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學教育隨筆集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什麼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教學教育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集合15篇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

今天,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習、工作及思想的影響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

當聽了宋教授對幼兒心理疾病的一系列舉例後,我瞭解到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例:我班有一小男生每天中午起床都要在床上拉扯著他的衣服哭,問他,他也不說話,並且哭的更大聲,我知道他肯定是自己穿不上衣服就亂髮脾氣,後來等他哭完,我就問他:“為什麼哭”。他說:“我穿不上衣服。”然後我就對他說:“以後如果穿不上就要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不要再哭了”。後來他得到了老師的幫助就不在發脾氣了。

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幼兒從不同的家庭進入幼兒園,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在心理上會面對一些困惑。對於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

第三、吮吸手指、咬指甲、多動症、抽動症等這些心理症狀是由於幼兒缺少關愛、情緒緊張、孤獨寂寞、抗干擾力差等導致幼兒產生的不良心理症狀。幼兒期的兒童正處於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其知識與能力,生理年齡與心裡年齡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那麼如何才能發現幼兒這些心理現象,並對其健康的加以激勵,對其不良的加以矯治呢?

一、首先教師要懂心理知識,特別是幼兒心理知識。

我們幼教工作者為了幼兒的心理健康,應該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並將所學心理知識積極運用到幼教工作中。教師心理知識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兒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時,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而且教師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加之幼兒心理髮展又有易感染性,他們很容易受到老師的影響。在老師和幼兒相互交往過程中,如果老師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麼就會在有意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進而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也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二、創造一個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活,在一定的關係條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為和作風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環境影響人的一般表述。由於幼兒年紀小,可塑性大,他們的心理髮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是作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又一重要方面。

三、教師要端正對幼兒的態度、行為。

人與人互為環境,對幼兒來說教師就是其環境。要形成健康環境,教師行為態度必須端正,否則創造幼兒心理髮展的健康環境只能是一句空話。我們一些幼兒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給幼兒心理抹上了一層灰色。如我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不太會說話,小便總撒在身上,還不太會提褲子,如果作為老師的我們說:“走開、走開,你又髒又臭。”這樣就會在他的心理造成傷害,而且也使其他的孩子從小形成了不平等的觀念以及對有缺陷人的偏見心理,並且從中染上了不尊重他人、小看他人的習性。可見,教師的言行態度是否端正對幼兒心理髮展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教師要熱愛、要尊重、要嚴而有格,不能借“嚴師出高徒”為口實懲罰幼兒,在處理教師和幼兒的關係中要努力創造一種平等、民主、鼓勵的心理安全氣氛,對幼兒要公正、不偏愛,杜絕那些有損於幼兒心理健康的言行。比如,謾罵、侮辱、指責、壓制、強迫、威脅、挖苦、無情的懲罰等等。

幼兒心理教育至關重要,它關係著一代人的健康成長,我們作為幼教工作者一定要以身作則,用積極正確的心態去引導幼兒、關心幼兒,讓每個幼兒的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長!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2

小班的幼兒對任何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慾,但是智力的發展與知識的積累又限制著他們滿足好奇心與求知慾的方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幫助幼兒發展語言,開發幼兒智力,同時滿足幼兒好奇心及求知慾。因此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就會有所要求,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都要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對教師而言,在故事教學中不應僅僅使用空泛的語言進行講述,更需要結合表情、眼神以及肢體動作開展故事教學,結合教學效果適當增加講述次數並注重方式的變換及結合,充分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及接受能力。我在上《貪吃的變色龍》的時候,剛開始為了激起幼兒的興趣,用了手指操的形式,但在講述第一遍故事時就直接用上掛圖,發現有些幼兒開始把注意集中在掛圖上,對故事的.傾聽興趣不高,在給幼兒第二,三遍講述過程中還是簡單的用了掛圖的形式,沒變換方式,以至在講述第二遍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幼兒開始互相說話,因此整個教學活動效果不明顯。

在活動結束後的自評中,幾位老師也給我提出了建議,讓我瞭解到了自己的不足。雖然課堂中我和孩子們之間的互動挺多,但一般是由我說上句孩子們接下句,這樣讓孩子有了一定的侷限性,不能自己更好地發揮想象。在以後的活動中我要多給孩子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間,不再過早的下定論,儘量讓幼兒自己找到正確的答案,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及知識水平。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3

1.什麼是多元教學?

