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集錦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2W

歷史小故事1

公元1328年,也孫鐵木兒在上都的行宮中死去,留守大都的僉樞密院事燕鐵木兒與西安王阿剌忒納失裡得知訊息後,發動政變,將元仁宗的兒子圖帖睦爾擁立為帝,而中書左丞相倒剌沙得知訊息後,聯合蒙古宗室諸王,在上都將也孫鐵木兒的兒子阿速吉八扶上帝位,並且率兵南下,攻破居庸關,直逼大都,內戰爆發。

歷史小故事集錦15篇

圖帖睦爾稱帝后,先是重賞諸王、大臣,爭得廣泛支援,然後處死和流放倒剌沙同黨,免除了後顧之憂,接著派兵迎擊上都軍。不久就將進逼大都的上都軍擊潰,隨後北上,包圍上都,倒剌沙不得不出城投降,後被處死,天順帝也不知所終。歷時兩個多月的兩都皇位爭奪戰以圖帖睦爾的勝利告終。

圖帖睦爾曾經在父親海山和叔父愛育黎拔力八達當政期間有過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但叔父死後,圖帖睦爾的厄運就隨之到來。即位的英宗對堂弟圖帖睦爾心懷恐懼,命他到海南去居住。泰定帝上臺後,又將圖帖睦爾召回京城,封為懷王,但還是對年少氣盛的圖帖睦爾放心不下,事隔不久,又令他到建康去居住。泰定帝病危的'時候,中書左丞相倒剌沙等人為防止他爭奪皇位,匆忙將圖帖睦爾遷往江陵。但圖帖睦爾還是把握住了機會,成為元朝歷史上又一個皇帝。

圖帖睦爾即位時,為了爭取身在漠北、手握重兵的長兄支援,以牽制和威懾上都軍隊,曾許諾等長兄南返京城,自己立即讓位給他。

公元1329年,圖帖睦爾還算沒有食言,果然將皇位讓給長兄和世。和世信以為真,便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即位,是為明宗。圖帖睦爾隨後派燕鐵木兒攜帶皇帝寶璽北上迎接,明宗接到皇帝寶璽後,非常高興,立即冊封圖帖睦爾為皇太子,並開始提拔自己的親信大臣進入各級官署。圖帖睦爾和燕鐵木兒本來的目的就是想先穩住明宗,然後再尋找機會除掉明宗後,再登基做皇帝,但見到明宗的這些行動後,不免心生恐懼,於是加緊了行動步伐。在他們的陰謀策劃下,圖帖睦爾從大都出發去接明宗,在王忽察都(今河北張北北部)的相逢酒宴上,圖帖睦爾親自下子,將明宗毒死,隨後重新登位。

燕鐵木兒在圖帖睦爾稱帝、退位、復又稱帝的陰謀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圖帖睦爾對此感恩戴德。為表示感謝,圖帖睦爾即位後,便任傘他為中書右丞相,加封太平王。公元1330年,圖帖睦爾又下令朝中不再設左丞相一職,將中書左丞相伯顏改任知樞密院事,讓燕鐵木兒獨專相權。隨後又授予燕鐵木兒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師、太平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等11個頭銜,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一切重大事務,皆聽由燕鐵木兒裁決。

圖帖睦爾處心積慮的謀劃,就是為了登基做皇帝,可他還沒在皇帝的寶座上坐滿5年,就暴病而亡。公元1340年,圖帖睦爾弒兄篡位之罪敗露,當朝的元順帝下詔撤除他的廟主,將皇后也削去後號,太子燕帖古思流放高麗。

歷史小故事2

有一天,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先後為兩個病情相同的病人開方,待病人走後,他的學生不解地問老師:“剛才兩個人都是發燒怕冷,為什麼你對那個老人用藥輕,而對那個小孩用藥量反而重呢?”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李時珍笑了笑說:“那個老人已是風燭殘年,他反覆說自己病重難好,回去後必定會多喝藥汁,藥量輕些反倒合適,而那小孩年幼無知,剛才看他煩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藥時想必哭哭鬧鬧、撒撒潑潑,能喂進多少呢?所以藥量自然要大些。俗話說;‘十個病人十個樣’,可不能一樣對待啊!”

