一面派人往成都求救,一面去奪回荊州,以為安身之地,關羽走麥城。

曹操見樊城已無危險,便不再追擊,反而觀看東吳與關羽交戰。此時,徐晃領兵來見,曹操因他殺得關羽棄寨而逃,親自出寨迎接,並封他為南平將軍,駐守襄陽。

關羽行至荊州,正在進退無路時,得知呂蒙用計來瓦解他的軍心,許多將士半路而逃。便憤恨地說∶“我生不能殺呂蒙,死了也要殺了他!”

關羽率軍繼續向荊州前進,一路與吳軍不斷戰鬥。走到一個山谷,被吳軍四面包圍。關平見軍心已亂,勸關羽到麥城駐紮,讓廖化到上庸向劉封、孟達處求援。

劉封聽了廖化哭訴後,想前去解救關羽,但孟達卻盡說關羽的是非,使劉封一改初衷,不願出兵援救。廖化見哭訴無用,便往成都去了。

關羽身臨絕境,東吳便差諸葛瑾前來勸降,但關羽卻不為所動,說∶“若城破,最多一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我身雖死,卻可名垂丹青。先生不必多說,我要與孫權決一死戰!”諸葛瑾再三勸誘,最後仍然無功而還。

諸葛瑾回報孫權,呂蒙說他已有計策擒拿關羽,便讓朱然埋伏在麥城以北,潘璋引兵埋伏在臨沮。又令將士三面攻打麥城,只空北門。

關羽走麥城,不願困死麥城,欲從小路突圍前往西川。王甫勸他走大路,關羽說就是有埋伏,他也不怕。王甫見他不聽,便與關羽哭別。

關羽率關平等二百餘騎,從麥城北門衝出。走沒多遠,遇朱然伏兵四面殺來,關羽逃往臨沮。行到決石地方,潘璋引伏兵截路,將關羽等人用絆馬索絆倒,關羽走麥城,被馬忠捉了。

關羽走麥城失敗,孫權愛關羽才德,勸他投降,關羽兩眼圓睜,厲聲大罵。孫權考慮良久之後,才叫人將關羽父子推出斬首。

呂蒙設計害了關羽,便覺心神不寧。一天,孫權為他慶功,他精神失常自稱關羽,要殺呂蒙報仇,喧鬧一陣後,便倒地而死。

張昭向孫權獻轉禍之計。孫權便依計把關羽的首級送與曹操。曹操明白孫權的用心,便將關羽的首級配上沉香木身軀,用王侯之禮安葬了。

關羽走麥城,關羽父子被害的訊息傳到成都,劉備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劉備從此不吃不喝,每天只是痛哭不止,連眼睛都哭出血來,發誓要引兵為關羽走麥城報仇。劉備在成都南門外親自主持招魂祭奠,終日嚎哭不止。

有關歷史的典故6

秦檜與油條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夥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

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麵糰,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麵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裡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為了發洩心中憤恨,於是人們爭相彷效。

《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秦檜一夥賣國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南宋軍民對此無不義憤填膺。

當時在臨安風波亭附近有兩個賣早點的飲食攤販,各自抓起麵糰,分別搓捏了形如秦檜和王氏的兩個麵人,絞在一起放入油鍋裡炸,並稱之為“油炸檜”。一時,買吃早點的群眾心領神會地喊起來:“吃油炸檜!吃油炸檜!”為了發洩心中憤恨,於是人們爭相彷效。

有關歷史的典故7

歷史上趙飛燕長期以善歌舞的美女形象出現,然而據《西京雜記》記載她曾做《歸風送遠操》(又名《歸風送遠曲》)一首“涼風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 望,感予心兮多慨慷”。曲寫秋風蕭蕭,寒霜早降,永夜無寐,藉此懷人,詞則慷慨蒼涼、豪邁深情。可見趙飛燕不僅能歌善舞,也有一份才情。

有關歷史的典故8

有關先禮後兵的歷史典故

曹操成氣候之後,派人去琅琊接父親曹嵩。曹嵩路過陶謙那裡的時候,陶謙招待了他,並且派張頜帶軍護送。護送的當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廟,張頜及其軍士睡在外面保護,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搶奪曹家輜重之心,結果曹嵩被殺。