多元智慧教學模式,是來源於美國多彩光譜專案,這一專案主要針對幼兒,用來評估幼兒的智力狀況和表現方式,並實施相應的教育。

多彩光譜專案研究開始於1984年,基本信念是:每個兒童都有不同的智力組合,材料、活動豐富的環境與教育機會,能加強而不是決定兒童的這些智力。一旦確認了兒童的智力強項,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為兒童設計個別化的教育方案,

加德納的觀點,“多元”不僅相過於單一而言,智力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智力結構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加德納提出了八種智力:

1、語言智力

語言智力被認為是最有用的智力之一。

定義:語言智力指對單詞意義和字母組合的感覺。

語言智力的組成元素包括閱讀、書寫、寫詩、演講、聽力和對其他語言的熟悉程度。

2、數理邏輯智力

與語言一樣,數理邏輯智力也是被認為最有價值的智力之一。

定義:數理邏輯智力是指處理一連串的推理,識別模式和順序的能力。

3、視覺空間智力

定義:指準確地感知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東西表現出來的能力。

4、身體運動智力

定義:指善於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

5、音樂智力

定義:指對音高、音調、節奏和聲調的敏感性。

6、人際關係智力

定義:指理解他人和自己的關係、與人交往的能力。

7、內省智力

指觸及一個人的情感生活,作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手段,簡而言之,即知道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才能。

8、自然智力

指在環境中,對多種植物和動物的一種認識和分類能力

智力總是以組合方式共同發揮作用的,獨立運用某種智力是不可能完成複雜的學習任務的。

2.為什麼要發展多元化智慧教學呢?

教育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實際教學。

傳統智力理論下,一般用智商來衡量兒童的聰明程度,但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卻取得了特殊的業績,富有創造力的人未必都是智商高的。用智商這一把尺子去衡量人的發展似乎顯得片面和不公平.

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至少具有八方面的智力,智力是發展的,是可以培養的。正是它關注了傳統智力理論智商掩蓋下的“才,”提倡“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兒童都是潛在的天才,”在教育中更提倡“揚長、”“補短”。好處:1.為兒童提供多領域並存的環境,2、識別和培育兒童的智力強項,3、帶動兒童全面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把關注兒童“智力有多高”轉變為關注兒童“智力是什麼型別的。”關注兒童之間的差異,建立個別化、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在是單純關注兒童的智商測試或複習成績,而是有效觀察不同兒童的不同智力.試圖採用多種方法讓兒童在用自己的強項帶動弱項發展。教師也開始和家長合作,瞭解兒童在家中的表現,從多個層面挖掘兒童的多元智力。

2.幼兒年齡特點

兒童發展心理學主要涉及不同年齡的發展、不同階段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0~1歲,1~3歲,3~6歲

1~3歲兒童學習使用工具大致經歷四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完全不按用具的特點支配動作。

開始他把拿到手裡的物品簡單地當作之間的手的延續,如把勺子與拳頭一起送進嘴裡。他們不斷的改變運用物體的方式,但並不十分有效。

第二階段,不再連續變換新方式,進行同一動作的時間有所延長。

偶爾碰到一種有效的方式,

他們會將一個動作做完,如他們儘量用勺子將食物放入嘴裡。

第三階段,主動去重複有效動作。

固執、反覆地嘗試某一有效的動作方式。

第四階段,能夠按照用具的特點來使用它,並能夠根據使用的條件改變動作方式。如果有不同的動作,很快就改正。

所以這一時期的兒童的動作有反覆,但學習的勁頭十足。他們能夠學會多種動作,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動作協調起來,出現獨立性.兒童進入到2歲以後,對父母就不那麼順從,而有了自己的主意。如不願讓父母牽著走,而是自己在旁邊跑跑跳跳,在地上撿拾一些東西。這就是獨立性的表現。

3至4歲是學前初期,也是幼兒園小班的年齡。

這時期幼兒心理髮展的主要特點有:

(一)生活範圍擴大

3歲以後,兒童生活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上幼兒園。這意味著他們的接觸範圍擴大到更多的成人和同伴。而那些沒有進入幼兒園的兒童也開始與更多的人接近。

3、4歲的兒童還逐步學會生活自理,自己穿衣、自己進餐、自己控制大小便等,這都進一步發展了他們的心理能力。

(二)認識依靠行動

這一時期的小孩主要以行動(動作)來認識和反映外部世界,即以行動思維為主。他們通常是先做後想,做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有等到做完之後才能發現自己做的是什麼。幼兒的一切行為,包括看書、講故事等都要藉助於手的動作參與。這說明他的認識活動是非常具體的。而且這一時期的兒童還不能聽懂反話,教師和成人只能用正面的引導。

(三)情緒作用大

學前期兒童的情緒變化大,小班幼兒的情緒變化尤其快,他們很容易激動,成人要用愛撫的聲調說話讓其感到親切才能使其安靜下來。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幼兒園都對成人有強烈的依戀,對成人給予的評價非常在意。

小班幼兒的認識過程的無意性佔壓倒性優勢。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緒所支配,而不受理智所支配。他們的無意想象、無意注意和無意活動佔優勢。情緒活動容易受刺激物特點影響,如鮮豔的顏色和生動的形象等。

(四)愛模仿

3歲前的幼兒由於受能力的限制,模仿的物件少。進入小班以後,隨著模仿能力的提高,他們變得非常喜歡模仿,看見什麼就模仿什麼。幼兒園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模仿心理提供即使的和優秀的模仿物件,促進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

4~5歲的兒童

這是學前中期,也是幼兒園中班的年齡。4歲以後兒童心理髮展出現了較大的飛躍。主要在於認識活動的概括性和行為的有意性明顯的開始發展。具體表現為:

