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流探討的家長髮言稿

來源:果殼範文吧 3W

  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流探討家長髮言稿一

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流探討的家長髮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家長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在諾貝爾搖籃和這麼多的家長朋友一起就孩子的教育問題進行交流探討。我發言的題目是《牽手》。

牽手,是一個讓人感覺溫暖幸福的動作,所以在婚姻的殿堂前,新人十指相扣,款款走來,從此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牽手,也牽出了一個嶄新的生命,夫妻倆又共同牽起了一份欣慰,當然還有一肩責任,那就是孩子的教育。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人才之成,自兒童起”,正因為我們都懂得這些道理,所以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們這些信心百倍的年輕父母就開始高度關注,四處考察,最後選擇了諾貝爾搖籃。無疑,諾貝爾搖籃是得到了大家認可的最好的學校,否則我們也不會選擇她。於是家長們就把孩子安心地全權交給學校了,但是,這樣的家長還不是一個完全稱職的家長,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同樣有著重大的責任,而且責無旁貸。

我的孩子現在就讀於諾貝爾搖籃國小,上二年級了。老師們都覺得她在學習上有一些好習慣,所以讓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總結總結與大家分享,同時也向大家取取經,以期繼續改進。我覺得對於孩子的培養,有三個方面是我們比較注重的:閱讀習慣、快樂學習和親近自然。下面我將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一、天天閱讀,習之為常

閱讀,尤其是經典的閱讀,一直是諾貝爾搖籃的一大特色,閱讀習慣的培養滲透在學校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孩子從入幼兒園開始就沐浴著濃濃四溢的書香。特別是現在國小部經常開展的“無聲讀書日”活動,偶爾的一天,不上課,不說話,潛心閱讀,海量閱讀,徜徉於書海,新鮮又充實,教室後面書櫃裡累累可汗牛的名著名篇給孩子們帶來了別樣的快樂。

但孩子剛接觸經典的時候我也有點困惑,這麼晦澀難懂的東西,孩子能理解嗎?孩子對經典的學習能力不可低估,熟讀之後自然會“領悟”,這一點我現在也認同了。上週學校舉辦了詩歌朗頌會,孩子回家後告訴我,在朗頌會上聽到了一首詩,說的是一個丁香樣的姑娘,很美,讓我給她找這首詩,我知道這是戴望舒的《雨巷》,就從網上下載了,她真是愛不釋手,當晚就把這首詩背下來了。正是在經典的薰陶下,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我和先生都愛看書,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學校配合很默契。晚上的時間我們通常是全家人一起在書房度過,遠離電視,遠離喧囂,唯有書香。我們也會陪孩子去書市、去圖書館,陪伴她並引導她多看書,看好書。

孩子看書有一個特點,喜歡重複,我想您應該有過體會。一本厚厚的睡前故事書,都講了一年了,還在講第一個故事,因為孩子總是隻讓講第一個故事。我的孩子現在還保留著這個習慣,總是反反覆覆看同一本書,之前我也為這事很煩惱,於是跟班主任老師反應了這個問題,但老師看問題不同,老師跟我說:這是個好習慣,而且是個很難得的好習慣,她會從中受益的,您相信我。去年寒假她看了《西遊記》,青少年版的.,天天看,看了不知道多少遍,有一天她突然拿著書對我們說:“爸爸媽媽,你們提問吧,只要是書上有的,隨便你們問什麼我相信我都能答出來”。我們試了試,果然都能答出來,而且是脫口而出,於是我們就往難裡鑽,輪流考她,都沒難住,後來我先生問她:“水濂洞口有一幅對聯,你知道寫的什麼嗎?”“花果山福地,水濂洞洞天。”還是沒有難住她。可見,重複確實是一個好習慣,我們給她買的書,少則看十幾遍,多則看幾十遍,買書的錢幾乎沒有浪費,而且通過重複孩子真的把書讀懂了,讀透了,讀到能背了,讀到化為已有了,這樣的效果是多麼的可遇不可求啊。從此以後,我們家裡就有了一種新遊戲,就孩子看過的書提問,當然孩子也可以就我們看過的書提問。

少年若天性,習慣之為常。通過學校和我們家人的共同努力,現在我的孩子已經深深地迷戀上了閱讀。只要有書在手,她馬上就能安靜下來,沉醉其中,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在圖書館看書,我剝了根香蕉給她,結果她看書入了迷,竟吃掉了一節香蕉皮。