曹操以陶謙縱容手下殺害父親,想報殺父之仇,起兵討伐。陶謙勢力小,求助於孔融,結果孔融救他沒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城,求助劉備相救。劉備於是去找公孫瓚借了3000兵,來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討伐劉備。曹操的謀士郭嘉說了這麼句話: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用先禮後兵造句

1) 看到黑鷹死了,黑豹心中暗笑,平時黑鷹就是個偽君子,還想先禮後兵簡直可笑,只有他才適合掌管黑鷹鐵騎。

2) 走吧,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咱們去迎迎吳縣令,今兒個咱們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這叫先禮後兵,對不對?

3) 對啊!不過我心照不宣從來都是以德服人,等我先給他來個先禮後兵,講到他服,講到他自願把裝備送給我們為止!

4) 面對‘冰雕’昱王爺‘冷颼颼’地關懷與問候,我們悲催的湛鈺童鞋一次又一次咬腫了牙齦,秉著‘先禮後兵’的策略,屈服了。

5) 雖然此刻奈克羅斯兵敗,阿坎眾將士群情振奮,個個躍躍欲試,以圖殺敵立功,索里爾仍堅持先禮後兵。

6) 假如客戶是無緣無故藉詞拖、賴付款的話,業務人員也不要生氣,設法先將怒火壓下,然後,採取“先禮後兵”。

7) 其實我當上副班長以來,全班就沒有一個人服我,我也是想著靠說服教育和仁義來感化他們,所謂先禮後兵就是這個道理。

8) 我軍的原則是先禮後兵,向敵軍展開攻擊。

9) 我軍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心。

10) 平津戰役中,為了保護天津人民的生命財產,我軍先禮後兵,勸告守敵接受和平解決,在敵人拒絕投降以後才發起進攻。

11) 我軍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擊。

12) 同學之間有點矛盾,就說什麼先禮後兵之類的話,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了吧!

13) 西方列強同清政府開戰前,洋鬼子每每“先禮後兵”,發個照會,編一套理由,提一堆要求,讓清政府刻期照辦。

14) 支代表隊在個小時比賽裡,通過“知書答禮”“先禮後兵”“身體力行”“言之有禮”等環節,展示中國人知書達理、崇文求美的良好素養。

15) 中國人是喜歡先禮後兵的,並不是軟弱可欺,而是一種君視臣下的氣勢。

16) 暴君在襲擊我們的國家之前,是不會先禮後兵的.

17) 不過得先禮後兵,先推行懷柔政策不得要領之後,就可以用這句話,讓對方的`狡辯無處藏身。

18) 不過名女網友先禮後兵,先讚美郝龍斌剛毅木訥、忠厚老實,最後卻加了句“我媽覺得你人還不錯,但鞋墊應該再加高一點”,讓現場有點小尷尬。

19) 首先,中國在對菲律賓進行和善的,友好的談判,以先禮後兵的路數,已經跟菲律賓談完這個階段的事情,沒有到刀兵相見,中國不會出兵。

20) 你服不服?別怪我不給你機會,勞資向來是先禮後兵,最後暴戾恣睢。

21) 呵呵,既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只好先禮後兵了。

22) 我這招叫先禮後兵,在說話的同時我已經掂了掂手上的鎮鬼銅璽,等到出其不備,我就狠狠的拍上去。

23) 上官老弟先禮後兵,向吳天星一再曉以大義,言明用過之後一定奉還。

24) 中國出戰的資訊往往來源於空穴來風的小道訊息。抗美援朝也好、抗美援越也好等,都是先有小道訊息,這既是中國先禮後兵的套路,也是基於中國被動戰爭的落後戰略思想形成的,中國總是希望對方知趣、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中國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戰,這是真的!