(一)活潑好動

正常兒童都好動。幼兒單一的姿勢或活動容易疲勞,但他們在只有活動中,可以長時間持續的跑跑跳跳,卻不感到疲倦。幼兒總是不停地看、停、摸、跑、跳、爬等活動,這是他們在積極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幼兒活潑好動與他的身體發育特點有密切關係。因為他們的肌肉骨骼等正處於發育期,需要通過活動來發展。而且幼兒大腦的成熟程度不足,興奮過程的活動勝於抑制過程。而且中班幼兒較小班和大班幼兒都好動。

(二)思維具體形象

具體形象是學前兒童思維的主要特點。小班幼兒主要靠行動進行思維,中班幼兒主要依靠表象進行思維。他們能離開具體的事物而在頭腦中形成該事物的形象,並以此進行思維。

(三)開始接受任務

對小班幼兒佈置任務一般需要結合他的興趣。中班幼兒開始能夠接受嚴肅的任務,比如實驗室實驗的陽性(肯定)反應和陰性(否定)反應。4歲意義的幼兒思維的概括性和理解力發展,產生了初步的責任感,因此能夠接受任務。

(四)開始自己組織遊戲

學前兒童都喜歡玩。小班幼兒有遊戲活動,但需要成人領著玩。中班幼兒能自己組織遊戲活動,規定主題、安排角色和情節等。

中班幼兒在遊戲中還逐漸結成同齡人夥伴關係。可見其人際關係開始發生變化,衝破了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的優勢,開始向同齡人關係過渡。但其同伴關係仍是最初級的。

5到6歲是幼兒園大班的年齡,

[一)好學、好問

5歲的兒童有強烈的求知慾,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喜歡問“為什麼”,且要追根究底。成年人回答他們的問題時要有足夠的知識,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兒的淘氣,很多時候也是求知慾的表現。

這一年齡的兒童喜歡學習,願意上課。他們喜歡各種新課,喜歡動腦筋的智力活動。他們喜歡拆開一些玩具和物品,瞭解其工作原理。

(二)抽象能力明顯發展

大班幼兒的思維仍然是具體的,但是明顯地表現出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能夠根據概念進行分類,已經掌握了部分與整體的包涵關係,即具有邏輯思維的基本成分。5歲以後的幼兒已經掌握了“左右”等比較抽象的概念。能夠把具體事物進行分類記憶。

6歲以前的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初步的,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不能及的。

所以,研究表明發現,3歲的幼兒還不能很好地區別各種顏色的色調;從4歲開始,區別各種色調細微差別的能力才逐漸發展;5歲兒童不僅注意到色調,而且注意到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

(一)觀察的目的性

3歲以前的幼兒大多數不能接受觀察任務,他們東張西望,任意亂指。4歲以後觀察能力有所發展,開始出現有目的克服困難或干擾的細緻觀察。

(二)觀察的持續性

幼兒初期,觀察持續的時間很短。在教育影響下,幼兒逐漸學會持續地觀察某一事物。研究發現,從6歲開始,幼兒觀察的持續時間明顯增加。而且觀察的持續性於目的性聯絡密切。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4

我們重視對幼兒的教育,並不是說總是去找幼兒的缺點,總是批評。相反,對幼兒的教育,要多鼓勵,要注意發現他的優點,多肯定他的進步。那怕他有一點點微小的進步,也要加以肯定。 首先,培養積極觀察周圍事物的變化,喜歡思考、提問的興趣。例如吃飯時講到菜鹹了、淡了,就可以問鹽是哪裡來的,為什麼海里有鹽而江河裡的水卻是淡水;又可以問為什麼現在提倡用碘鹽,碘對人體有什麼用處等。當幼兒瞭解了這些知識,懂得了一點這方面的道理,滿足了求知慾之後,愉快的情感就會油然而生,久而久之則會形成快樂的心境。生活中這一類問題隨時隨處都有,讓幼兒去發現它,思考和解答它,會帶來無窮的樂趣。同時,父母應讓幼兒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鼓勵他,並謝謝他關心大人的生活。適當地讓幼兒知道家裡的困難,並讓他參與克服困難。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幼兒搭積木時,只要他想要這塊積木,不管在誰的手中,馬上就拿過來;玩具掉在地上就當沒看見一樣,收拾整理玩具更是與他(她)無關。因此,對幼兒加強行為培養尤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兒辨別行為的正確性。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並且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園擺放桌椅,離園前整理玩具和圖書;請小朋友帶玩具和圖書到幼兒園交換著看和玩;幫助值日的老師整理衛生;帶廢舊物品到幼兒園裝飾“手工角”、“ 自然角”等。

