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歷史典故集錦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1W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1

【出處】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集錦5篇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

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於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裡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採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於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於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佔據主動地位。活著就是一種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佔據上風。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2

【人物故事】

饅頭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按習俗需要拿49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和麵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另表:饅頭原來是指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孔明燈流傳至今的孔明燈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晒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開啟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伕人。司馬伕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伕人反覆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巨集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3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善於用兵的全能人才。諸葛亮也是一位軍事家,他也曾帶兵南征北戰,在《出師表》中更是對當前的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順便還向劉後主劉禪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在文學方面,諸葛亮更是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自己發明孔明燈、木牛流馬,用於軍事戰場上。這些都是諸葛亮優秀的地方,好像諸葛亮能夠隨手就能想到計謀計策似的,諸葛亮的淵博是我們震驚,諸葛亮的計謀更是使用的出神入化,能夠體現在各個方面。

諸葛亮可謂是很好的謀士,在政治上才能更加傑出,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更是對諸葛亮評價為“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廣受歷代兵家的認可。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入南蠻。而此時南蠻內部剛經歷內訌,高定軍事政變殺了前首領擁護孟獲稱王。諸葛亮派馬忠和李恢兵分兩路攻打南蠻,自己率軍擊敗高定主力部隊,殺了叛軍高定。孟獲退回益州郡。五月,蜀兵渡過滬水,進入雲南,於孟獲交戰,生擒孟獲。

首次抓住孟獲,諸葛亮好酒好肉招待,並且故意讓孟獲觀看蜀軍軍隊實力,孟獲看了並不服。諸葛亮就放他回去。之後卻找來孟獲副將,稱孟獲把罪名全部怪在他身上。副將十分生氣,諸葛亮故意把他也放了。副將回去後,心中憤憤不平,就把孟獲綁了送至蜀營。孟獲第二次被抓,心裡更是不服,諸葛亮再次放他回去。這次孟獲回去也想出一計謀,其弟孟優假裝來蜀營投降。諸葛亮識破其計,故意灌醉孟優。等到孟獲來劫營的時候,再次被諸葛亮擒住。這第三次擒拿孟獲,孟獲仍不服氣,認為不過是遭人暗算被計謀陷害,並不臣服。諸葛亮仍然放孟獲回去。第四次孟獲以為諸葛亮獨自出來堪察地形,帶兵欲偷襲諸葛亮時候,又中計被抓。第四次孟獲部下感恩諸葛亮寬厚,竟然灌醉孟獲,親自把孟獲送至諸葛亮軍營。第五次被抓的孟獲仍然是覺得被內賊陷害,於是諸葛亮又放回孟獲。

如此反覆幾番,孟獲並不臣服,最後孟獲投奔木鹿大王還有烏戈國國王,兩個大王雖然兵力強勢卻仍然被諸葛亮打敗,孟獲最後終於下跪起誓,永不反叛,效忠蜀國。至此,幾次三番和南蠻征戰,終於收復南蠻人心,保障了以後蜀國南境安寧。

諸葛亮出戰之前曾有部下阻止,稱南蠻險惡之地,不宜一國丞相出師,以防意外。可是諸葛亮擅長外交權術,人心連結,當時諸葛亮就已有徵服南蠻免除後患之心。在南蠻境內,諸葛亮聞之孟獲在當地破有人心,於是想到制服孟獲,以其來統領南蠻效忠蜀國。於是便有了諸葛亮南征七擒七放孟獲的典故。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4

【內容摘要】一般認為諸葛亮是一位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諸葛亮明顯具有疏離政治的隱士心態,認識了這一點,有關“三顧茅廬”的一些爭議與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關鍵詞】諸葛亮;隱士;三顧茅廬【作者簡介】王猛,文學博士,遵義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三顧茅廬”成為禮賢下士的代名詞,實與《三國演義》的敷衍之功有關。但關於三顧的具體細節存在頗多難以索解的困惑,一直以來可謂聚訟紛紜。如故事的原型依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凡三往,乃見”的說法,就與當時史料《魏略》、《九州春秋》的記載相齟齬。筆者認為,如果從中國文化的一個特殊層面——隱士文化的角度,對諸葛亮出山前的心態進行分析,也許不難透視出這一歷史插曲的真實一面。

進入歷史視野的諸葛亮往往被視為積極入世的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象,因而其出山前作為隱士的`身份相對暗淡而很容易被研究者忽略。實際上,“隆中對”之前的諸葛亮具有明顯的隱士心態,其身份也有相當的隱士色彩,這是由傳統文化的大環境與諸葛亮隆中的小環境及其個人經歷決定的。

