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保生態學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1W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及其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關於水保生態學期末考試複習資料

植物生態學:研究植物與其它生物之間及其與環境相互關係的規律的學科

生態因子:指環境中對生物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佈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要素。

生鏡:植物個體,種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長,分佈的具體地段上,各種具體環境因子的綜合作用.

生態幅:每一個物種對環境因子綜合適應範圍的大小

光合作用: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在太陽光的作用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碳水化合物,構成各種複雜的有機物質,

光補償點:低光照條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弱,當植物合成的產品恰好等於呼吸消耗這時的光照強度

光飽和點:當光照強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漸減緩,最後達到一定限度,不再隨光照強度而增加,這時的光照強度

溫週期現象:植物對溫度晝夜變化節律所做出的反應。

積溫:通常把在植物整個生長髮育期或某一發育階段內,高於一定溫度度數以上的日平均溫度總和

2.有效積溫:從某一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減去生物學零度(即機能進行的最低點溫度),將其結果乘以該時期的天數。計算 K =N(T-T0)

? K:某植物為完成發育階段或生活週期所需要的有效積溫

? T:n天的平均溫度

? N:某植物為完成發育階段或生活週期所經的天數

? T0:某植物為完成發育階段或生活週期的起始溫度(生物學零度)

? 3. 活動積溫:從某一時期內的平均溫度減去物理學零度,將其結果乘以該時期的天數。

? 計算 K `= n(T-0)=nT

? 例:桃樹開花期需15天,開花期的平均氣溫為12℃,開花期的最低氣溫為6℃,求桃樹開花所需的有效積溫和活動積溫。

? K=15*(12 ℃ -6 ℃ )=90 ℃

? K’=15*12 ℃ =450 ℃

物候:植物長期適應於溫度、水分有規律季節變化,形成與此相應的植物發育節律。 節律性變溫:溫度隨晝夜和季節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1.低溫適應:葉和芽有油脂,芽具芽鱗,體具蠟粉和密毛,樹幹木栓層厚,矮小,匍匐狀、墊狀。

2.高溫適應:植物體具密毛和鱗片,白色,葉片革質,葉緣向光排列或摺疊,樹幹木栓層厚

寒害:氣溫在0℃以上植物所受到的傷害。(危害喜暖南方植物,0-5℃呼吸受阻) 凍害:氣溫在0℃以下植物所受到的傷害。(危害北方植物)

溫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象玻璃溫室一樣,能透過太陽輻射,地面輻射的紅外線熱能很難散發出去,使溫度升高的效應

趨同適應(生活型):不同種類的植物當生長在相同(或相似)的環境條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適應方式和途徑。外貌、生理、發育特點相似。

趨異適應: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個體群,由於分佈地區的間隔,長期接受不同環境條件的綜合影響,在不同個體群之間,產生相應的生態變異。外貌形態、生長髮育、生理特性改變並在遺傳基因上固定下來。

生態型:同種植物的不同個體群,由於長期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條件或人為培育條件下,經自然選擇或人工選擇而分化形成了形態、生理和生態特性不同的基因型類群 菌根:真菌與樹木根系的共生體

種群: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同一種生物的個體群。

生態入侵: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把外地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棲息和繁殖的地區,由於缺少天敵抑制,種群不斷擴大,分佈區逐步穩定地擴充套件。

密度效應:在一定時間內,當種群的個體數增加時,必定會出現相鄰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

競爭:同種或異種的生物個體間所發生的對環境資源和生存空間的爭奪.

生態位:生態系統中種群在時間、空間上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間的功能關係。

他感: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可揮發的化學物質,對周圍植物產生影響。

最小樣地面積:能包括群落中絕大多數植物種類,表現出該群落一般結構特徵的樣地的最小面積。

水分大迴圈:水從海洋以水汽形式被運送到陸地上空,凝結成降水又沿地面或地下流入海洋的過程。

水分小迴圈:水在陸地(海洋)上蒸發成水汽,進入到大氣中凝結成降水回到地面(海洋)的過程。

多度:某種植物的個體數

蓋度:表示植物種地上部分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積(灌、草本植物)

頻度:某種植物在樣地上分佈的均勻性

季象:群落外貌隨季節變化而變化。

群落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個植物群落依次被另一個植物群落所代替的過程。 頂級學說:在一定的地區內,按照演替的發生過程,群落相繼替代,通過一系列的演替階段,最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群落,群落結構最複雜,優勢種最穩定,群落能很好地調節生境,佔有生境,排斥外來種。

垂直帶譜:隨著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現的植被帶的'具體順序。

高山樹木線:喬木樹種分佈的最高海拔界限。

限制因子: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只要接近或超過生物的耐受範圍,就會成為這種生物的限制因

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間,通過不斷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統一整體(1935年 坦斯利)