成人藥量大、小兒藥量小,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經過李時珍解釋卻趣得合理,這對那些紙上談兵,不懂權變的醫生倒有些啟迪作用。

唐伯虎開藥方

有一日,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應邀到祝家飲酒,聞後院小兒哭聲不絕,唐伯虎驚問主人祝允明:“賢侄為何如此啼哭!”

祝允明不由一聲長嘆:“唉!實不相瞞,三天前,小兒腹脹如鼓,小便不利,連請幾位郎中治療均未見好轉。”唐伯虎略一沉吟,說:“不妨,待我試試”。說罷,取過筆墨紙硯,立刻開了一張藥方。他叮囑:“速將此物選三個大的,用同一個臼共同搗碎,然後敷於患者臍部,不幾天就會好的”。祝允明接過藥方,只見上面題著一首詩謎:“尖頂寶塔五六層,和尚出門慢步行。

一把圓扇半遮面,聽見人來就關門。”

祝允明看了微微一笑,提筆在詩的下角註上兩個字:“田螺”,叫家人按方抓藥,遵照唐伯虎的囑咐醫治,果然,不到二天,小兒便飲食如常,康復如初了。原來唐伯虎開的藥方是田螺。

田螺亦稱黃螺。它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經歷代醫藥學家證明,可以治療小兒鼓脹病、痔瘡、小便不暢等多種疾病。

扁鵲與牛黃

牛黃,是一味名貴的中藥。相傳,牛黃是我國古代醫學家扁鵲在無意中發現的。

一天,扁鵲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時,鄰居陽寶殺了一頭病牛,發現牛膽囊中有些像石頭洋的東西,不知是阿物,於是提著膽囊來向扁鵲請教。扁鵲剖開膽囊取出兩枚“石頭”放在桌上、仔細地琢磨。回家不久的陽寶又驚叫著跑來說其父親一口氣上不來,在炕上抽搐不停。

扁鵲急忙去陽寶家,只見陽寶的`老父親雙眼上翻,喉中嚕嚕有聲。扁鵲看罷,立即吩咐陽寶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來研成末,給陽寶父親灌下。須臾,陽寶的父親就止住抽搐,氣息也平靜了。

扁鵲回家時卻發現桌上的兩枚牛““石頭”不見了。細尋之下,原來陽寶在慌亂中錯把牛黃當金礞石拿去了。扁鵲思忖:“難道這種石頭真的有豁痰定驚的功效?”遂於次日,有意用其配藥,給陽寶的父親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蹟般的好了。

扁鵲就將這種黃牛膽內的深黃色之物命名為“牛黃”。 從此,名貴而奇效的中藥“牛黃”便誕生了。

歷史小故事3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吳良,剛開始的時候在地方上當一個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過春節時,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給太守拜年,其中有個叫王望的人,對太守極盡諂媚之言,說:“在我們這兒,多年來一直受到盜賊的騷擾,長期聽不到雞鳴犬吠的聲音。但自從你來到這個地方上任以後。五年以來,開闢了很多的土地,盜賊也都絕跡了,百姓每年都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結果,所以在過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來給你拜年。”聽了他的話,同去的很多官吏都應聲附和。

只有吳良例外。他突然站起來對太守說:“王望是個奸佞小人,他說的全是諂媚之言,沒有一點根據,我們這個地方現在仍有不少的盜賊,老百姓生活貧困疲憊,完全不是王望所說的那樣!”

本來聽了王望的話,太守很高興,現在經吳良這麼一說,就立即收斂起笑容,覺得吳良說得有道理,賜給他禮物,後來又升了吳良的.官。

有個叫王蒼的人,很敬重吳良的為人,就向當朝皇帝推薦他,說:“國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國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國君推薦人才,吳良這個人敦厚固執,工作正直,為人廉潔,謹慎而恭敬,做什麼事都事必親躬,節儉而又安於貧窮,不貪財,不求利。正是國家所需要的啊!”