首先,中國特有的隱士文化對傳統士大夫階層影響甚大,甚至滲透進其心理、人格的深層。傳統文化儒道互補共通的文化結構是隱士文化滋生的土壤:道家講究清虛自守,高蹈避世,追求獨立人格、完善道德,隱士文化色彩最濃厚,不過他們雖避世而不完全出世,如莊子的眼冷心熱⑴;儒家入世進取,但發軔期就有希冀超越世俗的一面,正與道家避世相通。

孔子云:“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⑵,“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⑶。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⑷。原儒很早便為後來的士大夫們設計了進退之道,即仕隱之道:當他們心中信奉的道統與外在政治權力的勢統發生矛盾(“邦無道”)時,便獨善其身,思想上由儒入道,去做高蹈的隱士,否則便會走上仕途,甚至出將入相,兼濟天下。這種儒道二元共通的文化格局,由於現實中道統與勢統之間存在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決定了很多士大夫思想上常常出入儒道,傳統的士大夫階層會因此分化出新的社會身份——隱士。隱士文化對士大夫思想具有重要影響,某種程度上,隱士心態成為整個士大夫階層人格的重要構成,以致在他們仕途最暢達的巔峰,也會選擇功成身退。諸葛亮正是思想上出入儒道的典型代表,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傳統儒家知識分子最成功的典型形象,可是民間形象的諸葛亮卻披上道家的外衣——評話、小說、戲曲中塑造的諸葛亮無不是道士的打扮。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而“淡泊”、“寧靜”正是道家思想的體現,也是隱士心態的重要表徵。

其次,諸葛亮所處的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隱士文化的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興盛期。由於時代的大動亂,這一時期的知識階層逐漸從漢代經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思想極為活躍,個體意識開始覺醒,追求獨立完善的人格境界,呈現出和現實政治明顯的離心傾向,隱逸形式因需要而五花八門,身隱、心隱、朝隱、吏隱……發展至後來竟出現許多假隱士,南朝宋孔稚珪的名篇《北山移文》,即是抨擊那些走由仕而隱之途、熱衷功名利祿的假隱士的駢文。這一時期隱逸階層空前膨大,從范曄《後漢書》首開

“逸民傳”,記有名有姓的隱士十數人之後,記載隱士言行事蹟史乘筆記極多。晉代皇甫謐著《高士傳》,蒐集隱士九十六人,絕大多數是當時人。隱士文化空前發達,使隱士人格備受傾慕。諸葛亮、龐統被美稱為“臥龍”“鳳雛”,由此可見。

諸葛亮的歷史典故5

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巨集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饅頭故事

相傳在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從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

大頭菜故事

據說大頭菜的淵源也與諸葛亮有關。諸葛亮居住隆中時,有一次小染疾病,他到山上去採藥,發現一種象籮卜的東西,挖起來一看又不是籮卜。只見這東西拳頭大小,上大、下小,咬一口一嘗,不苦不澀,細品一下,還有點辣甜。他想,地上百草能養人,這種東西若沒毒,不也是好菜嗎?!!於是,他就挖了幾個帶回家,叫妻子炒了一盤,想嚐嚐味道咋樣。誰知,菜一上桌,全家人一嘗,都稱好吃。問叫啥菜,諸葛亮想了想說,就叫“大頭菜”吧。從此,諸葛亮一家經常吃大頭菜。有一年風調雨順,諸葛亮種的大頭菜長得又肥又大,秋後收了一大堆。襄陽人儲存剩菜的辦法就是醃製,諸葛亮將大頭菜洗淨晾乾醃了一缸,第二年拿出來一嘗,竟比新鮮還美味,後來,諸葛亮輔佐劉備聯吳抗曹,因士兵沒菜吃,常使劉備發愁。諸葛亮就派一支木牛流馬到襄陽買大頭菜。大頭菜帶起來方便,吃著有味,劉備非常喜歡。從那以後,每逢大戰之前,劉備就派人到襄陽買大頭菜,他的士兵一直沒有缺過菜吃。此後,襄陽的大頭菜越來越有名氣,人們自然想到諸葛亮,為了不忘他的功勞,大家就把大頭菜叫做“諸葛亮菜”。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諸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淨、晒乾,再分給附近的瓜農。如今,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藉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開啟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伕人。司馬伕聽了請葛亮餵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伕人反覆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