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5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

《剝開教育的責任》,該書淡雅的封面,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麼?我們該怎樣剝開教育的責任?引發思考的書名,立刻激發了我強烈的閱讀興趣。

課餘時間,靜下心來,翻開書本,細細品讀。書中一個又一個淺顯易懂的教學案例,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對話。裡面的很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有許多的教育細節令我似曾相識,不禁拿來與工作實際相對照。

她是一首振聾發聵的播種機。“教育充滿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我們要精心呵護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受教育者;“說到底,教育的責任,就是教師的良心”,喚醒了每一位教師的良知;“一個都不能少,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愛的光芒播撒到每一個角落;“教育者有責任讓教育成為一種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饋贈……

她是一臺細緻入微的顯微鏡。教育的細節常常被我們忽視,這本書帶我們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吹落灰塵,教育的責任漸漸清晰起來。可能是試卷上的小小提示語,可能是課堂上的一次發言點評,可能是教師的一個眼神,可能是一處文字的解讀……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於細微處見真情,於細節處明真諦。

她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掃描器。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這些故事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歷歷在目。故事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從縱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現狀。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教育行為有這麼多弊病;原來,我們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還做了一些“偽責任”的事情。家庭作業究竟是誰的責任?抄詞作業合適嗎?我們需要“狼性教育”嗎?放假真是“假放”嗎?過度的“關心”真的會給學生帶來了無形的枷鎖嗎?全書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會讓我們不斷地追問。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讓我不斷地反思當下的教育行為,過一種更有質量、有責任的教育生活。這本書像一位精神導師,為迷失的人們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違的朋友,真誠地言說教育的感悟。

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看著書,書中的故事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於細微處見真情,於細節處明真諦。

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總以向學生傳授了更多的知識為榮,以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超級責任感為榮……我們給的是學生需要的嗎?”反思自己有時候的教學,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在課堂上自顧自地追求所謂高效,自認為這些知識就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認為兢兢業業,為學生負責,殊不知有時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抹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什麼時候會自問一下:我們給的是學生希望要的嗎?我們給的是適合學生的嗎?在履行職責的時候,有沒有傷害到孩子?當這些問題湧上心頭的時候,我們會心生愧意。我們所理解的教師的責任,真的對學生的發展負責了嗎?我們在踐行教師的'責任的時候,有沒有侵犯孩子的權利,甚至以犧牲孩子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真得多多的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美,這種美哪怕是細微的;用寬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缺陷,讓他們在優化的、寬鬆的標準下,收穫更多的自信與快樂。問題是尖銳的。但是,我們尖銳地發問,並不是在質疑我們的責任心,也不是在否認我們的辛勞,更不是在抹殺我們的成績。冰心曾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是啊,我們既然是一名老師,走在這條充滿陽光,散發馨香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播撒的註定是無私的情與愛,付出的註定是強烈的責任心!

愛與責任共同鑄就了師德之魂,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時時、事事、處處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願用我的真情和關愛去觸動每一朵小花,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為他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是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其中有許多的教育細節令我似曾相識,不禁拿來與工作實際相對照。其中有一篇《孩子的事不要包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作為一名老師,當你白天把自己當成“監工”和警察一般,時刻密切關注著班裡每名學生的每個舉動(關注點是誰違了規,誰成績落後了,而不是孩子們的情緒和心理),精神高度緊張的勞累一天。

很多母親也一樣。一心就做孩子的“保姆”,一心圍著孩子轉,到出問題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全心付出不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影響親子關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遺失了自己,自己失去的不只是韶華,還有孩子的心。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成長,需要學習,需要進步,假如我們生活裡只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只有孩子的吃喝拉撒穿和睡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了,到頭來自己熬成了“黃臉婆”“老媽子”,把自己整個奉獻給了家庭,奉獻給了孩子和愛人,卻挽留不住他們向外的心……

所以,無論是做老師,還是做母親,我們都需要追問一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責任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什麼才是真正的責任?做真教育需要傾情投入,但是不是一味的失去自我的全力付出。只有把握住了教育的本質,我們才有可能接近真教育,也才可能擔當起教育者的“真責任”,才可能在對孩子的同時也對自己負責,才可能給孩子幸福生活的同時讓自己也感覺到幸福。

說到這,讓我想起另一個故事:參天大樹的鳥窩裡,有4個小傢伙誕生了。在小鳥們尚且沒有長滿羽毛的時候,鳥媽媽每天都會不辭辛勞地外出找食物,然後回來餵養她心愛的孩子們。但是,等到小鳥的羽翼豐滿,一個一個地學會飛翔後,鳥媽媽再也不會替孩子們去覓食,小鳥們也只能開始用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了。

在整個世界的物種裡,除了人類,還有哪一個物種會對“子女”的事包辦代替?小鳥兒不會代替孩子去飛翔,更不會代替孩子去生存。而當今的父母、老師是不是常常代替孩子做原本孩子該做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父母和老師多數時候還認為——這是對孩子好。如果,鳥媽媽怕小鳥累著,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去覓食,小鳥遲早都會餓死。為了讓小鳥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鳥媽媽一定不會替孩子去做它該做的事情。難道,我們人類的父母和老師還不如鳥父母們了嗎?

要想讓孩子有能力處理任何問題,就一定要放手讓孩子鍛鍊成長。因為“包辦代替”只能解一時之渴,只有孩子自身強大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剝開教育的責任》,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像剝核桃一樣,讓作為教師和家長的我不斷反思著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我們不要辜負了孩子,這是我們教師起碼的責任心。我們這樣想著,並且這樣做著,可是我們不能辜負孩子對你的崇敬,不能把他們對你的崇敬化為對他們“偽責任”的工具。對於作者流淌於講臺間的才華,對於作者那份對教育深深地責任感而感到欽佩,正如作者祁智所說“我們的發問源於我們的自省源於我們的責任、良知”。試問拿著粉筆,徘徊於數尺講臺的我們,有那份對教育深深地厚重的責任感嗎?有對學生深沉的愛嗎?我捫心自問問的自己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是的,在國小語文教師這個職位中,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讀了這篇著作之後,使我收穫頗多,裡面的一個個小案例,有的好像就是在我的過去,我為作者能給我指引教學前進的方向而感到激動萬分。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2

“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麼?從踏上工作崗位開始,我就記得有人說過:“教師吃的是良心飯。”從那以後,做每一件事情,我都在心裡問自己,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是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問心無愧?