其次,給幼兒足夠的鼓勵,培養幼兒積極的心態。對於幼兒來說,沒有什麼能比真誠的鼓勵更能激勵他們去熱愛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為父母,對於幼兒成長中不可避免的錯誤和缺點,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寬容,耐心幫助、積極引導,當幼兒稍微有了點進步時,要大聲稱讚。充分肯定,而不能拿幼兒和別人比,以為幼兒的進步不值一提,與別人相差甚遠。應常常關注幼兒,及時發現幼兒的“閃光點”,並給予熱忱的讚賞和鼓勵,不斷增強其自信心。如果要求很高,希望幼兒十分完美,就難免對幼兒的成長產生急躁和緊張情緒。對幼兒的一點不足,過於焦急,對幼兒的要求,期望過高,使他往往力不能及。這樣,使幼兒也不免產生緊張情緒,產生壓力感。應用適當的表揚方式,及時肯定和表揚幼兒所表現的'良好榮譽感,明確感到這是良好的積極樂觀的性格和行為,從而使它反覆發生,鞏固發展。要塑造幼兒良好的積極樂觀的性格,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須貫穿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有步驟、有的放矢地進行,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幼兒的性格培養,不能急與求成。當他們有一點進步,就加以表揚,而且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持之以恆,使幼兒不良性格逐漸改變,良好的積極樂觀的性格逐漸形成。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5

午睡起床後,我就搬把椅子坐在小姑娘中間,為她們梳辮子。其實,我原來並不是太擅長給孩子們梳辮子,慢慢的我發現,給她們梳辮子能讓我有更多機會去了解孩子,觸控到孩子的心靈,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因材施教,適時點拔,讓我和孩子之間更加信任、親密、和諧。於是,我樂此不疲,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梳辮子的技術也與日俱進。每當我給孩子們梳小辮時,我們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了。孩子們總是唧唧喳喳地和我說個不停。“老師,我弟弟會講話啦”“老師,媽媽帶我去學跳舞了。”“老師,媽媽給我買新裙子啦!”“老師,你講故事真好聽。”當然,此時此刻也是我瞭解她們生活,心理以便進行適時點拔、鼓勵的好時機,“你最喜歡玩什麼遊戲?”“你最喜歡和誰一起玩?”“你在家裡表現得怎樣?”“你現在睡覺還用媽媽陪嗎?”“你吃飯還要媽媽喂嗎?”“你不喜歡老師什麼?”就連他們平常避而不答的.問題,這時候也都是爭著搶著回答,傾心與我交流,後來,為了照顧短髮的孩子們,我們三位老師齊上陣給他們梳頭,因為我們明白,孩子們其實不在乎你給他梳什麼頭髮,而是他們享受和老師待在一起交流感情的感覺。

玩什麼遊戲,教育隨筆,幼兒園,小姑娘,學跳舞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6

語言,是人一生中工作、學習、與人交往所需要的一項重要技能。幼兒期為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所以幼兒教師承擔的責任重之又重。幼兒每天和老師交往的時間最多,那麼如何更好的發展孩子們的語言技能呢?作為幼兒老師,我有如下的體會。

一、首先是有意教育。

我以前帶過大班的語言,在大班語言的課堂上,教師不光讓孩子們愛說,想說,會說,說完整,提醒孩子們有意的把她的話說完整,同時老師也要進行語言示範。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聽清楚孩子們發音是不是標準,詞彙量是不是豐富。

二、可以隨機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語言教育更是有很多機會去進行。比如每天早上幼兒入園主動和老師問早上好,下午離園和老師說再見;比如有孩子拿了零食,老師可以問他小餅乾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形狀的;比如有孩子來告狀,老師就可以讓他完整並且有序的說清楚:是誰,發生了什麼事,他這樣做對不對。這些都可以豐富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單獨教育。

對於班裡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幼兒,老師不能當著別的孩子的面指責這個幼兒,教師可以進行單獨的教育。對於搗亂的幼兒,老師也可以單獨把他叫過來,讓他用完整的話講一講他在做什麼,老師為什麼批評他。這些都能豐富孩子的語言。

四、教師要學會藝術語言。

比如在吃飯時,教師可以給小朋友講一講今天的飯是什麼,今天的雞蛋金燦燦的,香噴噴的,可好吃了,讓孩子們多接觸一些詞彙。有小朋友做錯事了,教師不要先去批評,反而用商量的語氣和他交流,讓他自己願意去改正。

五、家園共育。

教師和家長結合,共同為幼兒語言教育努力。孩子每天不光在幼兒園,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在家。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幼兒園的,家庭教育同樣重要。平時,也要給家長普及教育知識,對於語言而言,需要提醒家長,多和幼兒溝通,提醒幼兒用正確的順序完整的表達。比如以前我們班有個孩子,h和f分不清,而且語序也是顛倒的。每次都說:“新衣胡老師,媽媽買的。”然後我就教他那個字叫“服”“衣服”的“服”;“老師,這是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服。”同時,我也和她的`家長交流,讓她注意孩子在家裡語言的表達。就這樣每次提醒,每次糾正,孩子現在已經很完整的表達語言了。最後是兒童的閱讀方面。讓幼兒養成安靜認真的習慣去閱讀,需要老師和家長為幼兒提供安靜、寬鬆的語言環境。

