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班教育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7W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1

吹塑紙版畫格子手帕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

案例:

《格子手帕》是我們第一次接觸吹塑紙版畫的活動,目標是學習用筆在吹塑紙上刻畫出直線和豎線交叉成格子的技能。由於是第一次開展吹塑紙版畫,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很多,由於事先我料想到孩子可能會出現刻畫的太輕,於是在學習的時候我多次強調要求孩子刻畫的重,要摸上去有小溝溝。於是在刻畫的時候我發現孩子沒有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一把抓現象很多。有些孩子也用勁了力氣畫交叉的線,可卻把紙也畫破了。而有些沒畫破的孩子卻畫的根本沒有凹凸的感覺。而吹塑紙版畫的要求很高,不僅要線條連貫,而且凹凸感要明顯。對於孩子有一定困難。

活動反思:

給予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也進行了一些思考,首先小班的孩子年齡還小,他們對握筆的正確掌握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孩子的力度還不夠,太重把紙弄破了,太輕凹凸感不明顯,不能很好的與紙產生互動。當然對於吹塑紙我們還是應該接觸的',但應該換一種方式,平時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放一些刻刻、畫畫的活動,幫助幼兒掌握刻畫的技能。同時活動中我們可以通過轉印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吹塑紙,瞭解吹塑紙版畫。通過一些分解的活動讓孩子有所收穫,更好的與中班活動向銜接。

當然在選材上,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和以有經驗。小班的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熟悉的、生活化的、遊戲化的情景會使幼兒感到親切和好奇,我們的版畫活動就應以遊戲為主要形式,讓孩子把它當成開心的遊戲,把線條、色彩當成一種語言,用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認識。製作版畫的過程可以說就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遊戲。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2

太早就想用文字表達對幼教文字的情有獨衷,對孩子們無法割捨的愛,但靜下心來真的想寫點什麼時,那份濃濃的感動銷出總讓我熱淚盈眶,讓我覺得再美的語言都無法表達與孩子們在一起的那份發自內心的性的愛,無法表達時刻索繞著我的從事少兒事業的幸福感……

我最喜歡孩子們用稚嫩的聲音呼喚我,因為這個稱呼裡飽含著孩子們對老師莫大的信任、期待和依戀啊。兒時起這個稱呼高中時代就讓我魂牽夢繞,浮想聯翩。如果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排球,而我覺得幼兒教師就是能照亮每一個角落的太陽。

每當走進幼兒園,和孩子們沐浴在秋日的彩虹中,心情萬分的激動,孩子們好奇的目光,把我照耀得無比威武;孩子們尊敬的目光,把我折射得無比崇高,孩子們的嗲聲嗲語讓我陶醉,孩子們的真誠讓我幸福,孩子們的天真讓我破涕為笑,讓我忘卻煩惱,讓我被真情環繞……

"醉後方知酒味濃,為師方知為師難",踏入這片土地我才知道,開墾土地是需要付出心血:"要用筆耕耘、用語言播種、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啊。我曾經為組織一個半日活動忙得口乾舌燥,為上用好一節課擔心的輾轉難眠,為了尋找美術特色課的教材用自己的節假日出錢出力於各地的書店……然而我仍然會一如既往的毫無保留一路走下去。因為孩子們總能給我難以名狀的感動:他們總會在我口渴時悄悄的之時端著杯子擠到我面前;總會捏趁我係鞋帶的'時候輕輕地捶捶我有些酸的背……孩子們給我的愛我何以回報,答案只有一個:為他們付出更多,為他們不斷努力!

多少次,與孩子們遊戲時笑的前仰後合,使貞潔我感到了孩子的聖潔和天真爛漫;多少次,跳起小熊舞來神氣活現,使我回到了永生難忘重生的少年時期;多少次,和孩子們圍在魚缸旁觀察金魚是那麼、投入,使我走進了天真無邪的世界;又有多少次,和孩子們在一起,忘卻了煩惱,沒有了憂愁,體驗到了工作就是幸福。而這無數次的“多少次”充實了我的教師生涯,也裝點了我的人生道路。雖然我沒有轟轟烈烈的成就,更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但是,我仍以擁有這份平凡和富有創意的事業而驕傲、而自豪。