去年的九月十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裡,作為教師的我,收到了一份特殊又珍貴的禮物——《剝開教育的責任》。空餘時間,靜下心來,翻開書本,細細品讀。書中一個又一個淺顯易懂的教學案例,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對話。裡面的很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有許多的教育細節令我似曾相識,不禁拿來與工作實際相對照。

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看著書,書中的故事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於細微處見真情,於細節處明真諦。

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總以向學生傳授了更多的知識為榮,以自己在教育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超級責任感為榮……我們給的是學生需要的嗎?”反思自己有時候的教學,不也是這樣嗎?我們在課堂上自顧自地追求所謂高效,自認為這些知識就是學生一定要掌握的。自認為兢兢業業,為學生負責,殊不知有時就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抹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什麼時候會自問一下:我們給的是學生希望要的嗎?我們給的是適合學生的嗎?在履行職責的時候,有沒有傷害到孩子?這些都值得我思考。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真得多多的總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我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美,這種美哪怕是細微的;用寬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缺陷,讓他們在優化的、寬鬆的標準下,收穫更多的自信與快樂。

愛與責任共同鑄就了師德之魂,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時時、事事、處處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願用我的真情和關愛去觸動每一朵小花,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為他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3

20xx年的暑假,學校裡又為我們準備了精神乾糧——《剝開教育的責任》,照例讀書寫感悟,由於假期事情多,也由於自身的惰性,即使把書放在了床頭邊,也一直未看,直到快入學了,我不得不翻開看看,沒想到,書的封面、書的內容格局、書的導言竟深深吸引了我。讓我不得不靜下心來,認真把書讀完,深深反思我們,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不自覺的違反了哪些教育規律。

《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封面設計很獨特,沒有絢麗的色彩,一位恬靜少女,背倚大樹,默默閱讀,遠離塵囂,身心入境……這幅畫面讓人舒心、靜心,畫面旁邊,黑體字莊嚴地書寫著——剝開教育的責任。淡雅的封面,一下抓住了我的心,讀書,讀好書,是我們進入外國語學校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學校為了培養我們讀書的習慣煞費心機,可是一年來,教育書籍發了好幾本,我們忙忙碌碌,可曾有這樣的心境靜心閱讀呢?沒有。書名很讓人沉重,特別讓從事教育的我們這些老師,感覺有哪些見不得人的醜聞被曝光,懷著忐忑之心認真閱讀書籍,看看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麼?作者是怎樣剝開教育的責任的?

讀完這本書後,感覺這本書還是很好的,這本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師與家長的責任何在?這是本書關注的主要問題。書中通過教育中種種習以為常的現象,揭示當前教育的真正責任:

有的教師給學生布置許多作業,他以為這樣學生的成績就好了;有的家長給孩子報許多輔導班,他以為這樣孩子就會全面發展了;有的教師上公開課,有意忽視某些學生,他以為這樣公開課就完美了;有的家長包辦孩子的一切,不讓孩子經歷任何風雨,他以為這樣孩子就能茁壯成長了:教育中存在著許多似是而非的目的意識與責任感。在教育中,沒有正確的目標,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南轅北轍。

本書中所言的,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教育中正在發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家長到學校的對孩子的"包辦",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幾乎從未實施過的"因材施教",多媒體的"氾濫成災"、"請君入甕"式的強制解讀,課堂提問中的"專業戶"現象等,切入點不大,有些甚至還有點"小題大做"——因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廬山中人"的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驚,習以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們卻能夠從現象入手,層層剝繭,絲絲入扣,直抵問題的癥結。《家庭作業該誰批改》一文所言事實幾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業早已不僅僅是孩子的作業,真的演變為一個"家庭"的作業。所以有專家曾經痛言,在中國,只要孩子入學,這個家庭從此就開啟了一扇沉重的大門,這個大門的名字叫"災難".雖然言過其實,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實。此文作者不是宣洩和詛咒,而是平心靜氣地分析家庭作業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員參與作業處理的危害,條分縷析,鞭辟入裡,令人心悅誠服。不僅如此,文章還以教育名家的教學實踐為示例,就家庭作業的設計和處理給老師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也是目前中國教育問題研討中緊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東西。

在《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中,通過一些教育事例向我們展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真正的責任,如在《精神培育刻不容緩》一文,直言學校教育中孩子"精神"品質"培育"的重要。用"培育"而不用"教育",強調"育"在孩子精神養成中的價值,這是非常有見地的。現實學校中,誤"教"為"育",以"教"的方式企求實現"育"的目標的現象幾乎是通例。於是大大小小的班會課、學科課堂、團隊活動、政教工作等,幾乎無例外地都是老師、主任、校長高談闊論,宣傳演講,或愛國,或無私奉獻,或助人為樂,或共產主義理想……這樣說,從來都是不錯的,但實際效果如何?孩子的變化有多少?這些是"教",而非"育".真正的"育",應該是優秀文學或文章的內蘊精神的感染,品德高尚的優秀教師、學校環境資源的薰陶,有關制度、規則、要求和公約的限制和調節。優秀的"育"幾乎都是無言無聲,都是春風化雨的。所以該文中老師被學生"懲罰"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寫‘潸然淚下’"的行為本身就是最好的"育"的方法。孔子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我們教師自身擁有的"獨立精神"、"平等思想"以及行為中的表徵,才是對孩子的最好的"育".道破真相,追求真實,實行真的教育,這才是我們從事教育的每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穫還是蠻大的,新學期即將開始,我會在新的工作中盡心盡責,盡一個教師真正地責任,少一分偽責任。讓學生健康快樂的學習每一天。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4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盧梭

十八歲那年,我在會考志願那行填寫了“英語教育”這一專業。憧憬期待,帶著忐忑而激動的心情踏上了教師生涯之路。冥想當初對於教師職業的選擇,放在之前,我的心情會黯然失色,為何這樣說,因為我總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以成人的心智來思考他們,換來的是不夠了解孩子的內心,沒能耐心傾聽他們的心聲,甚至換來我在教育生涯的第一次的迷茫。轉眼間快工作十年,我發現已適應了他們的頑皮和粗心,不會再輕易的對他們發火,我意識到發火也許會傷到他們幼小的心靈,甚至使得孩子失去對數學的興趣,就這樣我學著時常反思教學中的挫點,抓住孩子的心、溫暖自己。