果然,直到晚年,吳良仍然堅持著一貫到底的氣節。

哲理點撥:做人要有氣節,吳良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人,並且直到晚年仍然堅持不渝。平時,人們痛恨那些逢迎拍馬、諂媚弄權之人,所以,對於那些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歷史小故事4

遼聖宗是遼國的一代明君。登位後,曾巡視天下。在一個地方,他發現一個叫蕭樸的臣子把自己的領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過來詢問其施政經驗。可蕭樸卻非常謙恭地說:“我哪裡有什麼經驗啊!臣下到這裡之後,只不過學會了炒毛栗子。臣下剛來的時候,發現這裡盛產毛栗子,就在同一個鍋裡炒,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小的炒熟了,大的還生著,而當大的炒熟了的時候,小的又炒煳了。後來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開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樣香甜可口。所以,臣下辦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樣,既注意層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再無其他的能耐了。”遼聖宗聽了,哈哈大笑說:“你這炒的哪裡是什麼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國啊!”後來,遼聖宗就把蕭樸調到自己身邊,發現他處理事情,無論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處,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蕭樸的比喻,猶如一盞閃耀著光輝的'智慧之燈,表面上是說自己只學會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學中,卻深藏著治國的真諦。國中有這樣的智者,哪會不讓充滿雄心壯志的遼聖宗看到希望呢?

歷史小故事5

清人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寫了一個"君子國",在這個國度裡生活的人,相互謙讓成風:顧客嫌貨優價低,賣主說定價已經過高,進一步要求顧客就低還價,顧客願意出高價買次貨,賣主寧肯把好貨用低價出售;對此,旁邊的人都說這顧客"出大價而買醜貨",這是"欺人不公",付款時,顧客要給頭等的銀子,而賣主則只收次等的銀子……他們就是這樣相讓而"爭"。這裡的'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恭而有禮",真正達到了"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好讓不爭"的境界。

這種"君子國",雖然是理想中的."烏托邦",卻真實地反映了古人渴望把誠實、謙禮的美德發揚光大,推而廣之,淨化社會中人際關係的美好心理。

歷史小故事6

1900年初,德國舉國上下都在關注著這樣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冒險活動——獨舟冒險穿越大西洋。

這是一個勇敢者的遊戲,與大海搏鬥就是一場生死未卜的賭博,許多人都望而生畏。然而,一批批勇士,陸陸續續,還是奮不顧身地踏上了冒險的征程。

信念無敵人們在欽佩這些勇士的過人勇氣之餘,無不期待他們平安歸來。可隨著活動的開展,人們還是失望和痛苦起來,因為噩耗總是不斷傳來。在這次冒險活動中,先後有100多名勇士,相繼葬身,無一生還。冒險活動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活動的最終結果,似乎在向人們昭示著這樣一個不容質疑的殘酷現實:獨舟穿越漫長無比、凶險難測的大西洋,絕不可能。

一時,輿論譁然,大家紛紛出來指責,一致認為,這項事業純屬胡來,人的體力根本不可能勝任這樣的遠洋橫渡。

人們都沉浸在悲痛與失望之中,無不慨嘆這件事情的.荒謬。這時,一個青年人卻挺身而出,提出截然相反的觀點——獨舟冒險穿越大西洋是完全可能的。在他看來,那些勇士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肉體上不能勝任,而是敗在了精神上。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死於體力上的限制,而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在冒險中產生的恐慌和絕望。他堅信,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信心,就完全可以勝利完成這次冒險活動。

這名提出相反觀點的青年名叫林德曼,是一名從事精神病防治的醫學博士。林德曼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原來,他在治療精神病的實踐中發現:許多精神病患者都是些喪失了信心,缺乏毅力,感情脆弱的人,他們受不了外界的壓力,從而導致了心理上的紊亂。甚至身體健康的人,由於心理上的原因也會使自身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疾病。最後,林德曼博士立下這樣一個結論: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永遠持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肌體上的健康。