有關歷史的典故9

將歷史典故滲透在哲學教學裡,會使哲學變得鮮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典故中的哲學。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觀點,我們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於客觀事物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我們觀察一個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過去,觀察它的現狀,還要預測它的未來。只有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使我們的思想符合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際,適應形勢的發展。”這段話啟示人們要用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問題。然而,學生由於生活閱歷所致,很難深入理解這段話。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並沒有給學生講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國的故事。我扼要介紹了三國的歷史,告訴學生三國是我國曆史上大分化、大動盪的時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期,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最終之所以出現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不是偶然的,曹操、劉備、孫權以他們的巨集才大略為自己贏得了歷史上的地位,教育論文《歷史典故中的`哲學》。當時人們對各派勢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對局勢發展充滿各種猜測和設想,對天下英雄的評判也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的袁紹乃是稱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單勢孤、寄人籬下的劉備怎能與袁紹相提並論呢?然而曹操卻不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人,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他在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斷言“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袁紹不會成就大事業;相反劉備“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結果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開創了蜀漢基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紹在官渡一戰中被曹操打得倉惶逃竄,連連敗北,最終被消滅,歷史證明了曹操的遠見卓識……學生們邊聽邊若有所思地點頭。

我說,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問題呢?

學生們回答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有些思維活躍的同學還聯絡身邊的生活提出了他們的思考:“老師,我認為在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很多同學盲目扎堆報熱門專業,不考慮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就不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哲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歷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學的信度,讓學生在以史為鏡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有關歷史的典故10

屋下架屋

典故:東晉時,南京有一個叫庾庾闡的官員,寫了一篇《揚都賦》,呈給庾亮,庾亮對這篇賦文大為讚賞,對眾人稱此賦可與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相媲美。太傅謝安聽說此事後,對人說:“不能這樣搞啊!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個屋子罷了!什麼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學習,那就難免淺薄了!”

有關歷史的典故11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一員。平日並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准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著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著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係,為什麼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麼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衝衝地喊道:“你這是幹什麼?我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快退下去!"

毛遂按著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眾斥責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著,因為我手中有劍,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裡。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裡,我和主人說話,你憑什麼斥責我呢?"

楚王見毛遂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一時驚呆了,不知怎麼辦。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裡,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jun隊攻打楚國,一舉就攻下了你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燬了你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為你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於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一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一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共同抵抗秦國!”

於是,趙國和楚國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盟後,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一到楚國,只用了一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於九鼎、大呂,他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有關歷史典故3

《漢書》裡記載成帝死後,司隸解光對趙合德殺害許美人及女官曹宮之子的奏疏,其動機是想懲罰趙飛燕。但從奏疏中看出,趙飛燕並未參予這一罪行。而且奏疏也表明,成帝自己也脫不了干係,議郎耿育對此案也有質疑。然而外人眼中,趙氏姐妹被視為一體,班固的評論是“飛燕之妖,禍成厥妹”,並將燕啄皇孫的童謠載入正史,這個典故也因此流傳下來以致於失去了本意而成為后妃殺害皇族的一個典故。

有關歷史的典故12

殺機四伏的飯局——鴻門宴

出席人物:劉邦、張良、樊噲、曹無傷、項羽、范增、項莊、項伯

飯局始末: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隊,劉邦兵力雖不及項羽,但劉邦先破咸陽,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擊函谷關。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

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叔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驚訝無比,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

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想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劉邦,也拔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酒力,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璧一雙,並向大將軍范增獻上玉斗一雙。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璧,氣得范增拔劍將玉斗撞碎。

最霸氣的飯局——煮酒論英雄

出席人物: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許褚、張遼

飯局始末: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入府。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望梅止渴”之往事,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佈,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上。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心劉備了。

從這次飯局中我們看出劉備是個出色的演員,把英明一世的曹操都忽悠了。其結果是劉備後來趁機開溜,到後來赤壁之戰中聯合孫權大敗曹操,打破了行將大一統的局面,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三國。

最坑人的飯局——群英會

出席人物:龐統、諸葛瑾、黃忠、周瑜、諸葛亮、蔣幹、呂蒙、魯肅

飯局始末:

周瑜在帳中正與眾將議事,聞蔣幹來訪。當即命眾將依計行事。蔣幹打扮得像個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來”。一見面,蔣幹問道:“公瑾別來無恙!”這一句既是問候,又道出蔣幹與周瑜原有一番舊誼,而裝出一副非說客樣。之後,周瑜大擺筵席,並禁止在席間談論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籌交錯,大笑暢飲。接著,周瑜領蔣幹參觀了東吳軍營的精兵強將。飲至天晚,周瑜裝醉。蔣幹被周瑜刺激得夠嗆,倒也絲毫不敢提及遊說周瑜投降曹操的事。但為了有所收穫,好向曹丞相有個交代,於是他劍走偏鋒,就有了晚上偷聽、盜書等宵小行為。後來曹操果然中計,斬了水軍首領蔡瑁、張允。於是乎,一個勸降不成,便試圖以雞鳴狗盜之術盜取敵方機密,另一個則將計就計請君入甕。這赤壁之戰,蔣幹也算為東吳立了大功!

最香豔的'飯局——貴妃醉酒

出席人物:楊貴妃、高力士、裴力士等

飯局始末:

貴妃醉酒,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名局。

卻說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慾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兒不覺沉醉,邊飲邊舞,萬般春情,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貴妃醉酒》是一出著名的京戲。《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崑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洩。後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汙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

最鼓舞人心的飯局——東晉新亭會

出席人物:王導、周顗

飯局始末:

西晉末年,中原經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後,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遷,渡江而南的佔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後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常心懷故國。每逢閒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麼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後世詠歎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裡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四兩撥千斤的飯局——杯酒釋兵權

出席人物:趙匡胤、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鋒、趙彥徽、王彥超

飯局始末:

杯酒釋兵權是一個著名的酒局,也是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話說北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後黃袍加身,一直擔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當年的作為。於是在961年,趙匡胤安排了一次酒局,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武將飲酒。酒席上趙匡胤唉聲嘆氣個不停,眾人問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擔心他們手握重兵日後會造反。他們只好告老還鄉以享天年,並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他們的兵權從此被徹底解除了。969年,趙匡胤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等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這也開啟了宋朝數百年重文輕武的國家體制。

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三軍統帥常常是個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這種做法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大大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最不辱使命的飯局——澠池之會

出席人物:秦襄王、趙文王、藺相如

飯局始末:

趙國得到和氏璧,貪得無厭的秦襄王得此訊息,派人送信給趙文王,願意拿15個城池換這塊璧。藺相如毅然承擔出使秦國的重任並“完璧歸趙”。

不久,秦國攻打趙國,殺死趙國兵士2萬多人。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國群臣向趙國要15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相當於宰相)。

有關歷史的典故13

對牛彈琴

古時有個音樂家叫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就地給牛彈奏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仔細揣摩後領悟到了,不是牛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有關歷史的典故14

目光如炬

典故:南北朝時期,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高,左右部將又都驍勇善戰,皇帝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把他騙到京城建康(今南京)想除掉他。檀道濟被關進大牢,兩眼瞪得像火把一樣,又氣又恨一口喝下一斛酒(一斛能裝五斗米),大吼道:“你們這樣做是自毀你們的萬里長城啊!”

有關歷史的典故15

曹操焚牘

曹操討伐袁紹時,曾被陳琳一紙檄文罵得狗血淋頭,辱及祖宗。但是,他愛惜陳琳的才華,事後不但不殺,反而委以重任。打敗袁紹後,曹操的手下在整理繳獲的文書時發現了一些曹操部下和袁紹暗通的'書信。有人勸曹操把這些人都殺了,曹操卻說:“尚紹之強,孤亦不能果,況他人乎?”意思是說:正當袁紹強大的時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結果將會怎樣,更何況別人呢?於是,曹操下令焚燬這些書信,對當事人概不追究。

素材解讀:

不管歷史對曹操做出怎樣的評價,在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對人才的憐惜、對下屬的寬容都說明他這一軍之帥、一方霸主是當之無愧的!在此,我們也可以聯絡自身實際來進一步分析他的作為。在許多時候,我們如果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那麼,別人的過錯可能有許多都是情有可原的。原諒產生寬容,寬容比處罰更能震撼人心!所謂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成大事者,往往都有寬廣的氣度,稱得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在這裡還可以把“寬容”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對一個領導人來說,氣度是領導素質的重要內容。只有擁有包容屬下過失的氣度,領導才能夠得到屬下的真心擁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