父母、家庭、社會都渴望孩子德才兼備、成龍成鳳,這無疑就要求孩子有堅強的性格,良好的習慣,高尚的品德,豐富的知識和成為一個富有修養的人。所以教育的意義就顯而易見,而教育的時機、內容、方法卻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正可謂諸子百家、門派雜呈,各成一說。《說文解字》中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所以,即使時機,內容,方法都不一樣,或是因人而異,但是殊途同歸,目的都是一樣的。我自認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經驗不能妄加評論教育,我在這裡只能以有限的學識以及他人的教育觀點,說一說對國小低年級培養的想法,我認為兩點最為重要,第一是智力的'培養,然而當前的許多家長走入了這樣一個誤區,即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僅是教會了孩子掌握一種樂器、學會一種技能,實際上真正的智力開發應讓孩子開拓視野,多接觸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鍛鍊能力。第二是性格,家長和老師應該重視優秀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做到生活的瑣事中,在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讓他自己堅強地爬起來,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針之痛等。

直到現在,我仍然在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不知道在接下來的教學生涯中能夠否找到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本質,我以自己六年多的師範教育學習生涯和十年多的教學經驗給出一個粗淺的內心答案:“教育的本質是提升,不是選拔(不是要經歷小升中,會考,大學聯考,甚至考研的選拔,這是我本人經歷的教育階段,這也是我本人所認為目前中國學校教育的侷限性)”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國小教育最好讓孩子迴歸自由天性。在過去的教學活動中,我有時為了趕進度的確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但是我更覺得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這兩點也是我現在迷茫的地方。

我很慶幸自己在當下能夠拜讀祁智先生的《剝開教育的責任》,用賞識之眼光發現孩子細微的美,寬容之心胸包容成長中缺陷,我希望他們能夠自信並快樂。我希望他們能夠成長,我更希望他們能夠學會成長。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5

當我趁著月休,把學校發給我們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斷斷續續讀完後,一曲《愛的奉獻》湧上我的心頭。“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本書的作者,都是一線教師,也都是學生家長。書中用他們的“教育智慧與真情”,抒寫著他們教育的愜意人生,詮釋他們對“教育理想與信念”的不懈追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摯的情感是通向學生心靈深處的橋樑,是點燃學生內心世界的火把。學生一旦感受到了這種愛,就會自然而然地向你敞開心靈的大門,只有“情通”才能“理達”,情通理達才會心悅誠服,從而達到引導、幫助、解惑、教育的目的。可見,愛是教育的基礎,是溝通師生心靈,聯絡師生情感的.紐帶,它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的心靈自由地飛翔。讀完這本書後,聯絡自己從事教育14多年來的點點滴滴,我的感觸很深。

意融融,親情濃濃

去年學生來到外國語學校後,昔日在父母身旁撒嬌的寵兒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那滋味可想而知,在一兩天的新奇感過去後,這種角色的突然變化使他們很難適應,生活上也一團糟(吃方便麵,零食充飢),有的同學還控制不住想家的念頭,一天一個電話,哭哭啼啼,以至學習受到很大影響。我們教師頓感肩上責任重大,班主任們更是心急如焚,但又怎能“橫眉冷對”,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啊。

於是,我們的班主任儘量創設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讓大家暢談心曲,相互交流,在短時間內讓班級、學生寢室充溢著濃濃的“家”的味道。在閒暇之餘,班主任們也都深入到學生宿舍,和他們一同整理和佈置;早上與他們一起晨跑;晚上幫他們關好門窗;天氣變化,提醒增減衣服;課餘常找他們聊聊,瞭解並幫助他們解決出現在生活、飲食、住宿、學習等方面的困難。學生們非常感動,不久便適應了新的環境,漸漸投入到新的學習中,臉上又露出了他們甜美的笑容。

尊重個性,潤物無聲

去年,我校學生從不同的鄉鎮學校來到這裡,學生所受的教育基礎各不相同,兩級分化現象嚴重,每個人又都有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老師要善於發現並發展他們獨特的稟賦和才能,喚起他們內在的尊嚴和自信。我班有一個女生,去年進校後便顯得異常沉默,成績更是甚差,面對這樣更需要尊重和關懷的學生,在課堂上我盡力去尋找她身上的閃光點。不久,我便發現她的作業本一直做得非常認真工整,於是我讓她擔任學習小組長,並經常鼓勵她,她進步很快,生活的信心也越來越足。在後來的單元測試中,她獲得了A等級的好成績,宣佈成績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她眼裡那晶瑩的淚珠。

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孩子初來到外國語學校,他們的自理、自立、自護、自強的能力較差,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時間上都難以適應。我們老師根據掌握的第一手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說服和感化他們。洞悉學生的內心世界,研究學生的書面材料建立在對學生尊重、信賴的基礎上,發現問題認真研究分析其產生的內因和外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經常激勵學生,用寬容的愛心接納學生的一切,對犯錯與重犯錯的同學不簡單處理,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潤物無聲,用寬容和期待這劑良方醫治了不少同學,在學生潔白的紙上譜寫人生最動人的弦律。

愛中有嚴,嚴以導行

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並不是指教師提出要求時一定要有嚴厲的面孔,而是指要求應嚴格,並做到切實可行,堅持不渝地貫徹到底,而且要嚴在理中,嚴中有愛。“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但在管理方法上要活,這是因為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也不會“不變速”前進。所以我們要做到靈活變通,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比如對個性倔強、自尊心強的學生採勸延長教育法,循序漸進,讓他們自我思索、自我對比、自我反省,以達到激發他們“內在驅動力”的目的。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會使他們喪失學習和生活的信心。但強調緩的作用,並不是說時時處處以緩為好。相反,急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比如當學生做了一件好事時,取得一定進步時,他迫切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如果老師不能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即使後來再補上,效果也不夠理想。

總之,師愛既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無形中又會成為一種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班級建設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對學生的關懷與愛護,尊重和理解,期望和要求,通過自己的態度和言行傳達給學生,會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時有利於師生間建立起平等互助和諧的關係。

拿破崙曾經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肩負著如何把“士兵”引上“元帥”之路的重任。我也深信,每位學生都是聰明可愛的,我們期望綠樹成林,期望“士兵”成為“元帥”。只要我們細心地呵護每一株稚嫩的幼苗,他們會成為參天大樹;讓我們用愛架起一道情感彩虹,讓孩子的心靈自由飛翔吧!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6