他的觀點一經提出,人們大為震驚和不解,更難以信服。為了驗證自己的觀念,說服人們,林德曼博士不顧親人和朋友的堅決反對,決定親自作一次橫渡大西洋的嘗試。

1900年7月的一天,林德曼博士獨自一人架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開始了他獨舟橫渡大西洋的偉大壯舉。

航行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在咆哮的大西洋上,一葉小舟會是怎樣艱難地航行著?大西洋上,不時巨浪滔天,狂風大作,將他的小船打得搖搖晃晃。後來,小船的桅杆折斷了,船弦被海浪打裂了,船倉進水了,眼看船就要沉沒。船倉內,只見林德曼博士一邊把舵把緊緊地系在腰際,一邊騰出手來舀船倉裡的水……面對著驚濤駭浪,他神情堅毅,毫無畏懼。

這次航行,他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眼前時常出現幻覺,甚至連運動感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他真的絕望了,但每當這個不好的念頭在心中一閃,他馬上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

生的希望和求勝的無比堅定的信心,讓林德曼無比堅強,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終成功地橫渡了大西洋。

實驗取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成功,許多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他成功歸來後,向人們這樣訴說他內心的真實感受:“我從內心深處相信我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我周身的每一個細胞……結果,我成功了。”

林德曼博士的心理實驗向我們昭示著這樣一個真理:

一個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不放棄,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有可能戰勝一切困難,取得成功——信念無敵。

歷史小故事7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裡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裡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裡,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歷史小故事8

那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青峰嶺有一個村子叫楊家村,有一個叫楊楊的小孩和爺爺相依為命。聽爺爺說楊楊的爸爸媽媽都去打小鬼子去了,楊楊對爺爺說:“等我長大了以後我也要像爸爸媽媽一樣當打小鬼子的英雄。”楊楊有個好朋友叫阿黃,楊楊和阿黃從小玩到大的,阿黃是一條很強壯而且又聰明的大狗。

那一天楊楊帶著阿黃去釣魚,天快黑的時候他們才拿著魚杆和魚婁回去。楊楊在前面跑,阿黃就在後面追還汪汪汪地叫個不停。突然,楊楊“噗”地一聲給什麼東西絆了一下,就摔地上了。“哎喲!”楊楊使勁地揉著摔成兩半的小屁股,“痛死我了,我的屁股啊!”

這個時候阿黃“汪、“汪”“汪”地在後面叫著,楊楊還以為大黃是在笑話他,站起來拍拍屁股,氣鼓鼓地說:“臭阿黃!快點走拉,天都要黑了,再不回去爺爺要罵我的。”說完就往前面跑去,可是阿黃還是在叫個不停。“誒!阿黃是怎麼了?平時它不是這樣的啊?”,楊楊覺得阿黃很奇怪。又跑回去了,阿黃就站在楊楊剛才摔倒的地方,這時天已經黑了,楊楊模模糊糊地看見地上又什麼東西,黑乎乎的看不清楚。於是,楊楊就蹲下去,把腦袋湊的近近的'。“媽呀!死人啊......”,楊楊大聲地叫道,猛地向後一退,“噗”地一下又給摔地上了。你猜楊楊看到了什麼,楊楊看見一個滿身是血的人,嚇得不得了,爬起來就跑。這個時候楊楊想到:“也許那個人沒有死呢?”

於是,楊楊又慢慢地走回去,蹲下來,用抖個不停的手推了推那個“死人”。“喂!你死了嗎?”楊楊怕怕地問到。但是那個“死人”動也沒動,這個時候楊楊已經不是那麼害怕了,他鼓起勇氣把耳朵湊到那人的胸口,聽見他的心還在跳。

於是,楊楊回頭對阿黃說道:“阿黃快去叫爺爺。”阿黃聽見楊楊的話,馬上就向家裡跑去。這個時候楊楊才看見他穿著八路軍的軍裝。

過了一會,那個人醒過來了,他看見楊楊蹲在身邊,斷斷續續對楊楊說到:“小朋友....你...你幫我把這竹筒...交給遊擊大隊,它很重要......”八路軍叔叔說完就閉上了眼睛...