語言教育是一項艱鉅而有意義的事,語言教育無處不在,這就需要幼兒教師有豐富的文化知識,紮實的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有敏捷的教育機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展幼兒的語言技能。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7

談話能力是現代幼兒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如何說好話尤其在課堂上說好話應是每個教師應該不斷努力修煉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組織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必備手段之一。課堂教學語言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活動的質量。下面就本次施老師執教的三研課沉與浮談談教師如何注意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1、注意說話的完整性

說話完整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儘量給幼兒完整的語言,有助於幼兒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意思,作出正確的表示,也有助於提高幼兒說完整話的能力。在一研活動中,施老師在統計幼兒猜想結果時,語言的完整性注意得不夠,五次統計都說“沉下去的舉手”“浮上來的舉手”,這兩句話都是不完整的,從字面上說,這兩句話中的“沉下去”和“浮上來”都指代了幼兒,而不是指代沉下去或浮上來的物品,應該讓幼兒在聽取完整的話以後作出正確的表達。“猜想xx在水裡是沉下去(浮上來)的小朋友請舉手。”在這樣一句話的提示下,幼兒就會很清楚地去看一下自己的相應猜想,然後作出舉手或不舉手的動作。雖然前一次的提問幼兒也能作出舉手或不舉手的反應,但出現了少數不根據自己猜想結果去混亂跟舉手的幼兒。而在最後一次活動中由於教師說話的完整性,幼兒作出反應的正確性就明顯不一樣。如果教師平時在注意自己說完整話的同時注意幼兒說話的完整性,長期下來,幼兒的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2、注意說話的一致性

在一堂課中,有關語言教師要注重前後的一致性,有利於加深幼兒的印象,並較快地接受相關知識。在活動中,施老師對沉和浮的.表述前後有所不一,如有時“xx在水裡是沉的(浮的)”有時“xx在水裡是沉下去的(浮上來的)”這兩種說法其實是物體在水中的兩種不同的狀態。“xx在水裡是沉的(浮的)”是物體放到水裡運動以後的一種靜止後的狀態,“xx在水裡沉下去(浮起來)了”是物體放入水中後靜止前的一種運動狀態,下去了,起來了,最後的結果還是應該表述到是沉還是浮這個點上。因此,我認為施老師在表述時要注重根據活動的情況恰當表述。如在引導幼兒實驗觀察時,應說:“把物體放入水中,看看它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然後用沉或浮的標記記錄下來。”或者直接說“把物體放入水中,看看它是沉的還是浮的?把結果記錄下來”在統計幼兒的猜想和實驗結果時,應說:“xx物體在水中是沉的還是浮的?”同時在課中施老師還應同幼兒出現了“浮上來”“漂起來”等詞語,綜觀起來,教師要注意在同一種情況下對知識的表述應該保持一致,同一概念老師以不同的語言來表述,不但有違科學的嚴謹性,也不利於幼兒接受新的概念。

3、注意說話的情感性

話的情感性有利於激發幼兒的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也更能增加教師的親和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幼兒教師更要注意說話的語氣、語調和措詞,以便更好地符合幼兒的接受口味,同時也能更好地為課堂教學的質量增色。活動中,施老師的語言在語氣和措詞上已經基本符合幼兒的接受口味,如果能再注意一些語調的抑揚、語詞的精簡明瞭,就會更有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體現。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8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下面是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隨筆,請參考.

不再直接給幼兒餵飯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並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於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乾淨,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餵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殊不知,由於我的餵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餵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覆催食,或著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餵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慾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於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後,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著我叫“老師”。“哎”我心裡高興的應著。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著我說:“鄧老師昨天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麼大的水,你還開那麼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後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後,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後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著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然後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裡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麼多的孩子在監督著,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麼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後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幹。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後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並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關注每一位幼兒

今天剛走進活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掉在地上的兩幅畫。通過我的仔細觀察,屬人為破壞。

“一定是維鎮乾的。”我心想。

維鎮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孩子,活潑聰明又調皮,類似的事件他幹過不止一次,這次肯定也不例外。

維鎮來園後,我把它摟在懷裡說:“告訴老師,你昨天干了什麼?”“我跟媽媽去姨媽家,跟妹妹玩了。”我這才記起維鎮昨天沒來園。

“老師,這是寒寒弄下來的。”鑫源大聲喊道。

怎麼可能呢?寒寒是個愛靜的孩子,說話聲音也很小,經常讓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來的嗎?”我問寒寒。她笑眯眯的看著我沒有辯解。“是不是你看到畫太陳舊了,想換張新的?”“不是,我想讓老師叫我的名字。”

原來是這麼回事,每天老師都會表揚很多優秀的孩子,鼓勵一些表現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優秀,也不頑皮,所以老師極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這種方法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件事給了我不小的啟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能享受到老師的關懷和照顧,這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於搶站排頭的孩子我是這樣做的