我感謝上帝讓我從事我愛的職業,更感謝孩子們給我太多地感動,一群天使般的孩子們圍在我的身邊,我倍感生命的絢麗和絢麗多彩,一個人的時候常想:即使有朝一日“皮肉之軀完全衰老”時,衝騰的青春之火也將使我對兒童充滿愛戀之心;對“天空中閃爍的星辰”永懷奇異的幻想;對一切閃光的他者以及崇高的思想敬仰倍至。

我慶幸,為了我從事的這一份神聖的事業,為了關愛我所擁有的那一份愛心;我快樂,因為終身與兒童為友;我幸福,我們擁有天下最搏大的愛;我們播種,所以我們青春常駐!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3

晨間活動時,我發現鄭嘟著小嘴在美工區認認真真地畫著,畫的是什麼呢?畫的是一顆大樹,樹枝竹竿上畫上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東西,像蘋果,又像是西瓜。

“陳天祥所繪的什麼東西呀?”我蹲在他面前問。“一顆蘋果樹。蘋果樹上上以成樹了很多的蘋果,我在這個蘋果上給它安裝上按鈕,用手輕輕一點,甜甜的果汁就嘩嘩地流起來了,中學生都可以用被=杯子接著喝。”“這是什麼呢?”我指著一個似人非人的影象問;“這是奧特曼,他能發出光環,把偷蘋果的賊打跑……”陳天祥講的眉飛色舞。“呀,你這個蘋果真棒,還能當武器呢!”我故作驚訝的誇獎他。

我這一誇引得陳天祥又滔滔不絕地談起萬薩縣了他畫的蘋果,“我的這個蘋果能幫老師拖地整理衛生,還會變成大皮球,呼啦圈和小朋友玩,他還可以給小朋友講故事、唱歌、跳舞,還會給小朋友照相呢……”

“唉呀呀,陳天祥可真能幹,能畫出更這麼神奇的蘋果樹,老師為你鼓掌。”我由衷的為聰明的陳天祥鼓起吳智昊。

在我們成人看來有幾分聲名狼藉的'蘋果樹,各種不規則的蘋果,在陳天祥的眼裡竟不可思議如此美妙。由此可見,孩子的思維不受定式所限,常常是異想天開,而智慧的火花也就在這異想天開中迸射出來。作為孩子心靈的啟蒙者,不應將孩子的世界囿於成人的思維定勢之中,而應適時引導,點撥,那樣就會收到許多神奇的“蘋果樹”。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4

給小動物做新年的項鍊

材料準備:

l毛絨小動物若干,四色的塑料彩鏈。

觀察要點:

l瞭解幼兒按照ABA ABA和ABBABB模式排序的經驗。

觀察記錄:

先後有五位幼兒玩“給小動物做新年的項鍊”。幼兒拿到材料時,有以下不同的表現:

悅說看到毛絨絨的小動物就把他們輪流抱在手裡,開始把自己想象成小動物的媽媽,擺著各種各樣的姿勢。看到盤子裡的彩鏈,她就沒有任何規律的把他們穿得很長,做成拴小動物的繩子。

傑傑看到小動物和彩鏈的時候,同時也注意到了戴項鍊的小動物的照片,在擺弄和觀察了一番之後,他開始為小動物做項鍊,每種小動物的項鍊都是同一種顏色。完成後,他將小動物排成一隊,拍手說到“真漂亮。”

菲菲和超超市一起玩這份材料的,拿起小動物後,就非常熟練的對著照片為他們穿項鍊,每串一個,都會看著照片反覆驗證好幾遍。兩個人還不時地進行相互檢查。全部完成後,他們就開始數上面彩鏈數目,在數了幾遍都沒數清楚後,菲菲和超超將材料“物還原樣,物歸原處了”。

觀察分析:

比起一般用於排序的小火車,給小動物串項鍊的形式顯得更為生動,使幼兒有了一份親切感,幼兒更願意操作這樣的材料,因此教師提供的材料符合幼兒的心理特點。

大多數孩子能按照教師的預設操作材料,表明他們已經具備初步的按照ABAABA,ABBABB模式排序的經驗和能力。而說悅出現的情況,則說明一部分孩子只在情感上得到了發展,在能力上的發展還稍有欠缺。菲菲的.情況則和說悅的正好相反,她在能力上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孩子,但情感的發展卻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思考與對策