“叔叔,叔叔,你醒醒,你醒醒啊......”楊楊拼命地搖著八路軍叔叔,可是,八路軍叔叔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小楊楊哭得很傷心很傷心,這個時候阿黃帶著爺爺來了,楊楊撲到爺爺的懷裡,大哭著:

“爺爺,八路軍叔叔死了,他死了拉.....嗚嗚嗚嗚......”

爺爺也摸了一把淚水,對楊楊說:“好孩子,別哭了,你不是說要當打鬼子的英雄嗎?英雄就不該哭鼻子。”

爺爺說完後,楊楊不哭了,他要當打鬼子的英雄,把可惡的小鬼子趕出中國。

第二天,楊楊和阿黃從村長那裡知道了遊擊大隊在哪裡,於是,楊楊帶著阿黃就去找遊擊大隊了。

他們走了很久,這時候楊楊突然看見前面有小鬼子的巡邏隊,聰明的楊楊知道跑是沒有用的,他跑不過小鬼子的,於是,楊楊馬上把八路軍叔叔交給他的竹筒交給阿黃咬著,楊楊趴著阿黃的耳朵說到:“阿黃,你快跑,去找爺爺,千萬別讓小鬼子抓著你了。”

勇敢的楊楊讓阿黃帶著竹筒跑了,自己卻留下來吸引小鬼子的注意力。這時候小鬼子看見了楊楊,拿著槍就過來了,他們用槍指著楊楊,問楊楊:“小孩,你的,知道八路的在哪裡?”“哼!”楊楊把腦袋轉向一邊,理也不理小鬼子。

小鬼子見楊楊不理他們,氣的大吼:“八咯牙魯,你的,說不說?不說,死拉死拉的;說了,我讓你走。”

楊楊把頭轉過來,對著小鬼子勾勾手指,笑著說到:“你過來啊,我告訴你。”

小鬼子聽楊楊這樣說,大笑道:“喲西,你的,良民的”說完就走到楊楊身前,彎下身子,看著楊楊說:“說,賞賜大大的有。”

楊楊對著那個小鬼子的臉狠狠地給了他一耳光,然後對著小鬼子說:“呸!”

歷史小故事9

1960年,我們許昌縣的1500多人去青海省同德縣支援邊疆。當時,我擔任同德縣巴灘農場二站的生活管理員,是外出辦事最多的一個。支邊青年的生活、生產用品大部分由我採購和調運。因為出行的主要方式是騎馬,時間長了,我和馬產生了深厚的友情,從而也知道了很多關於馬的故事。

相比騎自行車,這裡出行騎馬的好處太多了。上山坡的.時候,人和馬的夾角達到45度時,人就無法騎了。這個時候,人下來用手拉住馬尾巴,就可以被它順利地拉到山頂。過大河時馬會浮水,人拉著馬尾巴可以跟著它過河。在那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城鎮稀少,沒有村寨和樹木,很容易迷路,特別是在大雪天或者陰雨天的晚上,伸手不見五指,但只要不用韁繩左右馬,它一準會把你帶回出發的地方。記得有一次,我到澤庫縣去買東西,回農場時天晚了,黑糊糊的看不見路。因為草地上根本就沒有路,我只得把韁繩鬆開,信馬由韁。馬走得慢了,我用腳碰碰它的肚皮,它就走快些。走了好長時間,它突然站住不走了,我怎麼用腳碰都不動。我以為是狼來了,幾乎脫口驚呼。可還沒等我叫出聲,我的手就碰到了拴馬樁。我這才意識到是到家了。也正是到那時,我才深深地理解了“老馬識途”的含義。