  二、一人讀書,全家學習

有一個笑話,一個孩子天天被家長念叼著要好好讀書,終有一天煩了,說:“一家人吃飯,憑什麼我一個人讀書?”一個人學習可能容易感覺枯燥無聊,所以學習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回到家中也需要父母的陪同。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孩子上學之後真的不自由,每天晚上都要陪著她做作業,哪裡都別想去玩。的確有很多的家長陪得非常辛苦,只是此“陪”非彼“陪”,這種“陪”充其量是一種“守”,守著孩子把作業完成就大功告成了,其實這種“守”很不利於孩子自覺性的形成。我們很少守著孩子做作業,但是我們會參與做作業,比如說英語的網上作業,孩子做完之後,我也來做一遍,然後比比看誰做得又快又好。還有一些背誦的作業,孩子背,我們也背。

有一次,老師佈置以《路燈》為題作一首詩,孩子有點犯難了,因為她之前已經寫過一首,再寫的話難度更大。於是,我和先生為了鼓勵她,決定全家都來寫詩,還有比她大一歲的堂哥,她平時喜歡舞文弄墨的伯伯,都打電話通知他們,一人一首,然後把我們作的詩,不論好歹,寫在一張紙上,交給了老師,她是又開心又驕傲。正因為有家人的參與,學習不會成為孩子的負擔,反而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學習路上,她不孤單。

  三、親近自然,積累知識

時時皆學習,處處皆學習,事事皆學習。在學校裡要認真學習,校園外的廣闊天地也可以好好學習。

我得到自由時便有了歌聲,這是瀑布的歡唱,孩子又何嘗不是,走出教室,走出家門,美麗的大自然,正是她們展翅的天地。週末一天的戶外活動,在我們家是雷打不動的,帶著孩子,體驗四時氣候,領略四季美景。學的時候認認真真地學,玩的時候高高興興地玩。

我們還在家裡養了很多的動植物,孩子戲稱我們家是“花鳥魚市場”,假期裡,孩子有很多時間都是在打理這些小寵物們,給植物澆水、施肥,給動物餵食、打掃,還給它們取好聽的名字。

有一隻鴿子,叫雪蓮,爺爺親自給它做了精緻的籠子,晝飛夜巢。

有一隻龍蝦,叫勇士,來自西洞庭,來我們家三個月了,換了一次殼。

有一隻烏龜,叫隱士,冬天爬到極隱蔽的地方冬眠了,以為失蹤,天氣轉暖卻奇蹟般的回來了。

有一缸金魚,分別取名魚村村長、黑王后、有才等等,魚缸裡弱肉強食,性情溫和者命長,性情急躁者命短。

有一叢吊籃,向著陽光的方向長跑了偏,將花盆轉個方向,現在枝繁葉茂像個綠色的球。

有一株君子蘭,被人丟棄,我們撿了回來悉心照料,在今年春天向我們呈現了綻放的美麗。

有一株仙人球,把它架在水上,三個月後,看到了三根細嫩細嫩的根伸到了水下,漫長的跋涉之後終於找到生命之源。

據說唐朝大詩人李賀小的時候,每天一早騎著一匹弱馬出門,揹著一個錦囊,涉山歷水,如果想出了什麼詩句就趕緊記下來,投到錦囊裡。記下的都是零星想到的斷句,並沒有事先定下一個題目,圍繞著這個題目構思。等天黑了,回了家,從錦囊裡把那些零星的詩句都拿出來,或取或棄,排列組合,完整的詩篇就這麼成型了。處處留心皆學問,迴歸自然,感受自然,感悟自然,這應該是一種寶貴的如詩意般美麗的積累吧。

現在讓我們回到我們的主題:牽手。您應該還依稀記得,孩子剛學走路時,您小心翼翼地雙手牽著她,當您確信孩子站穩了,就會輕輕把手鬆開,但仍環抱在她身邊保護著,當她重心不穩時,馬上把她扶住。其實在學習上、生活中,您一生都在這樣牽著她,護著她,扶著她,直到她成人、成才,只是這牽手的意義就遠遠不止這些了。教育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教育的失敗是最大的失敗。我越來越認同這句諍言。家長朋友們,向著這個偉大的成功,我們出發吧!

  孩子的教育問題交流探討家長髮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家長朋友們:

大家晚上好!