在幼兒獨立操作材料之後,給於適當的語言提示,提示有的偏重能力的培養,有的偏重情感的培養,視幼兒的不同表現而定。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5

今天上午,我教幼兒鑽研兒歌《小雪花》,我選用的教學方法是先請幼兒欣賞掛圖,然後進行了提問白鴿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這首兒歌,還請孩子們帶上雪花頭飾一邊說兒歌一邊表演,孩子們興趣很高。多數國小生很快學生就學會了這首兒歌,但是還有少部分一小部分幼兒對兒歌沒有掌握好,我想:這怎麼辦呢?繼續學吧,學會了的孩子沒了興趣,不學吧,還有個別幼兒不會。

我正在猶豫,陳天祥小朋友的話興起了我的耳朵:“老師,徐健全不會我教他。”這句話點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勝的童心……於是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你們願為體育老師當小老師嗎?”“願意”,“好,現在我們學會幾十首老師的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把每學會的小朋友教會聽話嗎?如果教會了,老師就給你戴上大點老師的標誌。”孩子的興趣頓時激發起來了。會背的`小朋友紛紛爭著去教不會的小朋友,不會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勁積極地背,準備工作去教其他小朋友。問題迎刃而解,原來會背的小朋友在教別的小朋友背誦知識得到了鞏固,不會背的小朋友在別人的幫助下掌握了知識,同時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真可謂一舉兩得。

隨時激發幼兒的興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會,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隨時隨地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們的講習取得真正有意義象徵意義的效果。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6

讓孩子快樂享受每一天

【案例背景】

每天和一群天真活潑的孩子們打交道。他們的純真給我帶來無限的快樂。他們的頑皮令我總是喋喋不休的叮囑,他們的好動總是令我眼睛不離左右。見到孩子們我都覺得很快樂,那孩子們來到幼兒也很我一樣快樂嗎?我想每個孩子的回答都不是一樣的。面對生活,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樂觀是快樂的根源。而保持樂觀的惟一方法,就是緊緊抓住生活的每一次快樂。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怎麼讓每個孩子都快樂享受每一天?

【案例描述】:

情景一:

早上的晨間活動,是孩子快樂一天的開始,我分給每個孩子一個皮球,啟發孩子球的多種玩法。孩子們玩得可起勁了,卻見陳子超小朋友一個人獨自在教室裡玩,怎麼“請”他,他都不出來。小朋友有時和他一起玩活動時,玩著玩著他又一個人孤伶伶地。我走到他身邊問道:“你為什麼不和小朋友一玩,你看好朋友們都等著你。”“我不想玩”他翹著嘴巴說。“怎麼啦!能跟黃老師說說嗎?”“我不高興,我想一個人在家裡玩。”

在開學的這幾天裡,我都觀察到子超的臉上,沒有笑容。經過家訪,知道他的父母都在國外,把他寄養在一位年邁的老人家稱他為“伯伯”。那位伯伯是性格內向的老人,受他影響。子超也變地越來越內向。沒有交流的空間。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特意每天都和子超談談心,讓小朋友們多多找他玩。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不使用如“小朋友欺負你沒有”、“老師今天批評你了嗎”等語言,避免孩子在心理上總處於弱者或被動地位。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慢慢地子超的臉上有笑容了,有時和小朋友玩時都發快樂地笑聲。有時還會跑到我的身邊說:“黃老師,我喜歡你,喜歡小朋友。”“你快樂嗎”“我到幼兒園,我很快樂,我很高興。”

【案例分析】

《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努力使每一名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我們嘗試針對孩子的實際水平,適當降低標準去要求他、鼓勵他,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會使孩子從不難獲得的成功體驗中獲得自信,並爭取更大進步。

教育是一門個性化很強的藝術,所以也找不到一種通用的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請你記住,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只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我感覺到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小心的呵護,或許你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教師過分一點也沒關係,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教師在孩子的生活中佔居著特殊的地位,孩子通常從教師的言行中來判斷老師對自己是否滿意,教師鼓勵性的評價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使他們終生受益,反之則會在其心靈中投下陰影。