每次放學,我們班的孩子總喜歡搶佔排頭,喜歡插隊。目的是想跟老師挨的近一點,以“小老師”的身份在前面帶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站隊搶排頭的孩子們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滿足孩子們的心願,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站隊前,我對孩子們說:“請把你們的小手伸出來”。孩子們高興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們身邊,一一和他們拍手,親切地在他們的耳邊說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勁”。或者說:“你的小手熱乎乎的……”孩子們笑了,高興的也在我耳邊說一聲:“你的手也熱乎乎的。”或者說:“你的手和我媽媽的手一樣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隨後孩子們臉上都露出得意和滿足的表情。我說:“站隊吧!”話音剛落,孩子們個個忙著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隊,沒有搶排頭的了。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9

這天上午,我教幼兒學習兒歌小雪花,我選用的教學方法是先請幼兒欣賞掛圖,然後進行了提問的方式引出了小雪花這首兒歌,還請孩子們帶上小雪花頭飾一邊說兒歌一邊表演,孩子們興趣很高。多數幼兒很快就學會了這首兒歌,但是還有少部分幼兒對兒歌沒有掌握好,我想:這怎樣辦呢?繼續學吧,學會了的孩子沒了興趣,不學吧,還有部分幼兒不會。

我正在猶豫,陳天祥小朋友的話傳入了我的耳朵:“老師,李健全不會我教他。”這句話點醒了我:何不用孩子好勝的童心……於是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你們願意當小老師嗎?”“願意。”“好,此刻我們學會兒歌的小朋友來當小老師,把每學會的小朋友教會好嗎?如果教會了,老師就給你戴上小老師的標誌。”孩子的興趣頓時激發起來了。會背的小朋友紛紛爭著去教不會的小朋友,不會背的小朋友也加足了勁用心地背,準備去教其他小朋友。問題迎刃而解,原先會背的小朋友在教別的小朋友背誦時知識得到了鞏固,不會背的小朋友在別人的幫忙下掌握了知識,同時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的用心性,真可謂一舉兩得。

隨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如果能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隨時激發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育會取得真正有好處的效果。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0

美國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導孩子迷上讀書,那麼你所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未來,而且直接影響整個下一代孩子的未來。”讀書不僅可以使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使人明理,為人生導航。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引導幼兒愛上閱讀,我們責無旁貸,而繪本是被全世界公認為是最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那麼如何讓幼兒接受繪本並且愛上繪本?如何在幼兒園區角遊戲活動中,利用優秀的幼兒繪本讀物,讓幼兒快樂閱讀呢?根據幼兒園的課題研究,開展了《幼兒園大班繪本閱讀研究》的課題研究,嘗試將繪本內容融入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對繪本有進一步的瞭解,讓幼兒的遊戲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

分享是幼兒將自己的所有物或所支配的物品或者事件,歡樂、幸福、好處,機會等與別人一同使用,體驗的行為,如圖書、玩具、食品,一件好玩的事等。在工作中我們教師也始終將分享作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對幼兒進行培養教育。

案例:在園內繪本教學活動中,我選擇了繪本故事教學《快樂的森林舞會》。通過欣賞、理解了繪本故事,幼兒懂得了要與小夥伴分享、友好相處。活動結束第二天,班中的劉心怡小朋友就帶來了好多糖果,開心地對我說:“劉老師,我把糖果和小朋友分享。”接下來的幾天,班中的一些孩子都陸續帶自己喜歡的物品和夥伴分享。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開心著自己的繪本故事教學給與孩子的'道理啟示。可是在今天的分享活動中,卻令我深思:苗子童開心地將自己帶來的零食一個一個地小夥伴分享著,當他走過馮夢嬌小朋友身邊時,卻沒有將零食分給她。我悄悄地問他:“你怎麼不和馮夢嬌分享呀?”苗子童一本正經地說:“她今天表現不好,老是欺負小朋友,我不想和她分享。”看著苗子童一副不開心、甚至難過的表情,我沉思了……

反思:對於幼兒來說,分享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動中不經意間流露或者發生與同伴交往的一種形式。孩子的分享有著“自發分享、誘發分享、被動分享”。他們的分享緣由是什麼?分享過程開心嗎?分享結果滿意嗎?幼兒能否真正理解分享的道理呢?這值得作為老師的我們沉思。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1

天越來越冷了,我們班的小朋友們都帶上了厚厚的帽子,各式各樣的,很是好看。他們會給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帽子跟別人的帽子有什麼特別,自己的帽子是誰給買的等等。成了這幾天我們班小朋友很熱議的一個小話題。

不過,老師們卻發現的一個現象。小朋友進教室後都知道把厚厚的外套脫掉、把帽子摘掉。但是,孩子們只知道把衣服疊整齊卻把帽子隨手一扔,小帽子們被扔的亂七八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應該在這件事教會我的孩子們點什麼呢?