伴著冬日暖心的陽光,我拜讀了祁智先生主編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文字讀完了,而書還在繼續;書讀完了,而書中的故事還在繼續;故事讀完了,而故事所展現的世界還在繼續,教育世界中所蘊涵的可貴精神還在繼續。

初讀這本書,翻開序言《我們不要辜負了他們》,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踏入教育行業不久的我在佈置作業時又何嘗不是“詞語抄*遍”,這麼的輕率而魯莽。當我看到書中提出的問題“為什麼要抄寫5遍?”“有多少學生會寫錯?”“其他會的學生為什麼要抄寫?”......我陷入了深深地自省當中。抱著學習的目的,我看了下去。

這本書很多文章立論很有高度,觀察很有視野,分析很為中肯,讓我學到了很多,也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當下的教育行為,讓我這個教育者獲益匪淺。

《缺陷也會成就一種美麗》中兩個問題應發了我的思考。羅斯福、丘吉爾和希特勒三個人,前兩者有著幾乎不能容忍的壞毛病,後者卻幾乎完美,然而前者成為了世人敬仰的領袖,後者則是萬世唾罵的戰爭罪犯。教育中,作為教育者的我們無不關懷呵護著“幾乎完美”的“好”孩子,留給行為習慣差,學習落後的“壞”孩子的永遠只是責罵。他們身上的點點缺憾在我們眼裡被無限放大,加以渲染,起初的我亦是如此。我曾教過的一個學生小Z,學習成績在班裡永遠是穩定在倒數,而且行為上也“不拘小節”,老是喜歡惹是生非。與我搭班的老師提及他總是一聲長嘆,作為班主任的我更是對他束手無措,唯有批評,責罵來短暫遏制他的言行。

直到有一天,在出早操時,我看到樓梯口的燈光未關,正當我想走上去關閉時,突然一道身影竄了出來,一下子關掉了那盞燈。我定睛一看,咦--竟是他。那一刻,我那頑固的心融化了。從此,我細心觀察著他的一言一行。我發現他常常會主動去將打亂的`桌子擺整齊,常常會將教室後面垃圾箱外的紙屑撿進去。在一次班會中,我大力地表揚了他,任命他作為我們班級資源回收箱和課桌凳監督員。自此,他變了!課間的走道里再也沒了他奔跑的身影,課堂的聽講中多了一雙有神的眼睛。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做貨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的學生。“

常常有人將教師比作園丁,在我看來,我們作為園丁需要做的是耐心地澆水、施肥,而不是拿把剪刀去將他們修剪齊整,每一棵小草,每一朵鮮花,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美麗。我們能做的只是去增添她的豔麗,不是去限定她的生長。而這就需要我們用愛去呵護。

沒愛就沒有教育。有人這樣說過:“熱愛一個學生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則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教育首先就是愛的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愛學生也是老師的天職。作為學生,他們時刻承受著來自父母、同學甚至社會的壓力,所以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信任和愛。愛的教育是相互的、鮮活的,只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正讓學生終生受益的教育。我認為老師對學生的關愛是無私的愛,能改變人的一生,而老師的責任正是撐起這種關愛的動力。現在的教師,僅做一個傳授知識的“經師”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做一個關注學生精神成長、又能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示範者的“人師”。高尚的師德是成為“人師”的最重要的素質。

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班主任要轉化一名學生,單靠豐富的知識去教育學生是不夠的,還得靠老師用愛心去感化他們,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只有讓學生處處感受到你的關心與呵護,才能開啟他們的心扉,傾聽他們的心曲,並及時地客觀地分析原因,正確引導,點撥,發現閃光點加以鼓勵,讓他們綻放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的美。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7

《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該書是許多一線教師反思自身教育實踐的成果,本書像剝核桃一樣,將責任不斷“剝開”,迴歸、解析、重構教育的責任。

編者祁智在序言中提到“我們不要辜負了孩子,我們不能辜負孩子對你的崇敬,不能把他們對你的崇敬化為對他們‘偽責任’的工具。”“我們的發問,是我們行業的自省,源自於我們的責任、良知。”試問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自己,是否有那份對教育深深的、厚重的責任與良知?是否有對學生深沉的愛?是否沒有辜負每一個孩子的信任呢?我捫心自問做得還遠遠不夠,懷著這樣的愧疚以及對教育真諦的追求,我靜靜地看完了這本書。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書中很多觀點很有高度,觀察很有視野,分析很為中肯,讓我學到了很多,也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當下的教育行為,讓我這個教育者獲益匪淺。這裡談談讓我最有感觸的幾個觀點。

一、老師最喜歡的,是我

讓每一個學生覺得“老師最喜歡的,是我”。當看到這句話時,我覺得一直困擾我的如何實現教育公平難題不再是一個無解之題了。這個觀點其實面向的就是保證每個孩子在教師心中的平等性。每個班上都有老師眼裡所謂的耀眼的優等生、令人困擾的差生、以及默默無聞的普通生,而這樣的分組通常是以成績為標準,每個孩子在教師心中有了三六九等,甚至孩子自己心中也有一個等級,從而認為老師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顯然離平等對待學生很遠了,那一碗水端平是不是又是真的公平對待學生了呢?也顯然不是,畢竟每個學生情況不同,如此一刀切的做法很難做到真正公平。如果只有一個學生覺得“老師最喜歡的,是我”,這是一種有偏向性的愛,但如果讓每個學生都覺得“老師最喜歡的,是我”,這是一種平等的愛,畢竟要做到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最喜歡的,是我”,這個老師肯定看到了每個孩子自身獨具的稟賦、特長、潛能,真正瞭解了每個孩子,發掘了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體會到了老師對他獨特的愛,才會讓每個孩子發出感嘆:老師最喜歡的,是我!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顯然這不會是一蹴而就的,我們要充滿愛心、思想開通,對學生的世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充分利用和學生在一起的所有機會,迅速捕捉、發現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