1、教師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多表揚他,鼓勵他,和他多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使他把對自己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願意和老師親近,喜歡聽老師說話,能高高興興來園。

2、教師應為幼兒多創造遊戲的機會,在遊戲中教會幼兒如何與別的小朋友相處,如何搭積木,如何遊戲等,在遊戲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記得贊可夫說過:“個性的發展,在孤獨和隔絕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兒童集體的內容豐富而形成多樣的生活中才有可能。

【案例描述】

情景二:

片段一:一天,朱子妍正在進行晨間活動,高高興興地跑到“建築角”準備拿積木拼搭,一不小心,一筐積木全倒翻在地上。範俊凱生氣地大聲說:“你怎麼回事?!真討厭!快把積木撿起來!”子妍呆呆地站著,悄悄地走到活動室一角的桌邊……“我不喜歡幼兒園,我生氣了,不高興了!”子妍大聲地哭起來。

片段二:一個麗雅走出活動室,恰好一個亮亮往裡跑,亮亮把麗雅撞倒在地上,忍不住大哭起來。我忙跑過來,對說:“哎呀,亮亮不小心撞到你了。”接著我轉向亮亮問:“怎麼辦呢?”亮亮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此時麗雅想哭又忍住了。我對麗雅說:“臉被淚水弄髒了,來,黃老師用紙巾替你擦擦。”我幫麗雅擦乾淨臉,整理好衣服後,說:“讓老師看看,喲!真漂亮。”麗雅笑了。

【案例分析】

從以上實錄的兩個片斷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個幼兒在遇到意外情況以後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受到責備驚慌失措,一個得到安慰破涕為笑。可想而知,這兩個幼兒接下去的情景:一個處於驚恐狀態之中,而另一個則能以一種愉快的情緒投入新的活動。不同的教育方式產生了正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見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當關鍵的。

【案例反思】

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兒園是幼兒第一次較正規地步人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起決定性作用。馬斯絡的五個層次需要的理論說明,當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滿足後,就會有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幼兒在心理方面有哪些基本需要呢?情感需要、獨立性、自尊感、交往、被人接納、獲得成功、智力刺激。《綱要》也明確提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援的良好環境,避免單一呆板的言語說教。”

一.創設良好的精神環境.

為了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幼兒園教師必須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首先,教師要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同時,教師要規範自己的教育行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都應該作深刻的反思,極力避免不經意中使幼兒稚嫩的心靈受到創傷。

幼兒從小家庭進入集體環境,會有許多不適應,如生活上吃、睡、穿脫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緒上的依戀,不熟悉老師、同伴、環境,產生不安全感;人際關係上的不協調,不象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獨生子女沒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輪流著玩的經驗,常會為玩具發生爭吵哭打等不良行為、產生不愉快情緒;行為約束方面還不太理解集體的規則,不會很好地和老師同伴配合遵守,過多的紀律約束難以適應,缺乏自制力等。消極的適應會產生消極情緒,積極愉快的體驗會產生積極的心理。師生關係和班級氣氛會對幼兒心理產生重大影響,其中教師是關鍵。

二.建立良好的順生關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努力接納幼兒的想法與感受-------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的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恰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師生活動。”綱要著重提出了教師應對幼兒尊重、理解,體驗、感悟幼兒行為的要求。

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兒,有寬容友愛的態度,有適當的感情表現,積極合理的語言動作等,使幼兒對老師充分信任,主動和老師接觸,樂意聽從老師的要求,以積極的態度培養自控能力。同時要形成民主、熱忱、歡迎的班級氣氛,創設良好的與同伴、老師交往的環境,滿足幼兒內在的心理需要。實踐證明,規範幼兒園教師的教育行為,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不僅有利於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有助於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則有可能給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使孩子向著不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教師滿足幼兒的心理需要。

在活動過程中發掘各人的長處,在得到同伴。老師的讚許和尊重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集體中的位置,當幼兒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後會產生積極情緒,激發其主動積極地學習.教師要重視滿足幼兒的情感需要,特別對性格內向、膽小、活動能力和交往能力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視。

你期望孩子快樂嗎?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他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鍊;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他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他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給他一個衝突,讓他自己去討論;給他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他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他一個目標,讓他自己去努力。當你挪開雙手,把孩子能做的事情還給孩子時,你會發現:獨立的孩子很快樂!