有人說:“一馬三分龍”,的確如此,馬能通人性。我的一位同事曾經給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騎著馬走在表面正常的草地上,突然,馬陷進了沼澤地裡。他趕緊叫馬“臥倒”,馬便果真往下一躺。他和另一位同事拽著馬尾巴,它還配合得真得當,一下子就從沼澤地中出來了。還有一次,我騎著我的馬過薄冰小河時,它先用前蹄在冰面上打,看冰面是否打得破,如果硬得打不破,便直走過去。我在馬背上不禁連聲稱讚它:“你這傢伙真能。”

關於馬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生在我們二站一位同志身上的事。他叫李留望,是我們站趕馬車的。一次,他趕車去山上拉柴。裝好柴下山時,因為裝得太高,他沒有地方坐,又不想走路,便坐在車轅上。下山必須用剎車,拉剎車的繩子就在他的腳下。但不幸的是,他用腳踩剎車繩時,不小心踩空了,一頭栽在那匹馬的肚子下。而此時,馬的一隻後蹄正好踏在他的臉上。當時他被嚇出了一身冷汗。可是那馬真神了,只用3條腿,硬是把車剎住,並且一動不動。於是,李留望一隻手抓著馬的腳脖子,另一隻手托起馬蹄子,把臉移了出來。在我們返鄉時,他仍沒忘記救過它的那匹馬。在我們臨離開時,他走到那匹馬的身邊,親切地摸了又摸,待了很久後,才忍著眼淚依依不捨地離開。

歷史小故事10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歷史小故事11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讀書人吳孟舉,是浙江石門縣洲泉人。他家底富厚,良田千畝,又官為內閣中書,可以說既有榮華,又有富貴,唯獨缺少一樣,就是長生不老的仙術。

吳孟舉聽說蘇州民間以四月初八為“神仙節”,傳說每年這一天,天上神仙都要下凡一遊,察看人間世故。人們都想親眼看一看神通廣大的仙人,所以四月初八這天,整個蘇州總是熱鬧非凡。可是從來也沒有人真的在這一天見到過神

仙,只有用當地一句俗語:“見仙不識仙,富貴三千年”來取個吉利罷了。但吳孟舉並不因此而灰心,他要到蘇州碰碰額角頭的運氣。

這年四月初八,吳孟舉早到了蘇州,既不打紅傘,也不坐藍轎,只帶了四個親兵,興沖沖地上街湊熱鬧。這天滿街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貨攤,還有打拳頭賣膏藥,敲搭板唱“蓮花落”等賣藝人。軋鬧猛的人川流不息,真是個熱鬧的神仙節。吳孟舉沒心思欣賞這些熱鬧景緻,而是留心觀察來往行人的神態舉止,想從中辨認非凡之人。

吳孟舉串街過巷,不覺來到八里橋堍,正想舉步上橋,只見橋上一個衣衫襤褸的叫化子,手握一根破竹柺杖,搖搖晃晃走下橋來。叫化子嘴裡銜著一枚銅鈿,隨著自已的呼吸,發出“噓、噓”的聲音。吳孟舉被這叫化子的模樣和舉動所吸引。他眼睛盯牢看,腦筋骨碌碌轉,忽然心頭一亮,急忙上前,朝叫化子深深地作了一揖。叫化子連忙還禮,面帶驚奇地說: “怪哉!怪哉!誰人不知你是堂堂內閣中書老爺,怎麼向我這窮叫化作揖呢?”吳孟舉面帶喜色地問:“請問,你可是呂仙?”叫化子說:“此話從何而來?”吳孟舉手指叫化子嘴裡的銅鈿說:“口銜銅鈿,兩口相疊,疊口呂也!”叫化子說:“原來如此,念今日一面之交,送幾句詩給你。”說著就用破竹竿柺杖在橋欄杆上寫下了:

我在蘇州幾十年,無人知我是神仙,

唯有洲泉吳孟舉,知我是仙非我緣,

神州仙界愛清貧,切莫貪圖官和錢。

叫化子寫畢,吳孟舉看完,字也消失了,人也不見了。此時,吳孟舉確信真的遇見了仙人呂洞賓。他回到府上,細細品味呂仙贈詩。心想:“知我是仙非我緣”意思就是:“雖然知道我是神仙,但沒有成仙的`緣份。”為啥沒有緣份呢?因為自己多富貴少清貧。