二、孩子的手很小

“我們給的是學生需要的嗎?我們給的是學生希望要的嗎?我們給的是適合學生的嗎?孩子的手很小,而我們想給孩子的太多、太重。”我們捫心自問:在履行職責的時候,有沒有傷害到孩子,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回想我們一貫的教學,我們似乎得了一種教育強迫症,總是強迫自己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教學內容,從來都是那樣的鼓鼓囊囊;教學環節,一直都是那樣的環環相扣;教學容量,總是那樣的滿滿當當……最可怕的是對這樣的一種教學現狀和現象,我們向來習以為常,甚至引以為豪。一堂課就短短的40分鐘,其中有多少是老師強迫加給學生的負擔?又有多少是真正被學生消化吸收的呢?老師眼中的爭分奪秒,卻將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大部分學生在聽課時,急於記下老師講的要點,沒時間咀嚼,沒時間思辨;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聽課時,被動地任老師拎著走,無奈地被優等生拖著走,不知道該說什麼,該幹什麼。課堂上的時間沙漏,在一點點地向老師這裡聚積而屬於學生的越來越少。我們一切都從“教”的角度出發,在課堂上自顧自地追求所謂高效,眼裡哪裡有學生的一隻只小手呢?心裡哪裡思考過學生究竟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呢?問題是尖銳的,但尖銳地發問並不是在質疑我們的責任心,也不是在否認我們的辛勞,更不是在抹殺我們的成績,而是在警醒我們真的要注意到孩子的小手,以及孩子純真的眼睛。

三、為什麼舉手的總是你

在常規課尤其是公開課上,經常會有這種現象:我們經常將發言的機會給能講出正確答案的學生,而對可能回答錯誤的“舉手”視而不見。對於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都心知肚明:老師瞭解自己班上每一個學生的底細,知道讓誰回答問題,可能會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面。尤其是一節好不容易準備的公開課,可能會因為某個學生的回答而出現敗筆,貽笑大方。所以老師一般都會從“大局”出發,為了避免可能會出現的失敗,剝奪有些同學的發言機會。可是我們不禁要問,不管是家常課還是公開課,老師到底是為誰上的?我們一直在說,要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但都因為種種原因,願望得不到實現。促進發展,不僅包括給予學生機會,更應當包括容許學生從錯誤中站起來、獲得進步。這才是真正的教學和課堂,否則只能算是演戲。課堂是孩子們的,如果有可能,一節課應該讓每個孩子都得到一次發言鍛鍊的機會。教育的公平不是嘴上的高調,應當落實在每一件事上、每一個細節中;教師的責任,是幫助每一個孩子進步,他必須關注每一個孩子。

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辜負孩子的期望;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丟失教師的良知;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違背教育的本質。讓我們時刻警醒、時刻反思,真正承擔教育的責任,無愧於作為一個教育者的良知。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8

當今社會的很多問題,與社會責任的缺失密切相關,教育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教育比起其他,所承載的社會責任更大,是責任之上的責任。

社會責任意識的確立與普及,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種價值判斷。要想社會文明,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社會責任。因此,教育本身社會責任的迴歸、解析與重構,是值得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

書中特別關注什麼是真責任,要像剝核桃一樣,將責任的核剝開。只有明確什麼是真責任,才能搞真教育,也才能搞好教育!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對剝開教育責任的.核心,始終要抱有一腔熱情、一種責任。要本著 “教師的案頭書、家長的枕邊書、學生的參考書”的想法,針對課堂教育、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偽責任”的現象和現狀,讓全社會人都能做到擯棄“偽責任”,達成“真責任”。真正喚醒人們對教育真諦的追求,喚醒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責任的深層透析。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很多文章立論很有高度,觀察很有視野,分析很為中肯,讓我學到了很多,也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當下的教育行為,讓我這個教育者很受教。讀了這本書,我完全成了位受教育者,獲益匪淺。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9

教育是社會、家庭的頭等大事,毋庸置疑。其中,學校教育承載的教育責任無疑是最重的,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理所當然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而既有此責任,就表明是自己分內的事,是自己的責職和任務,理當做好!然而,做好是不容易的!從教三十年了,儘管自己一直努力著,但總是感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是越來越輕鬆,而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面對各種新的教育理論、理念,新的現實,常常是無所適從。

學校發給我們每人一本《剝開教育的責任》,推薦閱讀。新型奇特的題目,感覺與以往有所不同,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什麼是教育的責任,如何叫“剝開”教育的責任!“不要辜負了他們”,代序題目很新穎。“辜負”起題,寫的是我們語文老師佈置的作業現象,太常見了!因為這個“辜”字太容易寫錯了,我在教學到“辜負”這個詞的時候,為了防患於未然,通常叫學生多抄寫幾遍新詞,這很正常嘛。

可作者告訴我們:“全班同學只有五六個可能會寫錯,那麼,‘辜負’抄5遍,對於其他同學來說就是負擔,沒有必要。”“就是負擔,沒有必要。”我很驚訝。我從來沒有想過抄寫生字、新詞是負擔,沒有必要,且成為學生的負擔。再往下讀,作者緊緊圍繞教育的“責任”展開:“我心裡說,你的責任是‘偽責任’,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作為自己不熟悉學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進取、缺乏能力的藉口。”看到這裡,我有些不甘,覺得作者太刻薄了,我們一線教師容易嗎,怎麼能說我們的責任是偽責任呢?

“這本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我們這樣做,不是想否認我們的辛勞,更不是抹殺我們的成績。我們的發問,是我們行業的'自省,源於我們教師的良知。”什麼是真正的責任、什麼是偽責任!這些問題,讓我沒有不讀下去的理由……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麼?“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名字,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名字,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的符號。親切、溫柔、甜美地呼喚著一個個名字,是對孩子真實的尊重。文章的第一個主題就抓住了我的心,《請喊學生的名字》中克拉克老師講的的故事讓我震撼,總統夫人希拉里竟然叫出了參觀白宮的每一位學生的姓名。這份用心做出的功課,贏得了所有在場學生的牢記和敬意,也贏得了我的牢記和敬重。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我的兼教學科音樂,往往一個學年下來我都不能叫出三分之一的學生的名字,那些學生是不是和王陽有一樣的感覺呢?而我居然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覺得這是我的兼教學科,沒有必要記得學生的姓名,也從來沒有想到要去記住學生的姓名。慚愧與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為自己慚愧,也敬佩作者獨特的見解。

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希冀。遙想它們的最初的誕生,無不是充滿關愛、傾注溫馨,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包裹著對一個新鮮生命的所有祝願。它是每一個來到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禮物,並將一生與這份禮物相互擁有、彼此輝映。我們怎能不善待造物主創造的每一個神奇?