此案例的成功之處—把愛的教育融入、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和鼓勵孩子們用觀察的眼睛發現“身邊的愛”,用細膩的心靈體驗到“愛與被愛的快樂”,記得有這樣的句話——“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是生命與生命交往與溝通的過程”花有花的光彩,葉有葉的榮耀,根也有根的感受。做一名班主任,讓我快樂。

做班主任很累,但我為每天能與這麼多活潑的心靈接觸而高興,為每天能在不同程度上與那麼多富裕思想的生命溝通而激動,為每天都能提升自己而興奮不已。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7

我班的一群可愛的孩子有的乖巧聽話,有的比較調皮,有時候倍感甚至會令人感到頭疼。這裡就說說我預備班的“調皮大王”田增暉吧,因為他太調皮,很少有人喜歡他。

做操時,他總是心不在焉,一會兒拍拍同伴的肩,一會兒又婷婷同伴的辮子,一會兒又亂蹦亂跳的.。在戶外玩呼啦圈這時,他總是去偷別的小朋友的呼啦圈;並且還把小朋友的鋼絲折斷鋼管好幾個;就連午睡時他也難免會惡作劇,睡不著覺,他就一會兒拉拉棉絮,一會抓抓同伴的腳底,常常氣的我由吉雷。於是,漸漸地我覺得田增暉很不不夠聽話,可是,有一件之事改變了我的看法,那是一次吃點心時,李欣菲小朋友沒拿到餅乾,坐在座位上哭,是因為她來晚了,點名時沒點到她的名字,我立刻走到李欣菲身邊,安慰她說;“不哭,老師請阿姨到食堂裡去拿給你。”正哄著她呢,這時,田增暉那兒快步走到李欣菲身邊說:“不要哭了,你吃我的點心吧。”李欣菲不要,他又有的放矢全面性地往李欣菲嘴裡塞,還嘟囔著:“沒關係,我媽媽經常給我買這樣的點心吃,你吃吧。”

看著田增暉的舉動,我有點激動了,我把田增暉抱到自己腿上親著他的小臉,我頓時明白了一個關鍵性的道理,我們不能把孩子的調皮簡單的理解為破壞紀律,與老師或同伴作對,更不能基克縣的否定他們,在上冷他們我們要用一顆溫暖的愛心去包容孩子的調皮,其實調皮的孩子極為可愛,就像我們預備班的田增暉。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8

有一天早上,益輝站在門口主動大聲地跟我打招呼,我的心都越快飛揚起來啦!益輝媽媽的'嘴角上揚,也很激動,一個勁地表示感謝!

中班了,我著重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鼓勵孩子們想說、敢說。首先從自我介紹開始,請小朋友們一個一個地上臺介紹自己,益輝又露怯了,我輕輕地走過去,微笑著給了她一個擁抱,在她的耳邊悄悄地說“我們益輝現在越來越來棒了,老師相信你一定行!”然後棕熊她的手走上臺,臺下自覺地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掌聲裡,我看到了益輝慢慢地伸出手腳了頭,眼神也越來越堅定,益輝終於大膽地介紹了絕妙自己,口齒清晰、聲音響亮,讓大家忘記了她是個愛畫畫愛跳舞的小女孩!最後,益輝大方地鞠了個躬:“謝謝大家!”然後不慌不忙地走回座位,我看到了她眼睛裡的亮光,益輝又進一步了,自此以後,益輝上課舉手回答問題高聲更積極了,能繪聲繪色地表演故事了,遠見卓識看著她一點點地成長與成就,頓時,覺得幸福來得太突然,我們選擇幼教沒有錯!這個學期的元宵節活動,她自告奮勇地代表我們中班組上臺跟全園老師和小朋友們送上祝福,迎得了大夥兒的掌聲,又給我帶來了驚喜!

