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4W

注音hàn bá bài yè chā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的.女兒魃因為身體裡有大量的熱能,她所到之處就經常發生旱災,人們很不歡迎她,認為她是瘟神。黃帝把她安置在赤水北方。她只好夜間出來活動,與那些夜叉們在一起,但是他們也經常幹壞事,旱災也時常發生。

釋義旱魃: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夜叉:能啖鬼或捷疾鬼。指壞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狼狽為奸

近義詞旱魃為虐

成語示列你聽說旱魃拜夜叉的故事嗎?

相關資料:

旱魃: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1]。《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唐·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石靈《捕蝗者》:“本來大家商議要刨旱魃,後來袁大爹著人來叫抬龍王,不要刨旱魃,才改了主意。”

《說文》:“魃,旱鬼也。” 《詩經》孔疏引《神異經》:“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子不語》卷一《旱魃》裡描寫為:“猱形披髮,一足行”。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卷七:“近世所云旱魃,則皆殭屍,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杜甫《七月三日》詩:“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值得一提的是,“魃”多與“旱”組合,極少單用。即使單用,還是“魃”不離“旱”。

民間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為“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為雨節。且以為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