“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也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與智慧。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稟賦、特長、潛能,關鍵在於我們是不是瞭解孩子,是不是真的瞭解孩子。學校,不是禁錮學生的場所,而是一個寬容的星球,有著適合每一種植物生長的土壤。我們也不是監工,而是園丁。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兒童對優秀教師的信任的確是無限的。”“教育的祕密,就在於珍惜兒童渴望你成為他們的朋友的願望。”所以,我們不僅是學生的老師,還應是他們的朋友。

“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世上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不要輕易否定。我們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請學習印度的挑水工,讓破水罐也能澆灌出“一路花香”來。

多好的書啊,沒有說教,不是理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教學案例,與我們的一線教育者息息相通。我們沒有關注的細節,我們忽視了的問題,我們不以為然的問題,作者都在這裡給了我們提醒。例:“孩子的手很小”“孩子的事不要包辦”“不妨來點‘狼性教育’”“家庭作業該誰批改”“多媒體只是一種工具”……我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在這裡找到了支撐。我感謝推薦者,讓我有機會能讀到此書,我更感謝作者,讓我如夢初醒,受益匪淺。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師,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沒有辦法改變他人,那麼我先改變自己吧。

“教育是為學生打未來的底子,而不是為教育者掙今天的面子。”在這條充滿陽光與奇蹟的教育之路上,只要播撒出無私的情與愛,付諸出強烈的責任心,我一定會有收穫的!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0

時光荏苒,一學期的時間就這樣在指尖流逝,踏上人民教師這條路已有半年,《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 其實半年前已讀過這本書,今天再看這本書,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就是作為教師的責任。

當時拿到這本書,給我最震撼的一節是“請喊學生的名字”,當半年前第一次踏進教室,面對一張張稚嫩而陌生的臉,我膽怯了,我不認識他們,我叫不出他們的名字,作為他們的班主任,我連他們的名字都不知道,覺得對不住人民教師這個稱號,特別是當你走到一個孩子跟前想和他交流,而你卻不知道他的名字時,更加的無奈。當我詢問孩子姓名時,也看到了孩子眼中流出的傷心。“每個名字背後都凝聚著一個家庭的希望,遙想他們最初的誕生,無不是充滿希望,傾注溫馨,濃縮了人世間最純樸的至愛親情,包含著對一個新鮮生命的所有祝願。它是每個來到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禮物,並將一生與這份禮物相擁相輝。”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每一個孩子的名字,我每次發本子喊著學生的名字,走到他的身邊,看清他的.臉,然後把本子交給他,幾次下來,我能記住大部分孩子的姓名,慢慢的我也有了自信的資本,我叫的出你的名字。我看著一個孩子,叫出他的名字,他臉上也洋溢著開心。從一開始覺得叫不出孩子的名字丟臉,到後來慢慢發現,其實這就是責任,當你走上這條神聖的道路,責任心油然而生。

有位教育專家說“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成人世界,二是兒童世界。教師是成人世界派到兒童世界的使者。”從教半年來,酸甜苦辣,各種體會。令我最傷心的一次是家長的一通電話。從幼兒園剛上來的小朋友,他們的小手總是“閒不住”,不管上什麼課,他們的手總是在玩各種“玩具”,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我採用朋友教的一個辦法,嚇唬他們,沒收他們的“玩具”,經此一嚇唬,大部分小朋友上課能坐端正了,這讓我很欣慰,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不聽話的小朋友。小易,平時也算一乖巧的女孩子,那節語文課,她的小手總是不停的玩的鉛筆盒,友情提示下還是不聽勸。我說“事不過三,再讓老師發現有小朋友不好好聽課,玩鉛筆盒,老師就要沒收了”,我繼續上我的課。孩子的世界總是純真的,其他小朋友發現小易還是在玩她的鉛筆盒,向我告狀,我有點怒了,沒收了她的鉛筆盒,總算課堂又恢復了安靜。就這樣等到放學後,我收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開場白就是把我罵了一頓,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手足無措了,難道我努力教育好這個孩子錯了嗎?後來和朋友傾述這件事,朋友說“又不是你的孩子,你何必呢。”是啊,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呢?我想這就是教師的責任心使然,他們不是我的孩子,可我早就把他們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就算家長不待見我,我也不忍心放棄這個孩子,教師的責任就是教師的良心,我的良心不允許我這麼做。

我想最好笑的事就是期末考試了,期末考試前的那晚,我沒有睡好,想來也比較有趣,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自己參加期末考試的時候也沒有那麼緊張,這一次我卻緊張的睡不好,一年級的小朋友第一次參加期末調研,我擔心他們會發生各種狀況,我自己也笑話自己,後來發現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那一天他們很乖,心裡甚是安慰。我想其實這也是責任心使然。

教師的責任何其多,這半年的點點滴滴也只是滄海一粟。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冰心說:“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我願用我的關愛和真情去澆灌每一朵小花,給予他們信心和勇氣,付諸強烈的責任心,為他們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1

今年教師節,我們收到了一份不同尋常的禮物——《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面對這份特殊的禮物,很多老師都感到了詫異,驚訝之餘,也沒真正把這書當回事。直到學校把它當成一件作業任務,我才拿出了那本在辦公桌上躺了好久的書。閒暇之餘,靜下心來,翻開書細細品讀,卻嚼出了許多滋味出來。這些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卻讓人反思,原來在我們的工作的過程中,有那麼多的細節,又有那麼些細節我沒有留意到。真的是教育充滿每個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在於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其中,“請喊學生的名字”這篇文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個小課老師,每學期都會接觸不同的學生,喊出學生的名字也就成了我一大難題,年年都要認識新面孔,怎麼可能記得住那麼些名字呢,所以每個班表現優異的學生我記住了,調皮搗蛋的學生我記住了,至於那些聽話乖巧,默默無聞的學生,那隻能她記得住我,我記不住她,更談不上喊出名字了。喊學生的名字,這是一名教師最普通的功課,但是又有誰思考過這裡面竟然承載著很重的教育之責?上課時常慣的把名字換成了“你、你、你”,或是隨手的一指,連“你”都省略了,而對一個任教兩個班級以上的科任教師來說,能叫上幾個學生的名字?我們根本沒有想過,喊出學生的名字,是親密師生關係的一種表現,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現,其實更是教師發自內心想走近學生、瞭解學生、教育學生的表現啊。響亮的喊出學生的名字,是教師的責任。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麼?“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面對著一張或許不很熟悉的面孔,脫口而出一個清晰的`名字——這是傳遞一個確定無誤的訊號:我在乎你,你很重要!今年剛接上這個5班,我對他們是一無所知,備課班期間,我刻意的記了幾個有特徵的學生名字,開學第一天,我喊出那幾個學生的名字,在他們驚訝的同時,我也驚奇的發現,他們會比其他同學學得更自覺、更自信。