關於中班教育筆記9

“小氣”的鐵蛋

案例背景:

春天來了,我們配合主題教學活動請家長帶一些小動物豐富自然角,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對小動物的熱愛之情。於是小朋友們紛紛從家裡帶來了各種動植物放在我們的自然角,課間、放學時孩子們喜歡擠在一起觀察小動物。

案例描述:

今天放學後,幾個孩子又擠在一起欣賞小動物——謝豆豆媽媽帶來的大螞蟻。鐵蛋忽然說:“老師,我要把我的小烏龜帶回家。”說著,端起烏龜盆就走。滕彰見狀,說:“我也要把小烏龜帶回家。”說完,也學著鐵蛋的樣子把烏龜拿走了。經過我的一番引導,滕彰把小烏龜又放了回去,而鐵蛋堅決要帶回家。不多時,鐵蛋的媽媽來了,對他說:“帶來了,怎麼可以再帶回家呢!”鐵蛋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

案例分析:

為什麼鐵蛋非要把帶來的小烏龜再帶回去呢?這正是幼兒“小氣”行為的一種表現。“滕彰見鐵蛋帶回自己的東西,他也要帶回”,不僅體現了幼兒的“自我意識”很強,還說明了幼兒的模仿意識特別強。“鐵蛋聽了媽媽的話才撅著小嘴把烏龜放了回去”說明鐵蛋是很不情願地。

一個孩子一出生,肯定純潔得像一張白紙一樣,為什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呢?首先隨著社會環境發生的深刻的變化,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昇華的核心化、小型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兒童生活環境的優化,但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及互愛互讓的經驗和相應的訓練,絕大多數幼兒在“眾星捧月”的氛圍裡成長,習慣了家長的呵護,幼兒成了“家庭中心”,父母對孩子的過多保護、遷就,與同伴交往明顯減少,幼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體會不到與別人分享的快樂,均不利幼兒的社會化,也為幼兒的“小氣”、“獨佔”、“霸佔”的行為滋生了提供了溫床。其次幼兒期的孩子,尤其是小小班的孩子,他們正處於身體、才智迅速增長的時期。隨著他們體力、活動範圍和活動量的增加,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日益增強,對新鮮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感還處於較低階階段,是與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滿足感為標準,易與同伴發生衝突。他們的自我意識早已形成和發展,年齡越小,自我中心意識越強。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兒心理髮展水平的制約,這是客觀存在的。從上述案例中發現,鐵蛋正是如此。有很多孩子只願意和少數特定的人分享。還有些幼兒即使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但在用行動表達時卻截然相反,這充分說明了幼兒品德發展中出現了言行不一致的現象,要將分享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還需要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分享能力。

案例反思:

從幼兒長遠的發展來看,一個能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同別人分享自己東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因此,正確對待幼兒的“小氣”行為,重視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一)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幼兒做好榜樣。

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我們處處做有心人,要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

(二)利用同伴間的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

當孩子獲得了分享認知,產生了分享情感後,是否就能擺脫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為呢?由於幼兒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擾,所以表現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定;有的孩子則當著老師的面願意與人互換玩具,而老師一走,他就搶回了自己的玩具,可以說時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因此我們還是應儘量多給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鼓勵個別幼兒參與集體活動,啟發他們互相交流、磋商、協調,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培養孩子進行合作。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三)鞏固幼兒分享行為,建立分享規則

人們常說:“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這話一點都不假,當孩子表現出分享行為,能較好地與他人進行分享時,家長要給予肯定,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肯定“你真棒!”“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真是好孩子!”或給他一朵小紅花,或給幼兒一個讚許的微笑,一個輕輕的撫摸,都能使幼兒得到滿足,同時分享意識也得到了鞏固。另外,藉助日常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例如在班上設立“分享日”,是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在一週中選一天設立專門的分享日。如選每週的星期五為分享日,是讓幼兒在這一天帶來自己的玩具、圖書等,在下午將自己的玩具與別人交換著玩,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輪流分享,是指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無輪流交換使用,實施規則,輪流公平。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幼兒在一起學習、遊戲的機會很多,如一起繪畫、玩娃娃家、搭積木、看圖書等都可以提供創造與同伴分享的機會。

幼兒是一張白紙,家長當好畫師,能畫最滿意的畫。老師當好畫師,能畫最美麗的畫。“分享”的意識和行為是整幅畫中的區域性,如果有瑕疵,畫不完整,也不美麗,更不會讓人滿意。為此,我們要讓孩子從分享行為裡感受到自己帶給他人的快樂,以及因他人快樂而帶給自己的快樂,培養和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分享意識和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