我看到孩子們在玩表演遊戲過家家,突然想到,為什麼不給小帽子們選一位“家長”呢?讓家長們精心管理他的小帽子們,鍛鍊一下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擔當感。

經過疊衣服比賽,我選擇了成振豔(女)小朋友,讓她來當“帽子媽媽”,負責我們班沒有放整齊的帽子們。接下來的幾天裡,成振豔小朋友都會早早來到教室,很自覺地來到放衣角,監督其他小朋友有沒有在疊好衣服的同時把帽子放整齊。如果她覺得帽子放的`還是不整齊時她就會動手整理整理。等小朋友都把帽子放好了,她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這時,我總是不會忘記這個重要環節,叫所有的小朋友“參觀”一下放衣角。特別看一看帽子有多整齊,然後組織所有的小朋友把鼓勵的掌聲送給“帽子媽媽”成振豔。這時的成振豔小朋友總會露出自豪的笑容。

很多孩子也會跑到我身邊,告訴我,他們也想當“帽子媽媽”,甚至有的小男孩也要當“帽子媽媽”。我問小男孩,你們是要當帽子的“媽媽”還是“爸爸”?他們會笑著說男孩是當“帽子爸爸”的。

看到美工區的彩筆和閱讀區的圖書總不是那麼整齊。於是,我們班又接著選出了“彩筆爸爸”許春福,“大書爸爸”馬浩圓,也準備再為班裡選 “板凳媽媽”等等。

這些“小家長們”一週替換一次,還是以選拔的形式。孩子們當的很負責,做的也很開心。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2

每年的春節晚會中,魔術表演我特別喜歡看,特別是劉謙的魔術表演特別神奇。中央電視臺的少兒節目中,有時也教小朋友們變魔術,變來變去非常有趣。

去年我給中班的小朋友上課,在教幼兒認識“0”時,我想怎樣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呢?想來想去我想到了學點小魔術用在教學中變“魔術”於是我說;“小朋友喜歡看劉謙叔叔表演的魔術嗎?”大家齊聲說:“喜歡”今天老師就變“魔術”於是我說;“小朋友喜歡看劉謙叔叔表演的魔術嗎?”大家齊聲說:“喜歡”今天老師就學著劉謙叔叔的樣子,給你們變一個魔術,大家想看嗎?大家齊聲說:“想”,“既然想看就請大家坐好了,眼睛往老師這裡看。”結果大家都瞪大了眼睛,靜靜的坐在那裡,於是我拿出了兩枚硬幣,一個手裡一個,我說:“大家看這是什麼?”大家說:“錢”我把這兩個壹角的.硬幣放到桌子上,桌子上事先放好了一張白紙。我手拿兩個杯子,一個是空的、一個是用白紙粘好杯口的,我把一個杯子拿給幼兒看,邊看邊問:“這個杯子裡有東西嗎?”孩子們齊聲說:“沒有”我趕緊說:“沒有了用一個數表示就是0。”我把這兩個杯子放到桌子上把錢蓋住,我問:“錢哪裡去了,大家找找你們的身上有沒有?”孩子們找來找去都說沒有。我趕緊說:“沒有了用什麼表示?”小朋友們齊聲說:“0”於是我引導孩子們說:“剛才桌子上的錢沒有了可以用0來表示,如果我把錢變回來,還能有用0來表示嗎?”這時有的孩子坐不住了,於是我念起了魔語,我說:“錢、錢、錢,變、變、變,要讓大家看的見。”這時孩子們集中精力看著我,這時我從桌子上一拿杯子,桌子上立刻出現了一枚硬幣。大家好奇的看著,有的孩子說:“老師真棒!”我說:“現在桌子上有錢了還能用0來表示嗎?”大家說:“不能了,”接下來我用道具演示沒有了用0來表示。但是0並不光是表示沒有。

這一節課孩子們精力集中,思維活躍,輕而易舉的認識了0,瞭解了0所表示的含義。課後有的孩子說:“咱老師真棒!能把錢變沒有了,還能把錢變回來。”看到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使我想到了幼兒教育學中所提到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只有感到好奇,才能引起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所以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學點小魔術,必要時用在教學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3

今天下午又是自由活動時間,我重申了兩項遊戲規則:第一,要輕拿輕放,愛護玩具。第二,遊戲結束必須把玩具放到原來的位置。

然後說了句“請開始吧”。小朋友們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玩的很開心。

一會兒,姍姍來告狀:“老師,勝勝把兔子耳朵拽下來了。”我走近一看,果然如此。勝勝趕忙說:“我不是故意的,是丹丹不給我玩。”丹丹也不示弱:“是我先拿到的,他也想玩就搶我的`。”聽到這兒我明白了。於是抓住這次玩具損壞的教育契機,組織班內的幼兒一起討論,小朋友之間應如何友好相處,應怎樣管理好班裡的玩具,當好玩具“小管家”,讓他們紛紛動腦子想辦法。

經過全班幼兒的討論,小朋友們保證:第一,按規則做;第二,用商量、剪子包袱錘等方法解決爭搶問題。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4

繪本故事《小房子》講述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城市化程序越來越快,反而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具有深遠意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讓幼兒瞭解年月日及四季關係,在遊戲的過程中辨別左右,潛移默化的滲透數學知識。