教師能熟記並且能隨時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就會感到獲得了尊重,自然而然就對教師產生信任感、親切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教育教學效果往往會更佳。反思我這麼多年來的教學工作,接觸的學生可以說不少了,但真正記得住,喊得出名字的卻不多。看來今後我得注意這個問題,不能漏掉一個學生。

愛學生,就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記住學生的名字就是對他們人格的尊重,這是樹立教師個人威信的途徑,也是順利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熱愛教育,熱愛孩子,改進師生關係,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就讓我們從記住孩子們的名字開始吧!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2

作為一位新老師拜讀祁智先生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教育類書籍,這個是我第一次認真的閱讀這樣的書籍,說實話看完後,感觸良多。曾經有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如同和一位智者在對話。《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就是一位低調但又深沉博愛的智者。與這位智者的談話,也許還是比較膚淺,但是卻也是我邁向教育、教師這一崗位的一小步。我覺得這本書文字通俗易懂、論述一針見血。作為一名教師,裡面的很多觀點讓我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老師對學生的責任感和對孩子們的愛。記得當了一輩子老師的爺爺說過:作為老師的前提的,你要愛你的學生。是啊,我們既然是一名老師,從事的就是“花”的事業,從事的就是為社會、為人類創造美好的工作!所以,走在這條充滿陽光,散發馨香的教育之路上,我們播撒的註定是無私的情與愛,付諸的註定是強烈的責任心!

我們要對學生滿懷關愛之心。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之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家長把孩子送到了城北國小,就證明了對咱們的信任。信任的同時也把責任賦予了我們。我不僅僅要照顧好每一個孩子的吃、住、學習,我們更要能夠俯下身子和孩子們談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多觀察他們,多思考他們。

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什麼?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親切、溫柔、甜美地呼喚著一個個名字,是對孩子真實的尊重。我二年級一個班的語文老師和三年級兩個班的科學老師,有時候在樓道里與學生相遇喊出他的名字,學生會感到驚奇。這種看似微小的事情都會體現出理想的師生關係,平日裡的一些小細節其實都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部件。讓每一個學生都認為老師最喜歡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也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與智慧。我們應當利用一切機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

教育心理學對學習興趣的定義是,它指一個人對學習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與情緒狀態。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學習興趣與間接學習興趣兩種。前者是由所學材料或學習活動──學習過程本身直接引起的。這一點實則是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比如,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提高教學水平,瞭解學生已有興趣,幫助學生認識學習內容等等。後者是由學習活動的結果引起的。這一點實則是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自覺性。比如,學生意識到學習的目的或任務,或者為了得到父母、教師的讚賞,同學的尊重,在考試中得到好分數,在競賽中取得勝利等等。這一點在我個人身上即有所體現。在我學生時代剛接觸到英語的時候,因為沒有摸索到學習英語的方法,導致成績很不理想,哪怕是簡單的單音節單詞的記憶都顯得尤為困難。然而一次平日裡的小檢測,一百分的試卷考了九十九分,被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了一番,從那以後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與日俱增,接下來各階段的英語學習都如魚得水,現在它改變了我一生的軌跡。這就是一個反作用力。

我們要用賞識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美,這種美哪怕是細微的;用寬容之心,去包容孩子成長中的缺陷,讓他們在優化的、寬鬆的標準下,收穫更多的自信與快樂。愛孩子,就應該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打下靚麗的底色,讓孩子學會肯定自己;就應該讓孩子學會過自己的精神生活,眷注內心。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3

金秋的九月,迎來了我們自己的節日——教師節,收到了學校給予我們每個教師的禮物——《撥開教育的責任》。這是一本很有針對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實用的書。

書中所言的,幾乎每一個問題都是教育中正在發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家長到學校的對孩子的“包辦”,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幾乎從未實施過的“因材施教”,多媒體的“氾濫成災”、“請君入甕式”的強制解讀,課堂提問中的“專業戶”現象等,切入點不大,有些甚至還有點“小題大做”——因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廬山中人”的我們早已司空見慣,見怪不驚,習以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們卻能夠從現象入手,層層剝繭,絲絲入扣,直抵問題的癥結。《家庭作業該誰批改》一文所言事實幾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業早已不僅僅是孩子的作業,真的演變為一個“家庭”的作業。所以有專家曾經痛言,在中國,只要孩子入學,這個家庭從此就開啟了一扇沉重的大門,這個大門的名字叫“災難”。雖然言過其實,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實。此文作者不是宣洩和詛咒,而是平心靜氣地分析家庭作業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員參與作業處理的危害,條分縷析,鞭辟入裡,令人心悅誠服。不僅如此,文章還以教育名家的教學實踐為示例,就家庭作業的設計和處理給老師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能反對,能批判和摧毀;又能立新,又能建設和創造,這是本書的一個優勝之處。也是目前中國教育問題研討中緊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東西。

《剝開教育的責任》一書是由很多個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針對課堂教育、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讀了之後,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滿每個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在於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但現在我意識到,他用自己的愛讓每個學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許,查老師沒有思考過最喜歡哪個學生,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查老師最喜歡的那個學生。”這是一個孩子長大後的回憶。讀了上面的文字,我覺得查老師是一位成功的老師,讓每個孩子都以為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是自己,這裡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師愛,又有著了不起的教育藝術和智慧。

優秀的老師會充分利用和學生在一起的所有機會,迅速捕捉髮現每個孩子的獨特之處和閃光點,讓每個孩子找到老師“最愛自己”的理由。每個孩子都有可愛之處。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獨具的秉賦、特長,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瞭解孩子。

在老師印象裡,往往是一些比較優秀或者比較調皮的孩子關注比較多,而另外一些表現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師忽略,就在那次才藝展示中,我發現很多平時沉默的孩子都能給人意想不到的驚喜。所以我們要加倍認真的看清這些孩子,細細品味,找出他們的閃光點,多多鼓勵,做他們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華已經顯露,而有些孩子的才華還是冰山一角。這就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讓他們發現自己、欣賞自己。我們是幫助孩子發現自己具備某種潛質的人,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不同尋常,也會看到別人的優秀。

