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1W

小組合作學習源起於七十年代的美國,這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逐漸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新課程實施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被頻頻採用,給古老的歷史學科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提升了歷史課改實驗品質並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益。

小組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小組合作學習順應了歷史課程改革的要求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課程改革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於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傳統的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係轉變為“組內合作”、“組際競爭”的關係,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探究性,也拓寬了學習歷史的途徑,使學生學會合作、交流和分享,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教學服務功能

1、導向功能:通過精心設計學習提綱,理清線索,明確要求,指導學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2、策劃功能

問題策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設疑置疑,引發認知衝突,活化歷史思維,藉助小組合作學習,建構當前歷史知識意義,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合作更有效。

情境策劃:通過生活顯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渲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等不同途徑創設歷史情境。例如:七年級下冊《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中的“澶淵之盟”就是一個思辨性極強的評價問題,儘管“動腦筋”中的對白已經有所提示,但就此展開辯論仍有難度,如果將一個個小組模擬為宋遼邊境上的一戶戶農戶來談澶淵之盟簽訂前後的.生活變化就可以一下子開啟思路,辨論就活躍起來了。可見歷史情境創設得巧妙、恰當對啟用、開闊歷史思維是大有裨益的。

實踐策劃:除重視教材中的“活動與建議”外,課外活動也是歷史課堂教學很好的補充與延伸,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類活動,譬如:收集鮮活的時事資訊豐富史料來源,小組成員通過課外活動分門別類採集,最後實現資源集體共享,讓每個人感到與集體不可分割,相互產生心理相容、互賴,此時的學生已不再是以我為中心的孤立者,而是一個社會化的人。

3、調控功能:

教師的調控功能包括組織調控、時空調控、情感調控。合作學習的互動是開放的,但不是散漫的,聽其自由的話,課堂教學會處於渙散無序狀態,甚至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要求教師對教學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和控制要有預測,運用教學機智、自身的感染力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既要給予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又要切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任務的設定

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資訊、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例如:《氣象萬千的宋朝社會風貌》一課,涉及面廣,條塊較多,各合作小組分別領取任務,通過查詢資料、網上搜索、收集仿製文物、排練節目來完成對宋朝社會風貌的呈現。“相國寺裡逛廟會”、“吟詩賞畫話宋朝”、“古今美食‘東坡肉’”、“乘轎坐車遊東京”,課堂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

四、小組的結合方式、活動方式和評價

小組結合方式是將全班學生依其認知水平、對歷史興趣程度、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4-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

活動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多種多樣,現羅列以下幾種:

(1)競賽。根據學習目標與學習內容,對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由不同的學習者“單獨”完成,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各自任務完成後,就意味著總任務的完成。競賽可在小組內進行,也可以在小組間進行。競賽的內容可以是知識類的,但我們覺得歷史技能類的競賽更有意義。如識圖競賽、歷史模型製作競賽等。

(2)辯論。圍繞給定的主題,由不同小組或成員敘述自己的觀點,然後相互之間展開辯論,最終能說服各方的小組或成員獲勝。辯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合作。組內成員共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成員之間互相配合、相互幫助、相互促進,或者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進行分工協作。如果對任務的理解不完全一樣時,可以互相補充完善,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

(4)主題探究。小組可自主地對某一歷史人物、事件、現象進行探究,題材不限,方式多樣,最終成果可以是報告、小報或小論文,旨在培養學生的各種高階認知活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社會實踐。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鄉土歷史,尋找身邊的歷史,生活中的歷史。要求人人動手、個個參與,小組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設計方案,其他小組對此展開可行性論證,最後實施完成方案。該活動旨在培養學習者歷史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分工、協作能力。如“阿福的傳說”、“米碼頭、布碼頭的由來”、“運河人家話運河”、“東林懷古”。

(6)角色置換。讓不同學生分別扮演指導者和學習者的角色,我問你答,你問我答,在學習過程中,角色可以互相轉換。通過角色扮演和置換,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將會有新的體會。角色扮演的成功將會增加學習者的成就感和責任感,並可以激發學習者掌握知識的興趣與積極性。同樣該活動可在組內進行,也可在組間進行。

在合作學習中,宜採用組際、組內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當小組達到共同目標時,應該由教師、學生評委或家長評定,並將其成果及時、恰當地外顯物化,以完善小組合作學習。另外,平時的動態評價應貫穿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全過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