一、材料的選擇貼近幼兒生活

《小房子》原著比較冗長,涉及的點很多,“全盤拿來”顯然不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因此,根據數學領域的有關內容,我對教材進行了巧妙加工,將時間和空間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感知年月日的同時瞭解四季的變化,既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貼近幼兒生活經驗。

二、環節緊扣,各領域相互滲透

整個活動以小房子的心情為主線,通過比較三次心情的變化引出主旨昇華: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在過程中結合已有經驗,對月亮排序,對四季分類,辨別左右,選擇最短線路,將數學知識貫穿在整個故事中,同時加強語言方面的訓練。

三、從做中學、從玩中學

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在整個活動中,我採用了師幼互動、幼幼互動等多種學習形式,運用觀察、傾聽、講述、操作等多種學習方式讓幼兒在活動中想說、敢說、會說,在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知識。通過“找朋友”的遊戲活動,讓幼兒邊玩邊鞏固“以客體為中心的左右”,孩子們也更有興趣。

提高:掌握好活動的節奏。前半部分講解時語速過慢,時間拖拉,導致後面重點內容時間緊張。對幼兒的迴應語有點單一,應更加豐富。

幼兒教學教育隨筆15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看,21世紀將是生態文明構建和發展的世紀,而今天的嬰幼兒將是承擔這一任務的主力軍。因此,引進生態觀以深化幼兒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確,我們迫切需要樹立生態觀,形成生態意識,並落實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去。

觀念的更新是一個持續發展逐漸提高的過程。當今世界關於嬰幼兒身心發展和保健、教育方面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異常豐富,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鑑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而不需要從頭做起。然而,學習和借鑑是為了提高,這就必須通過實踐,在實踐中消化吸收並轉化為自己的意識。這就是說要走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之路。實際上,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經歷的正是這樣一個過程。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開始從幼教改革的實際需要出發,借鑑有關理論來解決實踐問題,促進改革向前發展。然而,每前進一步都會出現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又促使我們去尋找相應的理論來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運用理論的能力來解決新出現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運用理論的能力越來越高,改革的效果也越來越好。今天,我國幼教領域出現了異常豐富的前所未有的創新成果就是明證。

但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觀念更新”不是一般地從理論上提出一個新觀點,而是從我們的幼教改革實踐中昇華而形成新觀念,這種觀念應該成為我們自己思想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且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向前發

展而持續深化更新。

現在以“綜合教育”改革為例,來回顧我們這些年來在實踐中觀念更新的過程。

80年代初,有些幼兒園老師向我們理論工作者提出要求:改革分科教學,把幾門學科綜合起來教學,以減輕教師和幼兒的負擔。當時,我們找到並運用了系統論的一個觀點:系統是有一定結構的,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形成一個整體,其效果將大於各部分相加之和,從而提出教育內容的綜合、手段的綜合、過程的綜合,並據此建立起主題系列。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這種改革缺乏對教育目標的研究。因此,在1987年開始的“農村學前一年綜合教育課程”的探索中,我們首先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反覆研究,從而使綜合課程的結構得到了改進。同時,我們認真研究了陶行知、陳鶴琴當年創辦農村幼兒園的理論和經驗,並以此指導我們的課程設計。從那時開始,我們意識到在課程研究的理論指導方面,繼承與發揚我國幼教先驅者的思想和引進西方理論都是必要的,而且兩者要儘量相互結合,從而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觀念。

也是從那時起,我們開始接觸到人類發展生態學,並提出了“重視社會生態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利用生態變遷促進幼兒發展”的觀點。關於前一點,我們積極提倡充分利用農村的各種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但對後一點“利用生態變遷促進幼兒發展”,直到1993年開始探索“2至3歲兒童綜合教育課程”時才有所思考,思考的重點是如何使孩子順利地過好入園關的問題。

上述觀念更新的過程實際上受到多種思想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吸收有關資訊進行加工,一方面互相交流共同研討。可以說,這種觀念的更新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再以兒童觀的發展為例,來回顧我們觀念更新

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受建構論(由蒙臺梭利和皮亞傑先後提出)的`影響,認識到“兒童的認知是由他自身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結構”,因此開始重視為兒童提供操作的機會,強調變灌輸知識為發展智力,提倡將發揮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起來。後來我們認真研究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哲學的主體發展觀,把我們的教育目標定在“使幼兒的身體、認知、個性、社會性情感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為幼兒創設有利於全面發展的、輕鬆自由的環境,使他們擺脫人為的束縛,得到科學的發揮,促進他們的主動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在課程改革方面,廣大教師就開發幼兒的潛能、發揮幼兒的自主性進行了多方面探索。近年來,老師們又開始通過直接觀察來認識和了解孩子的潛能和發展需要,並採取相應的教育策略,而不是單純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更強調從兒童發展的實際出發制訂教育計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是兒童觀的一大進步。

從上述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幼教觀念的變化是廣大幼教工作者不斷總結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研究自己面對的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的現狀而得以實踐的。

熱門標籤