一直都說,教育是件良心活,作為老師,我們要做孩子們的天使,在教育中給予他們關愛、呵護;而不是做孩子們的上帝,支配著他們的生活,使其不得開心顏!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4

今年暑假學校發了祁智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吸引我的,一是祁智本人,二是 “責任”二字的吸引。於是拿回家兩天沒有出門讀完了此書。

書中共寫了32個案例,其中的一些案例解析的觀點真是值得我們這些一線教師好好思索的。其一,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什麼?“是聽到自己的名字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喊學生的名字,這是一名教師最普通的功課,但是又有誰思考過這裡面竟然承載著很重的教育之責?上課時常慣的把名字換成了“你、你、你”,或是隨手的一指,連“你”都省略了,而對一個任教兩個班級以上的科任教師來說,能叫上幾個學生的名字?我們根本沒有想過,喊出學生的名字,是親密師生關係的一種表現,是尊重學生的'一種表現,其實更是教師發自內心想走近學生、瞭解學生、教育學生的表現啊。響亮的喊出學生的名字,是教師的責任。那麼反思自己,我又能喊出幾個學生的名字?我很慚愧!

其二,制定標準的目的不是選出幾個優秀的學生,而是發現,每個學生的優秀。一直以來,制定所謂的各種“標準”,想到的都是讓學生朝著這個“標準”的方向去努力,並滿心以為這個“標準”所規定的一定是讓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但是潛意識裡卻一定是忽略了這樣的事實:學生是全體還是部分優生?其實還是給那些優生準備的。面向全體,在這些“標準”面前只不過是一句偽善的託辭而已。如何制定“標準”這句話真真是給我上了一課!

其三,孩子之間發生摩擦,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判斷,學會自己解決問題。首先,孩子並不希望家長的介入,因為他們希望獨立,更何況孩子之間的本沒有什麼大矛盾,今天你對了,明天你就可能是錯了,而家長的介入往往讓事情往“嚴重”的方向發展;其次,家長的介入,無非是顯示一番家長的“強勢”,這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著極其負面的影響,孩子會養成依附的性格,還會從小有“恃強凌弱”的心理滋生。斯賓塞說,正確進行教育的主要障礙不在於兒童,而在於家長。如何疏導家長,引導家長的正確教育方式與理念,看來教育人也要努力做點什麼。家庭教育,是中國教育當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

其四,教師佈置學生將“辜負”一詞抄寫5遍。接下來祁智老師和這位老師的對話,可以說讓我震撼。因為在層層深入的追問中,祁老師幫我們、幫老師們剝開了責任的“偽裝”,原來我們心心念唸的“責任”不過是“ 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作為自己不熟悉學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進取、能力缺乏的藉口。”再看祁老師的解決策略,更是讓我們“瞠目結舌”:

首先,要讓會寫的學生不抄;其次,要讓不會寫的學生抄有效的遍數,而且要抄對。

老師同意。

我說,這是第一層次,還有第二層次。讓抄寫的學生減一半作業量。“辜負”這個詞,難在“辜”,“負”一般不會錯,抄“辜”就可以了。

老師贊同,期待我說下去。

我說,第三層次,是讓所有的學生都不用抄。“辜”這個字,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古”,下面是“辛”。你如果告訴學生,“‘古’人是‘辛’苦的,我們不要辜負他們”,這樣,學生還會寫錯嗎?

老師說,不會,肯定不會。

瞠目之一:方法之高妙;瞠目之二:方法之巧妙;瞠目之三:方法之簡單。瞠目之四,如此之法我們沒有想到!

其五,教師是給學生翅膀的人。

其六,我們可能讓一個善良變得千瘡百孔,也可能發現麻煩背後潛藏的美好。

……

讀了《剝開教育的責任》,猶如一股清泉注入我的心田,從而使我們教師對教育之責任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有感15

第一次接觸祁智主編的《剝開教育的責任》這本書,就被該書淡雅的封面吸引住了,教育的責任究竟是什麼?我們該怎樣剝開教育的責任?引發思考的書名,立刻激發了我強烈的閱讀興趣。

本以為,這是一本說教“責任”的書籍,讀著讀著,我欲罷不能,被書中詩意的語言、簡潔的插畫、深刻的哲思、生動的故事深深地打動。閱讀後,我把她悉心珍藏起來,有待經常翻閱,反覆咀嚼。

本書針對課堂教學、班級教育、學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的“偽責任”,逐一加以揭示,並闡述真正的責任。本書的每篇文章都從教育中的細節入手,都在追問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責任,平實的語言,表達出深沉的主題。

她是一首振聾發聵的播種機。“教育充滿細節,每一個細節都是生命的零件”,我們要精心呵護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為教師的我們也是受教育者;“說到底,教育的.責任,就是教師的良心”,喚醒了每一位教師的良知;“一個都不能少,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愛的光芒播撒到每一個角落;“教育者有責任讓教育成為一種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饋贈……

她是一臺細緻入微的顯微鏡。教育的細節常常被我們忽視,這本書帶我們發現那些被遺忘的角落,吹落灰塵,教育的責任漸漸清晰起來。可能是試卷上的小小提示語,可能是課堂上的一次發言點評,可能是教師的一個眼神,可能是一處文字的解讀……書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樣真實地發生著,有正面的濃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諱,讓讀者於細微處見真情,於細節處明真諦。

她是一部客觀公正的掃描器。本書從最客觀的角度還原了一個個教育場景,講述了一個個教育故事。這些故事彷彿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歷歷在目。故事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從縱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現狀。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教育行為有這麼多弊病;原來,我們在“愛”與“責任”的名義下,還做了一些“偽責任”的事情。家庭作業究竟是誰的責任?抄詞作業合適嗎?我們需要“狼性教育”嗎?放假真是“假放”嗎?過度的“關心”真的會給學生帶來了無形的枷鎖嗎?全書的真實性和可讀性,會讓我們不斷地追問。

讀《剝開教育的責任》,讓我不斷地反思當下的教育行為,過一種更有質量、有責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師與家長的責任何在?這是本書關注的主要問題。書中通過教育中種種習以為常的現象,揭示當前教育的真正責任。這本書像一位精神導師,為迷失的人們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違的朋友,真誠地言說教育的感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