不久,吳孟舉便聽從呂仙勸戒,辭去內閣官職,回到洲泉祖居,將田地財物分贈鄉親,自己簡居書齋,著書立說,過著清貧的晚年生活,死後葬在洲泉西面的馬墳頭。據說後來有人盜了吳孟舉的墓,但墓裡沒有半點陪葬的貴重物品。可見吳孟舉晚年確是棄富貴從清貧了。

歷史小故事12

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前往上林苑。他們登臨虎圈(等於皇家動物園),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園中飼養的動物有多少種類、每類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況如何等,一連問了十幾個有關的事項。上林尉左顧右盼,一個都答不上來。看管虎圈嗇夫在一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問題,答得極其周全。漢文帝對上林尉說:“你是怎麼當官的?沒本事就不要當!”然後就打算把他免職,再提升那個虎圈嗇夫來當上林尉。

張釋之在皇帝問話時,一言未發,但對這個僕從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多方表現自己的作風已經不太滿意了。現在皇帝居然要他寫詔書罷免原來的上林尉,而由這個官卑卻伶牙俐齒的.嗇夫來接任,他認為不妥。張釋之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說:“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說:“是個長者。”張釋之說:“既然皇帝也認為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國能臣,可是這兩個人都曾在回答您的提問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還親自問他全國一年判案多少?錢財收支多少?周勃也回答不出來,皇上並沒有罷他的官,還認為他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能臣。

歷史小故事13

主人和秀才

[故事]一日,有個秀才到朋友家做客,天色將晚的時候,忽然下起雨來,他不得不住下來。但他的朋友卻很不願意讓他留宿,於是就在紙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秀才看了,明知朋友不願意他留宿。卻裝著不知其意,抓過筆來,在這句話里加了幾個標點:“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這樣一來,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那位朋友無話可答,只好安排秀才住下來。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總體數量不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秩序上的變化能引起質變。故事中的主人寫給客人的話的'實際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由此可見主人的吝嗇。還是這句話,由於秀才對標點的機智處理,使語意發生了質的變化。

歷史小故事14

名落孫山

【解釋】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歷史小故事15

《範丹問佛》

從前有個窮叫化子,名叫範丹,他死了父母,孤苦伶仃,只好討飯度日。

日復一日,範丹長到十八歲,看著別人娶妻生子,心想,自己也該有點積蓄,成家立業,於是他開始省吃儉用,每日把討來的米裝在一個大米升裡。

可是非常奇怪,他的米升總裝不滿,來來去去只有大半升。

一天半夜,範丹起身解手,看見一隻白老鼠,正在他的米升裡偷米吃。

範丹怒從心上起,一把撲過去,把白老鼠按在地上。

“吱吱,吱吱!”白老鼠說,“範丹你不要打我,不要打我!你命中註定八合米,不能讓你積滿升。”

“什麼?”範丹覺得很奇怪,“你說我命中註定八合米,要一輩子受窮?”

“沒錯,佛爺就這麼說的,不信你上西天問他去。”

“我就不信要窮一輩子!你等著,我這就上西天,去向佛爺問問前程,看我範丹啥時候能時來運轉!”

範丹放了白老鼠,穿上破草鞋,出了門,大步朝西天走去。他踏著露水,走了大半夜,天亮時來到蔡家莊,他在一戶大戶人家門前停下來,敲門討早飯吃。

一個啞姑娘開啟門,給他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瘦肉粥。吃過粥,範丹把碗還給蔡員外,蔡員外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一大早要上哪兒去?”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啥時候時來運轉。”

蔡員外一聽很高興:“你見著佛爺幫我問一問,我家閨女十六歲了,為什麼還不會說話?”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辭別蔡員外,繼續朝西天走去,走呀走,走到黑風山,天下起大雨。路旁有座土地廟,範丹鑽進廟裡躲雨,土地公見有人進來,問他說:“小夥子,你是誰,急匆匆要上哪兒去?”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啥時候時來運轉。”

“你要上西天真是太好了!見到佛爺記得幫我問一問,我在黑風山當了五百年土地公,什麼時候能升官,做城隍?”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辭別土地公,繼續朝西天走,走呀走,走到通天河。通天河白浪滔天,範丹正發愁無法過河,就看到河裡有隻大黿。

範丹大聲喊:“大黿大黿,過來馱我過河,可以不可以?”