生態平衡:生態系統在長期不斷髮展和演變過程中,與其周圍環境達到一個協調和相對穩定的狀態,即生態系統的平衡。

食物鏈:生態系統內生物之間形成的一種食物的鏈索關係。

營養級:處於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的總和。

生態效率:指各種能流引數(攝取量、同化量、呼吸量、生產量)中的任何一個引數在營養級之間或營養級內部的比值。

10%定律:林德曼效率=(n+1)營養級同化的能量/ n營養級同化的能量≈10% 初級生產:主要是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基礎和能量基礎,其次為化能合成細

菌,(如硝化細菌把氨氧化為亞硝酸和硝酸

總生產力:植物在單位面積和單位時間內固定太陽能的總的數量。

生態因子的特徵:1.綜合作用 2.主導因子 3.不可代替性和可調劑性

4.階段性 5.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6. 限制因子

林內光照的特點:(4點)1.強度減弱:太陽光約70%被枝葉吸收,20%反射,透射進入的光只有10%。樹種組成不同,光照也不同。季節不同,也不同。不同的樹種對光的反射、吸收不同,2. 光質改變:以紅外光、綠光為主,橙紅、藍光吸收率 80-95%。葉片表皮細胞吸收大量紫外線。3. 分佈不均(光片、光斑) 4. 日照時間縮短 由高到低越陰暗,樹種耐陰性越強

陽生性和陰生性樹種的區別:(2) 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 陽性樹種(落葉松、鬆)光補償點大於200 lux,陰性樹種(槭、榆)50 lux (3) 樹冠外形陽性樹種樹冠較稀

疏,枝下高較高 陰性樹種樹冠較稠密,枝下高較低(4) 葉片分化及顏色:陽性樹種全

陽生葉;葉綠素含量較低,淡綠色 陰性樹種陽生葉、陰生葉;深綠色 (5) 生長

發育過程:陽性樹種生長快,成熟早,壽命短 陰性樹種生長慢,成熟晚,壽命長 。我國常見的陽性樹種:落葉松、馬尾松、樟子鬆、白樺等 陰性樹種:雲杉、冷杉

林內溫度的特點:晝夜、季節溫差較小,自林冠層到地表層溫差越來越小;

? 最高溫度低於林外空曠地,最低溫度只略高或稍低於林外空曠地,兩個溫度極

值均出現在林冠層表面。

? 原因:枝葉遮擋太陽輻射;蒸騰作用消耗熱量 對周圍地區的氣溫影響:

降低氣溫;減小溫差

林內水分特點:地表蒸發比空曠地明顯減少、空氣溼度較大,一般大10-20%,有時40%,越到下層越大,越穩定;

土壤溼度表層土壤含水量高於空曠地,深層35-50cm土壤含水量低於空曠地。有利

於林下幼苗、幼樹、灌草本植物的生長,也為一些病菌提供條件

水分的重要性:組成物質;作為反應物直接參與體內的生理生化反應;良好的溶劑;

產生膨壓;比熱大,調節體溫

生態型別: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 陸生植物:(1)耐旱植物、主要特點:滲透壓高;根系發達;葉器官較不發達,甚而退化,或具有控制蒸騰作用的結構。常見的耐旱樹種有:樟子鬆、馬尾松、園柏、側柏等(2).中生植物(3).溼生植物

治理蘭州天氣汙染的措施:風速:冬季風小,不利於汙染物的飄散

風向:汙染源的下風向汙染嚴重,廠址的選擇:地形:封閉地形谷地或盆地,常形成逆溫層,煙霧不易飄散。

不同樹種適應的PH:1 樹種適應生長的土壤 PH 範圍3-8: 2通常能適應 PH 3.7-

4.5 的為大多數針葉樹種, 3適應 PH 4.5-5.5 為大多數針葉樹和一些闊葉樹種, 4適應 PH 5.5-6.9 為大多數闊葉樹,PH 大於 8 的多數森林植物難以生長

生活型(五大類):(1)高位芽植物 喬木、灌木,再分亞級單位: (2)地上芽植物 半灌木(<0.3m)、匍匐生長植物 (3)地面芽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 (4)地下芽植物 具有地下儲藏器官(塊根、塊莖、鱗莖、根莖 等)的植物,水生植物 (5)一年生植物 一年生草本植物,靠形成種子過冬

種群數量增長模型:1指數式增長(J型)

---與密度無關的增長模型:

環境資源不受限制,無競爭1離散增長模型 2連續增長模型

2邏輯斯諦增長(S型)Verhulst-Pearl方程

---與密度有關的增長模型:

環境資源有限,有競爭

生命週期表:

? X為按年齡的分段

? nx為x期開始時的存活數

? lx為x期開始時的存活率 lx = nx / n0

? dx為從x到x+1的死亡數 dx = nx ? nx+1

? qx為從x到x+1的死亡率 qx = dx / nx

? Lx為從x到x+1的平均存活數 Lx = (nx + nx+1)/ 2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