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舞的歷史及發展現狀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6W

國際標準交誼舞,又稱“體育舞蹈”,原名稱做“社交舞”,英文為“ballroom dancing”,為歐洲貴族在宮廷舉行的交誼舞會,法國革命後,ballroom dancing流傳民間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人將該舞蹈散播到全球各地,並形成一股跳舞熱潮,至今不衰。

國標舞的歷史及發展現狀

經歷一百多年的發展,“社交舞”從“社交”發展為“競技”,將單一的舞種發展為摩登舞、拉丁舞兩大系列的十個舞種,並在1904年成立了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這個組織將當時歐美流行的舞姿、舞步、方向等整理成統一標準,制定了有關舞蹈理論、技巧、音樂、服裝等競技的標準,公佈為“國際標準交誼舞舞廳舞”(簡稱“國標舞”),為世界各國所遵循,英國的黑池甚至成了“國標舞”的聖地。目前,世界各國將國際標準舞易名為“體育舞蹈”,欲將舞蹈運動納入體育運動專案。擁有74個會員國的“國際舞蹈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於1997年9月4日正式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員,2000年成為悉尼奧運會表演專案,2008年將成為正式比賽專案。

國標舞中的拉丁舞包括:桑巴,倫巴,鬥牛,恰恰,牛仔。這五個舞種無論在社交場合還是在體育舞蹈比賽中都廣為流傳。一般是兩個人一起跳,一個男士和一個女士。持握姿勢各有不同,有時親密相擁,有時舞伴相互單手相握。這些舞中的姿勢都已經標準化和分類成各種不同的級別以便於教學,有國際上統一的用語,技術,節奏,拍子。但是也不盡然,這些舞都有各種不同的起源。

羅馬語系(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羅馬尼亞語)起源於古老的拉丁語,遍及大多數美洲地區,從而形成了一種文化。有三種舞來自這個地方,一個來自西班牙或法國,另一個來自美國,促成了現在這套國際標準舞---拉丁舞。提及拉丁舞這個術語,這裡是拉丁和美洲的縮寫,而不是指地理上的拉美地區。來自拉美地區的這三種舞是由本土,歐洲和黑人舞蹈熔合而成的。在初期,歐洲的征服者們從西非的各地進口黑人到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主要原因是他們很難勸服本土的人為他們而工作。這些黑人如此之多,以至於到了1553年時,數量已超過了墨西哥的歐洲人,總督命令西班牙的查爾斯禁止黑人的進一步流入。舞蹈在所有的三種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歐洲人,黑人和本土人在1569年,墨西哥的總督下令埋葬阿乏臺克人的日曆,因為黑人主要的娛樂已經變成舞蹈,並在那裡流行起來。接著,總督頒佈法令,跳舞只能在星期天和節日的下午2:00到6:00鍾。

到了17世紀至18世紀,三種文化的逐漸融合導致了一種新的文化產生克立奧耳語 。由於歐洲舞蹈傳入拉丁美洲,他們逐漸接受了這種文化。在古巴,隨著切分音節奏的流行,對面舞變成了哈巴聶拉舞(一種類似於探戈的舞蹈)。後來,隨著與酒吧音樂節奏的`融合,切分音變得越來越強變成了“son”的縮寫。1795年這種節奏就已在巴西使用,其中有一首歌(情歌)在19世紀之際之時在歐洲變得很流行。複雜的切分音節奏,現在已經成為所有拉丁舞的特徵。

國標舞在國內的發展情況

國際標準交誼舞作為一項高貴優雅的運動,不但可以調適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舒展身心,並且有良好的社交功能。由於她實質上代表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和經濟水平,世界各國各地區竟相提倡,風行日盛,我國自一九八六年正式引進後,隨著這幾年的大力推廣,發展迅速。

1986年,文化部宣佈成立了中國國際標準舞學會,並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國際標準舞會演,由此每一年舉辦一屆,(廣東選手已連續獲8屆職業最高級別摩登舞冠軍)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如今,國標舞事業成為我國各級政府關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項,從1998年開始,國標舞將被列入中國文化部“荷花獎”的評獎單項,國標舞事業從此又將開闢一個嶄新的篇章.

在政府的關心和指導下,全國各省市(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都成立了國際標準舞協會,跳國標舞,學國標舞的人越來越多。北京電視臺播放的國際標準交誼舞教學節目收視率很高,有關人員保守地估計,北京就有80萬至100萬人喜歡跳交誼舞,而且跳舞的人越來越年輕化。近年來,廣州、北京、上海、鄭州、南京、哈爾濱、武漢、重慶、寧波、深圳、南昌等地國標舞事業發展迅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