大黿朝範丹游來,問他說:“你是誰,過河要去哪裡呢?”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什麼時候時來運轉。”

大黿一聽很高興:“你見著佛爺記得幫我問一問,我修行了一千五百年,為什麼還不能得道成仙、化龍飛昇?”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過了河,繼續往西走,走呀走,終於走到西天,見到佛爺。

佛爺坐在佛臺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見範丹來到面前,問他說:“範丹,你找我什麼事?”

範丹恭敬跪下:“範丹來找佛爺打卦問事。”

“好,你問別人的事,還是問自己的事?”

“先問別人的事,通天河有隻大黿,它修煉了一千五百年,為什麼還不能得道成仙?”

佛爺打了一個卦:“大黿貝殼裡藏有二十四顆夜明珠,把仙氣壓住了,你讓它把夜明珠取出來,就能得道成仙了。

範丹謝過佛爺:”還有,黑風山有個土地公,他已經當了五百年土地,什麼時候能當上城隍爺?“佛爺又打了一個卦:”黑風山土地左腳踏著一罈金,右腳踏著一罈銀,你讓他把兩壇金銀挖出來送人,就能升官當城隍了。“範丹謝過佛爺:”還有一事,蔡家莊蔡員外有個閨女十六歲了,為什麼還不會說話?“佛爺打了第三個卦:”等蔡家閨女見到她的親丈夫,自然就會開口說話了。“範丹謝過佛爺,問起自己的'事:”佛爺,白老鼠說我命中註定八合米,不能讓我積滿升——莫非我要一輩子受窮嗎?我範丹什麼時候才能時來運轉呢?“”範丹,我十二年只打三個卦,來我這裡問事的人,‘問人不問己’,‘問三不問四’。你回去吧!“說完,佛爺低頭微笑,不再說話。

範丹只好辭別佛爺,往來路走,走呀走,走到通天河,大黿游過來問:”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你甲殼有24顆夜明珠,壓住了仙氣,取出夜明珠,就能得道成仙。“大黿背範丹渡過通天河,教範丹揭開它的貝殼,從裡頭取出24顆碩大的明珠:”範丹,你代我問佛,這一路上辛苦了,這珠子送你吧!“一送出明珠,當即風起雲湧,大黿化成飛龍,得道成仙了。

範丹帶著夜明珠繼續往回走,走呀走,走到黑風山,土地公叫住他問:”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你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把腳底下金銀挖出來送人,就能升城隍了。“”原來如此,你代我問佛辛苦了,這兩壇金銀就送給你吧!“土地公從左腳下挖出一罈金子,右腳下挖出一罈銀子,兩壇金銀一塊送給範丹。閻羅王隨即傳來聖旨,封土地公為城隍爺了。

範丹挑起兩壇金銀,繼續往回走,來到蔡家莊,啞閨女看到他,從閣樓走下來說:”爹爹,問佛的人回來了。“蔡員外叫住範丹,問他:”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等啞姑娘見著他的親丈夫,自然就會說話了。“”啊,原來如此!閨女剛才看你回來,當即開口說話,這真是姻緣天註定!範丹,你先住下,我把閨女許配給你!“範丹與蔡姑娘擇日成了親,在蔡員外家住了幾天,夫妻倆便帶著夜明珠,挑著金銀回家了。他們建了大屋,置了田地,幸福地生活了一輩子。

這個故事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佛爺會賜福給所有心懷善念的人,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