我是二(5)班餘真的父親。

今天,很感謝班主任陳老師給我這個機會站在講臺上和老師、家長們共同探討關於孩子成長教育的話題,我感到萬分榮幸!同時也很感謝學校。

如何正確的教導孩子,與孩子更好的交流,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成長,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教子心得與體會。今天在這裡談談我的體會,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及家長批評指正。

教育家葉聖陶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也說到:“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成績的競爭實際上是學習習慣的比賽。我認為學前階段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國小階段要培養好的學習習慣。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用。 下面,我作為二(5)班家長的代表,談談對國小階段培養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一些體會,我把它概括為“四個關注”和“三個要”。

  1、關注孩子上課聽講的習慣。

孩子是否專心聽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聯絡老師,從老師那裡直接瞭解情況。像我們兩位陳老師,經常和家長溝通,也可以經常問孩子,今天上課學了什麼?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回答了幾個問題?等等??

  2、關注孩子思考的習慣。

平時我常聽孩子說“爸爸,這題怎麼做?媽媽,這題怎麼做?”很多時候,我們就直接把答案告訴了他。其實,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再仔細看看題目,動動腦筋,說不定能做出來。或者說,我們比比看,看誰能做出來。這時他會很專注的想,當想到一點時就會馬上說,爸爸,媽媽,我知道了,我告訴你們哦,是這樣做哦,這一刻他會感到很高興很自豪,還會說還是我厲害吧!慢慢的培養了他愛思考的習慣,同時更能感受到自己做出題目所帶來的快樂。還有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養成獨立思考,善於提問的習慣,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

更重要”。讓孩子不僅喜歡去問問題,而且也願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對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及將來進一步學習都很重要。

  3、關注孩子讀書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從漂亮的幼兒畫報,到兒童科普讀物,到趣味童話故事等,因為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面廣了,這為孩子的自學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多看書多讀書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尤其是對以後的寫作文更有幫助,如果肚裡空空,怎能下筆呢?所以,趁早多讀些書多看些書。另外我們不僅要多看課外讀物,還要多看教科書,每天對上過的課要進行復習鞏固,對第二天的新課進行預習。我每天晚上叫我兒子睡覺前一定要先看語文、數學書,認讀好生字等等。

  4、關注孩子作業的習慣。

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作業完成的質量,而且要關注孩子作業完成的時間。實際上,由於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做家長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作業內容規定作業時間。不要讓孩子形成磨磨蹭蹭、不講效率的習慣。於是我規定平時作業放學即做(特殊情況的除外),一定要認真仔細完成,書寫工整。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要將自己的想法想做的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喜歡的就讓他去學學試試,說不定會有驚喜,會有這方面的天賦. 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給自己佈置作業,應做到“三個要”。

  1、要有堅定的態度。

良好習慣的形成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持之以恆。特別是孩子已經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的時候,家長堅定的態度就更加重要,多與老師聯絡,共同努力,每天能進步一小點也不錯。

  2、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自己在看電視,卻讓孩子做作業,這不僅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影響孩子的學習。這一點做起來可能有點難度,但最起碼你可以做得隱蔽點,最好是自己靜下來拿起書看,陪著他,共同營造一個讀書的氛圍。

  3、要賞識孩子,要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俗話說得好“數落子千過,莫如誇子一長”,與其讓孩子在沒完沒了的批評中糾纏做錯的事,還不如適時的表揚,給孩子的每次進步來鼓掌喝彩!我堅信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罵出來的而是誇出來的。受表揚的孩子有潛意識的自信感,有肯定的正確的思考。相反,從小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性格孤僻、悲觀。每個人都愛聽好話,就更不要說是孩子。他們雖小,但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一味地挖苦、打罵,勢必會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鼓勵是必不可少的。記得我兒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第一次指出路旁廣告牌上那個認識的字時,我既驚奇又高興,發自內心的誇他“真棒”、“真聰明”。以後有意教他廣告牌上的字,在我的稱讚聲中孩子學字的勁頭十足。不到半年,上學路上廣告牌上的字他全認識了。同時也激發了他學字的更大的興趣。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適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有這樣一句話:阻止你到達遠方的,不是前面的山有多高,而是你鞋子裡的一粒沙子。每個家長都瞭解自己的孩子,我相信家長朋友們能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實施獨特的教育方式,這就是最好的因材施教!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則是孩子一生一世的事。

以上所談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